书名:医学实在易
作者:陈修园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序
属性:医道难言也,而于错杂疑似之间,以一字括之,何其“易”甚,修园亦不欲示人以“易
”。然临证立方之时,不曰《内经》,即曰仲景,闻者不解其何谓。一遇夫见痰治痰,见血
治血辈,遂心喜而来从之。修园用是忧,忧其道之弗明,而因陋就简,以徇时好,是之谓害
道;忧其道之弗明,而切指其“实在”之处为下手工夫。举八脉之显证可见者为诸脉据,举
一证之确然不移者为诸证据,线索在手,操纵自如,“易”之至也。示以“易”,欲人喜其
“易”而读之,读之久,始知病有定名,方有定法,药有专能,一一皆归于“实者”。一遇
夫见痰治痰,见血治血辈,非若前此之心喜而来从也,道于以明。修园著作甚富,任畿辅时
,恒山大水,后民患寒疫,施方全活者不少。道过江苏中丞汪稼门,先生阅而许可,出是书
而传于海内。今修园再到畿辅,两旬而成此书,与前着迥殊。吾知修园意唤醒刀圭家外,欲
养生之君子,按八脉以定八证,如执罗金以定子午,目可睹,手可指,口可言,以为“易”
则“易”矣。
x浅识道人徐又庶拜题。x
一、是书举浮,沉、迟、数、细、大、短、长为脉之提纲,而以同类诸脉附之。举表、
里、寒、热、虚、实、衰、盛为证之提纲,而以所属诸证付之。一线到底,为向来第一明晰
之书。
一、是书论证后加诗一首,所以便于记诵,间有诗与论少异者,当研究其殊途同归之妙
一、是书止取明白不晦,包括不遗,不以工雅取胜。其中有限于证方而不能合法者,不
得不略变其体。
一、仲景《伤寒论》以六经提纲,而《金匮》为治杂病之书,则以病证之同类者合汇之
。其病、证、方、治可以互参,如百合、狐惑、阴阳毒合为一篇;中风、历节合为一篇;血
痹虚痨合为一篇之类是也。此书以表、里、寒、热、虚、实、盛、衰八字为主,先列《伤寒
》之表证,即以各病之属表者合之,余皆准此。其体例从《金匮要略》仿来。盖以六经铃百
病为不易之定法,以此病例彼病,为启悟之捷法也。
一、此书采集《神农本经》、《内经》、《难经》、仲景、《千金》、《外台》、《圣
济》、《活人》各书之精华,及元明诸家、时贤诸作,择其纯粹者约千百言于尺幅之中,而
又以时俗浅近之语出之。人人可以共晓,即素未习医,偶然得病,尽可粹按证用药,丝毫不错
,妙在浅而易知也。若平时精究此道,一得此书,可以执此书而括各书,且于无书处而悟有
书,如在从难而得其所以易也。仁者见仁,知者见知,此中味,惟此中人领之。
一、昔贤为秀才时,即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余于辛酉孟夏试令畿辅,次年秋抄回籍读《
礼》,戊辰仲春又到,除奉委办公外,止是静坐读书。因思补阙尚无定期,三十余年从事于
医,若能以此道公之于人,亦可起夭札而福苍生,盖以有待不若无待也。
一、是书成于保阳官舍,非以“易”示时医。盖甚悯有病之家,不知择医,任医所错,
以致轻者变重,重者立死。不得不举其大纲而示之以“易”,俾开卷了然,胸有成竹,然后
与医者周旋,一问答间,便知其贤否,而去取不误耳。己卯归田后,从游诸子屡请付梓,余
又恐此书过于平易,转开简便之门,遂于每证后节录《内经》原文,以示穷流必溯其源,为
中人以上说法。余老矣,学问与年俱进,以为难则非难,以为“易”则非“易”也。
先大夫所着医书十余种,惟公余四种,《伤寒论浅注》经手定刊行,其未刻诸书,莫不
争先睹为快。
先严在日检《金匮浅注》稿本,数年精力,重加编纂,续付手民。尝命典曰∶尔其勉
承先志,尽刻遗书公于世,不宜私自秘也。典敬识之,不敢忘。岁辛丑,先刻《女科要旨》
四卷,续检诸遗稿。有曾承。
先严命校对无讹者曰∶《医学实在易》凡八卷,谨缮本开雕,余编嗣出。
x长孙男心典谨识x
卷一
十二官
属性:《素问·灵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
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
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按∶此以脾胃合为一官,恐错简耳。《灵枢·刺法补遗篇》云∶
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补此方是十二官之数也。
卷一
六脏六腑纳甲诗
属性: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大肠庚位原相属,牡肺(《内经》云∶“肺为牡脏。
”辛方更可详,壬水为膀胱肾癸合,三焦附丙膻(膻中即心包络)丁藏(旧诀云∶“三焦亦向壬中
寄,胞络同归入癸方”,今欲张氏改正。)阳干宜纳阳之腑,阴(脏)配阴干理自彰。
卷一
内景说
属性:脏腑内景,各有区处。咽喉二窍,同出一腕,异途施化。喉窍俗名气管,咽窍俗名食管
。喉系坚空,连接肺本,为气息之路,呼吸出入,下通心肝之窍,以激诸脉之行,气之要道
,以行肌表脏腑者也。咽系柔空,下接胃本,为饮食之路,水谷同下,并归胃中,乃粮运之
关津,以司六腑之出纳者也。喉下为肺,谓之华盖,以覆诸脏,主呼吸出入,为人身之管龠
。肺之下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君主。心有丝络,上系于肺。肺受清气,下乃灌注。心之下,
有心包络,即膻中也,象为仰孟,为心之外胃。凡脾胃肝胆,两肾膀胱,各有一系,系于包
络之旁,以通于心。此下有膈膜,遮蔽浊气,使不得上熏心肺。膈膜之下有肝,肝之短叶中
,有胆附焉,此喉之一窍也。施气运化,熏蒸流行,以成脉络者如此。咽至胃,长一尺六寸
,通谓之咽门。咽下是膈膜,膈膜之下为胃,主纳受饮食。胃之旁有脾,脾动则磨胃,食乃
消化。胃之左有小肠,小肠上口,即胃下口,左回叠积十六曲。右有大肠,大肠上口,即小
肠下口,亦盘十六曲,后趋肛门,以出滓秽。膀胱当小肠下口,受小肠泌别,其汁清者渗入于
此,粗者转入大肠,脐下一寸,名水分穴,即指此而言也。膀胱上面,无所入之窍,止有下
口,其出其入,全假三焦之气化施行,此咽之一窍也,资生气血,转化糟粕之出入者如此。
三焦之说,古今议论不一,但以字义求之则得矣。夫所谓“三”者,取象三才,其腔腹周遭
上下,全体包罗不遗也。所谓“焦”者,火之象也,色赤属阳之谓也。其与心包络相表里者
,以三焦为脏腑之外卫,心包络为君主之外卫,犹乎帝阙之重城,故皆属阳,均称相火,而
其脉络,原自相通,故为表里也。肾有二,先天之本也,居于脊膂十四椎下,两旁相去各一
寸五分,形如豇豆相并,左肾为天一之水,右肾为地二之火。诸家各立议论,前后迥不相同
,然群言淆乱衷于圣,余惟以《内经》为主。张隐庵与其徒朱济公问答,于《内经》之旨,
甚为晓畅,今录于后。
朱济公问曰∶有云两肾皆属水,命门居两肾之中,在脊之十四椎内,为三焦生气之原,
有如坎中之满,此说甚为有理。
曰∶此不经之语耳。夫医道始于黄岐,脏腑血气之生始出入,非生知之圣,孰能究其精
微,奈何后学不体认圣经,反好为异说。夫人之始终胚胎,犹太极耳。三月而成形,先生两
肾,犹太极而生两仪,天一之水生木,木生火;地二之火生土,土生金;是先天止有水火,
后天始备五行,五行之中有二火,合而为三阴三阳,以配六脏六腑。故《灵枢·本枢篇》曰
∶“少阳属肾(此“肾”字指右肾,)肾上连肺(此“肾”字指左肾,)故将两脏。盖少阳乃三焦之
生气,发于右肾,上合包络,为相火之原,左肾属水,上连于肺,故为两脏也。(右肾而上合
左膻,左肾而上连右肺,是阴阳水火互换互根之道。)又《本脏篇》曰∶肾合于膀胱三焦,《素
问·咳论》曰∶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是《内经》止曰肾,而原
无命门之名。盖以一肾合三焦,一肾合膀胱,是为两脏而配合两腑者也。夫人秉阴阳水火而
生,若以两肾象坎,取其中满,而名命门,将何脏以象离,取其中虚,而又名何物乎。学人
不可为前人所惑。
济公复问曰∶《难经》谓右肾主男子藏精,女子系胞。师言为相火生气之原,是左肾主
水,右肾主火,精水止生于左,而胞当偏于右矣。曰∶非此之谓也。夫天地阴阳之道,在无
形之气,曰阴曰阳,有形之气,曰水曰火,在人之元神,曰气曰精,天一生水,地二生火,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两肾之气,交相贯通,左右皆有精有气,水即是精,火即是气,阴阳
水火,互相资生,否则孤阳不生,独阴不长矣。夫藏精系胞之说,亦不过分别男女而言。然
五脏主藏精,在女子未尝无精。胞为血海,膀胱为胞之室,在男子亦未尝无胞者也。胞之所
系,盖言天主生物,地主成物,故系于右,乃气之所感,非胞之联系于右肾也。如云∶日月
星辰系焉,亦大气之所载,日月营运,星移斗转,又何尝有所系带乎。
卷一
心说
属性:心,火脏,身之主,神明之舍也。《小篆》尝言∶心字,篆文只是一倒火字耳。盖心,
火也,不欲炎上,故颠倒之,以见调燮之妙也。祝无功曰∶庖氏一画,直竖之则为 ,左右
倚之则为 为HT ,缩之则为 ,曲之则乙,乙 圆而神,一 HT 方以直。世间字变化
浩繁
,未有能外一 HT 架构之者,独心字欲动欲流,圆妙不居,出之乎一 HT 之外,更
索一
字与作对不得。正以“心”者“新”也,神明之官,变化而日新也。心主血脉,血脉日新,
新新不停则为平人,否则病矣(其合脉也,其荣色也,开窍于舌。
卷一
肝说
属性:肝木脏,魂所藏也。肝者干也,以其体状有枝干也。又位于东方,而主生气。时医昧其
理,反云肝无补法,宜凉伐。只泥木克土之一说,而不知后天八卦配《河图》之象,三八为
爪居东,即后天震巽之位,巽上坤下则为观。《易》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上坤
下震,则为复。”《易》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为义大矣哉。”(其合筋也,其荣爪也,
开窍于目。
卷一
脾说
属性:脾为土脏,藏意与智,居心肺之下,故从卑。又脾者裨也,裨助胃气,以化谷也。《经
》云∶“纳谷者昌。”其在此乎(其合肉也,其荣唇也,开窍于口。
卷一
肺说
属性:肺,金脏,魄所藏也。肺者,沛也,中有二十四孔,分布清浊之气,以行于诸脏,使沛
然莫御也。《内经》曰∶“肺恶寒”。又曰∶“形寒饮冷则伤肺。”勿只守土克金之一说也
(其合皮也,其荣毛也,开窍于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