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限于篇幅,这里都略而不谈。总之,已经成为人们研究、阅读《通鉴》
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色在史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当然也必须指出,《通鉴注,
也并不是十全十美,因此明清以来,已陆续有人为之补正,其中著名的有陈景云等书。前者所正以地理居多,后者于声音丈字、
职官氏族,亦多所发明,皆足补《通鉴注》之失。但以胡三省一人之力为《通鉴》这部
历史巨著作注,存在一些缺陷和错误,其实在所难免,不必以此苛求前人。
(三)
上面我们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簇通鉴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历史学的贡献,它在史书
注释方面,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特别是把史学评论更加广泛地用到注释之中,从而使
史学评论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而这些评论在今天又成为我们研究胡三省政治思想和历
史观点的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
在这内容丰富的注释中,首先给人以深刻感受的就是胡三省那充满激情的爱国热忱,
这实在令人敬仰。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痛恨异族的残暴统治,谴责统治者的屈膝投降,
歌颂那些为自己祖国独立而壮烈牺牲的爱国将士。诚如陈垣先生在中所说:“胡三省亲眼看到宋朝在异族的严重压迫下,政治还是那么腐败,又眼
见宋朝复灭,元朝的残酷统治,精神不断受到剧烈的打击。他要揭露宋朝招致灭亡的原
因,斥责那些卖国投降的败类,申诉元朝横暴统治的难以容忍,以及自己身受亡国惨痛
获。每
①《资治通鉴》卷八
·
。
②《资治通鉴》卷二五O。
⑧《资治通鉴》卷五,周叔王五十三年。
国《资治通鉴》卷二六六。no杭州大学学报第3期
的心情,因此,在《通鉴注》里,他充分表现了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正由于他怀着
这样的思想感情,因此,在《通鉴注》中常常借古喻今,触景生情,他那热烈的爱国思
想,
_
不时地流露于字里行间。如卷二百7又十五后晋开运三年,契丹入沐,晋王降契丹的
注中,尤为明显。注日:“臣妾之辱,惟晋、宋为然。呜呼,痛哉!”“亡国之耻,言
之者为之痛心,娜见之者乎!此程正叔所谓真知者也,天乎,人乎!”又如卷一百四十
六,梁武帝天监六年韦睿救钟离,大败魏军于邵阳洲。胡三省注日:“此确斗也。两军
营垒相逼,旦暮接战,勇而无刚者不能支久,韦睿于此,是难能也。比年襄阳之守,
‘
使
诸将连营而进
一
,如韦睿之略,城犹可全,不至误国矣。呜呼,痛哉!”是谁误国?只要
熟悉这段历史的人都很清楚,正是南宋的当权者。胡三省注此书时,虽身处元朝,但注
中凡涉及宋代之事,往往仍用“本朝”、“国朝”、“我宋”、“我朝”等字样,处
处表现出故国遗民的思想。全书注释,成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这时宋亡巳
经六载,然而在自序末记岁月时,只用甲子纪年,不用元朝年号,足见其爱国思想之强
烈。注文中对于那些贪生怕死,为个人利禄而出卖祖国利益的人,无不表示切齿痛恨。
象冯道这类人物,,“位极人臣,国亡而不能死,视其君如路人,何足重哉”①!他认为
人总是要死的,但必须死得其所,若为自己祖国而死,虽死犹生。尤其是身为重臣,为
国而死,乃是其“本分必有之事”。所以,他在注中再三论述,做人生要生得有意义,
死要死得有价值。这些思想无疑是很可贵的。如果说“是一部富有爱国思想的
教材”,那么《通鉴注》是这部爱国思想教材中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胡三省在注中指出,人心背向,乃是决定战争胜负、国家兴亡的重要因素。他说:
“古之得天下,必先有以得天下之心,虽奸雄挟数用术,不能外此也”@。因此,君主
治理国家,首先要得民心,顺民意,千万不能一意孤行。他认为国家一切财富都出自
“民力”,所以凡是比较明智的君主,一般都能做到爱惜民力,不违农时。而对于那些
滥用民力的君主则严加抨击。如对隋文帝幸仁寿宫一事注日:“仁寿宫成于开皇十五
年。方其成也,文帝怒,欲罪相素,独孤后喜而赏之,继此屡幸仁寿宫,至仁寿之末,
卒死于仁寿宫。仁寿者,帝穷民力以作离宫,可谓仁乎?其不得死于是宫,宜矣,帝怒
相素而不加之罪,其后喜则亦从而喜之,岂非奢侈之能移人,触境而动,至于流连而不
知反,卒治万世笑,是知君德以节俭为贵也”⑧。这段文字评论的中心精神是谴责隋文
帝“穷民力以作离宫”,但同时也指出“奢侈”是会腐蚀人们的思想意志,若不警惕,
将遗患无穷,故最后提出“君德以节俭为贵廿。基于上述观点,胡三省在评论人物的好
坏,政策、_制度之优劣,往往以对人民是否有实际的好处作为衡量的标准。唐宪宗元和
元年,杜佑请解财赋之职,举李翼自代。“自刘晏之后,居财赋之职者,莫能继之。翼
掌使一年,征课所入,类晏之多,明年过之,又一年加一百八十万绪”。胡三省对李哭这
样不遗余力地搜刮,深为反感,因而在注中说:“然则李翼胜刘晏乎?日:不如也。晏
①《资治通鉴》卷二八六。
②《资治通鉴》卷一七四。
。《资治通鉴》卷一七八。二
第3期胡三省商论立n
犹有遗利在民,翼则尽取之也”①。又如陈宣帝太建十三年,苏绰在西魏,以国用不
足,制征税法颇重,但希望以后有人能够驰之。对此胡三省注曰:“自今观之,亦不为
重矣,而苏绰犹望后之人驰之,可谓有志于民矣”②。总之,他认为“天下之富,一钱
之积,是以古之为政,欲其平易近民”①。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胡三省对广大劳动人
民所受的痛苦是深表同情的,而对历代聚敛之臣不恤民者,则一再加以抨击。他警告封
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应当有所节制、要让他们得以安生。一切政策措施,都要
顺人心而为之,若是暴虐无道,使得人不自保,就等于自取灭亡。他说:“记曰:‘与其
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而以是为功臣之号,以宠孔谦,唐之君臣,不知其非也。民
困军怨,其能久乎”④!他说:“‘天下嗽傲,新主之资,,斯言其不信哉”⑥!可见在
他看来,一个国家政局稳定与否,与用人好坏又有密切关系。所以他认为,天下已定之后,
首要任务就是选择好官吏。他非常赞同司马光所提出的“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的主
张,并提出任人惟贤才,反对“以辨给观人才”。他还提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重视
知识分子的作用。他说:“唐太宗以武定祸乱,出入行间,与之俱者,皆西北晓武之
士。至天下既定,精选弘文馆学士,日夕与之议论商榷者,皆东南儒生也。然则欲守成
者舍儒何以哉”⑧!这些主张表明,他不仅是一位爱国学者,而且是一位很有远见的政
治家。
胡三省在中,还特别强调历史的善恶惩劝作用,在他看来《通鉴》正是
一面很好的镜子,无论君主大臣,都应当很好利用它。他说读了《通鉴》所载的历史,
则“知其所以得,鉴其所以失,则知一书不苟作矣”⑦!惟其如此,他在
注中曾不厌其烦地指出“可不戒哉”l“书之,以为后世戒l”“后之守国者
尚鉴兹哉!”为了能够达到这个目的,他也主张史书的编写,应据事直书,使人随其时
地之异而评其得失,以为鉴戒,不必如中反映得相当全面,限于篇幅,仅简略列举如上几点,以示其大概。今后还值得
进一步深入研究。
尹‘今
①《资治通鉴》卷二三七。
②《资治通鉴》卷一七五。
⑧《资治通鉴》卷一七八。
④卷一三一。
⑥《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①《资治通鉴》卷二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