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激发生命的途径。
换句话说,指出普遍爱的重要性的是墨子,而指出怎样使每个人从自己的内部产生普遍爱的是佛教。释迦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受到很多人的祟敬,其原因就是因为释迦本身体现了普遍的爱。他度过了这样的一生,他的人格至今仍然继续在光辉灿烂地照亮着人们的心。如此通过自身的实践和现身说法来显示普遍的爱。与那些单纯理论说教的哲学不同。它体现了一位宗教家的伟大和力量。我想所列举的耶稣基督、穆罕默德,还有圣弗朗西斯的情况,也是同样的。
413
展望二十一世纪
8.至高无上的人的价值
池田作为人类行动基准的价值体系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有人主张一切价值是个人爱好的问题。也有人把从社会体制中产生的价值基准——…财产、社会地位、娱乐等价值一作为行动的规范。还有人根据施韦泽所说的“对生命的敬畏”这一概念,主张应该把克服贪欲、爱、求知欲作为基准。
我和施韦泽的想法有共同之处,必须把生命的尊严看作为最高价值,并作为普遍的价值基准。就是说,生命是尊严的,比它再高贵的价值是没有的。宗教也好,社会也好,以及设置比它更高的价值,最终会招致对人性的压迫。
汤因比正如您说的,生命的尊严才是普遍的绝对的基准。但在这种情况下的“生命”一词,不能限定为“生物的生命”,其中包括人这一从宇宙中分离或者半分离出来的生物。宇宙全体,还有其中的万物都有尊严性。它是这种意义上的存在。就是说,自然界的无生物和无机物也都有尊严性。大地、空气、水、岩石、泉、河流、海,这一切都有尊严性。如果入侵犯了它的尊严性,就等于侵犯了我们本身的尊严性。
我想这个问题的真实性,对日本人来说,是十分明了的,因为他们具有古老的传统。尊重植物界、动物界,当然人类就更不用说了。甚至对无生的自然,也加以尊重。这种传统在神道中已经制度化。并且和这一传统一起,日本人还培育起强烈的美感和敏锐的审美能力。然而,大约一百年前,从西欧引进近代科学技术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增加了令人惊异的技术知识,产值爆发性地猛增,日本人也开始侵犯了无生物自然的尊严。
今天,人们的技术所带来的对自然的污染,遭到全世界的反
414
第三编第三章善恶与伦理实践
对。现代的一代人已经知道了,由于人对自然尊严的侵犯,最终还是侵犯了自己的尊严。仅就我所知道的日本历史、日本人的尊严观(这是日本人生活的特征、并使外国人深为铭感)来看,在日本似乎正在出现(不然也可以说即将出现)反对环境污染的强大潮流。
池田正如您所说,日本的环境污染已成为深刻的社会问题。反对环境污染,作为当地居民的抗议运动已经表面化。但在法律上,对杜绝污染的来源,还没有采取有力措施。
包括生物界和无生物界的自然,肉眼看不见的“生命之线”,像蜘蛛网一样张挂着。并且从整体上巧妙地保持着平衡。虽说是人,也仍然是自然中的一部分。如果人用技术损害了自然,就意味着损害了人本身。佛法是把包括一切的自然一不,把大宇宙本身,作为“生命”来理解的。
康德说:“在目的王国里,一切或者有价值,或者有尊严。有价值的东西,能够作为某些东西的等价物而代替它。相反,超过一切价值的宝贵的东西,因之也不承认任何等价物的东西,就是有尊严的东西。”
生命是尊严的。就是说,它没有任何等价物。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它。现在人们已经各有自己的价值基准了,这叫价值的多样化。人们从国家主义狭隘的价值观中解放出来。这是可喜的现
象。但是,即或承认价值的多样化,是否还需要一个包括多样化的共同基础的价值观呢?没有这样一个基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赖和协调就建立不起来。如果深究一下,这个总括的、根本的价值观,归根结底,还是作为人的价值,生命的尊严。
汤因比在这一点上,我对您的信念和佛教的生命观也有同感。刚才您从康德著作中引用的那一节关于价值和尊严的区别,也很有启发。价格是相对的,一切有价格的东西,都能与其等价物
交换。当然,这里要有货币的功能。
415
展望二十一世纪
相反,尊严(叫荣誉感也好)并不是相对的,而是绝对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不能代替尊严和荣誉。人为了获得财产和社会地位,不,即或为了保卫自己的生命,如果出卖自己的尊严和荣誉,不仅要受到别人的蔑视,而且也要受到自己的蔑视。丧失尊严和荣誉,换来的只是道德上和肉体上的怯懦。尊严是任何东西也代替不了的。尊严一旦失去,就再也无法挽回。
《新约圣经》的下边一节,就是这个意思。“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他还能拿什么换回生命呢?”
(第十六章,第二十六节;第八章,第三十六到三十七节)
人如果出卖了自己的尊严,他将永远失去尊严。就是说,让别人作出可耻的行为,不管是迫害还是行贿,这本身就是不光彩的。
这样的迫害或者诱惑者,在违反伦理的压力下,不管对方能否保卫自己的尊严和荣誉,他自己已经失去了尊严和荣誉。
池田您说得很对。归根结底,支持什么价值体系,这决定一个人对人生的看法。所以应该确立怎样的价值体系,和如何实现这一价值体系,正是问题之所在。
汤因比关于尊严与其他价值不同,任何东西都代替不了尊严这一绝对价值的命题,我也有同感。我想进一步从这一命题中得出如下结论:人要想对自己的尊严有所觉悟,就必须谦虚。的确,人性是尊严的,但这样说还是不甚明确的,也是不完整的。说人是尊严的,这只限于没有私心的、利他的、富于怜悯的、有感情的、肯为其他生物和宇宙献身的这样情况。只要为贪欲而进行侵略,人就不会有尊严。为贪欲而进行侵略是人间的常事,但这是可耻的。我们在伦理行为上的这种贫困,跟技术上的光辉业绩相比,就更加感到耻辱。
池田人的生命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这本身就是
416
第三编第三章善恶与伦理实践
尊严的。并且正如博士所说,为了使生命成为真正的事实上的尊严的东西,还需要个人的努力。应该说,自己的尊严要自己负责。
生命是尊严的,是不可代替的。这种意识似乎从人具有高度意识能力之初就有了。但是在现实中,人经历的往往还是相互憎恨、相互损伤、丑恶的对立斗争的历史。总而言之,只有把自己生
命的作用变为美好的东西,去怜悯一切其他生命,不作损害他人的丑事,才能使人的生命在事实上成为尊严的。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汤因比迄今为止,人的伦理行为的水准一直很低,丝毫没有提高。但是,技术成就的水准却急剧上升,其发展速度比有记录可查的任何时代都快。结果是技术和伦理之间的鸿沟空前增大。这
不仅是可耻的,甚至也是致命的。
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感到耻辱。同时,我们不要失掉这种耻辱感。为确立尊严(没有它,生命就没有价值,人生也不会是幸福的)必须作出进一步的努力。人所熟习的东西,的确是在技术领域,但那里是不会确立尊严的。评价是否达到这种伦理上的目标,要看我们的行动在多大程度上不受贪欲和侵略心所支配,在多大程度上把慈悲和爱作为基调。
417
译者后记
本书作者之一阿诺尔德;J…汤因比博士是英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评论家01889年生于伦敦,卒于1975年。牛津大学毕业,历任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部长、伦敦大学教授、外交部调查部
长等职。重要著作有(历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