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全的生活百科全书 百年诺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最新最全的生活百科全书 百年诺贝- 第33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哲学上又叫“世界”。 
= 
《红楼梦》里的金陵副册都有谁啊? 
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正册12个一个个判词分明。副册却只有一个香菱,又副册偏又有了两个:晴雯、袭人。于是,反复阅读《红楼》希望发现副册其余11人的蛛丝马迹,和又副册10人的线索。 
虽然不是“机关算尽”,也“煞费苦心”了。终于还是难于确定金陵十二钗副册、又副册的人选。借今日《红楼一梦》红学才俊云集,便想就教于各位大家:你以为副册、又副册应该是哪些人呢? 
首先是副册:香菱为首,那么好象平儿、尤二姐、秋桐、金桂、嫣红、佩凤应该是的,其他的呢?《红楼》中有几个才女,曹雪芹用墨不少、而且也风采不俗,可是,却放在哪里都觉得不合适,可以不可以入这个副册呢?比如:薛宝琴、邢岫烟、尤三姐、李纹、李绮,她们入不得正册的。因为正册曹雪芹已经安排停当了。她们也入不了又副册的,因为那里都是奴才,而她们不是。如果她们进了副册,便恰恰12人了。 
又副册曹雪芹安排定的两个是:晴雯、袭人。按照这个思路,那么鸳鸯、紫鹃、莺儿、侍书、金钏、玉钏、司棋、入画、小红、龄官、藕官……都可以获得提名资格的。那么到底是谁呢? 
我心中以为无可争议的除了晴雯、袭人外,鸳鸯、紫鹃、莺儿、侍书、司棋应该可以入册的。那么其余五个谁可以呢?如果龄官、藕官也可以入选,那么其他三个呢?金钏之死颇为悲壮,算一个?那么接替金钏的玉钏也可以算一个了。另外一个名额给入画?这样正、副、又副各12钗就齐了: 
正册:黛玉、宝钗、元春、探春、湘云、妙玉、迎春、惜春、熙凤、巧姐、李纨、可卿; 
副册:香菱、平儿、秋桐、金桂、嫣红、佩凤、尤二姐、宝琴、岫烟、尤三姐、李纹、李绮 
又副册:晴雯、袭人、鸳鸯、紫鹃、莺儿、侍书、司棋、龄官、藕官、金钏、玉钏、入画 
=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原型是谁? 
读过《红楼梦》的人,对林黛玉都会有深刻印象,她早年即父母双亡的身世,她寄人篱下的生活,她与贾宝玉相互倾心而又毫无结果的爱情,她不幸早逝的悲剧命运,无不使读者流下同情之泪。林黛玉这个人物之所以能这样吸引读者,除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用大量篇幅浓墨重彩的描绘渲染之外,还因为林黛玉这个文学形象的原型,就是曹雪芹青少年时代青梅竹马的红颜知己,所以,《红楼梦》中那些有关贾宝玉和林黛玉相亲相爱的许多细节,都描写得十分生动逼真,楚楚感人。 
据一些红学专家考证,林黛玉的原型人物就是康熙年间任苏州织造李煦的孙女,名叫李香玉,其父是任两淮盐课的李鼎。织造和盐课是清代宫廷在江南的两个重要部门,只有皇帝最亲信的臣子才能担任。李香玉是李氏家族的掌上明珠,在家中受宠爱的程度可想而知。 
李曹两家同为康熙的宠臣,同掌织造府(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时任江宁织造),又是过从甚密的亲戚,李煦就是曹雪芹嫡亲祖母的胞弟,因此曹雪芹和李香玉的亲密交往是很自然的事。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过世后,由其子曹颙继任父职,不满三年即病故,曹雪芹就是他的遗腹子。曹雪芹的祖母李氏十分喜爱曹雪芹,时时带在身边。每次到苏州探望其年近九十的母亲文氏太夫人时,常携曹雪芹一同前往,他们常住李鼎家的「拙政园」。因此曹雪芹和李香玉从幼小时即一同玩耍,一同读书习字,一同作对吟诗,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随着年龄渐长,日久生情,自是意料中事。 
康熙末年,李鼎夫妇先后染病,卧床不起,香玉年纪虽小,却常侍疾在旁。不久,李鼎夫妇先后辞世。香玉遭此不幸,日日恸哭,虽有祖父母加意照顾抚养,然终不能减轻其心中之愁苦。曹雪芹的祖母甚怜香玉,时时将其接至江宁织造府,与曹雪芹相伴共读,两人耳鬓厮磨,感情日深。当时的情景,曹雪芹在《红楼梦》七十二回中曾有生动陈述:「咱们从小耳鬓厮磨,你不曾拿我当外人看,我也不敢怠慢了你。」两人感情之深,由此可见。 
李香玉虽有曹雪芹祖母的关照和曹雪芹的抚慰,然其家庭不久又遭沉重打击,李煦因受宫廷斗争牵连被革职抄家,不久病故。香玉因此孑然一身,只好长期寄居曹家。可是曹家不久也因同样原因被革职抄家,曹家在江宁的家产荡然无存,江宁无法存身,幸北京尚有众多亲友,经朝廷应允,曹家遂于一七二八年全家迁至北京,香玉
第19章
也随之进京。  
曹家在京城全靠亲友帮衬,李香玉生活虽然无缺,然终因寄人篱下,免不了受闲言碎语之扰。加之多愁善感,郁郁寡欢,虽有曹雪芹祖母的悉心照料和雪芹的温存宽慰,然仍忧思难平。没有几年,竟香消玉殒,撒手人寰。 
李香玉是林黛玉的原型还有一个旁证,即《红楼梦》二十七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竟日玉生香」一回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相对而卧,为宽林黛玉的心,贾宝玉胡编了一个小耗子偷香芋的故事:一天,老耗子叫众耗子分头去偷米粮和瓜果办腊八粥,一小耗子自荐去偷香芋。众耗子笑它身体瘦小,小耗子胸有成竹地说:「我变成香芋,滚在香芋堆里,使人看不出……却用分身法搬运。」众耗子叫它变成香芋看看。小耗子就摇身一变,却变成了一个最标致美貌的小姐。众耗子说:「变错了。」小耗子现形道:「我说你们没有见过世面,只识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道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很明显,作者借这个故事暗示,林黛玉就是李香玉的化身。 
李香玉早年病逝,对曹雪芹打击最大。后来曹家又遭重大变故,家道从此一蹶不振。曹雪芹一家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为纪念自己早年的红颜知己,雪芹不惜「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倾毕生精力写出不朽巨著《红楼梦》。 
在《红楼梦》的众多人物中,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林黛玉了,这与曹雪芹对该人物的重彩渲染及执情刻画是分不开的。原来,《红楼梦》创作的背景,曾蕴含着一段刻骨铭心的情缘,林黛玉的原型人物就是曹雪芹青梅竹马的恋人。 
林黛玉原型人物的名字叫李香玉,是康熙年间苏州织造李煦的孙女、两淮盐课李鼎的掌上明珠。李煦即《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嫡亲祖母的胞弟。曹雪芹祖父曹寅过世后,由其子继任父职,不满3年,死于京师,曹雪芹就是他的遗腹子。 
曹雪芹的祖母李氏对雪芹十分疼爱,每年到苏州探望年近90的文氏太夫人时,必携其前往,常寄居于李鼎家的“拙政园”。由此,李鼎之女香玉与雪芹自幼就时常相聚,在一起读书与玩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自在情中。 
康熙末年,李鼎夫妇不幸双亡,膝下仅遗香玉。此女聪颖过人,深得雪芹祖母的钟爱,便接她来江宁织造署,由其祖母加意抚养。但好景不长,李煦因宫廷党派的争斗而被革职查抄,至此,香玉孑然一身。而雪芹家也同遭厄运,家业荡然。 
1728年,曹氏全家迁京,香玉随之。在京城,曹氏尚能得到亲故的照料,但香玉自感寄人篱下,不免郁郁寡欢,加之生来多愁善感,虽有雪芹温存宽慰,然年龄增长,终身未遂,忧思难平,没有几年,竟香消玉殒。雪芹为此悲恸欲绝,便发奋著写《红楼梦》,以资纪念。 
= 
《天龙八部》的含义? 
“天龙八部”这名词出于佛经。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崐常有 
天龙八部参与听法。如“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崐遥见彼龙女 
成佛”。 
“非人”,包括八种神道怪物,因为以“天”及“龙”为首,崐所以称为《天龙八 
部》。八部罗,七归那罗,八摩听罗迦。 
“天”是指天神。在佛教中,天神的地位并非至高无上,只不过比人能享受到崐到更 
大、更长久的福报而已。佛教认为一切事物无常,天神的寿命终了之后,也是崐要死的。天 
神临死之前有五种征状:衣裳垢腻、头上花萎、身体臭秽、腋下汗出、崐不乐本座(第五个 
征状或说是“玉子离散”),这就是所谓“天人五衰”,是天神最崐大的悲哀。帝释是众天 
神的领袖。 
“龙”是指神。佛经中的龙,和我国的传说中的龙大致差不多,不过没有脚,崐有的大 
蟒蛇也称。事实上,中国人对龙和龙王的观念,主要是从佛经中来的。佛经崐中有五龙五、 
七龙王、八龙王等等名称,古印度人龙很是尊敬,认为水中主物以龙崐的力气最大,因此对 
德行崇高的人尊称为“龙象”,如西来龙”,那是指从西方来崐的高僧。古印度人以为下雨 
是龙从天海中取水而洒下人间。中国人也接受这种说法,崐历本上注明几龙取水,表示今年 
雨量的多寡。龙王之中,有一位叫做沙竭罗龙王,崐他和幼女八岁时到释迦反牟尼所说法的 
灵鹫山前,转为男身,现佛之相。她成佛之崐时,为天龙八部所见。“夜叉”是佛经中的一 
种鬼神,有“夜叉八大将”、“十六大夜叉将”等名词。崐“夜叉”是本义是能吃鬼的神, 
又有敏捷、勇健、轻灵、秘密等意思。“维摩经”崐注:“什曰:‘夜叉有三种:一、在 
地,二、在空虚,三、天夜叉也。’”现在我崐们说到“夜叉”都是指恶鬼。但在佛经中, 
有很多夜叉是好的,夜叉八大将的任务崐是“维护众生界”。 
“乾达婆”是一种不吃酒内、只寻香气作为滋养的神,是服侍帝释的乐神之一,崐身上 
发出浓冽的香气,“乾达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崐“乾达 
婆”,海市蜃楼叫做“乾达婆城”。香气和音乐都是缥缈隐约,难以捉摸。 
“阿修罗”这种神道非常特别,男的极丑陋,而女的极美丽。阿修罗王常常率崐部和帝 
释战斗,因为阿修罗有美女而无美好食物,帝释有美食而无美女,互相妒忌崐抢夺,每有恶 
战,总是打得天翻地覆。我们常称惨遭轰炸、尸横遍地的大战场为“崐修罗场”,就是由此 
而来。大战的结果,阿修罗王往打败,,上崐天下地,无处可逃于是化身潜入藕的丝孔之 
中。阿修罗王性子暴躁、执拗而善妒。崐释迦牟尼说法,说“四念处”,阿修罗王也说法, 
说“五念处”;释迦牟尼说法“崐三十七道品”,阿修罗王偏又多一品,“说三十八道 
品”。佛经中的神话故事大都崐是譬喻。阿修罗王权力很大,能力很大,就是爱搞“老子不 
信邪”、“天下大乱,崐越乱越好”的事,阿修罗又疑心病很重,“大智度论卷三十五”: 
“阿修罗其心不崐端故,常疑于佛,谓佛助天。佛为说‘五众’,谓有六众,不为说一;若 
说‘四谛’崐,谓有五谛,不说一事。”“五众”即五蕴”,四谛是佛法中的基本观念。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