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文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郎咸平文集- 第3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见过往的急速收购活动对青啤害多于利。 
香港H股的股价从93年开始就持续下跌,而到了2001年左右跌倒了谷底,
而此时彭作义过世。这整个阶段可以说是青啤做大做强的阶段。而所付出的代
价 就是盈利和股价的不断下滑。青啤的净资产回报率由93…94年的12%跌至
1999…2001年的3%左右,而青啤H股的股价也由93…94年的八元跌到1999…2001
年的一元左右。这个阶段可以说是青啤的最低潮期。青啤H的股价在95年首
度跌穿A股股价,在2003年十月份以前一直没有再超越过A股的股价。 
青啤2001以职业经理人为本的改革 
根据国退民进的想法,是不是在青岛啤酒最危险的时候,以贱价或MBO的
方式卖给青啤的下一任CEO金志国或者其它民营企业家呢?还好青岛国资局
没有做成这样错误的决定。在原先国企的架构下,以及地方政府的指指点点下,
职业经理人金志国开始了他的困难的改革。他的改革充分说明了我所提倡的职
业经理人的制度是可以改善国企的经营绩效的。如果我所提倡的职业经理人的
制度包括政府行政命令退出市场,而国企不必退出市场等等能够推行的话,我
相信金志国的职业经理人改革能够更为有效的推行。 
2001年7月,金志国明确地调整青啤的营运战略,由“做大做强”改变
为“做强做大”,着力推行改革,提升公司的内部核心竞争力。青啤的改革的
措施有(1)架构重组、(2)品牌重组、(3)增减子公司股权、(4)减慢收


购速度。我认为这些重组的做法对于国企改革而言具有相当参考性,因此我们
将作进一步的详细分析。 
(1) 架构重组——未重组前,青啤的子公司每个都是独立的营运单位,同
一地区内的子公司的营销范围没有清晰的划分,各自有销售网络和行政单位,
造成资源重叠和浪费。青啤于是自2000年起先后组建八个事业部,把全国的
子公司按区域收归各事业部,划小范围管理,统一产供销、市场及行政管理,
共同使用运输、分销等系统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节省人手及成本。 
2000年时,青啤在青岛本部首先建立ERP信息系统。并于2002年6月于
华南事业部实施第二期计划。经过首两期的实施,青啤统一了22041种数据编
码、整理1400余个客户档案、2000余个供货商档案等,并为各部门建立管理
信息系统模块模型。 
在事业部制度的区域管理和ERP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青啤成立了仓储调度
中心,对全国市场区域的仓储活动进行重新规划。青啤的仓库面积由以往的7
万多平方米下降到目前的29260平方米。库存量也得到改善,从以下数据可以
知道成立仓储调度中心后青岛本部的产量虽然上升了,但库存量反而大大下
降。 

 

1998年 

2002年 

产量(万吨) 

30 

超过50 

库存量(万吨) 

3 

小于1 



 仓储所需资金亦节省了不少。以下表示首阶段仓储管理的成效,一年多节
省了约4877万元: 

 

资金节省(万元/年) 

库存资金占用 

3500 

仓储费 

187 

市内周转运输费 

189。6 




物流外包 

1000 

合共 

4876。6 



 2002年,青啤和招商局成立合作物流公司,全面接管青啤的物流业务,
让青啤能从不在行的领域里抽身。青啤将物流外包的结果是一年节约1000万
元,而且青岛啤酒运往外地的速度也提高了30%以上。从2002年起,山东省
内300公里以内的区域消费者能喝到当天生产的啤酒,300公里以外的消费者
也能喝到隔日的啤酒。 
(2) 品牌重组——经过一轮疯狂收购后,青啤旗下的品牌增至四十多个,
不但难以管理,更造成“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情况。有鉴于此,青啤进行品牌
重组,欲在5年之内将40多个品牌减至10个以下。例如在东北地区,青啤旗
下的啤酒品牌一共有三个,分别为五星啤酒、兴凯湖啤酒及青岛啤酒。经过重
组整合后,青啤把这三个品牌归纳为一个品牌——“青岛啤酒”推出市面,再
与同区的对手——雪花啤酒和百威啤酒竞争。 
(3) 增减子公司的股权——自1994年收购扬州啤酒厂以后,青啤九年来
先后兼并了四十多家啤酒企业,但这四十多家企业却是1/3盈利、1/3持平、
1/3亏损。为增加盈利,减少开支,青啤增持了一些表现较好的子公司的股权。
而减持表现较差的,甚至注销它们。举例而言,青啤增持西安公司的股权由
56。32%至76。1%,增持渭南公司股权由41。28% 至69。28%, 增持薛城公司股
权由70%到85%。青啤同时减持北京三环股权由54%至29%,并注销了江苏(90%)
和上海啤酒(35%)的营销。 
(4) 减慢收购速度 
青啤自从大量收购全国各地的啤酒厂后,负债率不断上升,银行因此不愿
再借贷给青啤。由于资金不足,青啤无法继续疯狂收购。再者,新上任的金志
国有意推行新政,减慢收购,并进行内部整合。青啤自2001年开始已大大减
慢收购的速度。2002至2003年间,青啤只收购了两间的啤酒厂,分别为:厦
门银城股份有限公司及湖南华狮啤酒厂,青啤在这两项收购中,共享了1。24
亿元。 
由2001年以前的青啤股价的走势看来,大部份时间青啤H股股价会在并


购消息发放后下跌,反映香港机构投资者对青岛啤酒并购消息抱负面反应。由
于对青岛啤酒的前景抱怀疑态度或质疑一连串并购对青岛啤酒能否产生协同
效应,触发投资者于并购消息发报后拋售青岛啤酒股票。 
反之,青岛A股股价却受并购利好消息影响而令其股价不断上扬。改革前,
A股股价一直偏好,这由于国内的小股民羊群心态下,视收购为好消息。但改
革后,A股股价并未因改革而大幅上升,基本保持稳定。 



青岛A股改革前后的变化 



 而香港机构投资人较国内股民更着重基础分析。由于机构投资人认为青啤
做大做强的策略失当,因此青啤疯狂收购的结果使得青啤H股股价在2001年
改革前一路下滑。但2001年改革后股价却不断上升,显然是机构投资人肯定
青啤的改革策略。 




青岛H股改革前后的变化 



 由于中国经济近几年开始起飞,GDP每年以8…9%的速度增长,而青啤的盈
利也因而受惠。2003年,国企股第三季业绩表现理想,回报率持逐好转,吸
引大量资金流入H股。由于利好消息持续,大量外资热钱持续流入,使得国企
股近期受到追棒。由2003年一月开始,香港H股指数由大约2000点升至现时
约3900点,升幅达100%。 
而属于国企股的青岛啤酒H股同样地受到追棒。2003年第三季业绩理想,
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9%,因此也不例外的受到资金追棒。青岛H股股价由03
年1月4升到11月最高位10。1,升幅达1。5倍。而且更成为香港有史以来
第一只H股股价高过A股股价的H股。但是我们不能排除市场过分乐观的心态,
因为青啤市盈率于2003年十一月六日,达至47。62,但国企股平均市盈率只
是大约13。 
我们观察青啤改革前后EBIT(息税前净利)和毛利的变化,我么发现EBIT
和毛利的变化和青啤的股价变化类似。也是在2001年改革以后EBIT和毛利形
成稳定上升的趋势(见下图)。我们可以推论,香港H股的股价更能反映基本
买面。 




青啤改革前后的盈利(EBIT)变动 

 



 

青啤改革前后的毛利变动 



我认为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关切。那就是青啤为了寻求更多的资金而引
入了战略投资人——安海斯—布什公司(Anheuser…Busch;简称AB公司)。但是
新资金流入青啤的背后代价就是青啤以22。5%股权(AB公司购入青啤所发行可
转债以换取22。5%的股权)换取AB公司14亿的资金。持有国家股的第一大股
东——青岛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由原本大约40%股权急降至30。56%。AB公
司透过《战略性投资协议》的签盟,股权由原先的4。5%狂升至27%,成为青啤


的第二大股东! 
根据协议的内容,AB公司拥有的27%股权,但AB公司将其中7%的表决权
以表决权信托的方式授予青岛市国资办行使。而青啤在2003年的年报指出,
青啤以提高公司资金使用率为理由,将发行可转债的资金中的9。6亿元人民币
归还银行的贷款。无可否认,签订协议带来的资金使股本比例大量增加,而且
归还债项可使债务率大大下降。我们很明显看到青啤签订这条协议的主要目的
是为了减少债务所带来的1600万元人民币利息负担和减低负债率。 
但是拥有27%流通股的AB公司只要在市面购买多4%的流通股便成为青啤
的第一大股东!事实上青啤的情况己岌岌可危。青啤2001年以前不断进行收
购的错误代价就是青啤很可能会被AB公司这大鳄吞噬!我认为这是青啤应该
关切的问题。 

2004。09。17 用“三个必须”规范产权改革 

2004。9。17 郎咸平 
首先我们看一下产权改革的现状。由1995年至2002年每年2万家中国大中
型制造业汇报给统计局的资料显示,这些企业的产值约占中国GDP的10%和就
业量的7%,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这些企业按照所有制性质划分为6类,即:国
有企业、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外资企业、港台资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研究
结果显示,国营企业比重连年降低,由1995年的70。6%的高比例逐年降低至2002
年的31%,这说明了国营企业逐渐退出经济舞台的现实。私营企业由1995年的
0%上升到2002年的5。6%。以比例而言这个增长是惊人的,但是以绝对数量而言,
却仍远远的低于国营企业。 
集体企业的数目也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由1995年的18。7%降到2002年的
9。9%,和国营企业一样,下降至近一半。外资企业由1995年的2。6%上升到了2002
年的13。4%,而港台资企业由1995年的2。3%上升到2002年的11。4%。最后谈到
混合制企业,该性质企业的成长也是比较惊人的,由1995年的5。8%急升至2002
年的28。6%。(国有企业、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外资企业 、港台资企业和混
合所有制六个类型企业的划分和各自所占比例源自香港大学刘俏教授与肖耿教
授的研究“Why do firms disguise their profits?”) 


 综合而言,国内每年两万余家大中型企业之中,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外资
企业包括港台企业和混合企业逐渐取代了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这个转变也比较
符合中国产权改革的现实情况。 郎氏产权改革新思维 
但是根据我的研究和判断,当前国有企业的国退民进的产权改革发生了方向性错
误,因此我提出我的主要改革如下。 
观点一:必须暂停产权交易。 
目前国有资产转成民营资产的做法存在两大误区:第一是法律缺位下的合法
性;第二是买卖双方自定价格的交易。 
“法律缺位下的合法”是指内地可视为大陆法系国家,一切判案都应根据条
文来判断。但是我们的相关监管法律是缺位的,只要法律没有规定不能做的都可
以做,这就是我所谓法律缺位下的合法。因此在产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