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检定修培训教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点检定修培训教材- 第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6) 工作结束时,点检员应会同有关人员对系统恢复进行确认,确信系统安全情况下方可终结工作。 
7) 点检员应对定修全过程进行评估,针对管理中存在问题作出工作总结,并反馈到有关企业标准的管理部门,为管理标准的持续改进提供信息。 
设备解体后应对照有关技术标准,对设备作出修前的记录,这些记录应反映设备的损坏和磨损以及其他不正常情况,这项工作应由点检员向施工单位提出并督促认真完成。 
9) 根据设备的修前记录,对照技术标准和平时点检管理的积累资料,点检员应提出设备是否需要改进和如何改进的意见,报主管批准后执行。 
10) 检修结束时施工单位应提交详尽的检修实绩记录,为设备的下一轮动态管理 
11) 点检员应从定修的修后实绩到下一次定修的修前解体期间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对照点检记录和劣化倾向管理提出设备改进或标准改进的意见。 
上述11 项工作,点检员应全程跟踪参与,这就是定修工作的全过程管理。 
通过不断的闭环管理(PDCA )使设备得到持续改进,使设备的标准日趋完善和合理。上述工作模型的切实执行,应依赖于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应用。 
第五节 设备定修策略及优化检修 
一、优化检修概述 
发电设备优化检修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提出来的,它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以“管”为主的策略,针对发电设备的特点制订出一套策略,最终形成一套优化检修的模式,使设备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得到最佳的配合。 
优化检修模式,不是针对某一台设备,而是指整个发电生产的大系统而言,大到诸如汽轮机、锅炉;小到某一个阀门或者一台水泵,实际上是针对某一个电厂的所有设备而言。 
实行优化检修模式的发电厂,要对其庞大的连续生产系统中的所有设备进行分类。 
不同类别的设备,采用不同的检修方式,其中有的设备应用定期检修;有的设备采用状态检修;而有的设备则采取故障检修。 
优化检修模式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点。基于每一个电厂其设备的型号、制造厂不一样,辅机配套和系统设计也不一样,导致了要根据其各自特点,采用不同的优化模式。优化检修目标的实现要运用一种管理方法,以确定哪些设备采用定期检修,而状态检修又应用在哪些设备上,即确定设备的定修策略。 
二、设备定修策略 
设备定修策略是对庞大的生产系统中的所有设备进行分类,确定这些设备应该采用何种检修方式,使发电企业的设备检修逐步形成一套融定期检修、状态检修、改进性检修和故障检修为一体的优化检修模式。 
1. 设备分类 
设备分类是设备定修策略的基础工作,一般按A 、B 、C 三类进行划分,是对发电生产系统中的每一台设备进行界定,界定的方法是根据该设备的重要性和对生产系统的影响。分类原则如下: 
1) A 类设备是指该设备损坏后,对人员、电力系统、机组或其他重要设备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或直接导致环境严重污染的设备。 
2) B 类设备是指该设备损坏或在自身和备用设备皆失去作用的情况下,会直接导致机组的可用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降低或导致环境污染的设备;本身价值昂贵且故障检修周期或备件采购(或制造)周期较长的设备。 
3) C 类设备是指发电生产系统中不属于A 类、B 类的设备。 
2. 根据设备类别的定修策略 
1) A 类设备以预防性检修为主要检修方式,并结合日常点检管理、劣化倾向管理和状态检测的结果制订设备的检修周期,并严格执行。A 类设备一般均在年修计划中安排检修。 
2) B 类设备采用预防性检修和状态检修相结合的检修方式,检修周期应根据日常点检管理、劣化倾向管理和状态监测结果及时调整。B 类设备一般既可以安排在年度检修计划中,也可安排在平时采用轮换检修的方法进行修理。 
但考虑到使检修负荷均衡化,B 类设备建议尽可能不参加年修。 
3) C 类设备以事后(故障)检修为主要检修方式。 
表4 一3 给出了不同类别设备的检修方式。 
3 .优化检修模式的组成 
表4…3 也给出了不同类别设备的计划安排,不同类别设备采用不同的检修方式的组合,构成了优化检修模式。 
从上表不难看出,优化检修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今天看来是比较优化的方案,随着时间的推移,状态诊断工作和劣化倾向管理工作不断深人,原方案可能修改;随着设备动态管理的深化,设备不断改进,原来检修周期也可能延长, 
所以优化检修是一个动态的组合过程,要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不能满足于既有的水平。 
第五章 设备的劣化倾向管理和状态检修 
第一节 劣化倾向管理概述 
一、劣化倾向管理的定义 
1。 设备劣化的定义 
所谓设备劣化是指设备降低或丧失了规定的功能。设备劣化是包括设备工作异常、性能降低、突发故障、设备损坏和经济价值降低等状态表现的总称。 
点检定修管理把减少和降低设备劣化的速度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来管理,搞好这项工作,有利于大幅提升经济效益。 
2。 倾向管理的定义 
倾向管理是定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设备劣化的数据进行记录,并作统计分析,找出劣化规律,实行状态检修的一种设备管理方式。 
设备劣化倾向管理的目的,在于跟踪设备的劣化趋势,评估设备的状况,以判断设备的可靠性,为设备的定修(消除劣化)决策提出科学的依据。 
二、劣化曲线的绘制及其意义 
图5 …1 表示某设备的劣化曲线。图上横坐标代表时间,纵坐标代表设备测得的劣化值,把这些点连成一条曲线,称劣化曲线,与横坐标平行的一条劣化极限线则代表该设备允许的最大劣化值,在操作规程中规定达到这个劣化极 
限设备就要停止运行。 
A 点― 表示劣化倾向加剧的转折点。 
B 点― 是劣化曲线和劣化极限线的交点。 
C 点― 表示设备从投运开始到达A 点的时间。 
D 点― 表示设备从投运开始到达B 点的时间。 
从图5 一1 上不难判断,从0 C 是合理的设备检修周期,从C D 这段时间是消除设备劣化的最佳时期。 
三、设备劣化的分类 
设备在其使用寿命期间(包括设备备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磨损或劣化。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有形劣化和无形劣化两大类。 
1。 设备的有形劣化 
与无形劣化不同,有形劣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可以用仪表、仪器测量和测试出来的,机械设备的劣化通常是由于物质磨损或材料性质变化而引起的。有形劣化按其引起磨损和劣化的原因又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 设备的使用劣化。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在外力作用下,受机械碰撞和磨擦、介质户一一一粤侵蚀等原因,造成设备物质上的磨损、腐蚀、疲劳、剥落等,使设备的实体产生磨损。表现为零部件形状发生改变、公差配合超标、材料性质改变、效率降低等。 
2) 设备的自然劣化。自然劣化是设备受自然力作用所造成的物质磨损。 
例如设备生锈、金属腐蚀、木头腐朽、塑料和橡胶老化等均会使设备产生劣化。 
这种劣化不管设备是否在运转,都会发生,包括闲置在仓库内的设备和备品配件。 
3) 灾害性劣化。这是指由于自然力对设备的侵蚀和磨损引起的设备劣化,如突发性的台风、暴雨等。 
各级设备管理人员、应对自己分管的设备随时予以关注,制定防止上述各种有形劣化的对策。 
2 .设备的无形劣化 
无形劣化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出现了性能更好、效率更高的设备,而使原有设备相形见拙,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例如消耗大、成本高,或由于国家的政策规定使设备被淘汰,这种情况称为设备的无形劣化。 
设备的无形劣化不能等闲视之,许多企业长期以来缺乏技术改造,最终导致被动的地位,因此各级设备管理人员应随时掌握同行业的技术进步信息,及时消除设备的无形劣化。 
四、设备劣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预防 
1。 机械磨损 
这是最常见的劣化形式,这种劣化有规律可循,它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加强点检管理基础上,可以早期发现。减少由于机械磨损而产生的设备劣化的主要措施是正确操作、加强维护(尤其是润滑),找到规律后则可定期更换易损 
零部件或采用新工艺和新材料以改善磨损。对易磨损的部位要认真执行点检标准,早期发现设备隐患。 
2。 金属组织和性质变化、蠕变、高温腐蚀等 
这是电力行业常见的金属劣化表现形式,要从加强金属监督人手,把有关监督内容与点检管理整合,按规定进行精密点检。通过点检的优化管理,早期预防金属劣化的发生 
3。 疲劳裂纹 
发电设备的高温高压部件极易产生疲劳裂纹。裂纹是机械疲劳的信号,应采取必要措施及早处理。 
为防止和减少疲劳裂纹的发生,应注意下列几点: 
1) 减少结构设计上应力集中的影响。 
2) 要避免金属加工上应力集中的影响。 
3) 减少设备操作上的应力,避免机械超载运行、冲击负荷、不均匀受热和加热(冷却)速度过快等。 
4。 腐蚀 
设备在外界介质的作用下发生的损坏过程称为腐蚀,这在发电厂十分普遍,要从改进机件的原材料人手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同时对易产生腐蚀的部位应加强点检力度,早期发现,及时消除劣化。 
5。 绝缘损坏 
防止设备的绝缘老化损坏,要从加强包括绝缘监督在内的各项技术监督措施人手,使各项监督与点检管理相整合,把有关技术监督工作和精密点检和劣化倾向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除了上述几种表现形式外,还有由于制造、基建、设计上的原因等造成的设备易劣化隐患。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回复 引用 TOP 
 
  

遥望敬亭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遥望敬亭 当前离线 

UID6 帖子464 精华15 积分1622 金币1411 个 贡献值272 点 阅读权限30   
设备科长



帖子464 金币1411 个 贡献值272 点  10# 
 发表于 2007…7…9 17:3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状态检修概述 
一、状态检修的提出 
早在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就有关于开展状态检修的提法,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原电力部正式以书面形式下达并安排试点等工作则是从20 世纪90年代后几年开始。当时针对的是发电机组的检修间隔时间过短,执行的原苏联 
20 世纪50 年代的模式是2 ~3 年1 次大修,1 年2 次小修。随着时间的推移,设备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机械制造水平,原材料水平也大大提高,原有的计划检修周期显然是不适合了。因此就要求开展按设备的状态来决定检修间 
隔和检修项目的工作,这就是状态检修提出的原因。 
二、我国目前设备检修方式的分类 
目前世界上设备管理的学者,对设备检修方式有多种多样的提法,有些是相类似的,仅存在文字翻译上的差异,有些则是同样的内涵而提法不同。总的看,发电设备的检修方式在目前可以归纳为四大类,就是我国行业标准中的提 
法,即预防性定期检修、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