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论语 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 第3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诒綢D来说,基本面是可以创造的,当然,只是必须的时候。本ID对这些个股,和目前持有的所有个股,首先不再买入,其次,会利用较大级别震荡降低成本、增加0成本筹码,这方针从来没变。
 
不说了,各位还是开始消费孔二先生吧。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杨伯峻:孔子说:“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作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

钱穆:先生说:“君子能相和,但不相同。小人只相同,但不相和。”

李泽厚:孔子说:“君子和谐却不同一,小人同一却不和谐。”

 

详解:本章重点,就在于“同”与“和”。“同”,会意字,“冃+口”,“冃”,重复,何谓“同”?就是通过口头上的不断重复达到聚集,当然,这反映着孔子时代的特征,实际上,这口头上的限制并不需要。例如,文化就是一种“同”,文化,从开始的口头传播到现在的网络传播,本质上并没有改变“不断重复达到聚集”的效果;“宗教”更是一种“同”,所谓的教义、教宗等等,就是一种“不断重复达到聚集”的玩意;“科学”一样是“同”,“科学”从本质上是文化、宗教的大汇集,科学相信“不断重复的实验”达到“同一”的效果,是其成立的基础,是科学得以聚集的基础。

 

总之,文化、科学、宗教等等,以及一切社会结构中的一切玩意,本质上都是“同”,都是“不断重复达到聚集”的玩意。“哲学”之类的玩意,无论唯心、唯物、一元、多元、辨证、诡辩,同样是这样。这一切,本质上都是小人之学,在“人不知”的世界,其学也只能是小人之学。

 

聚集,本质上都不过为了一己之私利。在资本横行的国家、年代,资本就的最大的“同”,社会上的任何现象、言论,都在“不断重复”达到聚集在资本之“同”的大旗之下,资本社会的人,本质上不过是“资本”的复制,都不过是被“资本”所抽干的行尸走肉,而一切的文化,本质上不过是“资本”的叫春。

 

“和”,去声,就是“相应”。“天人相应”、“心手相应”,“桴鼓相应”,诸如此类,都是表达了“和”与“相应”。在孔子那里,在君子眼中,只有“天人相应”,却没有所谓“天人合一”的小人之说。注意,这里的相应,超越了海德格尔所说的“应手”,那不过依然在共业的境界之中,而一般人的理解,连海德格尔所说的“应手”都达不到。

 

人类社会,“地”的一种形态,不过是“天人相应”而成,无所谓“天”,无所谓“人”,“天人相应”而成这人类社会这“地”的特殊形态。天,“地人相应”而成;人,“天地相应”而成;地,“天人相应”而成。成无所成,不过是相续相缠,相应而已。

 

孔子在本章里,揭示“天地人”结构最重要之一的关系,就是“相应”,就是“和”。就如同音乐中的即兴演奏,这宇宙就在这相续相缠中“和”、“相应” ,这里没有任何需要“不断重复”去达到聚集的。企图通过“不断重复”去聚集点什么玩意、抓住点什么玩意,不过是小人“我”之私心相应之妄想。

 

而君子之间,也只是相应;君子于所在的时代、社会,所对应的“天地人”结构中,也只是相应。就如同空谷与空谷的对话,可以风雷激荡、可以溪水潺潺,可以幻化出天地间所有的神奇与风景,但却依然只是空谷与空谷的对话,空谷与空谷的相应,如此而已。

 

缠中说禅白话直译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相应而不聚集,小人聚集而不相应。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70)(2007…09…19 21:22:55)转载标签:人文/历史缠中说禅论语 分类:文史哲学(《论语》详解) 
对下午分析补充一句,今天日K线顶分型成立,因此下面的问题,就是该顶分型是否延伸为“笔”的问题了,关于该问题,有了上两周周K线顶分型的经验,如何去处理两种情况,应该不难了。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杨伯峻: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和这相反。”

钱穆:先生说:“君子助成别人的美处,不助成别人的恶处,小人恰恰和此相反。”

李泽厚: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相反。”

 

详解:以上一、三解,将解释落在“好事、坏事”上,是完全的胡解,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在《论语》中,“美、恶”对举,是有特定含义的。至于钱某人是否知道,由于其解释里没有指明,所以就探究了。但原来通常的分句是错误的,正确的分句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在后面的《论语》中,有这么一条:子张问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也就是说,“美、恶”是关乎人的品行的,用现代的话,大致就类似于说“美德、恶行”。在孔子眼里,德行是合一的,说德就是说行,说行也就是说德。何谓德?就是“得”。孔子讲究的是“行必果”,必须有所得。而这“得”,不是个人利益上的,而是在品行上的“得”。注意,这里的品行,推而广之,可以关乎家、国、天下。人,有其德行;天下,亦有其德行。这种德行,在孔子眼里,不是没有“美恶”之分的,而是“美恶”分明的。

 

“之”,这里不是结构助词,而是其本义,动词,在远古文字里,是一个象形字,象征着树木的枝茎等不断长大,引申为“生出,滋长”的意思。

 

通常的错误分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将这里的“人”看成是别人,将君子和别人打成两橛,然后君子似乎有特殊的魔力,能够成就别人的“美、恶”;相同的逻辑也被用在小人身上。其实,本章探究的,是一个如何成为君子、小人的问题,这里的“人”是泛指的。

 

君子、小人,都是一种“德行“,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并不是一个诸如毕业证之类的东西。原句倒装,相应句子等于“人之美而君子成,人之恶而君子不成。小人反是”。

 

人,本无所谓君子小人,这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见闻学行”而来。人,不断滋生出美德,而杜绝恶行,人就能成为君子;反之,就成为小人。这是和孔子人人皆可尧舜的想法相一致的,人人平等,最终能成为什么,关键是看你自己“之美”还是“之恶”。

 

正因为有此,才有修身的必要,才一切自足,不需要去求任何外面的神力。因为一切外力,都不可能替代你去“之”,你的生长只能是你的生长,你的德行只能是你的德行,没有任何上帝可以替代。孔子从来不会相信,那些被所谓上帝一救就可以永生的无聊谎言,孔子只相信自己的力量,一切都由每个人自己的力量生发出来,这也是中国古代 “自强不息”传统的逻辑所在。

 

 

缠中说禅白话直译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人不断滋生美德,君子成就;人不断滋生恶行,君子不成。小人的成就与此相反。

和谐世界的真义(2007…11…21 23:00:35)转载标签:人文/历史缠中说禅 分类:文史哲学(《论语》详解) 
晕,下午到现在,竟然谈了三拨人,本ID现在真有点喜欢和新认识的人谈判。本ID发现,从419的角度,本ID这段时间谈过的这么多人,竟然没有一个能让人眼前稍微提高点亮度的,是不是搞企业的人都属于歪瓜裂枣型的?
 
废话不说了,说和谐吧。(红字和股票没关系,只是为了区别下面文章的颜色,别太神经。世界不是只有股票,只有股票的人生太无聊了,只有股票的脑子见财都化水去晃荡。)
 
 什么叫和谐世界?如果和谐是一个形容词或者是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和谐世界,就是一个狗屁世界。一个形容词或名词后面,不过代表了一种僵化死寂的东西。
 
历史上,用形容词与名词杀人的例子,多得数不过来。民主可以杀人,革命可以杀人,自由同样可以杀人,只有鲁男猿人这种物体,才会幼稚地叫嚣所谓中国历史只有两个字:吃人。请问鲁男猿人的僵尸,有不杀人、吃人的世界吗?
 
有人说,人死光了,肯定国家、民族等等就死光了。但为什么本ID很少见到人?真正的人顶天立地,请问,现在还有多少人?还有,人死光了,还有僵尸的国家,行尸走肉的民族,这难道很虚幻吗?
 
和谐,应该是一个动词。和谐世界,其意义是,所谓的世界,是因为和谐这个动词而世界的。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所谓和谐的分力。人,说白了,都以自己的观点、行为分力着世界,都希望以自己的标准去分力着世界,而这分力,其实就是和谐这动词本身。
 
当然,在各种名词、形容词忽悠下,这分力会部分甚至全部地有了共同的指向,例如,在僵尸的国家,行尸走肉的民族里,在被资本所统治的全球化牢笼里,在被民主忽悠的先进国家垃圾堆里,名词、形容词统治了动词。
 
和谐世界,当然没错。但和谐是动词,和谐来自每个人的分力。“和”,动词,汇合的意思;“谐”,动词,商定的意思。世界,是一个合力的结果,而“和谐”,就是汇合所有的分力而最后商定,也就是合力。世界这合力,是所有的分力汇合而商定的结果,世界永远在这汇合与商定的动词动力中世界。
 
和谐而世界,世界而和谐,这才是真正的和谐。每一个人,都必须得到汇合,必须得到商定,这才是真正的世界,真正的和谐。让每一个分力去分力,去汇合,去商定,这才是真正的和谐,真正的世界。
 
而这个和谐,是永远的动词,每一刻都在新的汇合、商定中,都在创造中,都在世界中。
 
让形容词、名词的和谐忽悠狗屁去,这形容词、名词的和谐忽悠,也是这和谐汇合、商定的分力之一,但这不是合力本身,不是世界本身。
 
和谐世界,让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所有潜力自由地伸展,让所有分力毫无束缚地绽放,世界在每一个的汇合与商定中在场,世界和谐。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杨伯峻: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规定要怎样干,也没规定不要怎样干,只要怎样干合理恰当,便怎样干。”

钱穆:先生说:“君子对于天下事,没有一定专主的,也没有一定反对的,只求合于义便从。”

李泽厚:孔子说:“君子对待天下各种事情,既不存心敌视,也不倾心羡慕,只以正当合理作为衡量标准。”

 

详解:首先,以上三个解释都有逻辑问题。杨解,“怎样干合理恰当便怎么干”就是一个规定,怎么能说没规定呢?而符合钱解的君子,显然按其翻译,对“合于义”专主,对“不合于义”的就反对,怎么能说“没有一定专主的,也没有一定反对的”?李解是同样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