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科全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百科全书- 第12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远超过宋金时的官手工业。

  元代的民间手工业由于封建官府的控制和压制,始终未能充分发展。经营范围主要是纺织、陶瓷、酿酒等。产品从规格、定额到销售,也多受官府限制、控制,甚至因和买、强征遭到摧残。民间手工业多数是自给自足的家庭手工业,一些城镇和纺织等行业中出现了手工作坊,产生了作坊主和雇工。民间手工业设备和生产条件差。但工人生产积极性较高,因而效率高、成本低,有些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超过官手工业。

  官私手工业的主要行业及其生产状况如下:

  ①毡罽业。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入居中原后,将他们织造毡罽的技术传布到内地。宫廷、贵族对毡罽的需要量很大。诸凡铺设、屏障、庐帐、毡车、装饰品等均有需求,因而官府、贵族控制的诸司、寺、监都生产毡罽,产量很高。如泰定元年(1324)随路诸色民匠打捕鹰房都总管府所属茶迭儿(■atir~■adir,蒙语意为“庐帐”)局,一次送纳入库的就有白厚毡两千七百七十二尺,青毡八千一百一十二尺,四六尺青毡一百七十九斤。品种很多,仅随路诸色人匠总管府所造地毯,就有剪绒花毡、脱罗毡、入药白毡、半入白矾毡、无矾白毡、雀白毡、半青红芽毡、红毡、染青毡、白袜毡、白毡胎、回回剪绒毡等十三种。

  ②丝织业。从事丝织生产的织染局遍布全国,主要产地在建康(天历二年改集庆,今江苏南京)、平江(今江苏苏州)、杭州、庆元(今浙江宁波)、泉州等地,产品供宫殿王府装饰和皇室、贵族、官僚穿着之用。产量很高,如镇江府岁造缎五千九百零一匹,建素路仅东织造局一处,岁造缎四千五百二十七匹。花色品种繁多,如镇江府岁造丝织品中有纻丝、暗花、丝䌷、胸背花、斜纹等品种,有枯竹褐、秆草褐、明绿、鸦青、驼褐等颜色。在宋缂丝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织金纻丝,其繁华细密超过缂丝;集庆官纱,质轻柔软,诸处所无。丝织业也是民间最普遍的手工业,多为家庭手工业,杭州等地还出现了手工作坊。产品中织金纻丝很普遍,品种很多。如嘉兴路所产丝绸品种有:绡、绫、罗、纱、水锦、克丝、䌷、絺、绮、绣、绤等。

  ③棉织业。随着植棉的推广,棉纺业开始成为一项新兴手工业。元贞年间,黄道婆自海南岛返回家乡松江乌泥泾后,推广和改进黎族纺织技术。据王祯《农书》记载,元中期已有搅车、弹弓、卷筳、纺车、拨车、軠床、线架、织机等工具。黄道婆又传授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方法,产品有棉布织成的被、褥、带、帨(手巾),上面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印染技术也大有发展,元末时松江能染青花布,有人物花草,颜色不退。

  木棉搅车(模型)

  ④麻织业。主要集中在北方。织麻工具较前代有很大提高。如中原地区用水转大纺车纺织,一昼夜可纺织百斤;山西使用的布机有立机子、罗机子、小布卧机子等;织布方法有毛絁布法、铁勒布法、麻铁黎布法。河南陈州、蔡州一带的麻布柔韧洁白。山西的品种有大布、卷布、板布等。

  ⑤兵器业。元初中央由统军司,以后由武备寺制兵器;地方由杂造局制造兵器。除常用的刀枪弓箭外,火器发展尤为显著。金末火炮以纸为筒,可能为燃烧性火器。元代所制铜火铳,系利用火药在金属管内爆炸产生气体压力以发射弹丸,为管状发射火器,使中国火炮技术有了重大进步。现存至顺三年(1332)、至正十年(1350)两尊铜火铳,制作精细。

  ⑥制盐业。元代设盐运司(转运司、提举司)管理盐业,全国有两淮、两浙、山东、福建、河间、河东、四川、广东、广海九盐运司。两淮、两浙、山东等处盐运司下设若干分司。各盐运司(或分司)下共辖一百三十七所盐场,场下有团,团下有灶,每灶由若干盐户组成。产盐之地遍于全国,有海盐、池盐、井盐之分。天历年间,总产量达两百六十六万四千余引,每引重四百斤,约合十亿多斤。

  ⑦制瓷业。景德镇是元代新兴的制瓷中心。元政府设浮梁瓷局加以监督,令民窑承担御器制作,产品极精。新产品有青花瓷和釉里红,都是釉下彩瓷器。青花瓷色白花青,色彩清新,造型优美;釉里红用铜的氧化物作彩绘原料,花纹红色。元代龙泉窑范围扩大,产品全为青釉。钧窑多花釉、变色釉,窑址数量多、规模小。磁州窑产品多白釉黑花,品种多样,区域扩大。德化窑多白釉、象牙黄釉。元代的青白瓷生产沿袭宋代,产品造型端重雅致,胚体厚实,便于远途销运。

  商业 由于农业、手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统一的货币在全国流通,元代的商业也很活跃。但国内外贸易主要控制在政府和贵族、官僚、色目商人手里。

  元时在全国范围内使用了纸币——钞。全国货币实现统一,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商业的发展;但元朝统治者通过滥发纸币弥补财政赤字,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又起着阻碍作用。

  政府对国内许多商品采取专利垄断政策,其形式各不相同,

  青花釉里红开光镂花大罐 河北保定出土

  影青瓷枕

  至正之宝

  部分金、银、铜、铁、铁器、盐等,由政府直接经营;茶、铝、锡和部分盐等,由政府卖给商人经销;部分金、银、铁等矿业,以及酒、醋、农具、竹木等,由商人、手工业主经营,政府抽分。天历年间,盐课钞年收入达七百六十六万一千余锭,约为全国财政收入之半。民间贸易收商税,大体三十取一。

  元世祖忽必烈进期的纸币──至元通行宝钞

  贵族、官吏和寺院依靠他们的特权也从事经商活动。色目商人资金雄厚,善于经营,因而出现许多大商贾。他们发放的高利贷叫“斡脱钱”(见斡脱)。一般民间商人多为小商小贩,他们处境艰难;少数汉族大商人,也有获得巨额利润的。盐商致富者尤多,时人有“人生不愿万户侯,但愿盐利淮西头;人生不愿万金宅,但愿盐商千料舶”之说。

  元代海外贸易的规模超过前代,由政府直接控制。至元十四年(1277)后曾在泉州、庆元、上海、澉浦、温州、杭州、广州设立过市舶司,至治二年(1322)后定为泉州、庆元、广东三市舶司。有市舶则法,规定市舶抽分:粗货十五分取一,细货十分取一,另纳舶税三十分取一;审核批准出海贸易的船只、人员、货物;发给公验、公凭。外国商船运载货物来华,也依例抽分;外国商船返航亦由市舶司发给公验、公凭。

  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很多,据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中国商人到过的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各沿海国家和地区达九十七个之多。自庆元到高丽、日本的航线畅通,贸易规模很大。陆上与国外贸易也很发达,主要通过钦察汗国与克里米亚和欧洲各国建立联系,通过伊利汗国与阿拉伯国家建立联系。

  中国出口的物资有生丝、花绢、缎绢、金锦、麻布、棉布等纺织品,青白花碗、花瓶、瓦盘、瓦罐等陶瓷器,金、银、铁器、漆盘、席、伞等日用品,水银、硫磺等矿产品,白芷、麝香等药材。从亚非各国进口的商品,以珍宝、珍珠、象牙、犀角、玳瑁、钻石、铜器、豆蔻、檀香、木材、漆器等为主。

  泰定元年铜权 陕西渭南出土

  国内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原有的一些大城市有所发展。内地出现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城市。边疆地区也有新兴的城镇。京师大都号称“人烟百万”,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马可·波罗说:“应知汗八里(即大都)城内外人户繁多。……郭中所居者,有各地来往之外国人,或来贡方物,或来售货宫中。……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之不息,仅丝一项,每日入城者计有千车,……此城为商业繁盛之城也。”大都城内有米市、铁市、皮毛市、马牛市、骆驼市、珠子市、沙剌(珊瑚)市等,商品丰富。

  交通运输 沟通南北大运河的开凿、海运航线的开辟、遍布全国驿站的设置,使元代交通运输业有了新的发展。

  元灭南宋后,全国实现统一,南北经济交流进一步扩大。北方(主要是大都)所需之粮食及其他物资,多由江南供应。江南物资主要依靠运河北运。由于旧运河曲折绕道,水陆并用,劳民伤财,极其不便,故忽必烈时有重开运河,另辟海运之议。

  元代大运河是逐步开凿完成的。其中镇江至杭州的江南运河,淮安经扬州至长江的扬州运河,大抵为隋代旧道;徐州至淮安段系借用黄河下游;自山东东平境内的汶水南下与黄河相联接的济州河,至元十八年(1281)开凿;自山东临清经东昌(今山东聊城)到东平路须城县西南安山的会通河,二十年开凿;通州至临清段为御河(今卫河),大都至通州为通惠河,二十八年由郭守敬主持开凿。

  元代海运是指国内近海航运。始于至元十三年,时伯颜下临安,取南宋库藏图籍,招海盗朱清、张瑄由崇明入海道运至直沽,转至大都。十九年始命罗璧、朱清、张瑄造平底船运粮。其路线几经开辟,至三十年形成,由刘家港入海,至崇明三沙放洋东行,入黑水洋,至成山转西,经刘家岛、登州(今山东蓬莱)沙门岛,于莱州大洋入界河口,至直沽。

  运河的开凿和海运的开辟,对商业的发展,大都的供给和繁荣,南北交通的畅通,官民造船业的扩大,航海技术的提高,都起了重大作用。运河通航后,岁运米至大都五百万石以上,来自江淮、湖广、四川及海外的各种物资、旅客源源不断地运至大都;海运粮到元代中期时达二三百万石,天历二年(1329)达三百五十二万二千一百六十三石。据估计,河漕比陆运的费用省十之三四,海运比陆运的费用省十之七八。

  陆路交通也很发达。全国各地设有驿站(见站赤)一千五百多处,其中包括少数水站。在驿站服役的叫站户。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每十里、十五里或二十里设一急递铺,其任务主要是传送朝廷、郡县的文书。驿道北至吉利吉思,东北至奴儿干,西南至乌思藏、大理,西通钦察、伊利二汗国,所谓“星罗棋布,脉络相通”。站、铺的设立,有利于国内交通的发展和国内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文化和科学技术

  元代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有很高的成就。各族人民在文学艺术(包括戏曲、诗歌、绘画等)、史学、哲学等方面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元曲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科学技术方面,也有许多发明创造。元朝疆域辽阔,国内各民族之间和中外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为天文、地理、农学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13、14世纪的欧洲尚处在“黑暗时代”,而元代的文化科学水平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文学艺术 戏曲艺术在元代有很大的发展。元曲和南戏先后出现繁荣局面。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而杂剧以其艺术上的创造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