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科全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百科全书- 第1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定河道、山东运河道,历办河务十余年。究心治河之法,整顿历年积弊,为《导河议》二篇,上篇议导河北流,下篇论建仓通运,后因永定河泛滥成灾,引咎辞职。罢官之后,潜心著述,以文字、音韵、训诂的卓越成就,为一时学者推重。其学甚为渊博,虽不出汉学门径,但不囿于汉学藩篱,治经不专宗一家墨守成训,而诸说并列,务求其是,尤精于训诂之学。中国古代文字学,重形而不重音,针对这一局限,萃十年心血,成《广雅疏证》三十二卷,对中国古代训诂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广雅》为三国时魏张揖撰,《广雅疏证》用为《广雅》作注的形式,援引经传,旁采众说,考证精博,改正原书错字、漏字、衍字等讹误甚多,颇具创见,其学术价值不仅超越《广雅》,而且若干见解也为同时训诂诸家所不及。又兼长校勘之学,所撰《读书杂志》八十二卷,分《逸周书》、《战国策》、《管子》、《荀子》、《晏子春秋》、《墨子》、《淮南子》、《史记》、《汉书》、《汉隶拾遗》凡十种,于古义晦误,写校妄改,皆一一辨明,用力甚勤。考证一字,往往罗列古籍,旁征博引,令人信服。且能以归纳法得出古书致误缘由,更属可贵。虽亦间有据类书错改本文及其他疏失,但得胜于失,功不可掩。王氏于音韵学亦有贡献,清代音韵学,发端于顾炎武,之后,江永、戴震尤多创获。至段玉裁,分上古韵类为十七部,密于顾氏的十部、江氏的十三部、戴氏的十六部。王念孙撰《诗经群径楚辞韵谱》,以“同声必同部”为分合标准,将至、祭、盍、辑诸部独立,分古韵为二十一部,自成一家之说。他一生不好吟咏,所著短文,后世辑为《王石臞先生遗文》。

  (陈祖武) 
 


    
王朴
    王朴

  (915~959) 五代后周世宗柴荣时的枢密使。字文伯。东平(今山东东平西北)人。后汉乾祐三年(950)状元,为校书郎。见隐帝少弱,将相交恶,知其必乱,辞官归乡。广顺元年(951)后周代后汉,太祖郭威养子柴荣为澶州节度使,以王朴为掌书记。后,柴荣为开封府尹,王朴为推官。显德元年(954)郭威死,柴荣继位,是为世宗,王朴由比部郎中累进至枢密使。二年,王朴奉诏撰《平边策》,主张“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建议先取江淮,再逐一消灭南方割据势力,最后平定北汉。王朴的建议成为以后世宗及北宋统一全国的战略部署。同年,他奉诏考正历法,岁余,撰成《钦天历》十五卷,世宗亲为序,诏来年行用。不久,又以王朴知开封事,扩大京城,开广街道,均由他计划。显德三、四年,世宗两次攻淮南,王朴为东京副留守。六年正月,他奉诏考正雅乐,得八十一调,并造“律准”,诏有司依调制曲。三月,王朴奉诏树斗门于汴口。归朝,卒。

  (卞孝萱) 
 


    
王溥
    王溥

  见《唐会要》。 
 


    
王若虚
    王若虚

  (1174~1243) 金末著名学者。字从之,号慵夫,又号滹南遗老。藁城(今属河北)人。承安二年(1197),登经义进士。任鄜州(今陕西富县)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升为国史院编修官、应奉翰林文字、著作郎等职,参预修《宣宗实录》。曾奉命出使西夏。哀宗正大年间,历任平凉府(今甘肃平凉)判官、左司谏、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天兴二年(1233),金军马都元帅崔立以南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降蒙古军,召他与元好问等撰功德碑。元好问拟就碑文后,他参预了删定。金亡不仕,北归乡里。1243年三月,东游泰山时病逝。

  王若虚论文论诗都有独到的见解。他的观点集中反映在其《诗话》、《文辨》著述中。他反对文章一味追求古意,认为“古今互有短长”,“文章求真是而已,须存古意何为哉!”他对文体的看法是“定体则无,大体须有”。他主张著文,“惟史书、实录、制诰、王言、决不可失体”,“其他皆得自由”。他认为诗的创作关键在于皆出于自得,反对“苦无义理,徒费雕镌”之作。他还撰有《五经辨惑》、《论语辨惑》、《孟子辨惑》、《史记辨惑》、《慵夫集》、《诸史辨惑》等多种著述。在《论语辨惑》中,他对宋儒,其中主要是朱熹的解经提出了批评,认为“圣人之言,亦人情而已。而宋儒所解,则揄扬过侈,牵扯过甚,故作高深。”在《史记辨惑》中对司马迁的行处叙事,多有指责。有《滹南遗老集》传世。

  (韩志远) 
 


    
王僧辩
    王僧辩

  (?~555) 南朝梁名将。字君才,本姓乌丸氏。鲜卑族。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梁武帝萧衍天监年间随父神念自北魏降梁,为湘东王萧绎左常侍,后任王府司马,竟陵太守,一直跟随萧绎。太清二年(548),侯景叛梁,次年,萧绎命他率舟师一万援救京师建康,到达时台城已陷。僧辩只身西归江陵,任领军将军,大宝元年(550),为萧绎击败湘州刺史河东王萧誉。二年,侯景发兵号称二十万,沿长江西上,进攻江陵。僧辩为大都督,击退景军,收复郢、江两州,与陈霸先会师湓口(今江西九江)。然后乘胜东下,进军石头城(今江苏南京西)北,大败侯景,收复建康(见侯景之乱)。天正元年(552),梁元帝萧绎即帝位,封为永宁郡王,官侍中、尚书令。承圣三年(554),西魏进攻江陵,僧辩率军西上救援,未至而江陵破,萧绎死。即与陈霸先共迎立萧绎之子萧方智(梁敬帝)即位于建康,任为骠骑将军、中书监。不久,接纳北齐扶植的萧渊明为帝,而陈霸先正想夺取萧梁政权,便从京口起兵偷袭石头城,杀王僧辩,随后消灭其残余势力,不久立陈代梁。

  (杨廷福) 
 


    
王世充
    王世充

  (?~621)隋末割据者之一。字行满,本姓支,出自西域。其祖支颓耨,徒居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早亡。其父收,因母改嫁仪同霸城人王粲,故冒姓王。王收曾官至怀、汴二州长史。世充卷发,利口善辩,涉书传,好兵法,且明习法律。隋开皇中,为左翊卫,以军功拜仪同,转兵部员外郎。大业中,累迁江都(今江苏扬州)丞,兼领江都宫监。他窥测隋炀帝杨广颜色,阿谀顺旨,获得炀帝宠信,背地里阴结豪强,收买人心。杨玄感反隋时,朱燮、管崇于江南起兵响应,世充募江都万余人破之。齐郡农民义军孟让率十万众至盱眙(今江苏盱眙东北),世充又设计袭破之。大业十二年(616)迁江都通守,镇压河北格谦余部及南阳卢明月。次年瓦岗军(见隋末农民起义)占领兴洛仓,进逼东都。炀帝命世充为将军,统率诸军十余万屯洛口拒战。十四年,世充领兵数万渡洛,被起义军击败,只剩千余人,走保河阳(今山西沁阳南)。隋越王杨侗召令他还洛,屯含嘉城。炀帝死后,世充与元文都、卢楚等奉杨侗为帝(史称皇泰主),杨侗以世充为吏部尚书,封郑国公。同年七月,世充杀文都、卢楚,专制朝政。时李密虽破宇文化及,还屯金塘(今河南洛阳市北),但兵力损失很大。世充乘机进击,大败之,李密势蹙降唐。世充收集其余众,自为太尉、尚书令。唐武德二年(619)四月,世充废皇泰主,称帝即位,建元开明,国号郑。三年,唐高祖李渊遣秦于李世民攻郑,进逼东都,世充乞援于夏主窦建德。四年五月,李世民败夏军于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建德被俘,世充以洛阳降,郑亡。七月,唐徙世充及其家属于蜀,临行,为仇人独孤修德所杀。

  (黄惠贤) 
 


    
王世贞
    王世贞

  (1526~1590)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刑部主事,屡迁员外郎、郎中,又为青州兵备副使。三十八年,父王予以滦河失事为严嵩所构,论死,世贞解官奔赴京师告免。未成,持丧归,三年丧满后犹却冠带。隆庆元年(1567)讼父冤,得平反,被荐以副使莅大名,迁浙江右参政、山西按察使,又历广西右布政使,入为太仆寺卿。万历二年(1574)以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数奏陈屯田、戍守、兵食事宜。咸切大计。因忤张居正罢官。后起为应天府尹,复被劾罢。居正殁后,起为南京刑部右侍郎,辞疾不赴。久之,起为南京兵部右侍郎,擢南京刑部尚书,以疾辞归。二十一年卒于家。他以诗文名于世,与李攀龙、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并称后七子。攀龙殁,独领文坛二十年,声华意气笼盖海内,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僧道莫不奔走其门下。鉴于台阁体文风不振,他提出文必西汉,诗必盛唐。所作诗文,也多为复古模拟之作,但往往失于藻饰。晚年深有所悟,于唐好白居易,于宋好苏轼,诗文以恬淡为宗。又好史学,以史才自许。自弱冠登朝,即好访朝家故典,晚年又得见内府档案秘籍,著述甚丰。其著作文学方面有诗文集《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弇州山人续稿》二百零七卷和《艺苑■言》十二卷;史学方面有《弇山堂别集》一百卷,松江人陈复表将其所著的各种朝野载记、秘录等汇为《弇州史料》,前集三十卷,后集七十卷,内容包括明代典章制度、人物传记、边疆史地、奇事佚闻等,是一部较完整的明代史料汇编。

  (毛佩琦) 
 


    
王守仁
    王守仁

  (1472~1529)  明代大臣、哲学家。初名云,字伯安。因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元年(1506)以兵部武选主事疏救科道言事官戴铣等人,遭刘瑾陷害,谪贵州龙场驿(在今贵州修文)驿丞。始悟心性之学。五年刘瑾伏诛,起为庐陵(今江西吉安)知县。后迁考功郎中,擢南京太仆寺少卿,进鸿胪寺卿。十一年擢右佥都御史,授南(安)、赣、汀、漳诸州巡抚,行十家牌法,选民兵,镇压大庾、乐昌、郴州农民起义。十四年率吉安知府伍文定等平定宸濠之乱。嘉靖初,拜南京兵部尚书。论功,封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以父丧守制,日与门人讲说良知之学,嘉靖六年诏以原官兼左都御史,两广总督兼巡抚,镇压大藤峡起义。七年(1528)十月以疾剧请归,十一月廿九日卒于南安(今江西大余),隆庆初,赠新建侯,谥文成。

  王守仁在哲学思想上,许多重要观点与朱熹对立,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致良知”的理论体系,世称阳明心学。在宇宙观上,认为“心外无物”,人心(即良知)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主宰,客观事物只是人的意念的体现。在认识论上,认为“心外无理”,人们先天固有的良知就是知识的源泉和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因此,人的认识,只需要内求诸吾心,而不应外求诸事物。他所谓的“行”,是指意念的发动,“知行合一”就是以知代行,把知和行合一于内心。在伦理观上,认为“天理人欲不并立”,只有去掉私欲,良知(封建伦理道德)才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