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科全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百科全书- 第15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纯埂U挪拿畛剑谔捕辏303)五月在安陆北面的石岩山起义。各地不愿远征的丁壮和就食江夏(今湖北云梦)的饥民,都踊跃参加。义军首先攻克江夏郡,又大败司马歆派来镇压的大军,立原山都(今湖北谷城东南)县吏丘沈为天子,更名刘尼,冒充汉朝后代。张昌以相国掌实权,其兄弟皆领兵。江汉人民纷纷响应,旬月之间,众至三万。义军头著绛色巾,上插羽毛,作战非常勇敢,分四路进攻。一路黄林率两万人向豫州进发,继而东下,破武昌(今湖北鄂城),斩太守。一路张昌亲率大军西攻宛(今河南南阳),败豫州刺吏军,并于樊城一战斩司马歆,直逼襄阳。一路别帅石冰东破江、扬二州。临淮(今江苏盱眙东北)人封云起兵响应,占领徐州。一路陈贞等南破长沙、湘东、零陵、武陵诸郡(今湖南境内)。这样,义军迅速占领了长江中下游的荆、江、徐、扬、豫五州的大部分地区,多以下层人民担任州郡牧守。

  司马歆被杀后,朝廷派刘弘代歆为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调集大军,由其部将陶侃率领,进攻张昌的根据地江夏。八月,荆豫地区的义军虽顽强战斗,但终因兵力分散,力量悬殊而失败。永兴三年(304)秋,张昌被俘牺牲。同年三月,徐扬地区的义军也在周玘、顾秘、贺循等江南豪族武装和广陵度支陈敏等官兵的围攻下失败。

  这次起义不但直接支援了益州的李特起义,而且与北方少数民族的起义遥相呼应,成为动摇和推翻西晋王朝的主要力量之一。起义也沉重打击了荆州地区的封建势力,迫使新任刺史刘弘采取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如抑制豪强霸占山泽的行为,对流入荆土的梁益流民采用“给其田种粮食,擢其贤才,随资叙用”的办法,以利于荆州地区政局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

  (杨德炳) 
 


    
张诚
    张诚

  (Jean Francois Gerbillon ,1654~1707)耶稣会传教士。字实斋。法国人。出生于凡尔登。1670年入耶稣会香槟省修道士传习所。1685年,受法王路易十四派遣,与一批耶稣会士来中国传教。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到达浙江宁波,次年抵北京,由葡萄牙人徐日升神甫引荐觐见康熙帝,与白晋同在宫廷供职,同时学习汉、满文字。二十八年,张诚和徐日升被委任充当中俄尼布楚边界谈判的译员。二十九年入宫为康熙帝讲授欧几里得原理、实用几何学及哲学。三十五年,从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四十六年死于北京。他曾先后八次旅行蒙古地区,皆有详细记述,后汇集为《鞑靼纪行》一书,对所经地理、风俗民情和宫廷中供职的耶稣会士生活状况均有所描写。张诚曾主管北京法国会院,后来任耶稣会总会长。在罗马教廷与中国所谓“礼仪之争”中,他主张尊重中国敬孔祭祖的习俗,不赞同罗马教廷禁止中国教徒祭祖拜孔的命令。三十二年,康熙帝患疟疾,张诚和白晋进金鸡纳霜。康熙帝康复后,赐地西安门内建造救世主堂(北堂)和住宅,并题赠“万有真原”匾额。著有《满文字典》四卷、《几何原理》(1689年版)、《几何学》(1890年版)、《哲学原理》等。张诚第二次旅行的日记,即自1689年6月13日至1690年5月7日的日记,比较详细地记载中俄《尼布楚条约》的谈判、签订的经过,商务印书馆有中译本《张诚日记》,1973年11月出版。

  (陈增辉) 
 


    
张飞
    张飞

  (?~221) 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蜀国著名将领。字益德。涿郡(今河北涿县)人。早年与关羽一起追随刘备,参与兼并战争,为别部司马,三人情同手足。刘备从曹操破吕布,张飞因功拜中郎将。随刘备依袁绍,绍败又附刘表。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攻荆州,追及刘备于当阳长阪(今湖北当阳东北)。刘备败走,张飞领骑二十余人殿后,曹将无人敢近,与关羽皆被誉为“万人之敌”。赤壁之战后,迁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刘备率军入蜀,与刘璋反目后,张飞随诸葛亮由荆州西上支援,俘刘璋将严颜,处理得当,所过克捷。益州既平,论功颁赐与诸葛亮、法正、关羽相等。

  建安二十年,领巴西太守。曹操派大将张■进攻巴西,与张飞相持五十余日。后张飞率精卒万余人突袭张■,大破之。巴西地区安定。刘备称帝后,张飞累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待下粗暴,时常鞭挞士兵,章武元年(221),从刘备东向攻吴,临发为部下刺杀。

  (祝总斌) 
 


    
张格尔叛乱
    张格尔叛乱

  19世纪20年代张格尔在新疆南部发动的叛乱。张格尔,大和卓波罗尼都之孙,是逃居国外的伊斯兰教封建贵族。自乾隆年间清政府平定南疆大小和卓之乱后,波罗尼都之子萨木萨克逃居浩罕(中亚伊斯兰教国家,时称安集延),生三子,张格尔为第二子。张格尔素有政治野心,阴谋潜回新疆恢复其祖先和卓时代的统治,从嘉庆二十五年(1820)到道光八年(1828),在浩罕封建统治者与英国殖民者怂恿、支持下,三次潜入南疆发动叛乱。道光六年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年夏,张格尔率浩罕、布鲁特五百余人,窜回喀什噶尔(今喀什)附近,以礼拜其祖先玛杂(坟墓)为名,利用南疆各族人民的反清情绪及其宗教影响,煽惑群众,集众万余人发动叛乱。先后攻占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田等城,自称赛义德·张格尔苏丹,复辟和卓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命

  《生擒张格尔战图》

  伊犁将军长龄调集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四川清军三万余人,会师于阿克苏,组织全面进攻,相继收复喀什噶尔等城。道光二十八年初,张格尔逃至喀尔铁盖山被清军擒获后,解至北京处死,叛乱平定。

  (马汝珩) 
 


    
张广达
    张广达

  (1931~)中国历史学家。1931年5月27日生于河北青县。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

  现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秘书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的《中亚文明史》中国编委、法国亚洲学会会员。《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张广达致力于唐史、西域史、敦煌吐鲁番出土官府文书、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他通晓多种外语。治学注意借鉴中外历史学家的经验,重视利用出土文书资料考证中外文献记载。研究重点为西域史地,特别重视研究唐代典章制度和中原文明对西域绿洲国家的影响、唐代以来多民族在西北地区的活动、各种文化在西域汇聚和汇合的过程。主要论著有《大唐西域记校注》、《海舶来天方,丝路通大食——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历史联系的回顾》、《天涯若比邻——中外文化交流史略》;利用中外各种语言材料考证地名的论文有《碎叶城今地考》、《唆里迷考》等;区域研究有《唐取高昌国后的西州形势》、《唐代六胡州等地的昭武九姓》、《于阗国的国号、年号及其王家世系问题》、《于阗佛寺志》、《敦煌瑞像图、瑞像记及其反映的于阗》、《和田出土于阗文献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敦煌出土于阗文献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等;有关唐代制度和文化交流方面的论文有《论唐代的吏》、《吐蕃飞鸟使与吐蕃驿传制度》、《隋唐时期中原与西州文化交流的几个问题》、《古代欧亚内陆交通》、《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和晚清的中西文化冲突》等。此外还有译著多种。

  (荣新江) 
 


    
张广泗
    张广泗

  (?~1749) 清雍正、乾隆时将领。汉军镶红旗人。由监生捐纳入官。康熙六十一年(1722),选授贵州思州府知府。雍正五年(1727),升贵州按察使。贵州苗民反清起义后(见苗民起义),张广泗率军驻都匀府八寨、黎平府古州、镇远府上下九股等处。因镇压苗民有功,擢贵州巡抚。雍正十年,准噶尔进扰哈密等地,张广泗为副将军,随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征讨。钟琪进军至穆垒驻营。广泗奏言,穆垒地处两山间,筑城其中,形同釜底,受敌甚易,制敌甚难。遂奏劾岳钟琪调度失误,罔恤士卒,号令不明,不纳善言等。岳钟琪被革职。授张广泗正红旗汉军都统。十三年,准噶尔求和,师还。授湖广总督。时贵州九股苗反,授张广泗为经略,赴贵州,自将军以下皆听节制。广泗自凯里分兵三路进攻,苗定。授云贵总督,兼领巡抚。乾隆三年,修浚清水江、都江河道,以利商民。又增开十炉铸钱,以济粮饷。十一年三月,金川土司沙罗奔反(见大小金川之役),授张广泗为川陕总督主持金川军务。六月,小金川土司率众投诚。广泗以土兵为前驱进攻沙罗奔,自己则筑堡固守,坚壁自全,迁延观望,久无进展。高宗复命大学士讷亲为经略前往,又启用岳钟琪至军营效力。讷亲、钟琪俱劾张广泗师老气怯,玩兵养寇,措置乖方,贻误军机,广泗遂被革职解京。高宗亲自在瀛台审讯,拒不服罪,以失误军机罪处斩。

  (刘如仲) 
 


    
张轨
    张轨

  (255~314)西晋凉州刺史。十六国时期前凉建立者张寔之父。字士彦。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人。家世儒学,少年时受张华器重,在洛阳任散骑常侍。永宁元年(301)出任凉州刺史,在州兴办学校,安抚人民,击败入侵的鲜卑族。

  “凉造新泉”钱  张轨为凉州牧时铸

  西晋以来河西荒残,缣布代替钱币,人民不便。张轨时经济恢复,又用五铢钱。从此钱币流通,人赖其利。西晋末年,中原大乱以后,凉州比较安定,流移人士纷纷来此避难。他效忠西晋皇室司马氏,几次派兵到洛阳,意在保卫京都,匡扶王室。愍帝入关后,又派步骑两万到长安。张轨的后裔保据河西六十余年,俨然独立,但始终尊奉东晋王朝,几次通过成汉、苻秦控制地区,与江东联系。376年苻坚灭前凉,前凉主张天锡被俘。肥水之战苻坚败后,张天锡乘机渡江回到东晋,为十六国君主亡国后唯一投附江南者。张氏政权在河西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给以后河西地方若干以凉为名的政权奠定了基础。

  (周一良) 
 


    
张浩
    张浩

  (?~1163) 金朝大臣。字浩然。辽阳渤海人。本姓高,曾祖仕辽,改姓张。金太祖完颜旻时,任承应御前文字。金太宗完颜晟天会八年(1130),赐进士第,为秘书郎,主持修建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皇宫。升卫尉卿,权签宣徽院事,管勾御前文字,参预制定朝廷礼仪。后为赵州刺史、大理卿。金熙宗完颜旻天眷二年(1139),参预订立各种礼仪。历任户、工、礼三部侍郎,礼部尚书。曾主持六部事务,后出任彰德军节度使、燕京路都转运使、平阳府(今山西临汾)尹等职。金海陵王完颜亮天德元年(1150),为户部尚书、参知政事。次年,任尚书右丞。三年,督掌扩建燕京京城,修筑宫室。贞元年间,历任平章政事、尚书右丞相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