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科全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百科全书- 第16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槌彼哺娼莸氖拐叩酱锍ぐ玻谌蚊槌蔽持莘烙埂M臧嗽拢槌毙忠樘啡氤咨仙场⒐希ń窀仕喟参鞫希⒁粒ń裥陆埽⑺唷③罚ń袂嗪@侄迹⒏省⒑樱罡仕喽缥髂希⑽鳎ń裥陆侣撤⒗迹ń袷舾仕啵⑨海ń窀仕噌合兀⒗ń窀仕嗷∥鳎┦恢萃技

  张议潮出巡图 甘肃敦煌莫高窟唐第156窟

  宣宗遂于沙州置归义军,领沙、瓜等十一州,以议潮为节度使。不久,加授左仆射。大中十一年,在议潮的影响下,吐蕃将领尚延心以河、渭二州蕃部归唐,唐以尚延心为河、渭等州都游奕使。懿宗咸通二年(861),议潮率蕃汉兵七千人收复凉州(今甘肃武威);七年,北庭回鹘首领仆固俊战败吐蕃,以西州归议潮。八年,议潮入朝长安,诏授(检校)司徒、右神武大将军(一称统军),并赐庄宅。议潮既留居长安,即以族子淮深守归义军。咸通十三年(872),议潮卒。

  参考书目

  罗振玉:《补唐书张义潮传》,永丰乡人杂著本,1922。

  向达:《罗叔言〈补唐书张义潮传〉补正》,三联书店,北京,1957。

  (卞孝萱) 
 


    
张昭
    张昭

  (156~236) 三国时期吴国大臣。字子布。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少习《左传》,博览群书,有声名。察孝廉,举茂才,均不就。汉末大乱,为避难渡江南下。孙策起事于江东,任为长史、抚军中郎将,文武之事全委他处理,比为管仲。孙策临终时嘱其辅佐弟孙权。孙策死,人心浮动,张昭率群僚竭诚拥立并辅佐策弟权,绥抚百姓,大局方定。张昭仍任长史,权每出征,留昭镇守,领幕府事。因系旧臣,待遇尤重。赤壁战前,张昭畏惧曹操力量,主张迎降,遭鲁肃、周瑜反对。孙权因此对昭不满,称帝后,不以其为相,拜辅吴将军。昭敢于直言谏诤,如辽东割据势力公孙渊向吴称藩,孙权派使臣去辽东拜渊为燕王,张昭疑渊无诚意,力谏,孙权大怒,按刀斥昭。不久,公孙渊果杀孙吴使臣,孙权悔之无及。张昭以辅吴将军、娄侯终。

  (祝总斌) 
 


    
张之洞
    张之洞

  (1837~1909) 清末重臣、洋务派首领。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晚年自号抱冰老人。

  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1863年(同治二年)中进士,后历任翰林院编修、教习、侍读、侍讲学士及内阁学士等职。其间,为清流派重要成员,与张佩纶、黄体芳、宝廷、陈宝琛、吴大澂、张观准、刘恩溥、吴可读、邓承修、何金寿等人一起,放言高论,纠弹时政,抨击奕䜣、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有“四谏”、“六君子”、“十朋”之称。

  1881年(光绪七年),授山西巡抚,为任封疆大吏之始。以后政治态度一变,大力从事洋务活动,成为后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884年春,中法战争前夕,奉命署理旋又补授两广总督。任内力主抗法,筹饷备械,起用前广西提督老将冯子材等,为战事的进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在广东筹建官办新式企业,设立枪弹厂、铁厂、枪炮厂、铸钱厂、机器织布局、矿务局等;以新式装备和操法练兵,设立水师学堂。1889年,调湖广总督。以后十八年间,除两度暂署两江总督外,一直久于此任。他将在广东向外国订购的机器移设湖北,建立湖北铁路局、湖北枪炮厂、湖北纺织官局(包括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并开办大冶铁矿、内河船运和电讯事业,力促兴筑芦汉、粤汉、川汉等铁路。1894~1895年署督两江时,仿德国营制,在江宁(今江苏南京)筹练江南自强军,后又以之为基础在湖北编练新军。为培养洋务人才,尤注重广办学校,在鄂、苏两地设武备、农工商、铁路、方言、普通教育、师范等类新式学堂,并多次派遣学生赴日、英、法、德等国留学。在举办洋务事业中,还大量举借外债,是为中国地方政府直接向外国订约借款之先。

  在湖广、两江总督任上,张之洞颇得一部分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好感,并任用其中一些人充当幕僚。戊戌变法时期,起先以支持维新活动的面目出现。1895年秋京师强学会成立时,捐金五千为助;未几上海强学分会成立,被推为会长,并派旧属汪康年助办《时务报》;同时对湖南南学会和《湘学新报》亦颇表赞助。但当维新运动日益发展、新旧斗争渐趋激化后,即表明与维新派的分歧,登报声明自除会长之名,对《时务报》的进步言论大加干涉,并严斥积极支持变法维新的湖南巡抚陈宝箴、学政徐仁铸等。1898年4月,撰《劝学篇》,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维护封建纲常,宣传洋务主张,攻击维新思想,反对变法运动。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主张“安内乃可攘外”,多次上书清廷,要求对义和团严加镇压。是年夏,八国联军进逼京津,清政府对外宣战,乃于地方拥兵自重,并在英国策动下,与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李鸿章联络东南各省督抚,同外国驻上海领事订立《东南互保章程》九条,规定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治安秩序由各省督抚负责。8月间,在汉口通过英国领事,破获设于英租界的自立军机关,捕杀唐才常等人。随后又在鄂、湘、皖镇压了由维新派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联络长江中下游哥老会发动的自立军起义。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设督办政务处,命张之洞以湖广总督兼参预政务大臣。旋与刘坤一联衔合上“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提出“兴学育才”办法四条,及调整中法关系十二事,采用西法十一事,为“新政”活动的重要蓝本。1903年,会同管理学务大臣商办学务,仿照日本学制拟定“癸卯学制”(即1903年经修改重颁的《奏定学堂章程》),在全国首采近代教育体制。1905年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在东南地区破坏革命组织,镇压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因此受到社会进步舆论的强烈谴责。1907年调京,任军机大臣,充体仁阁大学士,且兼管学部。次年清政府决定将全国铁路收归国有,受任督办粤汉铁路大臣,旋兼督办鄂境川汉铁路大臣。光绪帝和慈禧太后死后,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1909年(宣统元年)病故,谥文襄。遗著辑为《张文襄公全集》。

  参考书目

  胡钧:《张文襄公年谱》,北京天华印书馆,1939;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李文海) 
 


    
张治中
    张治中

  (1890~1969)爱国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领导人之一。原名本尧,字文白。生于1890年10月27日(清光绪十六年九月十四)。安徽巢县人。

  其祖父是农民,父亲是手工业者。张治中六岁入塾,读书十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在扬州参加反清起义。1912年进入陆军第二预备学堂。1916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次年到广东参加护法运动。历任驻粤滇军连长、营长、驻粤桂军总部参谋、师参谋长和桂军军校参谋长等职。1924年初,对孙中山确立三大革命政策表示拥护。6月任黄埔军校学生总队长、军团团长,同时兼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师参谋长,广州卫戍区司令部参谋长等职,与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恽代英密切合作,结成深厚友谊。1926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先后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副官处处长、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教育长等职。后曾一度到欧美进行考察。1928年7月后历任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部主任、教育长,同时兼任教导第二师师长,参加蒋介石对冯玉祥、阎锡山等的战争。1932年1月兼任第五军军长,率部参加上海“一·二八”之役,曾予日军以沉重打击。1933年12月任国民党第四军总指挥,率军入闽,参与围攻福建人民政府,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时,他主张和平解决。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兼左翼军总司令,参加上海”八·一三”抗战。1937年11月任湖南省主席,1940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兼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长。1941年皖南事变后向蒋介石上书,主张继续国共合作,共同抗日。1945年5月在国民党六大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常务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民党政府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主席,曾营救过被盛世才囚禁于新疆的一批共产党员回延安。他曾多次代表国民党去延安同共产党谈判。1946年1月代表国民党参加军调处三人小组,主张和平解决国内问题。1949年4月任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到北平同中国共产党代表谈判,双方议定了《国内和平协定》八条二十四款。此协定遭国民党政府拒绝后,他毅然留在北平,并发表《对时局的声明》。同年9月,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促成了新疆和平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等职,对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1969年4月6日在北京逝世。著有《张治中回忆录》等。

  (蔡钊珍) 
 


    
张仲景
    张仲景

  东汉后期的医学家。名机。著有《伤寒杂病论》十六卷。据该书自序题“汉长沙守南阳张机著”,知为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曾任长沙太守。他撰书时期在公元2世纪末以后。后人将《伤寒杂病论》改编成《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书。前者论伤寒诸症,后者论杂病。他在医学上的成就主要是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即根据病变的表、里、阴、阳、虚、实、寒、热八纲,决定治病原则的一些理论,世称八纲辨证。《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记载了三百多方,方中列举了汤剂、丸剂、散剂等十余种做法,开后世方剂学的先河。

  (严敦杰) 
 


    
张自忠
    张自忠

  (1891~1940) 抗日名将。字荩忱。1891年8月11日(光绪十七年七月初七)生于山东省临清县唐园村。先后在天津法政学堂、济南法政学校肄业。

  1914年在奉天从军,曾参加国民军起义及北伐诸战役,由排长升至西北军第二十五师师长,后任第二十九军第三十八师师长。1933年长城抗战,任前敌总指挥,亲率所部在喜峰口抗击日军。1935年任察哈尔省(今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及河北省)主席,次年5月任天津市长。

  “七七”事变后,张自忠留北平与日军周旋,后乃设法脱离虎口,辗转到南京,任代理第五十九军军长。1938年率部参加徐州会战,2月增援淮北,与日军激战于淝水;3月临沂之役,与号称“铁军”的日军板垣师团鏖战,终获大胜,粉碎了板垣、矶谷两师团会师台儿庄的计划,受到国民政府传令嘉奖,升第二十七军团长,仍兼第五十九军军长。9月参加武汉保卫战,在潢川阻击日军十二天,后任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