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科全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百科全书- 第16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为主要宣化对象,驻牧有年。

  (王尧) 
 


    
章开沅
    章开沅

  (1926~ )中国历史学家。浙江吴兴(今湖州市)人。1926年7月8日生于芜湖。

  1946年10月入金陵大学历史系。后于该校肄业。1948年12月赴中原解放区,在中原大学政治研究室当研究生。1949年7月随校南下武汉,在教育学院历史系任助教、教员。1951年9月入华中大学(即今华中师范大学),在历史系先后任教员、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1984年3月任该校长兼历史学研究所所长。

  1954年以来,他主要从事辛亥革命研究,兼及中国资产阶级、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近年则致力于中外近代化比较研究,在研究中注意社会环境的剖析并形成自己的风格。主要著作有《辛亥革命史》(三卷本,与林增平共同主编)、《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并主编《辛亥革命史丛刊》、《中外近代化比较研究丛书》等。在从事科研及著述的同时,他亦致力于教学及各种社会活动。1980年参与创建中南地区辛亥革命研究会,任理事长。1984年任孙中山研究学会理事。1986年任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

  (黄怀玉) 
 


    
章学诚
    章学诚

  (1738~1801) 清代史学家。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字实斋。早年博涉史书,中年入京,遍览群籍。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官国子监典籍。后去职,历主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讲席。五十三岁入湖广总督毕沅幕府,主修《湖北通志》。晚年目盲,著述不辍。身处乾嘉汉学鼎盛之世,力倡史学,独树一帜。

  以“六经皆史”说纠正重经轻史偏失,反对“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的学风。主张“史学所以经世”,“作史贵知其意”。阐发史学义例,表彰通史撰述,重视方志编纂,提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思想,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历史学和目录学理论。因其说与一时学术界好尚不合,直至晚清始得传播。所编和州、永清、亳州诸志,深受后世推重。代表作品为《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学术价值甚高。另有《方志略例》、《实斋文集》等。后人辑为《章氏遗书》刊行。曾辑《史籍考》,志愿宏大,惜未成书,稿亦散失。

  (陈祖武)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

  (?~659) 唐太宗和唐高宗时宰相。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其祖出自鲜卑拓跋部贵族。父晟,隋时名将;妹为太宗皇后。无忌虽出于军事世家,却好学,善于谋划。他从小就和李世民亲善,太原起兵后,常从世民征伐,参预机密。唐武德九年(626),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他是策划和组织者之一。贞观中,历任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封赵国公,与房玄龄等同为宰相。太宗图画功臣像二十四人于凌烟阁,以无忌为首。贞观十一年(637),他谏止功臣世袭刺史的错误措施。十七年,太宗废太子承乾,但在魏王泰、晋王治、吴王恪之间立谁为太子问题上犹豫未定,无忌以母舅和元勋的地位决策立晋王。二十三年,太宗病危,他和褚遂良受遗命辅政。高宗李治即位后,他以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为朝廷首相,掌握大权。永徽四年(653),发生了房遗爱(太宗婿、房玄龄子)谋反案,无忌主持审案,他藉此杀死和流配诸王、公主、主婿等亲贵十余人,进一步巩固了高宗的统治。永徽六年他和褚遂良反对立武昭仪(见武则天)为皇后,未果。显庆四年(659),许敬宗迎合武后意旨,使人诬告无忌谋反,无忌被流放到黔州(今四川彭水),被迫自缢死。

  贞观中,他和房玄龄主修《唐律》和《律疏》。永徽四年,《律疏》三十卷成,即现存的《唐律疏议》,由无忌领衔奏上,为东亚著称的封建法典。

  (乌廷玉) 
 


    
招讨使
    招讨使

  唐代开始设置的军事长官。唐贞元末,置招讨使,以大臣、将帅或地方行政长官兼任,兵罢即撤。五代时亦设有招讨使之职。宋太平兴国四年(979)灭北汉时,潘美任北路都招讨制置使。康定元年(1040),前知枢密院事、武将夏守赟出任陕西马步军都部署、经略使、安抚使,后兼沿边招讨使,以对抗西夏;前执政、文臣夏竦继任,亦兼招讨使,武将夏随为招讨副使。后陕西四路、河东路帅臣亦都兼招讨使。庆历五年(1045),宋、西夏议和,乃罢陕西、河东诸路招讨使。熙宁八年(1075),赵卨任招讨使,宦官李宪为招讨副使;次年改任郭逵为招讨使,赵卨为副使以抗击交阯的内侵。建炎四年(1130),张俊为江南招讨使,讨伐李成。同时规定招讨使位在宣抚使之下,制置使之上,军中急事可以便宜行事。绍兴五年(1135),岳飞被任命为荆湖南北、襄阳府路招讨使时,还有任免州、县官之权。此后,南宋统兵官员在对金作战时期,常兼河南、河北、河东、陕西、京东等被金占领地区的招讨使,以示恢复之意。

  辽代置西南路、西北路招讨司和西路招讨使司,以招讨使负责北部、西部边防及周边部族事务。金亦设西北、西南、东北三路招讨司,以招讨使领之,职掌与辽代同。元代招讨司多设于吐蕃及朵甘思,以招讨使统领地方军民事务。明代,招讨司只设于西南民族地区,由当地土官任招讨使。

  (陈振) 
 


    
昭莫多之战
    昭莫多之战

  见平定准噶尔。 
 


    
昭武九姓
    昭武九姓

  南北朝、隋、唐时期对从中亚粟特地区来到中原的粟特人或其后裔的泛称。汉文史籍称其原住祁连山北昭武城,被匈奴击走,西迁中亚河中地区,枝庶分王,有康、安、曹、石、米、史、何、穆等九姓,皆氏昭武,故称昭武九姓。

  粟特人在历史上夙以善于经商著称,长期操纵丝绸之路上的转贩贸易。早在东汉时期,洛阳就有粟弋(即粟特)贾胡。敦煌古代烽燧(斯坦因编号之Ⅻa)下曾发现写在纸上的“古粟特语信柬”数件,其内容反映了东汉末或西晋末粟特人的经商组织和活动。南北朝以来,昭武九姓经商范围更加扩大,并不时为一些国家承担外交使命,如545年北周曾派遣酒泉胡安诺槃陀出使突厥。在唐代,经商的昭武九姓胡人常被称为兴生胡或简作兴胡,从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兴胡与县管百姓、行客并列,表明他们可能有一定的特殊身分或社会地位。

  早在南北朝时期,姑臧等地就有昭武九姓胡建立的移民聚落。在唐代,碎叶、蒲昌海(今新疆罗布泊)、西州、伊州、燉煌(今甘肃敦煌县城西)、肃州(今甘肃酒泉)、凉州(今甘肃武威)、长安、蓝田、洛阳、关内道北部河曲六胡州等地都有昭武九姓胡的聚落(六胡州,altï; ■ub soγdaq,630年,东突厥颉利可汗降唐,原突厥中的昭武九姓部落随之入塞,唐为安置这批昭武九姓而置)。据敦煌写卷《光启元年沙州、伊州残地志》,唐代在今罗布泊地区有康国大首领康艳典建立的五六座移民大城镇;燉煌郡燉煌县从化乡住着昭武九姓胡三百余户,人口当有一千三四百人。在内地,许多昭武九姓胡散居各地,其聚居者往往自有统领,称作大、小首领;在战乱时期往往自有城主(如伊州)。721~722年(唐玄宗开元九至十年)攻陷六胡州的康待宾、安慕客、何黑奴、石神奴等是昭武九姓胡;安史之乱的头目安禄山、史思明为营州(今辽宁朝阳)杂胡,也是昭武九姓胡后裔。

  昭武九姓胡的活动特点使他们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祆教、摩尼教、中亚音乐、舞蹈、历法之传入中原,中国丝绸、造纸技术之传到西方,昭武九姓胡无疑是重要的媒介。他们还在中原四周的游牧汗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起很大作用,特别是把粟特文字带入突厥、回鹘汗国。其影响所及,回鹘文、蒙文、满文均可溯源于粟特字母。

  (张广达) 
 


    
召片领
    召片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的最高封建领主和统治者。召片领为傣语,意为“广大土地之主”。元明以来,召片领受封为世袭“彻(车)里路军民总管”及“车里宣慰使”。辖三十余“勐”(原意为“河谷平坝”,引申为“地方”,含平坝及四周山区),将其宗室亲信分封为各勐之“召勐”(意为“一片地方之主”),为该地世袭封君。召片领及召勐又把辖区以内的土地连同村社农民分封给自己的家臣属官。属官按照等级的高低来决定领有土地的多寡,其封地不能世袭,居官才能食禄。召片领还通过其权力机关——“议事庭”发布命令,分封召勐、属官,分派劳役贡赋,对所属农奴及境内各族人民进行统治和剥削。第一世召片领为叭真,其子孙世袭,到召孟罕勒(刀世勋)止,共传三十八代(一说四十四代),计七百七十六年(1180~1956)。随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和民主改革的胜利,这一官职及其制度已不存在。

  (高立士) 
 


    
兆惠
    兆惠

  (1708~1764) 清乾隆时将领。满洲正黄旗人。吴雅氏,字和甫。

  兆惠骑射图

  雍正九年(1731),以笔帖式授军机章京。历任兵部郎中、内阁学士、盛京刑部侍郎、刑部右侍郎、正黄旗满洲副都统、镶红旗护军统领。乾隆十三年(1748),赴金川军营督办粮运。十五年,入值军机处。十八年,赴藏办理筹防准噶尔事宜。十九年,清廷出兵平定准噶尔时,受命协理北路军务并总理粮饷。二十一年,授定边右副将军,筹办伊犁善后事宜。二十二年,率师至乌鲁木齐,以功封一等武毅伯。阿睦尔撒纳叛后,配合北路军肃清准部叛乱势力。十二月,授定边将军。二十三年,由伊犁率师往天山南路平大小和卓之乱,连克南疆诸城,叛乱乃告平定。兆惠以功晋封一等武毅谋勇公。返京后授御前大臣,协办大学士兼署刑部尚书。

  (张书才) 
 


    

    赵

  战国七雄之一。嬴姓,与秦同出于蜚廉之后。祖先造父,为周穆王御,有功,封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北),因以赵为氏。赵氏的后代赵夙事晋献公,献公封赵夙于耿(今山西河津南)。赵夙子赵衰(赵成子)事晋文公,徙居原(今河南济源西北)。赵衰的后代赵盾(赵宣子)、赵朔(赵庄子)、赵武(赵文子)、赵鞅(赵简子)皆为晋卿。公元前453年,赵襄子与韩康子、魏桓子三分晋国。公元前403年,赵烈侯与魏文侯、韩景侯被周天子正式策命为诸侯。赵的疆域最初主要在今山西中部。赵简子居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公元前475年,赵襄子灭代,将领土扩大到今山西东北部及河北蔚县一带。公元前425年,赵献子即位,徙居中牟(今河南鹤壁西)。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邯郸(今河北邯郸)。其活动中心逐渐转移到今河北东南和河南北部。

  邯郸故城平面图

  1…3 炼铁遣址

  4…7 陶窑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