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科全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百科全书- 第17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茂县(今茂汶)、理番(今理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

  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时的留影

  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

  在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围攻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剿”。次年7月过陇东,9月与陕甘根据地的第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第十五军团。第一、三军团到达后,与之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的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7月,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 10月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参见彩图插页第134页)

  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参考书目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1卷,军事科学出版社,北京,1987。

  力平、余熙山、志咸:《红军长征简史》,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汉,1986。

  (曾景忠)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1921年建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于1949年推翻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与第一次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及其发展,孕育了新的革命因素,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斗争的新发展,为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奠定了阶级基础。1917年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取得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促使中国先进分子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选择改造中国的道路。在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的推动下,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逐步完成由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陈独秀、李大钊等开始酝酿组织中国共产党。1920年8月至1921年上半年,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等地以及日本和法国的中国留学生和侨民中,相继建立起共产主义小组。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受全国五十多名党员的重托,在上海举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参见彩图插页第130页)。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规定:①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②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③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④联合第三国际。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张国焘和李达分别负责组织和宣传工作。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积极开展组织和宣传工作,设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等机构,发动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和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在全国民众中的政治影响,并开始对于时局提出正确的主张。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指出中国的出路在于:通过民主革命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中国的独立、统一和民主;并进而转入社会主义。1923年6月10~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制定了实行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同时坚持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在共产党人的直接推动和帮助下,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1924年1月,孙中山主持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接受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主张,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民主阶级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统一战线的有利形式,加强对于工农革命运动的组织和领导,努力拓展自己的活动范围。192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规模空前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迅速发展成为席卷全国的有备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军阀的大革命风暴。

  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后,积极帮助国民党建立各地方党部,发展组织,加速国民党革命化的进程。在统一战线内部,联合国民党左派开展了反对国民党右派破坏国共合作的斗争。在军事上,帮助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组建国民革命军,建立军队政治工作制度;推动并支持广东革命政府平定商团和杨希闵、刘震寰的叛乱,两次征讨军阀陈炯明,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进而与国民党共同进行北伐战争,迅速消灭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占领长江以南的半个中国,取得了重大胜利。北伐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发动和组织全国民众以各种斗争方式积极推动和响应北伐。它推动了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村大革命迅猛发展;支持汉口、九江工人及其他革命群众先后收回两地英租界(见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还于1927年领导上海工人武装起义,3月的第三次武装起义一举打败军阀部队,解放上海除租界以外的全部地区,建立起上海市民政权(见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然而,当时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却没有能够领导全党巩固革命的胜利。处于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方面都缺乏经验,由于陈独秀等人的右倾错误,从根本上放弃对统一战线、对农民、特别是对军队的领导权,以致当同盟者国民党内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在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的支持下,相继发动“四·一二”政变与“七·一五”政变,公开背叛孙中山所制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向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进行突然袭击时,中国共产党无力组织有效的反击,遂使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在强大敌人的联合进攻下归于失败。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国共合作破裂后,国内阶级力量对比发生急剧变化。国民党蜕变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党,在南京建立起一党专政的国民政府,对全国进行独裁统治。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8月1日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撤换了他的领导职务,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会后,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地区的多次起义。同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经过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党的工作重点开始由城市转入农村。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起义的农军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井冈山,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莫斯科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同时批判了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十大政治纲领,其核心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民主专政。1927年秋到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十几个省区发动百余次武装起义,扩大了革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至1930年,全国红军已发展到十万人,开辟了大小十余块革命根据地。在毛泽东、朱德等指挥下,多次粉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围剿”,并在斗争中逐步形成一整套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政权建设都取得了很大胜利。

  在国民党统治下的白区,共产党的组织和工人运动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也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与此同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左翼文化工作者以左联等组织为核心,开展了反对国民党的文化“围剿”的斗争,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文化革命战士。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及时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号召人民进行抗日反蒋斗争,开展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和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但是,由于王明推行“左”倾政策,从而丧失了组织全国抗日反蒋统一战线的有利形势。1933年10月,蒋介石继续举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调集一百万大军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全面贯彻,造成中央红军反“围剿”的失败,被迫于1934年10月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统治中央的结果,使革命根据地和白区的革命力量遭到极大损失,红军从三十万人减少到三万余人,共产党员从三十万人减少到四万人左右。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使党中央和红军得以转危为安,开始步入它的成熟时期。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等的指挥下,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甩开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坚持北上抗日的方针,历尽艰难险阻,跋涉两万余里,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10月,先后由各革命根据地长征北上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