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科全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百科全书- 第17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到达陕北。1936年10月,先后由各革命根据地长征北上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地区会师,胜利结束长征,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1935年,在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侵略华北,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严重关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同胞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组织统一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领导了声势浩大的“一二·九”运动和由此兴起的全国抗日救亡运动。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主张,在全国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派周恩来等赴西安参加谈判,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使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实现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日本侵略者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立即通电号召实行全民族的抗战。8月,中共中央洛川会议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作为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指针。9月,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根据国共双方协议,西北红军主力和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先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路军和陆军新编第四军,分别开赴华北和华中前线抗击日军。武装深入敌后,发动广大群众,主要是农民群众,开展广泛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抗日民主根据地,形成广大的敌后解放区战场,钳制了大量侵华日军,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针对国民党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倾向,实行又团结又斗争和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对于国民党顽固派接连制造的反共摩擦,中国共产党坚决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反“摩擦”斗争,屡次击败顽固派的进攻。1941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坚持革命原则并执行正确的政策,既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这一大规模的反共活动,又维持了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大局。在各抗日根据地建立“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等民主改革措施;在国民党统治区广泛团结中间阶级,对民主党派和各界民主人士进行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统一战线工作。接着,领导解放区军民进行顽强的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斗争,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精兵简政。从1942年起,开展整风运动,对全党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教育,使全党统一了认识,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抗击了半数以上的日军和绝大部分伪军,并在斗争中发展壮大了人民军队和各抗日根据地。

  1944年,中国共产党代表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在全国各阶层人民中引起强烈反响。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系统总结党成立二十四年来领导中国革命的经验,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政治路线。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对日、伪军发动全面反攻,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相配合,迫使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经过八年抗战,中国共产党成长为拥有一百二十一万党员的全国性大党,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得到空前的发展和壮大。

  全国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阶级关系急剧变化,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历史性抉择。中国共产党以极大的努力和耐心领导全国人民寻求避免内战、实现和平团结的道路。1945年8月28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达成《双十协定》(见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 1946年1月,国民党被迫与中共代表签署停战协定;接着,在重庆举行有各党派的代表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和平解决国内问题的五项协议。但不久国民党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于1946年6月底,以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发动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挑起了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内战。

  中国共产党决心以自卫战争打败国民党的进攻,争取中国革命的光明前途。为此,制定了以建立最广泛的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为核心内容的军事原则。战争初期,在人民革命力量暂时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采取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主动撤离一些城市和地方,以歼灭国民党军队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用“小米加步枪”相继粉碎了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对陕甘宁边区及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与人民解放军的胜利相呼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也日趋高涨,形成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使国民党当局陷于全国人民的包围之中。

  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布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整党运动和新式整军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在进行革命战争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进行多方面的争取和团结工作,并引导其中的一些人在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中逐步抛弃企图走“中间路线”的幻想。1948年5月,中国共产党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中,提出召开新的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讨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中国民主同盟、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等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194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战略决战,至1949年1月,接连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基本上消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1949年元旦,中国共产党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针对蒋介石在美国政府支持下发表的“求和”声明,1月14日,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宣布八项和平条件,作为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基础,得到各民主党派和全国人民的拥护。同年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夺取全国胜利的各项方针;指出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全会制定了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并规定了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4月20日,国民党当局拒绝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强渡长江,摧毁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23日,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9月下旬,中国共产党在北平主持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制定并执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以及一系列的具体政策,从而日趋成熟,将中国革命引向胜利。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长期革命经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不仅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记录,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实行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加强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陆续解放全国大陆和沿海岛屿,建立各级人民民主政权,实现了全国范围(除台湾及其附近岛屿和香港、澳门外)的国家统一和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接收帝国主义在华资产,没收官僚资本,进行土地改革及其他社会改革运动,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不失时机地领导全国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转变,并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参考书目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大事年表》,人民出版社,北京,1987。

  胡乔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人民出版社,北京,1951。

  郝梦笔、段浩然主编:《中国共产党六十年》,解放军出版社,北京,1984。

  (覃艺)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郭沫若1928~1930年间流亡日本时,以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研究方法为向导,撰写的一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学术专著。全书分为六个部分:中国社会之历史的发展阶段;《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诗》《书》时代的社会变革与其思想上之反映;卜辞中的古代社会;周代彝铭中的社会史观;追论及补遗。其中,《中国社会之历史的发展阶段》曾发表于《思想》1928年第四期,关于《诗》《书》《易》的研究,曾化名杜衎,在1928年9、10月间《东方杂志》上连载。该书提出商代和商代以前都是原始公社制社会,西周为奴隶制社会,春秋战国时代奴隶制已在崩溃的观点。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封面

  1940年7月18日,作者为纠正过去研究中的失误,又撰写《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一文(收入《十批判书》),提出殷商也是奴隶制社会的观点。该书初版于1930年,上海联合书店印行;以后多次修订重印。1982年人民出版社据1977年重印本编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该书自1930年初版发行以来,在中国学术界独树一帜,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现代中国史学主要流派之一的代表作。(参见彩图插页第144页)

  (白钢)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

  中国主要的政党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性质和特点有不同的变化。

  产生 中国国民党是由孙中山创立的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政党演变而来。1894年孙中山组织兴中会,从事革命。1905年以兴中会和黄兴为首的华兴会为基础,联合光复会组成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为纲领,由孙中山任总理。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