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科全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百科全书- 第20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管长春铁路三十年,旅顺为共用海军基地三十年,大连为自由港,苏军进入东北后,收复区内由中国派员设立行政机构并派军事代表和苏联联系,日本投降后最迟三个月内苏军全部撤出东三省。条约有效期为三十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时的换文规定,《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失效。

  (齐福霖) 
 


    
中统
    中统

  国民党CC系陈果夫、陈立夫控制的全国性特务组织。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它正式成立于1938年8月,其前身是1928年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1935年扩大为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党务调查处,1937年曾并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为第一处,长期在陈果夫、陈立夫的直接控制之下,是CC系的重要阵地。中统局由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兼任局长,实际由副局长负责。陈立夫、朱家骅先后任局长,徐恩曾、叶秀峰先后任副局长。中统局在国民党各省、市、县党部都有分支机构,以党政机关、文化团体和大中学校为活动重点,特务活动遍及全国。他们以维护国民党蒋介石的专制统治为己任,从中央党务学校、政治学校等处选派一批骨干,并采取“渗透和招抚”的策略,招纳堕落的知识分子和革命队伍中的叛徒为爪牙,伪装进步,混进共产党和革命团体进行阴谋破坏活动,迫害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对于国民党内反对蒋介石的派系以及不满蒋介石统治的人士,他们也秘密调查、监视,进行迫害。在抗日战争中,他们奉行溶共、防共、限共的反动方针,破坏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要求实现和平、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专政,中统制造了一系列政治事件,破坏和镇压民主爱国运动。在中统的“反省院”、“感化院”和“调查室”,被迫害致死的爱国民主人士和进步青年不计其数。中统局于1947年改名为“党员通讯局”,1949年改名为”内政部调查局”。

  (严如平) 
 


    
中外朝
    中外朝

  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外朝也称外廷,指公卿大夫。中外朝之分出现于武帝时。西汉早期,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丞相也参与谋议。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而削弱丞相的权势,对于重要政事,依靠一些亲信在官廷之内作出决策,中朝由此而得以形成。有了中朝,自然会有和它相区别的外朝。外朝是指属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僚体制。

  西汉时的中朝,由以下几种人所组成:

  ①将军:将军又分大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和前、后、左、右将军等。汉代兵权由皇帝亲自掌握,各种率兵的军将都由皇帝任命和指挥。由于将军和皇帝关系十分亲近,所以将军也参与机要的谋议。有些皇帝的亲信大臣,皇帝也给他们加上将军的称号,以示尊显,如萧望之本为文臣,因受遗诏辅政而拜为前将军。

  ②近臣:包括侍中、左曹、右曹、诸吏、散骑、常侍、给事中。皇帝对所亲信的九卿或其他官员、儒生,在他们原职之外再给予侍中、常侍之类的名号,当时人称这类官名为加官。所谓加官,是一种头衔,并无具体的职掌,但获得此号者,可出入禁中,并参与机密的商议。有时他们还可根据皇帝旨意去批驳外朝大臣。西汉的近臣,实际上是皇帝的宾客和幕僚。

  ③尚书:尚书本为皇帝身边掌司笔札的小官。中朝出现后,它的地位逐渐重要。它和仅仅参与议论的加官不同,尚书既有官署、官属,又有具体的职司,成为皇帝的秘书机关,在中朝已渐居核心地位。昭帝时(前86~前74),霍光秉政兼领尚书事,以后辅政大臣都援此先例而领尚书事。

  自从中外朝分立之后,中朝决策,支配外朝,丞相的权力日益转移到中朝。和皇帝最为亲密的宦官、外戚,很容易变为中朝的主宰。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即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前6~公元5),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莽代汉的结局。

  东汉文献中已不大提到中外朝,但中外朝仍然存在,而且还有所变化。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吸取西汉覆亡的教训,对功臣、外戚防范甚严,不许他们进入宫禁,竭力把权势揽在自己手中。外朝的三公成为备员,中朝的尚书的地位便更加重要。章帝以后,在位者多为女主、幼君,依靠外戚、宦官治理朝政,他们逐渐取代尚书而成为中朝的支柱。

  (吴荣曾) 
 


    
中外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

  有史以来中国与东西方各国文化上的相互交流与影响及产生的结果。位于亚洲大陆东部的中国,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逐渐由近及远地与别国接触联系,进行文化交流。它包括人员的往来,物产的移植,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的相互影响,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等的传播。交流的途径多种多样,如政府使节、留学学生、宗教、商业与商人、手工工匠等,甚至战争与俘虏,也曾为文化交流提供渠道。中国与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深度广度各有不同,彼此所受对方影响深浅及产生的结果,也因国家与时代而异。但中国与各国之间文化交流是历史的必然,而在与各国交光互影的漫长过程中,总的来看是中外双方相互受益。

  秦代及秦以前,和外国的接触很少,文化交流今天所知者不多。相传殷朝灭亡后箕子曾入朝鲜,传播了中国的教化。统一的秦王朝声名远播,古代印度称中国为秦,至今西方许多国家的语言里,中国的名称来源于秦字。

  1…2世纪传到意大利的中国战国时期表铜器

  汉朝国势强盛,张骞、班超先后活跃于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使远在更西的各国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成为可能。葡萄、石榴、胡麻、苜蓿等植物移植到中国,大宛(苏联中亚费尔干纳)的名马得以引进,黎轩(当时属罗马帝国的埃及亚历山大里亚)的杂技魔术在汉武帝刘彻(前157~前87)朝廷上表演。中国的丝绸成为罗马贵族衣着所用的奢侈品,备受珍视。当时西方对中国的称谓之一即来自丝字。中国的丝、纸和钢传入印度。印度的佛教在东汉时通过不同渠道传入中国。有的学者认为,江苏孔望山摩崖石刻,是中国最早的佛教石刻。佛教在中国历经盛衰,延续至今两千年。朝鲜北部和越南北部,在汉代都已不同程度地濡染了汉文化,奠定了以后与中国进一步交流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各个政权需要巩固与发展,海上及陆路交通条件也有改善,这四百年间与外国的文化交流远较秦汉时期发达,而佛教成为中国与许多外国文化交流的纽带。佛教在中国南北广泛传播,鸠摩罗什、真谛(499~569)等印度、中亚、南亚的僧人来华并译出许多重要经典。法显到印度求得经律回国。道安(312~385)用中国目录学方法,综理编译佛教经典,提出初步的译经理论。随着佛教的传播,渊源于印度以至犍陀罗的开凿石窟、绘制壁画、雕塑佛像等佛教艺术,自西而东传入,在新疆、甘肃、山西、河南等地逐渐与中国传统艺术相溶合,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佛教从中国向东传入高句丽、百济,由高句丽传入新罗,又经由百济传入日本。在朝鲜、日本流行千余年的佛教,许多方面都有中国烙印。大批自称秦人、汉人后裔的中国人,经过朝鲜移入日本,带去了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各项技术,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本、朝鲜、越南长期使用汉文作为记录工具,而日本这时开始用汉字表达日语的声音,以后发展成沿用至今的两套假名。孙吴致力于海外交通,遣使朱应、康泰到扶南(今柬埔寨)。扶南僧人不断携带佛经佛像来到南朝。北朝经陆路与经济文化繁荣的萨珊朝波斯相联系,波斯人东来经商,陕西、河南、山西、河北、青海、内蒙古、新疆以及广东等地,都曾发现不少萨珊钱币。中国织锦采用了萨珊朝流行的联珠圈内对禽对兽图案。波斯商人信仰的祆教,也传入中国,建立寺庙。据传波斯僧侣曾用空心竹杖把蚕卵偷运到东罗马,从此蚕丝业传入欧洲。朱应、康泰和法显留下了中国人关于海外国家的最早记录。

  经过政治上的大分裂和各民族的大融合之后,隋和唐又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的王朝。唐太宗李世民不仅对境内诸少数族采取兼容并包政策,成为前代汉族帝王所未有过的“天可汗”,而且对境外各国采取开放政策,极为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有唐一代和外国在文化上的交流与相互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以至于首都长安成为国际性城市。唐朝接受不少外国青年来长安学习,他们回国后传播唐文化,推动了本国各方面的发展,如日本的南渊请安、吉备真备(693~775)等。有的学生长期留在中国,出仕朝廷,如日本的朝衡(698~770)、新罗的崔致远等。留居唐朝的外国人后裔,如印度人后代瞿昙氏一族供职于司天台,大食人李彦升进士及第,四川“土生波斯”李■作品被选入《花间集》并以词人著称,堪称文化交流的■灿成果。来自缅甸的骠国乐舞,来自中亚石国、康国的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等,都曾在长安表演。唐代僧人所制三十六字母,画家所用凹凸法,敦煌的壁画,唐代兴起的新文学体裁变文,以及其他许多方面,都看出印度的影响。印度医药著作和医术,在唐代也颇为流行。唐代中外贸易空前繁荣,横贯东西的陆上“丝绸之路”以外,海上“丝绸之路”也兴起。广州设有市舶司,不少波斯和大食商人聚集于广州、泉州和江浙沿海港口,山东沿海一带则多新罗商人活跃其间。宗教上的交流广泛而深入,尤其体现唐代对外的开放性。有名的高僧玄奘和义净到印度和南海诸国求法,翻译携回的经典,从事传播。他们的游方记录,成为研究这些国家的重要史料。印度僧人不空(705~774)等传入密宗,一度颇为兴盛,其影响遗留在后来的西藏与蒙古的佛教中。唐以后佛教在中国开始出现中国化的各种宗派,号称南朝时传入而实为中国本土形成的禅宗,也在这时繁荣起来。唐代在长安、洛阳等地有波斯及中亚商人信奉的祆祠,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各种不同信仰,也在这一时期先后传入中国。公元751年,高仙芝在怛逻斯战役中为大食所败,唐的战俘把造纸术传入撒马尔罕,以后经由大食传入欧洲,广泛流行,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公元770年日本以雕版印刷佛教陀罗尼的作法,当亦源于中国(见雕版印刷术)。印刷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又一贡献。中国的绫锦纺织技术,也于唐代传入阿拉伯国家。在大食留居十年的杜环,返国后留下了中国人最早关于伊斯兰教的记录。

  北宋政权的北面有辽,西北有西夏;南宋则北方先后有金及蒙古,中原与西域的丝绸之路交通不象唐代那样畅通无阻。但宋代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海上贸易兴盛,自印度支那半岛、南洋群岛,远及阿拉伯半岛。广州、泉州、明州、杭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