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科全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百科全书- 第20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社接收了日本同盟社及汪伪政权中央电讯社在各地的机构。1946年4月中央社迁回南京,将人工发报机发稿改为用自动发报机发稿,每天发稿量一万五千至两万字。1948年极盛时,有分支机构(包括分社、办事处、特派员)国内五十二处,国外二十五处,员工两千六百五十三人。这时,它已完全是国民党反共宣传的工具。随着国民党军队在大陆的溃败,1949年11月迁往台北。

  (汪朝光)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民国时期国立中央研究院下属的研究历史、语言的学术机构。1928年,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命傅斯年等三人负责筹建,同年于广州成立,傅斯年任所长。次年迁北平(今北京),所址在北海静心斋。1936年迁至南京鸡鸣寺。

  傅斯年主张历史、语言的研究要运用新材料,发现新问题,采取新方法。他认为近代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应当用自然科学提供的一切方法、手段来整理现存的所有史料;唯有发现和扩充史料,直接研究史料的工作才具有学术意义。因此该所成立后,工作重点放在:①安阳殷墟发掘和甲骨文的研究整理;②西南少数民族语言、习俗的调查;③西北考古。目的在于扩大历史、语言研究材料,该所先后设历史组、语言组、考古组、人类学四个组。设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和助理员等职称。图书设备、出土文物资料都很齐全。该所集中了当时一批著名学者,如陈寅恪、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李济、董作宾等,一方面继承了乾嘉学派治学精神,一方面汲取了包括西方近代新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研究方法,在历史、语言等许多领域都有卓著贡献,十年间组织殷墟发掘十五次,取得了世界瞩目的重大成果。重要出版物有《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28年创刊,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至1949年共出版二十一本(每本四分册)。此外,还有《专刊》、《单刊》、《集刊外编》、《史料丛刊》、《田野考古报告》、《人类学集刊》、《中国人类学报告》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该所辗转于长沙、昆明,1940年迁四川南溪李庄,1946年迁回南京。所长始终由傅斯年担任。1949年迁至台湾。 (何兹全) 
 


    
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的四大官僚资本银行之一。1928年10月,国民政府公布《中央银行条例》,11月1日正式成立,资本额两千万元,以金融公债款充之。特命财政部长宋子文兼任总裁,陈行任副总裁。总行设于上海,全国各省市设有分支机构。它拥有发行纸币、代理国库、经办公债、管理外汇和黄金等特权,在全国银行界形成了独占的优势。1933年4月,宋子文辞去总裁之职,由孔祥熙接任。翌年1月成立国库局;4月利用发行公债增资为一亿元。1935年颁布《中央银行法》,并增设副总裁一人,简任张嘉■为副总裁(未就任)。同年8月增设中央信托局,专办购料、储蓄、保险等业务,11月实行“法币政策”,该行奉准发行法币。到1937年,中央银行在全国各地设有分行达四十七处。抗日战争爆发后,该行先迁南京、武汉,后于1938年8月迁至重庆。1939年10月被委代理国库,又握国库经管权。1942年7月,该行奉命接收中国、交通、农业三行钞票及准备金,并集中办理法币之发行,所有外汇、黄金均集中于中央银行。战时各地分行达一百一十余处。1945年7月,孔祥熙辞职,由俞鸿钧接任总裁。抗战胜利后,总行迁回上海。1946年2月,俞鸿钧辞职,由贝祖诒接任总裁。战后各地分支行有九十余处。从1946~1949年三年间,该行无限制地滥发纸币,至1948年8月发行法币达六百六十三万亿元;至1949年5月发行金圆券六十七万九千多亿元,对于业务的经营、资金的调拨、外汇的统筹、金融市场的管理与调剂,该行均穷于应付,日趋没落。继贝祖诒任总裁的有张嘉璈、俞鸿钧、刘攻芸等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总行及各地分支行均由人民政府接管,清理结束。

  (熊尚厚) 
 


    
《中英藏印条约》及续约
    《中英藏印条约》及续约

  《中英藏印条约》为英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关于结束第一次侵藏战争的不平等条约。1888年(光绪十四年)英国发动第一次侵略西藏的战争,清政府屈辱求和。1890年3月17日,清政府驻藏帮办大臣升泰与英国印度总督兰斯敦在加尔各答签订,共八款。主要内容为:确认哲孟雄(今锡金)归英国保护;划定中国和哲孟雄边界;并规定通商、游牧等问题随后另议。

  《中英藏印续约》,又称《藏印议订附约》,或《中英藏印条款》。为英国根据《中英藏印条约》的规定强迫清政府续订的不平等条约。1893年12月5日清政府代表何长荣与英政府代表保尔在大吉岭(Darjeeling)签订,共十二款。主要内容为:开放亚东为商埠;准许英国在亚东设商务公所一处派员驻扎;藏印来往贸易免税五年;限制中国西藏人民在哲孟雄的传统游牧权利,若仍在哲孟雄游牧,依英国所定游牧章程办理。

  英国依据《中英藏印条约》及续约侵占了哲孟雄,并在中国西藏地方开始取得开埠通商的特权。

  (金宗英) 
 


    
中原大战
    中原大战

  见蒋阎冯大战。 
 


    
钟会
    钟会

  (225~264) 三国时期魏国谋士、将领。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出身名门,父钟繇位三公。钟会有才干,精通玄学。魏齐王芳正始年间(240~248),由秘书郎迁中书侍郎。正元二年(255),毋丘俭作乱,钟会从大将军司马师东征,迁黄门侍郎。甘露二年(257),都督扬州诸军事诸葛诞反于寿春,又从大将军司马昭讨之,被委以腹心之任。出谋划策居多,时人比为张良。迁司隶校尉,仍参与朝廷重大决策。名士嵇康被杀,便是他的主意。景元三年(262),司马昭欲大举伐蜀,朝臣多以为不可,会独赞成。被任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四年,统十余万人,与邓艾、诸葛绪分三路进军。蜀将姜维等合兵守剑阁,钟会攻之不克,拟撤军还。赖邓艾取道阴平,先攻下成都,蜀亡,会乃得继续前进。蜀主将姜维归降。钟会进位司徒,忌邓艾功名,密告邓艾有反状。咸熙元年(264),艾被收捕。钟会独统大军,威震西土。钟会谋反,欲倚姜维割据蜀地,但部将不愿反者发动兵变。兵变中,钟会被乱兵所杀。(祝总斌) 
 


    
钟明亮
    钟明亮

  (?~1290) 元代前期农民起义领袖。元朝统一全国以后,忽必烈自以为统治已经巩固,便接连发动了对占城、日本、交趾等邻国的战争。与此同时,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化,西北、东北的蒙古贵族不断举兵,反对忽必烈。元廷为应付内外战争的需要,在民间征发大量人力和物力,肆意榨取,各级官吏乘机从中渔利,各族人民被迫起来反抗。当时,江南人民所受压迫最重,因而反抗也最烈。13世纪80年代,相继起事的有广东陈良臣、黎德、欧南喜和福建黄华等。至元二十四年(1287)冬,福建汀州(今福建长汀)钟明亮起义,把斗争推向高潮。汀州一带,山深林密,广东、江西许多失去土地的农民,千百成群,移居到此,开荒种地,称为畲民。钟明亮就是畲民之一。他发动起义后,义军很快发展到十万人,活跃于福建、江西、广东三省边界地区。在他的影响下,广东董贤举、江西丘元、谢主簿、刘六十、卢大老、福建泉州陈七师、兴化朱三十五等,纷纷起义,互相呼应,对元朝统治形成很大的威胁。元朝政府集中大批军队围攻,钟明亮采用流动作战的方法,出没无常,东击则西走,西击则东逸,使元军疲于奔命。为了在军事上取得主动,他曾两次假降,但一当形势有利,便重新举事。元军围剿数年,始终未能取胜。至元二十七年,钟明亮病逝,起义趋于失败。(陈高华) 
 


    
钟相、杨么起义
    钟相、杨么起义

  南宋初在洞庭湖地区的一次农民起义。北宋末,鼎州武陵(今湖南常德)人钟相(?~1130),在家乡利用宗教活动组织群众,凡加入他的组织——乡社的农民要交一点钱粮,社内实行互助共济,因此都能“田蚕兴旺,生理丰富”。他宣称:“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这代表了农民要求财富上平均、社会地位平等而提出的政治主张,比北宋初王小波“均贫富”的思想又进了一步(见王小波、李顺起义)。钟相以此深受群众拥护,被称为“老爷”或“天大圣”。周围数百里的贫苦农民加入乡社的不计其数。如此二十余年,其影响扩大到洞庭湖周围各县。

  靖康二年(1127)初,钟相组织民兵三百人,命长子钟子昂率领北上“勤王”。这支队伍未与金兵接触,就被刚即位的宋高宗赵构命令遣返。钟相便以这支队伍为基础,筹划起义。金兵渡江南犯,所过残破,官兵和溃兵到处烧杀抢劫,南宋统治者横征暴敛,“政烦赋重”,南方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在江西、福建、荆湖各路先后爆发了农民起义。建炎四年(1130)二月,钟相在金人屠潭州(今湖南长沙)、孔彦舟军队犯澧州(今湖南澧县)、鼎州危急之时,率众起义,保卫家乡。建国号楚,年号为天载(一作天战),钟相称楚王,立子钟子昂为太子,设立官属。起义军“焚宫府、城市、寺观、神庙及豪右之家,杀官吏、儒生、僧道、巫医、卜祝及有仇隙之人,”并占据地主的土地,归为己有。他们把杀官吏等称为“行法”,把平分这些人的财产称为“均平”,斥宋朝国法为“邪法”,对于“执耒之夫”和“渔樵之人”,则加以保护。凡是参加起义军的,一律免除赋税差科,不受官司法令的束缚。这些主张和行动受到人民的热烈拥护,认为是“天理当然”。起义军攻占了鼎、澧、荆南(今湖北江陵)、潭、峡(今湖北宜昌附近)、岳(今湖南岳阳)、辰(今湖南沅陵)等州十九县。

  农民起义军的浩大声势,使鼎州的地主豪绅十分恐

  钟相、杨么起义图

  惧,他们勾结孔彦舟军队进驻鼎州,镇压农民起义。孔彦舟在屡遭失败之后,派奸细混入起义军作内应,于三月末偷袭攻破钟相营寨,钟相及钟子昂被俘遇害。

  钟相牺牲后,部众在杨么等领导下,仍继续坚持斗争。杨么(?~1135)名太,在诸首领中最年轻,楚语称幼为么,故称他为“么郎”或“杨么”,逐渐成为起义军共同拥护的领袖。

  杨么在洞庭湖周围建水寨,造战船,实行兵农相兼,“陆耕水战”的战略方针,使起义军得到迅速发展。他们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则登舟作战。从武陵、龙阳到沅江县的沅水西侧建立水寨二三十所,尤以上沚江(沅水支流,在今汉寿县内)的夏诚、刘衡两寨最为险要。他们还充分利用河港交错的地形和自己善于操舟的特长,采用水陆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