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科全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百科全书- 第20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周谷城
    周谷城

  (1898~ ) 中国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1898年9月13日(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二十八)生于湖南省益阳县长湖口的农民家庭。1917~1921年就读于北京高等师范英语部。毕业后在湖南第一师范执教,担任英文、伦理学教员。1927~1930年在上海暨南大学附中、中国公学任教。1930~1933年任中山大学教授兼社会学系主任。1932~1942年任暨南大学教授兼史社系主任。自1942年秋起,一直在复旦大学执教,曾任历史系主任、教务长等职,后为该校历史系教授、博士导师。

  早在湖南第一师范执教时,同徐特立等组织教育工作者协会,并与当时担任该校小学部主事的毛泽东结识,积极参加农民运动,担任湖南省农民协会顾问、湖南省农民运动讲习所讲师;接受毛泽东的委托,担任全国农民协会宣传干事。1942年执教于复旦大学以后,从事民主进步活动,受聘为民主政团同盟顾问,与陶行知等人发表拥护中国共产党组建联合政府主张的共同宣言,与张志让等组织大学教授联谊会;和翦伯赞等一起起草反蒋宣言。由于经常支持学生反迫害、反扶日、反饥饿等活动,被撤去系主任职务,并遭逮捕。1952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先后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兼科教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学术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担任中国科学院历史一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创建上海历史学会,曾任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兼主席团成员以及首任执行主席、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会长、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

  在大学任教期间,除开设《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课程外,并于建国后首先开设《世界文化史》课程。讲授《中国通史》时,强调“历史完形论”,着意阐明各个历史事件组成为整体历史过程的必要性,提出了见解独特的中国历史分期法;讲授《世界通史》时,主张着眼全局、统一整体,反对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史,并相继发表过《史学上的全局观念》(1959)、《论西亚古史的重要性》(1960)、《评没有世界性的世界史》(1961)、《迷惑人们的“欧洲中心论”》(1961)等论文,对推动国内世界史的教学和研究影响深远。他视野宽阔,主张微观与宏观结合,对比中外,撰文《中外历史的比较研究》(1981),对历史研究提出了新看法。

  他的教学和研究,涉及史学、哲学、美学、逻辑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纵述古今、横论中外。六十多年来,著述数百万字,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两百余篇。如:《生活系统》(1924)、《农村社会新论》(1927)、《中国社会史论》三卷(1931)、《中国通史》两卷(1939)、《中国政治史》(1940)、《中国史学之进化》(1947)、《世界通史》三卷(1949)、《黑格尔逻辑大纲》(1951年译)、《古史零证》(1956)、《形式逻辑与辩证法》(1960)、《史学与美学》(1980)、《诗词小集》(1985)等。史学方面的论文已汇编出版了《周谷城史学论文选集》(1983)。在年已九旬时主编《中国文化史丛书》、《世界文化丛书》,于80年代末期陆续出版。

  (赵建民) 
 


    
《周礼》
    《周礼》

  周代后期根据周王朝系统曾有过的官制加工整理的王朝设官分职的书。汉代原称《周官》,又称《周官经》。西汉末刘歆始称《周礼》。全书六篇分载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天官冢宰,称为治官,管理朝廷大政及宫中事项,有属官六十三;地官司徒,称为教官,管理土地方域及王畿内人民教养,有属官七十八;春官宗伯,称为礼官,管理宗教及文化,有属官七十;夏官司马,称为政官,管理军制、步骑、兵甲、交通及各方诸侯有关事项,有属官六十九;秋官司寇,称为刑官,管理刑狱、司法政务,兼掌礼宾等,有属官六十六;冬官司马,称为事官,管理工程建设兼及沟洫、土地、水利等,这一部分在汉代发现时已缺,当时取《考工记》抵充,有属官三十。旧时常约言共有官三百六十,实为三百七十六,每一官职皆有不少属员,合计数万人。《周礼》以官制的职掌联系各种制度,目的在于富国强兵,组织民户,广征贡赋,充实府库,为治理统一的大国提供设计蓝图。

  当西汉立“五经”于学官时,其中没有《周官》。据说最初由河间献王获得一部先秦古文写的《周官》,献于汉王朝。王莽时,刘歆把它立于学官。王莽失败而书亦废,刘歆学生杜子春保存该书并为之作注,后传给郑兴、郑众、贾逵等。郑兴等曾作《周官解诂》。马融又作《周官传》,传至郑玄,作了集大成的《周官礼注》,和他的《礼经郑氏学》(即今文《仪礼》)及《礼记注》(即《小戴礼记》兼有今古文)合称“三礼”,列为儒家经典。为此今文家则加反对,临孝存以为《周官》为“末世渎乱不验之书”,何休亦以为该书是“六国阴谋之书”。郑玄据理力争,以为该书“乃周公致太平之迹”,作《答临孝存〈周礼〉难》。因郑玄作的注很完备,《周礼》遂被认为是周公的著作大行于世。唐贾公彦撰《周礼义疏》四十二卷,至宋时与郑注合刻为《周礼注疏》。清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征引繁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宋代王安石变法时,曾效法《周礼》中的理财精神兴行各种新法,引起反对者对该书的反感。苏辙首先写了长篇论辨,指出《周礼》之不可信处有三点,借以反对王安石。《朱子语类》中提到胡安国父子以为《周官》是王莽托刘歆伪撰的。

  《周礼》宋乾道南监本

  宋代还有司马光、张载、程颐、洪迈、魏了翁、包恢等知名学者持类似的批评态度。到清代,万斯同《周官辨非》又指出其伪处五十余节。姚际恒《古今伪书考》说它“出于西汉之末”,毛奇龄《经问》说:“《周礼》自非圣经,不特非周公所作,且并非孔孟以前之书。”方苞《周官辨伪》则以为《周官》原有其书,其决不可信之处则是王莽、刘歆窜入。此外还有江永《周礼疑义举要》、杨椿《周礼考》等书亦致疑辨。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极力宣扬刘歆伪造之说,据《王莽传》所谓“发得《周礼》以明因监”一语,遂定为“刘歆所伪传也”,以为其本文原出《管子》及《戴记》。《管子·五行篇》以为天子有六相,以天地四方为名,即《周官》六官所自出。此说流传后,使不少人相信《周礼》果出刘歆伪造。

  但毛奇龄《经问》已据《汉书·艺文志》汉文帝时得魏文侯乐人窦公,献《周官·大宗伯》之《大司乐章》,又武帝时河间献王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以作《乐记》,以证该书原出战国。其后汪中撰《周官徵文》,也举出《周官》成于先秦时的六条证据。除上引窦公所献者外,尚有《逸周书·职方》、《大戴礼记·朝士篇》、《礼记·燕义》、《内则》、《诗·生民》传等所引《周官》各官职文。王国维又补充了《礼记·玉藻》所引《春官·占人》职文。有这些证据,知《周官》为春秋战国时已有之书无疑。

  战国时,儒家如孟子、荀子均未提及该书,两人所谈许多制度亦与该书有异。如孟子的井田与《周官》沟洫制不同;荀子的《王制篇》所举官名与《周官》亦有别;两人都主张关市不征,与《周官》之苛敛尤不同。可知此非儒家之书。《周官》的六官取天、地、春、夏、秋、冬为名,虽是受了《管子》的影响,但它不配成五官而为六官,应是在战国五行说盛行之前,仍循周世六卿成规。

  《周礼》中各个官职的职掌,有不少出于战国制度。最主要的有:①春官祭五帝、祭天、地、日、月之礼。②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③天、地、夏、秋四官都要在正月公布法律;法家所制的什伍相连坐见于地官;作内政寄军令亦见于地官及夏官。④江永指出地官载师及司稼已非八家同井之法;又地官司徒有不易之地、一易之地、再易之地;与《汉书·地理志》爱田下孟康所云“上田不易、中田一易、下田再易”同;地官遂人的沟洫之制亦为开阡陌后之事,又授田“余夫亦如之”,不再依春秋以前宗法制财产由长子继承之制,今余夫(庶子)与长兄所得一样,亦即商鞅之法,等等。其他属于战国之制者尚多。

  大致可以这样认定,《周礼》只是一部官制汇编,成于春秋时代。后来给每一官职填写职掌时,除录存了春秋资料外,还录进了很多战国资料,所以全书的补充写定当在战国时期。虽然后来还有极小部分汉代资料掺杂进去,如九服之制、昊天上帝高于五帝之制、南北郊之制、五岳之制等等,但不影响这部书原是先秦旧籍。

  参考书目

  钱穆:《周官著作时代考》,《燕京学报》11期。

  (刘起釪) 
 


    
周玘
    周玘

  (258~313) 西晋末年对南渡之初的司马氏政权起重要作用的江南士族首脑。字宣佩。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周玘出身江东士族,名重一方。太安二年(303)张昌起义军将领石冰攻陷扬州、江州等地。他联络江东士族,共推吴兴太守顾秘为都督扬州九郡诸军事,动员江东大族的武装,配合晋广陵度支陈敏消灭了起义军(见张昌、石冰起义)。永兴二年(305)寒人出身的陈敏乘八王内讧(见八王之乱),自称扬州刺史起兵,拉拢江东首望顾荣、贺循等四十多人为将军、郡守,企图建立割据政权,陈敏任玘为安丰太守,加四品将军。玘称疾不行,继而联结顾荣、甘卓与晋军,攻杀陈敏。永嘉四年(310)吴兴人钱■起兵广陵,自称平西大将军、八州都督,并立孙晧之子孙充为吴王,进寇阳羡。西晋政府遣将郭逸、宋典讨之,玘配合晋军率领乡里武装讨平钱■。周玘的“三定江南”,稳定了江东局面,为南北士族支持下的东晋政权的建立铺平了道路。因此司马睿(即晋元帝司马睿)以周玘为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封乌程县侯。但北方士族相继渡江,喧宾夺主,又形成南北士族的矛盾。司马睿对于宗族强盛,人情所归的义兴周玘怀疑恐惧。而周玘也内怀怨望,又受到刁协的轻视,即与戴渊等江东人士密谋发动政变,事泄忧愤而死。临终对其子勰说:“杀我者诸伧(伧指中原人士)子,能复之,乃吾子也。”周勰利用江东士族对东晋政权的不满,纠集地方武装力量,以讨王导、刁协为名准备起兵,事未成。司马睿以周氏族望,为吴人所宗,不敢追究。

  (杨廷福) 
 


    
《周书》
    《周书》

  叙述北朝宇文周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唐令狐德棻等撰。含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共五十卷。该书北宋时已残缺不全。今本每卷纪传都有史臣论,而第十八、二十四、二十六、三十一、三十二共五卷缺,大约不是令狐德棻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