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科全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百科全书- 第2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汉魏洛阳城金墉城西垣

  石柱拙 山西大同北魏平城遗址出土

  建康 今南京。东汉末,211年孙权自京城(今江苏镇江)迁治秣陵,次年改名建业。除211年至229年,265年至267年初两次徙都武昌(今湖北鄂城)外,建业始终是孙吴政权的首都,直至280年为西晋所灭。西晋末因避愍帝司马邺讳,改名建康。317年后又为东晋首都。以后南朝的宋、齐、梁、陈,除梁元帝时首尾有三年(552~554)都江陵外,均以建康为首都。自孙权至589年隋灭陈,建康(建业)为六朝首都前后约三百三十年。

  成都 东汉末为益州治。三国时为蜀汉(221~263)、十六国时为成汉(304~347)的首都,凡八十七年。

  姑臧 今甘肃武威。十六国时前凉于301~376年、后凉于389~403年,以及南凉于406~410年、北凉于412~439年均都此,凡一百二十四年。

  平城 今山西大同东北。398年北魏拓跋珪自盛乐迁都平城,至494年魏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凡九十六年。

  一般都城 建都时间较短的城市很多,遍及今北方诸省。

  今山西省境内 ①离石,304年匈奴左贤王刘渊在左国城(今离石北)起兵反晋,自称大单于,迁都于此。②左国城,刘渊旋即由离石迁都于此,建国号曰汉。③黎亭(今长治南),305年因离石大饥,刘渊迁都于此。④蒲子(今隰县),308年刘渊迁都于此,并即帝位。⑤平阳(今临汾西南),309年刘渊因“蒲子崎岖,难以久安”,迁都于此。319年刘曙迁都长安,史称前赵。⑥长子(今长子东),西燕自385~394年的首都。

  今辽宁省境内 ①大棘城(今义县西北),294年鲜卑的慕容廆迁此。337年廆子皝自称燕王,建前燕。②龙城(和龙,今朝阳),341年前燕慕容廆所筑,并立宗庙、宫阙,名曰龙城。次年自大棘城迁都于此。350年迁都于蓟,以此为留都。397年北魏攻入后燕都城中山,慕容宝退保龙城,直至407年后燕亡。407年高云在龙城自称燕王,史称北燕,436年为北魏所灭。龙城为前、后、北燕都城约五十年。

  今河北省和北京市境内 ①襄国(今邢台),319年后赵石勒都此。335年石虎迁都邺。349年冉闵灭石氏,350年石虎子祇复称帝于襄国,352年为冉闵所破。襄国为后赵国都共十八年。②中山(今定县),后燕于386年至397年都此。③蓟(今北京城西南隅),350年前燕自龙城迁都于蓟,357年迁都邺。

  今甘肃省境内 ①勇士城(今榆中东北),385年,鲜卑乞伏国仁自称大单于,筑勇士城为都,建西秦。②金城(今兰州西北),388年苑川王乞伏乾归自勇士城迁都于此。③苑川城(在今榆中大营川地区,有东西两城,相距七里,此为西苑城),400年西秦王乞伏乾归自金城迁都于此。④度坚山(今靖远西),409年乞伏乾归徙都度坚山。410年复都苑川。⑤谭郊(今临夏西北),412年二月乞伏乾归自苑川迁都于此。⑥枹罕(今临夏),412年六月乾归子炽磐继位,率文武及民两万余户迁于枹罕。430年西秦为北凉所逼,东迁附魏,故地为吐谷浑所占。⑦张掖,北凉于399年至412年都此。⑧敦煌,西凉于400年至405年都此。420年,西凉都城酒泉为北凉所破。西凉李恂居敦煌,自称凉州刺史,421年,被沮渠蒙逊所灭。⑨酒泉,西凉于405年至420年都此。

  今青海省境内 ①廉川堡(今乐都东),395年河西鲜卑秃发乌孤筑廉川堡而都之。②乐都,399年乌孤自廉川堡迁都于此。同年其弟利鹿孤徙西平(今青海西宁)。402年秃发傉檀称凉王,史称南凉,徙都乐都。406年徙都姑臧。410年还都乐都,至414年为西秦所占。③西平,南凉399年至402年所都。

  今湖北省境内 ①武昌(今湖北鄂城),三国孙吴自221年自建业迁都于鄂,改名武昌。229年还都建业,以此为留都。265年迁武昌,267年还都建业,都此凡十一年,②江陵,南朝梁元帝萧绎于552年至554年都此。

  今山东省境内广固城(今益都西北),398年至410年南燕都城。

  甘肃高台骆驼城遗址 北凉曾在此建都

  今内蒙古境内①统万城(今乌审旗南白城子),413年至427年为夏都城。②盛乐,故址有三:其一,今和林格尔北。258年北魏先世拓跋力微“迁于定襄之盛乐”,即此。313年代公猗卢筑盛乐城为北都,以平城为南都。340年代王什翼犍都云中之盛乐,亦即此。其二,新盛乐城在故城东南十里。337年拓跋翳槐所筑,一岁而崩。其三,在盛乐故城南八里。341年什翼犍所筑。398年迁都平城。

  今江苏省境内 京(京口),三国孙吴于209年自吴(今苏州)迁此,211年徙都秣陵。

  选定新都城的因素 从上述三十六个大小都城的地理位置以及迁都的过程,可以看出当时各政权在都城选址问题上所考虑到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

  ①凡控制了黄河流域大部分土地并又欲统一南北的政权,往往建都于洛阳。因洛阳“居天下之中”,建都伊水、洛水可以通漕四方。既可控制黄河流域,又便于征伐南方。魏文帝曹丕为了统一南方,舍弃曹操经营了十多年的邺都而迁都董卓劫献帝以来荒芜了三十年的洛阳。魏孝文帝元宏自平城南迁,一度曾考虑都邺,但最后终于定都于永嘉乱后荒芜达一百八十年之久的洛阳,也是为了便于南伐。

  ②凡统治黄河流域西部地区的政权,往往定都长安,因长安自西汉以来即为全国政治中心,有四塞之固,进可攻,退可守,利于制内御外。十六国前赵、后秦、北朝的西魏、北周均都此。前秦虽拥有黄河流域大部分土地,但其根据地在西部。350年苻健攻入长安,即建为都。以后苻坚盛时其疆域南至邛僰,东抵淮泗,西极西域,然关中终为其心腹之地,故仍都长安。

  ③凡统治黄河流域东部地区的政权,往往定都于邺。因邺处于古代“山东”(一般指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的中心,背靠山西高原,东、南、北三面为经济最发达的黄淮海平原,居高临下,有建瓴之势。再自战国西门豹等人引漳灌溉和曹操开白沟、利漕渠后,邺城周围的农业生产和水运交通十分发达。故曹操弃其多年经营的许而定都于邺。十六国时后赵、前燕和北朝的东魏、北齐据有山东之地,都以邺为首都。

  ④凡统治西南地区的政权必都于成都。这里是战国以来西南的政治、经济中心。三国蜀汉、十六国成汉皆然。凡据有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的政权都以建康为都城。因建康前临大江,南有重岭,所谓“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形势险固,进可以规图中原,退可以划江为守。同时以长江为天然航道,西引荆楚,东连三吴,可以控制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故孙吴政权自211年从京口迁都建业以后,虽两度迁都中游武昌,都不久即还都建业。因其地理位置远不及建业。东晋咸和年间发生苏峻、祖约之乱后,建康遭受严重破坏,“宫阙灰烬”,有人建议迁都豫章(今江西南昌)或会稽(今浙江绍兴),均未获同意,东晋王朝仍都建康。以后宋、齐、梁、陈沿袭不改。

  ⑤原为区域性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魏晋南北朝时即成为控制这一区域的割据政权的都城。如河西的姑臧原为凉州治,东汉以来,因“通货羌胡”,成为河西富邑。十六国时为割据河西地区诸凉的都城,酒泉、敦煌亦然。有的城市虽为地区中心,因自然条件或社会因素的不利,难以成为一个政权的中心。如江陵和武昌为长江中游两大军事重镇。侯景之乱后,梁元帝以湘东王、荆州刺史在江陵即帝位。因地处江北,无险可恃,不出三年即为西魏所灭,三国孙吴政权曾两次迁都武昌,然离东吴政权的根据地三吴地区过远,最后在江东世族地主的舆论“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康死,不止武昌居”的压力下,还都建康。可见两地虽为一方重镇,但不宜作整个南方政权的首都。

  ⑥边区游牧民族在其政权建立和势力逐渐进入中原地区的过程中,在都城的选址问题上,往往表现为不断从边区向内地迁移。如汉、前赵从离石迁左国城又迁蒲子再迁平阳最后都长安;前燕从大棘城迁龙城再迁蓟最后都邺;北魏从盛乐迁平城又迁都洛阳。这种迁移的过程也就是这一政权逐渐稳定和汉化的过程。

  ⑦有些边区民族在建立政权的军事征伐过程中,仍保留浓厚的游牧民族迁徙不定的习俗,故其政治中心也不断迁徙。如河西鲜卑秃发利鹿孤据有河西走廊东部和湟中一带,史称南凉。他认为“建都立邑,难以避患,储蓄仓库,启数人心;不如处晋民于城郭,劝课农桑以供资储,帅国人以习战射,邻国弱则乘之,强则避之”,故其都城屡迁。陇西鲜卑乞伏氏建立的西秦亦同。赫连勃勃于407年自称夏王,部下劝其定都,他以为“专固一城,彼必并力于我”,不如以“云骑风驰,出其不意,救前则击后,救后则击前,使彼疲于奔命,我则游食自若”,故初无定治,至413年才筑统万城而都之。

  (邹逸麟) 
 


    
《魏书》
    《魏书》

  记述北朝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及东魏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北齐魏收撰,含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共一百二十四卷。原分为一百三十一卷,北宋时,例目一卷和纪传志中的二十九卷已亡佚。今本卷三太宗纪和天象志的三、四两卷,是宋人分别用隋魏澹《魏书》和唐张太素《魏书》所补。其余各卷乃用《北史》、高峻《小史》(亦称《高氏小史》)、《修文殿御览》所补。另有二十九卷中也还有缺文。

  魏收(506~572),字伯起,钜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人。北魏中兴元年(531)曾以散骑侍郎典起居注,并修国史。东魏时期一直参与修国史。北齐受魏禅后,魏收任中书令,仍兼著作郎。天保二年(551)受诏撰魏史。四年任魏尹,但不理郡事,专力于魏史的修撰。五年三月奏上本纪、列传,十一月奏上十志。自北魏末经东魏到北齐,魏收参与修史达二十余年。前后协助其修史的,有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干、綦毋怀文、眭仲让等。但由于魏收“性憎胜己”,所援引的房、辛等都是依附他的人,多非史才,编修中没有起多大作用。

  魏收从天保四年专任史职,到次年奏上全部《魏书》,不过年余,这是因为北魏修国史和起居注的工作,自魏道武帝拓跋珪以来始终未断。从开国到孝明帝末年部分,魏收都有所凭借,沿用旧史。只有北魏末和东魏共约二十年间的事迹,需重新搜集编写。至于东晋和十六国各传,是利用了崔鸿《十六国春秋》、孙盛《晋阳秋》、檀道鸾《续晋阳秋》等。沈约《宋书》和萧子显《南齐书》,魏收都可能得见,但宋齐时代相去不远,事实易于稽考,他又蔑视南朝文人,所以岛夷刘裕、萧道成传完全看不见袭用南朝沈、萧著作的痕迹。

  魏晋以后,佛教逐渐兴盛,影响深入到中国社会、思想、文化之中。道教也在政治、社会方面起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