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科全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百科全书- 第2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世建宫卫,入则居守,出则扈从,葬则因以守陵。”阿保机即皇帝位后,立即选取了诸部豪健之人两千(或作一千)人,组成宿卫亲军,号为“算”,义即腹心部,成为一支直属于他本人的宫帐(斡鲁朵)禁卫队伍,领以左、右皮室(义为精兵,或言义为金刚)详稳。这支部队平时任斡鲁朵的警卫,有战事则随皇帝亲征,有时也分派外出参与征伐。掌领宿卫者都是皇帝的腹心功臣,宿卫人员多因受知于皇帝而超擢为重臣显宦。

  宫分所属人户,除充当心腹的宿卫外,又以所得俘户、加上从政府或前朝皇帝宫分中所拨出的州县、部族。组成一个独立的官署。分置契丹诸行宫都部署等北面宫官,管领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民族;汉人诸行宫都部署等南面宫官,管领汉人和渤海人。下辖州、县、提辖司、石烈(相当于县)、瓦里(拘收宫室、外戚、大臣之犯罪者家属的机构)、抹里(相当于乡)、得里等组织。总计有辽十二宫一府所属,计州三十八,县十,提辖司四十一,石烈二十三,瓦里七十四,抹里九十八,得里二,闸撒十九。共有正户(契丹人)八万,蕃汉转户(汉人或其他民族分子)十二万四千,丁四十万零八千。他们除了向本宫分提供租税、劳役外,大致每四丁还要提供骑兵一名,成丁的男子也根据需要应征为兵。据《辽史·营卫志》所列诸宫、府总计可征发骑兵十万零一千。诸宫典兵官称提辖司。与诸宫府所领属州县多在上京、中京、东京三道的情况相反,提辖司则集中设在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奉圣州(今河北涿鹿)、平州(今河北卢龙)等军事要地,利于平时镇守,有战事则各集所属的军丁从征。

  宫户世隶宫籍,不能脱离。即使官至大丞相、封晋王的勋臣韩德让,也只有经承天皇太后明令他出离宫籍后,才能跻列横帐皇族之列。斡鲁朵制对加强皇权,维护耶律氏的统治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对后来蒙古人的斡耳朵、怯薛制度有着直接的影响。

  蒙古的斡耳朵与辽没有实质上的差别。成吉思汗有四大斡耳朵,分别属于四个皇后,帝、后死后,大斡耳朵由幼子拖雷的家族继承。元朝建立后,为成吉思汗四大斡耳朵先后设置了四所总管府和一所都总管府,下辖提举司、长官司和各种造作匠局等二十几个机构,私属工匠、打捕户遍布大都、上都、保定、东平、彰德、泰安、河间等地。这四大斡耳朵向腹里(中书省所辖的今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部分地区)九万人户征收五户丝;并向赣州路几万人户征收江南户钞。每年还从朝廷得到大批银两、罗绢缎绒等岁赐,敛聚和耗费巨额则富。元廷历封宗王甘麻剌和他的子孙为晋王,镇守漠北,兼领四大斡耳朵,称为“守宫”。元世祖忽必烈也有四大斡耳朵,同样占有大量财富和私属人口。其他皇帝都各有斡耳朵,死后都由后妃继承守宫,也领有私属人户,有五户丝、江南户钞、岁赐的收入。元成宗铁穆耳、武宗、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元英宗硕德八刺、明宗、宁宗死后,元朝分别设长庆寺、长秋寺、承徽寺、长宁寺、宁徽寺、延徽寺等三品官衙,管理他们的斡耳朵。

  参考书目

  杨若薇:《辽代斡鲁朵所在地探讨》,《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5期。

  (张正明 周良霄 亦邻真) 
 


    
斡脱
    斡脱

  (ortoq) 蒙古语ortoq(突厥语ortaq,意为合伙)的音译,蒙古和元朝经营高利贷商业的官商。徐元瑞《习吏幼学指南》说:“斡脱,谓转运官钱,散本求利之名也。”又称斡脱为“见赍圣旨、令旨,随处做买卖之人”。从成吉思汗时期起,蒙古贵族就提供本银,委托中亚木速蛮商人经营商业,发放高利贷,从中坐收高额息银。当时这种官商有“黄金绳缆”(altan

  获取巨利。斡脱经营的商品中很大一部分是金银珠宝、名贵皮毛、金锦罗缎等供皇室和贵族享用的奢侈品。蒙古初期,高利贷的年息是百分之百,次年息转为本,又复生息,一锭银十年之店竟能本利共合一千零二十四锭。这种掠夺性盘剥当时称为“羊羔息”。蒙古汗廷曾经规定,斡脱被偷盗或抢劫而一年之内不能破案,由当地居民代偿,如不及时赔偿,就作为债务,迫令纳“羊羔息”。斡脱钱债使许多民户甚至一些地方官吏破产,陷入典卖妻孥还不足以偿债的境地,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1240年,窝阔台汗不得不下诏以官府钱物代还民户和官吏欠下的斡脱钱债,总值达七万六千锭。同时取消各地官民代偿斡脱失盗损失的规定。根据耶律楚材的建议,规定钱债“子母相侔,更不生息”,即不论欠债多久,全部利息最终不得超过本银的百分之百。蒙哥汗时期,曾令孛阑合剌孙专掌斡脱。

  入元以后,皇室、妃主、诸王的斡脱不断发展。政府为持有圣旨、令旨的官商专立户籍,称为斡脱户。元世祖时,前后曾设诸位斡脱总管府(至元四年,1267)、斡脱所(至元九年)、斡脱总管府(至元二十年)等机构,掌管斡脱事务。尽管由于某些朝臣一再陈述斡脱扰民害政,曾经暂时废止斡脱机构,但斡脱高利贷商业是元朝官府、皇室和诸王妃主剥削收入的重要来源,不久便恢复,而且扩大了经营范围和权限。斡脱贸易还发展到远洋海外。在地方,元政府也前后设有斡脱局、斡脱府等官衙。

  斡脱商人向元廷和诸王不断贡献奇珍异宝和大批钱物,从而得到特殊庇护。元政府为斡脱提供了种种特权。这些官商手持圣旨、令旨,可以使用驿站铺马(见站赤),官给饮食。他们或携带军器,或有官军护卫。货物可以减免课税。行船鸣锣击鼓,不依河道开闸时间,强行通过,动辄殴打守闸人员。办买盐引,欺侮仓官。斡脱商人还假公济私,夹带私人资金,营运牟利,发额外横财。斡脱户常常不当差役,与僧、道、也里可温、答失蛮等神职人员享受同等或类似的优待。

  追征斡脱钱债,对居民为害很大。如果负债人无力偿还,便籍没财产,甚至断没妻子儿女。大德六年(1302),札忽儿真妃子、念不列大王派人在杭州路追征钱债,并无负债人花名和欠债钱数,只指出三个债务人的名字,这三人转而把一百四十余户人家都说成债户,空口无凭,强行追索,造成很大骚扰。这类事屡次发生,以致元政府不得不下令制止。由于斡脱钱债导致许多人户破产,危及元朝统治秩序,元廷也曾下令免除某些居民的债务。但在有元一代,斡脱高利赁商业的盘剥始终是官府、皇室和诸王榨取人民膏血的手段之一,也是造成元代尖锐社会矛盾的根源之一。

  由于译音无定字,斡耳朵也间或译写成“斡脱”,突厥—蒙古语中敬酒套语ö;tö;k(请用),也译写为“斡脱”。

  参考书目

  翁独健:《斡脱杂考》,《燕京学报》第29期,1941。

  村上正二:《元朝■於■■泉府司■斡脱》,《东方学报》(东京)第13册,1942。

  (翁独健 亦邻真) 
 


    
乌第河
    乌第河

  清代外兴安岭东部河流名。亦作兀的河、乌地河、乌达河、乌特河。发源于外兴安岭,东流入鄂霍次克海。金代为兀的改人聚居地。乌第河即因兀的改人而得名。明代曾于此地区置兀的河卫,归奴尔干都司管辖。17世纪中叶,沙俄哥萨克侵略黑龙江流域。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俄两国订立《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惟界于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诸川流及土地,应如何分划,今尚未决。此事须待两国使臣各归本国,详细查明之后,或遣专使,或用文牍,始能定之。”此处成为“待议地区”。雍正五年(1727),中俄两国订立的《恰克图条约》第七条重申《尼布楚条约》“暂行存放”之规定,强调俄国人不得占据“待议地区”。咸丰八年(1858)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俄国乘英法联军侵略中国之机,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瑷珲条约》,割去了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大片领土,乌第河地区遂成为俄国属地。

  (孟宪章) 
 


    
乌古
    乌古

  辽、金时期游牧在蒙古东部地区的民族。有乌古里、于厥、羽厥、妪厥律诸译。主要以游牧为业。东邻室韦,西面是它的姊妹民族敌烈、南接契丹。在海勒水(今海拉尔河)以北的称三河乌古部,在海勒水以南的径称乌古部。神册四年(919),被辽太祖耶律亿征服。会同二年(939),辽以其地水草丰美,迁北南院所属三石烈居处屯戍。其后,乌古叛服不定。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所俘乌古人户另置斡突盌乌古部。统和十二年(994),辽圣宗任皇太妃、萧挞凛领西北路乌古等部,经略西北。二十二年,皇太妃奏置可敦城为镇州(今蒙古鄂尔浑河上游哈达桑东北古回鹘城),又建防州(今蒙古哈达桑东南)、维州(今蒙古哈达桑),以控诸部,御鞑靼(阻卜)。辽道宗咸雍四年(1068),置乌古敌烈部都统军司。大安中,经阻卜磨古斯之叛乱后,辽在蒙古草原上的控制愈难于维持。寿昌二年(1096),徙乌古、敌烈两部于乌纳水邻近地方,以控扼北边冲要。金灭辽,西辽德宗耶律大石北走,聚众据可敦城,乌古部附西辽德宗,一部分人西迁,余众附金,被东徙至庞葛城(今黑龙江齐齐哈尔)耕垦。其后逐渐与邻近的民族融合。

  (张正明) 
 


    
乌桓
    乌桓

  中国古代民族之一。亦作乌丸,原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之一。其族属和语言系属有突厥、蒙古、通古斯诸说,未有定论。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破东胡后,迁至乌桓山,遂以山名为族号,大约活动于今西拉木伦河两岸及归喇里河西南地区。

  社会经济乌桓人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室,皆东向日。善骑射,亦狩猎。食肉、饮乳,衣毛皮。兼营农耕,以布谷鸟为候,作物有青罚А⒍健D苣鸢拙疲恢鼽L,糵米常仰给于中原。妇女能在皮革上刺绣和制作罽一类的织物。男子能作弓矢,制鞍勒,锻铜、铁刀兵。

  乌桓社会由若干部组成,各部有数百、千邑落,每邑落约有二三十户。部首领称大人,邑落首领为小帅。大人以下,各自畜牧治产,不相徭役;大人有所召呼,部众不敢违,违者死罪。盗窃不止,亦死罪;叛逃者捕归,放逐于沙漠中。有罪,可以牛羊赎。大人、小帅最初由邑落人民推选,勇健、能理决斗讼者得举,2世纪末以后,变为世袭。

  乌桓俗贵少贱老。怒杀父兄,不以为有罪,然不害其母,因母有族类;而父兄以己为种,故无人过问。血族复仇之风颇盛。

  乌桓人髡头,女子至嫁时才蓄头,分为髻,戴一种桦皮制的高帽子,称为句决。男子娶妻,皆先私通,略其女去,半年百日后,始遣媒送马、羊、牛为聘;婿随妻归,服役二年后,妻家才厚遣其女回夫家。部落内,除战争外,一切皆从妇女之计。父兄死,妻后母,报寡嫂;寡嫂之小叔死,小叔之子可以伯母为妻;小叔若无子,再轮及其他伯叔。

  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