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科全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百科全书- 第4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晒拍净枰圆拷诽炷呷魏颖蔽髀繁矶荚В湎晌薄=鸢ё谡蠖辏1225),武仙杀史天倪,叛蒙归金,被蒙古军击败,自真定南走南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五年,哀宗复封他为恒山公,置府卫州(今河北汲县)。七年,他率军收复蒙古军占领的潞州(今山西长治),旋被蒙古援军击败,撤还卫州。蒙古军进围卫州,金援军击败蒙古军,解卫州围。武仙奉调屯胡岭关,扼金州路(今陕西安康西北西州故城)。八年十二月,赴邓州(今河南邓县)与完颜合达、移刺蒲阿军会师,企图阻止蒙古军经邓州攻南京。天兴元年(1232)正月,在三峰山(今河南禹县西南)被蒙古军击败,仅以从骑四十余人逃至南阳留山,收溃军十万人,兵势稍振。三月,南京被蒙古军包围,金哀宗以他为参知政事、枢密副使、河南行省,诏与邓州行省完颜思烈合兵救援。八月,兵行至密县东,完颜思烈冒进兵败,他退回留山。后谋取裕城未成,兵败于柳河。遂徒军邓州、淅川(今河南淅川南旧淅川)。天兴二年,金哀宗逃到蔡州(今河南汝南),遣使召他赴难,他率军自淅川溯流而上,谋取宋金州。三年,蔡州城破,金亡,其军瓦解,率十余骑走泽州,为戍兵所杀。

  (韩志远) 
 


    
武则天
    武则天

  (624~705) 唐高宗李治皇后,后为周则天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名瞾。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父士彟,贩卖木材的大商人,隋末为鹰扬府队正,与李渊有交往,李渊晋阳起兵后,士彟从至长安,贞观(627~649)中,官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母杨氏,隋室疏宗。

  武则天十四岁时,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则天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复召入宫,拜昭仪,进号宸妃,与王皇后、萧淑妃争宠,互相谗毁。永徽六年(655)高宗欲废王氏改立武氏为皇后,元老重臣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等人以武氏非名门令族出身而表示反对。许敬宗、李义府等人投高宗所好,表示赞成,李勣则对高宗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高宗乃立武氏为皇后。王皇后被废不久,即与萧淑妃同被则天害死。

  则天素多智计,兼涉文史,自显庆(656~661)末起,乘高宗体弱多病之机,遂专国柄,威势日重。上元元年(674),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宫中称为“二圣”。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则天临朝称制。嗣圣元年(684)二月,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以武代李的趋势日见明显,于是李勣之孙徐敬业(李绩原姓徐,唐朝赐姓李)代表元老重臣势力,于这年九月以恢复庐陵王的皇位为号召,在扬州(今属江苏)起兵,但三个月即兵败被杀。垂拱四年(688)越王李贞、琅琊王李冲代表宗室势力分别于博州(今山东聊城东北)和豫州(今河南汝南)起兵,均不到一个月就被扑灭。在则天的授意下,沙门法明(或作“法朗”)进《大云经》,借佛告净光天女之语影射则天是弥勒佛降世,当以女身王国土,代唐为阎浮提主(“阎浮提”意为大千世界),大批臣民上疏劝进,则天遂于天授元年(690)称帝,国号周,并自以“瞾”字为名。废睿宗为皇嗣,改东都洛阳为神都。

  武则天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大肆翦除异己,打击政敌,并滥杀一些被她怀疑的大臣。唐初的元老重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裴炎及程务挺等人,少数被贬逐,多数遭诛杀;李氏皇室及宗室诸王相继杀戮殆尽;另有“海内名士”三十六家,也以谋反的罪名而被族诛。武则天以女主的身份号令天下,执政前又无自己的心腹,执政后多疑臣民不忠于己,遂任用索元礼、周兴及来俊臣等酷吏广事罗织,严酷逼供,奖励告密,虽然消灭了一些政敌,但也滥杀无辜。到武周政权正式建立以后,斗争趋向缓和,此风才有所收敛。

  武则天为抬高武氏一族及宠臣李义府等人的社会地位,抑制旧门阀士族及李唐皇族,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把武家列入第一等,并规定凡五品以上官员皆入于谱。为了培植自己的政治力量,扩大其政权的社会基础,她举行殿试,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制,员外置官,破格用人。这样做虽然选拔了一批才能之士,如狄仁杰、李昭德、姚崇、宋璟及张柬之等人,但也不免使官员倍增,流于冗滥。高宗在位时,武则天曾上疏建言十二事,其中有劝农桑、薄赋敛、息干戈、禁淫巧、省力役等进步的主张,高宗旨略施行之。在武则天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由于隋末农民起义的作用及唐太宗贞观之治奠定的基础,也由于武则天沉重打击了旧士族和大贵族、大官僚集团,执行了一些具有进步性的政策,所以社会经济呈现出发展的趋势,人口也由三百八十万户猛增到六百一十五万户。

  武则天所书升仙太子碑碑额(拓片)

  武则天执政前,唐朝已经俘阿史那贺鲁,平定西突厥,于其地增设濛池、崑陵二都护府,隶于安西都护。武周政权建立后,她感到整个西域过于阔远,不易管辖,遂于长安二年(702)把天山以北地区从安西都护府划出来,另置北庭都护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安西四镇(即碎叶、龟兹、于阗、疏勒)自垂拱二年(686)起为吐蕃所占。武则天不甘心失土,乃于长寿元年(692)遣王孝杰等大破吐蕃,恢复了四镇。

  武则天非常重视著述,召学士先后撰成《玄览》、《古今内范》、《青宫纪要》、《少阳政范》、《维城典训》、《紫枢要录》、《凤楼新诫》、《孝子传》、《列女传》、《内范要略》、《乐书要录》、《百寮新诫》、《兆人本业》、《臣轨》等书。她另有《垂拱集》、《金轮集》等著述。

  但武则天也有不少消极的行为。她信图箓、崇佛教、建寺院、筑明堂、造天枢、铸九鼎,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打击政敌的过程中也不免滥杀无辜。官吏大增也必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在她统治时期尽管社会经济有所上升,但逃户问题已经日益严重,府兵制开始走向破坏。

  碑文(拓片)

  武则天重用武氏宗室武承嗣、武三思、武攸绪及武攸宁等人,并大封武氏宗人为王。大臣吉顼等人深以嗣君之选为虑,武则天也感到作为女子,死后只能入李家宗庙享子孙祭祀,所以接受臣下建议,于圣历元年(698)迎还庐陵王李显,复立为太子。武氏晚年宠爱男妾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二人狐假虎威,作威作福。神龙元年(705)正月。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诛杀二张,逼则天退位,迎中宗复位。中宗上尊号为则天大圣帝,后人因称她为“武则天”。同年十一月去世。(参见彩图插页第44页)

  (胡如雷) 
 


    
兀良哈
    兀良哈

  明人对东部蒙古的称呼,又名朵颜三卫。洪武二十二年(1389)明太祖朱元璋置泰宁卫、朵颜卫、福余卫指挥使司。因朵颜卫地险而强,且为兀良哈人,故以兀良哈概括三卫。

  泰宁卫的蒙古语名“罔流”(或往流),即翁牛特部,首领系辽王脱脱(成吉思汗末弟铁木哥斡赤斤四世孙)之后。福余卫自称我着(或我著),女真语密林之义,也惠宁王之后,科尔沁等部渊源于此。朵颜卫曰五两案,即兀良哈异译,创始者脱儿豁察儿乃成吉思汗功臣折里走之后,为喀喇沁、东土默特二部的始祖。三卫所辖区域以嫩江为中心,东起乌裕尔河,西至洮尔、绰尔两河流域。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以三卫骑兵从战有功,把大宁卫之地予兀良哈,大宁等卫内撤以后,三卫逐渐南下,明朝中晚期,朵颜卫分布广阔,东自大碱场(今辽宁喀左),北至西拉木伦河,西迄延庆州四海冶(今北京延庆东),南达宽城(属河北);福余、泰宁两卫的居地东达辽河中下游,最南端可至海城一带,东北一部分到松花江流域,西南至小兴州(今属河北滦平)与朵颜卫一些部落参错居住。明朝授三卫首领以都督、都指挥、指挥、千百户等官,决定其更袭和升迁,并颁给敕书,以凭朝贡。规定三卫每年两贡,每次各五百人,由喜峰口出入,贡物有马、驼等物。永乐初,还在辽东开东原和广宁(今辽宁北镇)等地设立马市,与三卫市易马匹。尽管三卫时而寇掠明之边地,但总的说来,他们尚能服从明朝中央政权管辖。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朵颜卫首领花当(即和通)势力自辽东远达于宣府(今河北宣化市)边外。由于三卫屏捍,自立三卫至嘉靖年间的一百五六十年中,平滦诸州未遭蒙古侵扰之祸。明清战争中,三卫先后服属于清。此外,明人也称唐努山等地的乌梁海为兀良哈(又名之曰“黄毛”),名同实异。

  (贾敬颜) 
 


    
兀良合台
    兀良合台

  (Uriyangqadai,1200~1271)蒙古国名将。开国功臣速不台之子,兀良合部人。早年充当成吉思汗的怯薛军,曾护育皇孙蒙哥。1233年,领兵从贵由征蒲鲜万奴。1235年,拔都率诸王、大将西征,兀良合台从征钦察、斡罗思、孛烈儿(波兰)、捏迷思(德意志)等国。贵由汗去世,大汗位空缺三年。兀良合台因是蒙哥身边一怯薛之长,故积极附和拔都的主张,推戴蒙哥即大汗位。1252年,奉蒙哥命辅佐忽必烈领军远征大理,绕道西南,企图从侧背攻宋。次年秋,兵分三路,兀良合台率西路军渡金沙江,入察罕章,趋大理,与忽必烈所率中路军会合,占领大理城。忽必烈北返后,兀良合台留镇云南,分兵取善阐(今云南昆明)等城,俘获大理国主段兴智。征战两年,平大理五城、八府、四郡及乌蛮、白蛮等三十七部。1256年,奉命北上夹击南宋四川州县,取道乌蒙,抵马湖江(今金沙江下游),败宋张都统军,进军嘉定(今四川乐山)、重庆、合州,与四川蒙古军会师后,仍返云南。1257年冬,兀良合台进兵安南,安南王表示降附,还师云南。1259年夏,蒙哥从合州遣使命兀良合台北上,约定明年会师于长沙。兀良合台率蒙古骑兵三千和爨(罗罗)、僰(白人)军万人入广西,连下贵州(今广西贵县)、象州,入静江府(今广西桂林),破辰州(今湖南沅陵)、沅州(今湖南芷江),直抵潭州(今湖南长沙),闻忽必烈正围攻鄂州(今湖北武汉),遣使联络,与忽必烈所派援兵合。中统元年(1260),元世祖忽必烈即大汗位后,兀良合台返回上都。子阿术,从兀良合台征大理,多立战功。元军平宋,阿术辅佐伯颜总帅全军,进取杭州,仕至中书左丞相。

  参考书目

  方龄贵:《元史兀良合台传考释》,《教育与科学》第2卷第4 期,昆明,1947。

  (方龄贵) 
 


    
兀者
    兀者

  部落名。又作吾者、斡者、斡拙。辽代称乌惹、兀惹、乌若、乌舍、嗢热;金、元两代又称乌底改、兀的改、兀的哥;或称野居女直、兀者野人(一作吾者野人)。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