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科全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百科全书- 第4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南方边郡先秦以来,岭南地区为百越散居。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在这一地区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秦亡,南海尉赵佗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汉兴,高祖派陆贾出使南越,立赵佗为南越王,臣服于汉。汉武帝元鼎四年,南越王兴与太后请求内属,待遇等同内地诸侯,其相吕嘉等反对,杀王、太后和汉使者。五年,汉发兵击吕嘉。六年,南越平,以其地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等郡;元封元年又于今海南岛设立儋耳、珠崖二郡。昭帝始元五年废儋耳郡,元帝初元三年(前46)废珠崖郡,仍存七郡。诸郡海道通南海各国,海外贸易,往来频繁。

  (周维衍) 
 


    
西汉郡国
    西汉郡国

  西汉地方行政区划制度。西汉一代二百年间(前202~公元8)的疆域和政区变化很大。初期的版图小于秦代,北方的河套地区为匈奴所占有,南方五岭以南为赵佗所割据(见南越),东南(今福建、浙南)地区和西南(今贵州、云南、川西南)地区也脱离了中央政权的管辖。全境只有四十余郡,其中大部分郡属汉高祖刘邦所建立的诸侯王国所有。

  汉初诸侯王国地位远在汉郡之上,景帝三年(前154)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以后,诸侯王国支郡逐渐被削,诸侯王特权被夺,王国地位降格,与郡同为一级行政区划。汉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遂行郡(国)县两级制,与秦代的单一郡县制实质上没有什么差别。文景两代相继执行的以亲制疏和众建诸侯之策,使王国数目增多,领域缩小;景帝悉收王国支郡以属中央,又使汉郡数目激增,至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共有王国二十五(西汉一代王国最高数),汉郡四十三。但是版图仍与汉初一样,并未扩大。

  “河间王玺”封泥

  武帝时代,大力开广三边,不但恢复旧秦版图,而且大有扩展。在河套地区、河西走廊、五岭以南、西南夷地区、鸭绿江流域及朝鲜半岛北部共辟置新郡二十多个,又将东南沿海的闽越和东瓯地区并入会稽郡。元封三年(前108)时,西汉王朝版图已达极盛。同时,汉武帝刘彻又施行推恩法,进一步蚕食王国封域,增设新郡,故至太初元年(前104),全境共有一百零九个郡国,为西汉一代郡国最高数,其中郡九十一,王国十八。

  武帝天汉年间以后,历昭帝、宣帝至元帝初元三年(前46)间,陆续罢边郡七,除王国一,置新郡二,郡国总数减至一百零三,但版图变化也不大。此后诸侯王国仍时有置废,郡国名称亦时有更改,但长期稳定在一百零三郡国之数。《汉书·地理志》所载一百零三郡国名目即是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时的行政区划。

  以下选取景帝中元六年、武帝太初元年及平帝元始二年三个特征年代的郡国名目,列表以表示西汉中叶以后郡国的变动大势。前无后有的郡国即为新辟或增设,前有后无的即为罢省,郡国名称沿而未革者则以—表示,标有*号者为边郡。

  汉武帝以后分全国为司隶部一,刺史部十三,共十四个监察区。上述一百零三郡国即依地域分属这十四部。西汉末年,王莽秉政。平帝元始五年,王莽以经义更州名分界,凡十二州。始建国元年(公元9),王莽建立新室,取代汉朝。取消刘氏诸侯王国,悉改为郡;又将西汉四郡予以析分,大郡至有分为五者,迄于天凤元年(公元14),总共有郡一百二十五。其后郡名、郡境岁复变更,一郡至五易名而还复其故,十分混乱,未及数年,而新室已亡。东汉初年仍沿用西汉元始间郡国之名,至建武十三年(公元37),方有所并省(见东汉郡国)。

  (周振鹤) 
 


    
西普政区
    西普政区

  西晋地方行政区划承袭东汉末年以来形成的制度,为州、郡、县三级制。三国曹魏有司、豫、兖、青、徐、冀、幽、并、雍、凉、荆、扬十二州,平蜀后增益州,又分益州置梁州。泰始元年(265)西晋代曹魏,初即有此十四州。泰始时,先后析雍、凉、梁三州置秦州、益州置宁州,后又析幽州置平州,太康元年(280)平吴,又得荆、扬、交、广四州,荆、扬两州与原有同名州合并,计十九州。秦州、宁州曾一度废罢,后又复置。元康元年(291),分荆州、扬州置江州,永嘉元年(307),分荆州、江州置湘州,共有二十一州。

  州仍东汉末及曹魏旧制,置刺史或牧,但州牧仅为少数,由资望高的重臣担任,设置视人而定,如卫瓘为青州刺史,后加青州牧;东海王司马越为豫州牧。牧秩二千石,刺史为六百石。东汉末以后,刺史还掌握兵权,有都督出镇地方兼刺史之制,西晋不少州也由都督兼任刺史,负责本州军事、民政或邻近数州军事,称号以都督诸军为上,监诸军次之,督诸军为下;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权任各有差别。但有的都督并不兼任刺史。这一时期,亦有单为刺史而不领兵者,称为单车刺史。

  州以下为郡、王国。太康中,司州领十二郡国、豫州十、兖州八、青州七、徐州七、冀州十三、幽州七、平州五、并州六、雍州七、凉州八、秦州六、益州八、梁州八、宁州四、荆州二十二、扬州十八、交州七、广州十,共有郡国一百七十三。郡国中,仍吴所置二十五,仍蜀所置十二,仍魏所置十七,仍汉旧九十六,新置二十三。郡置太守。王国为皇子或皇族封地,地位同郡;国置相,后改为内史,由朝廷任命,性质同太守。西晋因曹魏诸王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又禁防壅隔,以致孤立而亡,故在泰始(265~274)初大封同姓诸王。但诸王大都留于京师或出任都督,并不至所封之国。咸宁三年(277)始遣诸王赴国,以平原(治平原,今山东平原南)、汝南(治新息,今河南息县)、琅邪(治开阳,今山东临沂北)、扶风(治眉县,今陕西眉县东北)、齐(治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为大国,梁(治睢阳,今河南商丘)、赵(治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乐安(治高菀,今山东邹平东北)、燕(治蓟县,今北京西南)、安平(治信都,今河北冀县)、义阳(治新野,今河南新野)为次国,其余为小国,分别规定所封户数、领军人数等,实际上未全部实行,诸王仍仅食租税,王国官并不掌握地方政权,“法同郡县,无成国之制”。西晋诸王拥有的很大权力,主要不是源于所辖王国,而是来自领兵出镇地方。

  郡、王国以下为县。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另有公国、侯国,地位同县。

  三国时,魏、吴均在其州县境内屯田,设置各级农官管理。西晋泰始二年后,罢废各级农官,或改置为郡县。东汉末约有十四州,一百二十多郡国,县、邑、道、侯国据顺帝时记录为一千一百八十。而西晋太康时有十九州、一百七十多郡国、一千二百多县。但其户口却又减于东汉。两汉时,西域设都护府,东汉安帝始设长史府,以班勇为西域长史,长史驻地不一。魏晋时,据楼兰古城出土魏晋简牍文书,知这时长史府治海头(今新疆若羌东北楼兰古城)。

  (赵永复) 
 


    
西凉
    西凉

  十六国之一。汉族李暠所建。都酒泉(今属甘肃)。盛时有今甘肃西部酒泉、敦煌一带,西抵新疆葱岭。历三主,共二十二年。

  李暠,世为西州大姓。先祖仕晋为郡守。后凉主吕光时,段业于397年张掖自称凉州牧、建康公,以暠为效谷县令,迁敦煌太守。400年,暠据敦煌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公,设官建号,发兵攻下玉门以西诸城,控制了西域,建国西凉。

  401年,沮渠蒙逊攻杀段业,建北凉。暠常对北凉作战。405年暠迁都酒泉,并徙胡、汉各族两万三千户于酒泉一带,以汉人一万户侨置会稽、广夏二郡,余户分置武威、武兴、张掖三郡。北凉沮渠蒙逊每年进攻,西凉力不能敌,故与其通和立盟。暠安抚境内,敦劝稼穑,但北凉背盟进攻,暠不得不迎战。417年二月暠病死,子李歆继位,继续对北凉作战。420年歆闻沮渠蒙逊南伐西秦,率军三万往攻北凉都城张掖,途中为蒙逊所败;蒙逊杀李歆,进占酒泉。同年九月,歆弟李恂据敦煌称冠军将

  世系表

  军、凉州刺史。421年三月蒙逊攻破敦煌,恂自杀,西凉灭亡。

  西凉民户稀少,李暠统治时,经济上劝课农桑,又屯田积谷,资储充足,势力渐盛。政治上依靠凉州大姓,并奉表称臣于东晋;又设立学校,培养高门子弟。军事上充实武备,意欲打败北凉,统一河西。李歆继位后,严刑峻法,好治宫室,又刚愎自用,不听劝谏,以致人力凋残,百姓困敝(参见926页后秦魏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夏西秦北燕图)。

  西凉神兽镜

  (鲁才全) 
 


    
西辽德宗耶律大石
    西辽德宗耶律大石

  (1087~1143)西辽的创建者。字重德。契丹族人。辽太祖耶律亿八世孙。通契丹文、汉文,善骑射。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初年,曾为翰林承旨,契丹语翰林称“林牙”,故亦名“大石林牙”。历任刺史、节度使。女真族阿骨打起兵灭辽,天祚帝于保大二年(1122)自鸳鸯泺败走夹山(今内蒙古萨拉齐西北大青山)。其子耶律淳留守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耶律大石与宰相李处温等在燕京拥立耶律淳为帝,号天锡皇帝。耶律淳称帝三个月病死,妻萧德妃权主朝政。不久,金兵攻陷南京,萧德妃西奔天德军(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北)谒天祚帝,被杀。耶律大石在居庸关抗金之役中为金军俘获,保大三年九月逃依天祚帝。天祚帝赦其擅立之罪,耶律大石心不自安。保大四年七月,天祚帝自夹山率师东伐,谋为恢复。耶律大石谏阻,不从,乃自立为王,率二百骑遁走,过黑水(今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艾不盖河),得到白达达部(汪古部)长的资助,驰至辽西北重镇镇州(今蒙古鄂尔浑河上游,哈达桑东北古回鹘城)。这一带本是漠北辽朝治下广大游牧部族之地,未受金兵侵扰。他便在可敦城召集边境内威武等七州和大黄室韦、乌古、敌烈、达密里、阻卜、密儿纪等十八部部众,组成新军,“有战马万匹”,设官置吏,建立了新政权,策划复兴辽朝。并向西北发展,在叶密里河(今额敏河)边建筑了一个城堡。许多突厥部族前来归顺,势力逐渐增至四万户。1130年,他再向西发展,行前致书给西州回鹘王毕勒哥(BilgaKhan),说要假道西行赴大食,毕勒哥馈送他出境。

  据波斯、阿拉伯史家记载,西辽德宗分两路西进。一路拟攻喀什噶尔,但受到挫折。主力向西经伊犁入哈剌汗所辖八刺沙衮(Balasaghun)境。时哈剌汗孱弱,属下割录部(KarluKs)和康里部(Kanglis)叛乱,于是便向西辽德宗纳土称臣。西辽德宗乘机夺取了王位,自称天祐皇帝,改元延庆,同时采用突厥族称号曰“古儿汗”(Gur…Khan,众汗之汗),这就是中国史上所称“西辽”,阿拉伯史家称为“哈剌契丹”(Kara-Kitai)。康国元年(1134),西辽德宗以八剌沙衮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