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科全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百科全书- 第4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其活动范围大致是输粟于边塞,治盐于淮扬河东,贩布于吴越,运茶于川蜀,从而以陕西、山西为本据,往来于边塞、江淮、川蜀之间,构成有机的商业联系。此外,其商业活动还到达湖广、河南、河北、山东以及辽东等地。

  山陕商人所经营的行业多为供应军需,相当部分是供政府的财政所需,与封建政府有密切关系,因此其所积累的商业资本大多不能转化为产业资本,而走上官僚资本的道路。进入清代以后,陕西、山西西北部作为军事消费地带的作用已经消失,许多山陕商人因而没落。但由于山陕商人所经营的布、盐等行业与封建财政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他们又与清政府结下不解之缘,除经营传统的商品外,又经营为清王朝所必须的洋铜的采买以及人参等贵重药材的贩卖。其活动范围远至蒙古、乌苏里、日本列岛等地,许多人直接从民间商人变成专门为封建政府服务的官商、皇商,与封建政府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同时,清代的西商在与高利贷资本的结合上也有加强,许多人都曾越省在河南、湖广一带放母子钱、青苗钱等。清代中后期,不少西商,尤其是山西商人的资本开始转向经营票号。票号的业务主要是汇兑和存放款,业务对象亦多是政府及其官吏。咸丰以后,清朝中央以及地方政府的款项往来,也多经山西票号存放汇兑。山西票号在晚清时期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货币信用机关。

  山陕商人资本日益向官僚资本转化,是其业务成功的根本原因,但也使他们日益失去自己的独立地位,成为封建制度的附庸。因此,在清末的社会大变革中,山陕商人资本表现出浓厚的保守性,不能适应社会经济新的发展,大部分山陕商人无法向近代资本家转化,因而纷纷没落,繁盛一时的山西票号亦随之衰落。

  (傅衣凌) 
 


    
西套蒙古
    西套蒙古

  清代指包括贺兰山以西,河西走廊以北阿拉善厄鲁特旗和额济纳土尔扈特旗等地区。因在河套之西,故名。又称套西二旗。

  阿拉善厄鲁特旗,一称贺兰山厄鲁特旗。康熙间(1662~1722)厄鲁特蒙古之一准噶尔部台吉噶尔丹攻杀鄂齐尔图车臣汗,夺其属众和牧地。鄂齐尔图车臣汗之侄巴图尔额尔克济农和罗里,率族属移牧于甘州和凉州边外,上书清廷求给牧地。康熙二十五年清廷于宁夏甘州边外给划定牧地。始定牧贺兰山(阿拉善)西。后还旧牧地。

  额济纳土尔扈特旗,一称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在阿拉善厄鲁特旗之西、甘肃甘州府及肃州府边外。牧地跨额济纳河。土尔扈特部亦为厄鲁特蒙古之一部。明末与准噶尔部不睦,自雅尔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草原。康熙四十二年,其汗阿玉奇之嫂携其子阿拉布珠尔入西藏礼佛。因准噶尔阻其归路,乃向清廷请求内属。清廷给牧地于敦煌之色尔腾,不久迁牧至额济纳河。因这部分土尔扈特部归来较早,故又称旧土尔扈特。

  (宝日吉根) 
 


    
西魏
    西魏

  北朝之一,由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历三帝,共二十二年(535~557)。都长安。管辖今湖北襄樊以北、河南洛阳以西,原北魏统治的西部地区。北魏永熙三年(534),孝武帝元修脱离高欢,从洛阳逃至长安,投靠北魏将领、鲜卑化的匈奴人宇文泰。次年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文帝),史称西魏,政权实由宇文泰掌握。

  西魏政权建立后,宇文泰于大统元年(535),颁布二

  帝系表

  十四条新制,后又增加至三十六条,称为“中兴永式”。其主要内容是:严禁贪污、裁减官员、置立正长(正即闾正、族正,长指保长。保、闾、族为地方基层组织名称)、实行屯田、制定计帐(预计次年赋役的概数)和户籍等制度。七年,关中大族出身的苏绰把汉族封建统治的经验总结为六条:①清心,②敦教化,③尽地利,④擢贤良,⑤恤狱讼,⑥均赋役。宇文泰对这些统治经验非常重视,颁行为“六条诏书”,作为施政纲领。并专门组织中下级官吏学习,规定不通晓这六条及计帐的人,不能当官。十六年,又正式建立由八柱国分掌禁旅的府兵制。府兵共有兵力约五万,除宇文泰和宗室元欣外,分别由六个柱国大将军统领。此制的建立,对军队进行统一指挥和训练,有利于中央政权的加强。继续推行均田制。根据敦煌文书《西魏大统十三年计帐》可知,均田制下的授受虽已实行,但授田不足额却是普遍的现象。当时最普遍的一种力役为“六丁兵”,即每个丁男在六个月内为政府服役一个月,一年内要服役两个月。

  西魏期间,社会较为安定,国力日趋强盛,有效地抗击了东魏的多次进攻,而且于废帝二年(553)取得南朝梁的蜀地,次年又夺得江陵。557年初,宇文觉废西魏恭帝自立为帝,即孝闵帝,建立北周(参见574页梁东魏西魏对立形势图)。

  (卢开万) 
 


    
西夏
    西夏

  以党项为主体民族所建立的国家。1038年,元昊称帝,国名大夏,又号白上国。在汉籍中习称西夏,又有唐古、唐兀、河西、弭药等称。传十代,至1227年为蒙古所灭;先后与辽、北宋及金、南宋鼎立。境土包括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全部、甘肃省大部、陕西省北部以及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参见985页金南宋时期形势图(一))。

  建国前的历史

  党项的内迁 项族是羌族的一支。原居地在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曲一带。隋唐时期,活动范围扩展,东及松州(今四川松潘北),西抵叶护(即处于今新疆的西突厥领地),南邻春桑、迷桑诸羌(在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北接吐谷浑(在今青海北部与甘肃南部一带)。他们按分衍出来的家族结成部落,大的五千余骑,小的千余骑,各自分立,不相统一。著名族姓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利氏、房当氏、米擒氏、拓跋氏等,以拓跋氏最强。过着无法令,无徭赋,不知稼穑,土无五谷的原始游牧生活。

  开皇五年(585),党项族大首领拓跋宁丛率部落徙至旭州(今甘肃临潭境)住帐。隋朝封赐他大将军官号。唐太宗时,党项首领细封步赖于贞观三年(629)率部归附,唐就其居地设轨州(今四川松潘西境),任步赖为刺史。其他党项诸部也闻风归附。贞观八年,唐将李靖率大军讨吐谷浑,党项首领拓跋赤辞助吐谷浑主优允抵抗,兵败请降。唐即其地设懿、嵯、麟、可等三十二羁縻州,以其部落酋领为刺史。拓跋赤辞为西戎州都督,赐姓李,受松州都督府节制。

  随后,吐蕃北上扩展,灭吐谷浑。散居在今甘肃南部与青海境内的党项部落,因不堪吐蕃的逼胁,请求内迁。唐朝把原设在陇西地区的静边州都督府移置庆州(今甘肃庆阳),辖下的二十五个党项州,也一道迁徙。8世纪中,吐蕃进而夺取河西、陇右之地,与灵(今宁夏灵武)、盐(今宁夏盐池北)、庆州一带的党项部落勾结,进行骚扰。唐朝为了拆散他们的联系,便把党项部落迁到银州(今陕西米脂)以北、夏州(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以东地区;静边州都督府也移置银州。绥州(今陕西绥德)、延州(今陕西延安)一带,也陆续迁来大批党项部落。住居在庆州一带的称东山部;夏州一带的称平夏部;平夏地区的南界横山一线,唐人谓之南山,住居在这一区域的,被称作南山部。

  迁入内地的党项部落,仍然游牧,财富渐有积累,人口迅速增殖。他们用土产的劲马、善羊换取汉族商人的铠甲弓矢,用以抵抗唐朝官吏的勒索奴役,并加强对唐边境地区的抄掠。部落之间为了争夺财富而争战不休。部落内部阶级分化也渐趋明显。

  夏州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当拓跋赤辞降唐时,其侄思头同时降附。唐中宗时受褒赠为静边州都督,称拓跋思太。想太子守寂,唐玄宗时受封为西平公,以参预平安史之乱有功,升容州刺史、领天柱军使,后赠灵州都督。拓跋守寂孙拓跋乾晖曾任银川刺史。其孙拓跋思恭因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升任夏州定难军节度使,统领夏、绥、银、宥(今陕西靖边东)四州地,再次赐姓李,进爵夏国公。从此夏州拓跋氏改称李氏。乾宁二年(895)李思恭死,弟李思谏继位,李思谏死,李思恭孙李彝昌继位。后梁开平四年(910),彝昌为部将高宗益所杀,其族父李仁福为定难军节度使,臣附于后梁、后唐。后唐长兴四年(933),李仁福死,子李彝超继为留后。后唐明宗图乘机并吞夏州,下令将李彝超内调延州,派兵五万人前往接收夏州。李彝超闻讯,集军坚守,挫败后唐军,从而大大提高了李氏在党项诸部中的威望。李彝超死,兄李彝殷继掌夏州政权。开运元年(944),他率兵从麟州(今陕西神木北)渡黄河,助后晋进攻契丹。乾祐二年(949),后汉增设静州(今陕西米脂北),属定难军,李氏的辖区又扩为五州。

  西夏石雕人像

  宁夏银川西夏王陵碑亭遗址发现

  建隆元年(960),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宋加封李彝殷为太尉。乾德五年(967),李彝殷死,宋赠封为夏王,子李光睿继位。太平兴国三年(978)李光睿死,子继筠继位。七年,李继筠死,弟衙内都指挥使李继捧袭位。李继捧无力解决族属内部的矛盾,便率领族人亲朝宋帝,献出四州八县的辖区,留居于开封。宋太宗赵炅授李继捧为彰德军节度使,发兵前往接收统治权力,并发遣所有李氏亲族齐赴汴京。李继捧族弟李继迁反对降附,率领族属逃奔夏州东北三百里的地斤泽(今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境)反宋。

  李继迁的反宋斗争 李继迁是银州防御史李光俨的儿子,长骑射,有谋略,不断侵扰宋边。雍熙元年(984),宋知夏州尹宪发动偷袭,继迁损失惨重,母与妻皆被俘虏。不久,他在夏州北的黄羊平招聚蕃众,以恢复故土相号召,势力日渐壮大。二年,一举攻下银州,自称定难军留后,向辽圣宗耶律隆绪称臣请婚。淳化元年(990),辽册封李继迁为夏国王。宋太宗因屡次用兵无效,任李继捧为定难军节度使,赐姓名赵保忠,派他回镇夏州。又任李继迁为银州观察使,赐姓名赵保吉。宋朝为迫使他就范,禁绝夏地土产的青盐贩运汉界;同时封锁汉界粮食出口。结果蕃族因缺乏粮食,相率扰边;关陇人民因缺盐,也引起骚乱。宋朝被迫撤销这项禁令。

  淳化五年,李继迁与李继捧合作,联结契丹抗宋。宋派李继隆率军进驻夏州,将李继捧捕送回朝。又平毁夏州城;改授李继迁为鄜州(今陕西富县)节度使。李继迁拒不接受,攻宋清远军(今甘肃环县北),至道二年(996),在浦洛河(今宁夏吴忠市南)成功地劫击了宋接济灵州的军需粮草,进图灵州。宋太宗亲作部署,五路出兵,相期会师平夏。李继迁熟悉地利,灵活游击,宋军无功而返。

  至道三年,宋真宗赵恒继位,李继迁遣使求和。宋任他为定难军节度使。李继迁在取得夏、银、绥、宥四州之后乘势挺进,直指灵州。宋急派兵六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