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科全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百科全书- 第8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俊K且猿錾砻诺凇⑷菝惨侵购托槲扌兜摹扒逄浮毕啾臧瘢晌皇狈缙此健靶纭薄R徊糠中Ъ抑髡呕倨穹ǎ嗍廊晃ぷ欧饨ǖ穆桌砉勰睢

  在哲学上,主要以有无问题为中心,形成玄学上的贵无与崇有两派。贵无派主张“以无为本”,认为万有统一于一个共同的本体“道”或“无”,世界万物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有这个本体,形形色色的宇宙万物,都是这个本体的表现,即所谓“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崇有派主张“自生而必体有”,反对贵无派“以无为本”的说法,认为“有”之所以发生,并非另外有一个东西使之成为“有”,而是万物“自生”、“自有”,把宇宙的全体看成是由万物自身所构成的,即所谓“始生者,自生也”,“总混群本,终极之道也”。

  发展阶段玄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按照东晋史家袁宏的划分,夏侯玄、何晏、王弼为正始名士;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为竹林名士;裴頠、王衍、庾■、王承、阮修、卫玠、谢鲲为中朝(即西晋,往往特指元康年间)名士,将玄学划分为三个阶段。当代学者基本上承认这一划法,但认为西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应是裴頠和郭象,并提出东晋也自成一个阶段。

  正始玄学(约240~249年)以王弼、何晏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一阶段,由汉末才性问题的讨论演进到玄学本体论的范围。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用道家思想解释《周易》。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为“三玄”,是魏晋玄学家最喜谈论的著作。他们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是世界的本体,“有”为各种具体的存在物,是本体“无”的表现。王弼还从哲学上探讨自然与名教(一般指以正名分、定尊卑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和道德规范)的关系,宣称名教出于自然,尊卑名分是自然的必然结果,应当反映自然。何晏作《道德论》、《论语集解》,王弼注《周易》、《老子》,著《论语释疑》,皆以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企图齐一儒道,调和自然与名教的矛盾。王、何等玄学家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哲学问题问难析理,反复辩论,称为“清谈”,这是玄学发展的独特方式。玄学家的著作也多采用问答辩论的文体。王、何等人出自儒家,身居显位,而又寄托心神于老庄,显示超脱世俗的姿态,既能辨护世家大族放达生活的合理性,又能博得“高逸”的赞誉,所以玄学在短时间内蔚然成风。

  竹林玄学(约255~262年)以嵇康、阮籍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在哲学上嵇、阮与向秀利用了王弼体系的内在矛盾分别发展了王弼“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的思想,使正始时期的玄学向两个方面发展。嵇、阮崇尚自然,认为“自然”乃是宇宙本来的状态,是一个有规律的和谐的统一整体,其中没有任何矛盾冲突。而人类社会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本应是一个无利害冲突的和谐整体。他们认为名教破坏了这种和谐状态,因此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对司马氏集团以名教掩饰政治上的腐败极为不满,否认自然与名教一致。向秀与嵇、阮相反,认为自然与名教不相矛盾,用“称情”、“得性”解释“自然”,提出“有生则有情,称情则自然”的主张,认为人的欲望与自然“不得相外”。在有无关系上承认有一个“不生不死”的生物之本作为万有生生化化的根据,但引进了“自生”、“自化”的概念,成为玄学发展中从王弼的贵无向裴頠、郭象的崇有过渡的中间环节。

  西晋玄学(约263~316年)以裴頠、郭象为代表,构成玄学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一时期,玄学仍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嵇、阮“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由贵无派发展到极端,使当时一些名士如阮瞻、王澄、谢鲲等人,继承嵇、阮思想中颓废的一面,嗜酒极欲,追求表面形迹上的放达。这种放浪形骸的拙劣模仿完全窒息了玄学贵无派在思想上的创造力,使它走向没落。二是沿着向秀的思想发展为裴頠和郭象的崇有论哲学。裴頠(267~300),裴秀之子,作《崇有论》,指斥时弊,批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风气,重新肯定名教的作用。哲学上提出“至无者无以能生,始生者自生也”的观点,反对在万有之外去寻找事物的本体,认为万物是“自生而必体有”,没有别的东西作为其存在的根据,从而完成了从贵无向崇有的过渡。郭象(252~312)进一步发展了裴頠的崇有论思想,提出“无不能生有”、“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等新的命题,并在万物“自生”说的基础上提出“独化”的概念,把崇有论推向极端。

  东晋玄学(约317~420年)以张湛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这时司马氏政权南迁,社会矛盾尖锐复杂,进一步导致思想上的空虚。因此超生死、得解脱的问题便成为玄学的中心内容。张湛注《列子》,综合崇有、贵无学说,提出“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的思想,把世界和人生视为瞬息万变,稍纵即逝,虚伪无常,主张采取“肆情任性”的纵欲主义人生观,把玄学引入了绝境。这在政治上反映了门阀士族的没落。东晋以后,玄佛合流,般若学各宗大都以玄学语言解释佛经。因此,讨论非有非无的佛学取代了讨论本末有无的玄学,中国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李中华) 
 


    
玄奘
    玄奘

  (600/602~664)  唐初佛教高僧,杰出的翻译家和旅行家。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南缑氏镇)人。十三岁出家于洛阳净土寺,法名玄奘。武德元年(618)至成都从道基、宝暹等受学,崭露头角。后又游历荆州(今湖北江陵)、吴会(今苏南、浙东地区)、相州(今河南安阳)等地,讲学、问难,颇有心得。武德末到长安大庄严寺挂褡(游方僧人于所至寺院歇住居留)。他游历各处,接触各派理论,深感其中疑难问题甚多,疑原有译经讹谬,遂发愿亲至印度,广求异本,以为参验。恰逢印度僧人波颇密多罗到长安,向他介绍了那烂陀寺(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县巴腊贡村与旧王舍村之间)戒贤老师的讲学规模和他所讲授的《瑜伽师地论》,更坚定了玄奘赴印度求法的决心。

  贞观元年(627,另有贞观二年、三年说),他从长安出发,经凉州(今甘肃武威),违反当时出关禁令,偷越玉门关,孤身穿越沙碛,历尽艰辛,到达高昌,而后取道焉耆、龟兹,越凌山,经粟特(昭武九姓)诸国境,过铁门(今苏联乌兹别克南部布兹嘎拉山口),入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部)国境,而后沿今巴基斯坦北部,过克什米尔,入北印度。他在印度各处游历,到过尼泊尔南部,转而巡礼佛教的六大圣地。贞观四年到达那烂陀寺,拜戒贤为师,学习五年。又向附近的杖林山胜军论师学习。他遍访五印度,沿恒河东经孟加拉,至迦摩缕波(今印度阿萨姆邦的西部),循印度东海岸南行到达达罗毗荼(今印度马德拉斯西南),和僧伽罗(今斯里兰卡)隔海相望。折向西北经摩诃剌陀,瞻仰阿旃陀石窟(在今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奥兰加巴德西北,瓦哥拉河曲)。最西经历狼揭罗(今巴基斯坦俾路支省东南一带)。他曾进入印度半岛的腹地(今昌巴尔河流域东南地区),又西行沿印度河北上至钵伐多(今克什米尔南部查谟;一说巴基斯坦旁遮普哈拉巴)。贞观十四年重又回到那烂陀寺。戒贤法师命他在寺讲学,他撰述《会宗论》三千颂(今佚),调和分歧,阐明“空”“有”两宗异途同归,声名传播五天竺(古印度的别称,今南亚次大陆)。迦摩缕波国童子王和羯若鞠阇国戒日王(即中国史籍中常见的摩揭陀国王尸罗逸多)在曲女城举行佛学辩证大会,邀请玄奘参加。玄奘在会上为论主,提出《制恶见论》一千八百颂,博得极高荣誉,被称为“大乘天”。次年春,他携带搜集到的佛经六百五十七部以及佛像、花果种子等返国,自今巴基斯坦北上,经阿富汗东北,折向东,穿越帕米尔高原南侧的瓦罕山谷,取道天山南路,经于阗、且末,于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四回到长安。玄奘取经之行,历时十数年,行程五万里,是中古史上一次艰险而伟大的旅行。由玄奘口授、弟子辩机笔录的《大唐西域记》是玄奘亲见亲闻的旅行记录,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此书记载正确,故为近代学者在中亚、印度等地进行考古发掘的指导书,故有人将其作用比拟为鲍桑尼乌斯(Pausanias)书之于指导雅典考古上的作用。

  玄奘负籍图

  陕西西安兴教寺石刻

  那烂陀寺

  玄奘西行图

  唐太宗非常重视玄奘的胜利归来,命令宰相率领朝臣远出迎接,并在洛阳接见玄奘。随后命宰相房玄龄选取、调集硕学高僧,组成规模宏大的译场,协助他翻译佛经。这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一次译经活动。他与后秦的鸠摩罗什、陈朝的真谛和唐中叶的不空齐名,成为四大翻译家之一。译经工作组织严密,有“译主”,就梵本用华语进行翻译。有“笔授”,将译主翻译之义用文字记录下来,又称“缀文”。有“润文”,对所录文字进行润色。有“证梵本”,以译出之文,核对梵本。有“证义”,推敲已译出之经文是否合于佛义。有“校勘”,核对文字。有“正字”,检查书写的文字是否合于规范。玄奘自为译主,笔授、证义者都是名僧。以直译为主而适当采取意译,不损原意而又便于理解。共译出佛经七十四部(一作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通过这次译经活动,玄奘培养了一批弟子,著名的如圆测(新罗人)、窥基、慧立、玄应等。

  玄奘在佛教理论上属于法相宗(见唯识宗),主张“唯识论”,认为“识”(人们内心存在的真理种子)是一切自然事物和心理现象的起源。他是一个主观唯心论者。经过他的宣传,法相宗在初唐成为最显赫的宗派,但为时不久即告衰落,唯在日本、朝鲜等地有所发展,日本的法相宗一直存在到今天。玄奘又介绍了印度的因明学,即逻辑推理的方法。因明学在印度本非佛教徒所创,但后来佛教徒也精研这种逻辑理论,特别是法相宗的大师陈那(印度人)深有成就。玄奘译因明二论,即是介绍陈那之学。它在中国学者中立即引起广泛兴趣,唐初人吕才曾作《因明注解立破义图》,与玄奘进行讨论。

  玄奘死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旧唐书》本传作显庆六年,661),葬于长安兴教寺(在今西安市南郊)。生平事迹见慧立、彦悰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由于他的取经活动受人钦佩,使他后来逐渐变为神话中的人物。唐中叶就有关于他的传说,宋代出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明代又有《西游记》,使唐僧在中国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参考书目

  慧立、彦悰著,孙毓棠、谢方校点:《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北京,1983。

  (杨廷福) 
 


    
薛福成
    薛福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