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悬枢(打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四圣悬枢(打印)- 第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身痛腰痛,烦躁无汗而喘促者,是气强而风不能泄也。
盖寒疫无汗,温疫有汗,以寒性闭藏而风性疏泄也。若卫阳遏闭,风不能泄,营郁莫达,
则烦躁喘促,与伤寒同证。宜以浮萍、石膏清散经络之热也。
浮萍石膏汤

浮萍三钱石膏三钱,生,研杏仁三钱,泡,去皮尖甘草二钱,炙 
生姜三钱大枣三枚,劈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治温疫身痛,脉浮紧,烦躁喘促,无汗者 ①。
烦热燥渴
病在太阳之经,未入阳明之腑,不至遽生烦渴,若阳明燥盛之人,经热外逼,燥热内应,

则见烦渴。阳明从燥金化气,腑燥发作,故有烦热便难之证。而腑燥未作,经燥先动,是以烦
渴生焉。
其太阳表证未解,宜浮萍石膏 ②清金而解表,绝其烦热入腑之源。表证已解,第以白虎加
元麦汤清燥而生津。气虚者,加人参以益气,以表解阳虚,恐其燥去而阳亡也。
白虎加元麦汤

石膏五钱知母三钱甘草二钱,炙梗米一杯元参三钱麦冬八钱
流水煎至米熟,取大半杯,热服。
治温疫太阳经罢,烦热燥渴者。
人参白虎加元麦汤


石膏五钱知母三钱甘草二钱,炙人参三钱元参三钱麦冬八钱粳米一杯
流水煎至米熟,取大半杯,热服。
治温疫太阳经罢,气虚烦渴者。
阳明经证 


①治温疫身痛……无汗者原脱,据蜀本、集成本及前后文例补。 
② 
浮萍石膏即上章之“浮萍石膏汤”。
18

目痛鼻干呕吐泄利
三阳之经,阳明为盛,足阳明从燥金化气,太阳表邪不解,经热内传,火性就燥,必入阳
明。阴盛于里而阳盛于表,腑燥未作,经燥先动。《热论》:二日阳明受之,其脉挟鼻络于目,
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是皆经络燥热之证也。
阳明主降,戊土右降,则金水收藏,相火归根,故上焦清空而善容。阳明不降,金水失其
收藏,胆木逆行,相火上炎,肺金被克,故目痛而鼻干。胆木逆行,而贼胃土,胃气壅遏,不

能容受,故呕吐而泄利,缘经邪郁迫其腑气故也。
浮萍葛根汤
浮萍三钱葛根三钱石膏三钱元参三钱甘草三钱生姜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
治温疫阳明经证,目痛鼻干,烦热不卧者。
浮萍葛根芍药汤

浮萍三钱葛根三钱石膏三钱元参三钱甘草二钱,炙芍药三钱生姜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
治温疫阳明经证,泄利者。
浮萍葛根半夏汤


浮萍三钱葛根三钱石膏三钱元参三钱甘草三钱芍药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
治温疫阳明经证,呕吐者。
阳明腑证
潮热汗出谵语腹痛便秘
病传阳明之经,不得汗解,腑阳素旺之人,以经热郁蒸而腑热内作,开其皮毛,则见大汗。

至于手足淋漓。表邪尽解,全是内伤矣。经气发舒,无复郁迫,腑气松畅,吐利皆安。汗愈泄
而土愈焦,燥愈增而热愈盛,每至申酉之交,应时发热,如潮汐不爽,是谓潮热。燥土消烁心
液,于是谵语。燥矢壅遏腑气,于是满痛。迟则脏阴耗亡,营气郁陷,生死攸关,不可不亟 ②下
也。泻以大小承气,而加养阴凉血之味,脏阴续复,营郁外达矣。

调胃承气加芍药地黄汤

大黄三钱,生甘草二钱芒硝三钱芍药三钱生地八钱
流水煎一杯,去渣,入芒硝,火化,温服。
小承气加芍药地黄汤


大黄五钱,生厚朴三钱,生枳实三钱,炒芍药三钱生地一两
流水煎一杯,温服。不便,再服。
大承气加芍药地黄汤 


①生姜三钱原脱,据蜀本补。 
② 
亟急也。《诗·大雅·灵台》:“经始勿亟。 ” 
19

大黄八钱,生芒硝三钱厚朴四钱枳实四钱芍药三钱生地一两二钱
流水煎一杯,去渣,入芒硝,火化,温服。不下,再服。
少阳经证
目眩耳聋口苦咽干胸痛胁痞呕吐泄利
温疫二日,阳明经热不解,三日则入少阳之经。少阳以相火主令,足少阳以甲木而化气于

相火,伤寒之口苦咽干而目眩者,皆相火之上炎也。其经自头下项,行身之侧。热病之胸胁痛
而耳聋者,皆胆木之逆行也。少阳在二阳之里,三阴之表,阴盛则传太阴之脏,阳盛则传阳明
之腑,少阳者,入腑入脏之门户也。温疫营郁热盛,火旺木枯,但传胃腑而为热,不入脾脏而
为寒。传胃则木邪逼土,腑气郁遏,而生吐利。是宜清散经邪,杜其入腑之路也

柴芩栝蒌芍药汤

柴胡三钱黄芩三钱半夏三钱甘草二钱,生生姜三钱大枣三枚,劈芍药三钱栝蒌根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饮热粥,取微汗。
治少阳经温疫,目眩耳聋,口苦咽干,胸痛胁痞者。
大柴胡加元参地黄汤


柴胡三钱黄芩三钱半夏三钱芍药三钱枳实三钱大黄三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元参三钱地黄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
治少阳经温疫,传阳明胃府,呕吐泄利者。
三阳传胃
温病三阳经病,营郁热盛,势必内传胃腑。而胃阳素旺,燥热感发,经腑同气,表里俱病。

腑热内遏,而脏阴消烁,过经不解,则脏腑郁蒸,而人死矣。
温疫所最忌者,营热不能外泄。其不外泄之由,全以卫盛而营衰,脾阴虚而胃阳旺也。若
脾阴不衰,胃阳虽 ①旺,六经既遍,邪欲内传,而脏气杆格,热无内陷之隙,则蒸泄皮毛,发
为斑点,而病解焉。温疫之斑发而不死者,脏阴充足,外御经邪而热不内陷也。若一入胃腑,
腑阳日盛,则脏阴日枯,不得不用泻法。缓则泻于经尽之后,急则泻于经尽之前。腑热一 ②清,

则经热外达,而红斑发矣。
太阴经证
腹满嗌干
太阴以湿土主令,其经自足走胸,行身之前,温疫营郁热盛,三阴之经,化气于三阳,故

病传太阴,则腹满而嗌干。阳明之燥气太亢,则营热内蒸,而殒性命 ③,太阴之湿气不枯,则
营热外达,而生斑点。温疫所最惧者,湿衰而燥胜也。太阴经病,脾阴足以济胃阳,则营热不
至于内蒸,自然发越于皮毛矣。

浮萍地黄汤

浮萍三钱生地三钱丹皮三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 


①虽原作“非”,据蜀本、集成本及上下文义改。 
②一原作“日”,音近之误,据蜀本、集成本改。 
③ 
命原作“传”,据蜀本、集成本及下文“而生斑点”改。
20

治温疫太阴经证,腹满嗌干者 ①。
少阴经证
口燥舌干
少阴以癸水而化君火,其经自足走腰,行身之后。温疫发于春夏相火得令之时,火胜水衰,

故口燥舌干而渴。丁火太亢,则营郁而内焚,癸水不枯,则斑生而热退。温疫之所最惧者,水
败而火胜也。少阴经病,肾水可以支 ②相火,则营热不至于内焚,自然宣泄于孔窍也。

浮萍天冬汤

浮萍三钱天冬三钱生地三钱元参三钱丹皮三钱生姜三钱栝蒌根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

治温疫少阴经证,口燥舌干而渴者 ③。

厥阴经证

烦满发斑

厥阴以风木主令,其经自足走胸,行身之侧,循阴器而络肝,故烦满而囊缩。厥阴肝木,
司营血而胎君火,温疫之病,受在营血,则传至厥阴,邪热斯甚。若木荣血畅,经脏润泽,营
热不能内传,六经既遍,别无去路,则郁极而发,蒸泄皮毛,而见红斑。若营气虚弱,不能遽
发,过时斑见,而色带紫黑,则多至不救。以其经热郁蒸,后期而发,营血伤败,失其华鲜也。
是宜清解凉血,使其营热发达,此治 ④厥阴温疫之定法也。

浮萍当归汤

浮萍三钱当归三钱生地三钱丹皮三钱芍药三钱甘草三钱,生生姜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

治温疫厥阴经证,烦满 ⑤发斑 ⑥。

六经治法

温疫营郁血热,六日而至厥阴。六经既尽,阴气续复,血热外达,应见红斑,斑生则热退

而病解矣。红斑之后,继以白斑。红斑者,营血之外发,白斑者,卫气之外泄。

寒疫营闭而卫郁,温疫卫闭而营郁,营开而卫泄则为汗,卫开而营发则为疹。小儿寒疫,
皮肤致密,不得汗泄,则卫气升腾,冲突皮肤而为痘,温疫则大人小儿皆生疹点,无有异也。

温疫之感,全在少阳厥阴两经。厥阴职司营血,而营中之伏热,则少阳之相火,而非但乙
木所胎之君火也。若未满六日,而表证已解,血热未深,止 ⑦是汗出,尚无红斑也。六日而传
厥阴,血热已深,是以表解而斑红。若六日之外,过时而后斑 ⑧发,营血郁蒸,红转而紫,紫
变而黑,则十不救一。 

①治温疫太阴经证,腹满嗌干者原脱,据蜀本、集成本及前后文例补。 
②支拒也。《战国策·西周策》:“魏不能支。 ” 
③治温疫少阴经证,口燥舌干而渴者原脱,据蜀本、集成本及前后文例补。 
④此治原脱,据蜀本、集成本补。 
⑤治温疫厥阴经证,烦满原脱,据蜀本、集成本及本书文例补。 
⑥发斑原脱,诸本均同,据此方功能及此经见证补。 
⑦止仅也。《庄子·大运》:“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 ” 
⑧ 
斑原脱,据蜀本、集成本补。
21

治法:六日之内,总宜透发肌表,以泻血热,至六日经尽之后,表药更当急进,刻不可缓
也。血热不泄,立致殒亡,即泄之不透,隐见于皮肤之间 ①,亦生风癞之疾,非细故也。

停水不消 ②

温疫固无入脏生寒之证,然亦不皆入腑而生内热。其脏不寒而腑不热,而经热燔蒸,木火
枯燥,烦渴饮冷,不能禁止。水积胃腑,停蓄不消,于是腹胁胀满,小便不利,以土湿木郁,
疏泄之令不行也。

凡腑阳非旺,而病温疫,无有不停水之证。此在伤寒,便是三阴四逆、真武诸病,以温疫
经热胜其脏寒,故内寒不作。然至积水不消,则脏阴较甚于腑阳矣。
其表证未解,当以猪苓汤加浮萍,表里双解之。表解而斑发,则但以猪苓泻其积水也。
猪苓汤

猪苓三钱茯苓三钱泽泻三钱滑石三钱,研阿胶三钱,炒,研

流水煎大半杯,入阿胶,消化,温服。

寒疫由来

寒疫之证,寒热无汗,得之于寒。其年金水不能敛藏,则人气应之,多病寒疫,以孔窍开
而寒气闭之也。

金水收藏,因乎阳气之右降。盖纯阳之位,而一阴已生,阴生必降,降则清凉而化燥金,
积凉成寒,是为寒水。凉则收而寒则藏,阳气封蛰于九地之下,皮毛秘密而不开,故弗伤于寒。
金水不能敛藏,则阳气上郁,而生外热。腠理发泄,皮毛不闭,是以易伤于寒。

天人同气,天地之金水不能敛藏,人物应之,而病寒疫,故多病于秋冬。其病于秋者,伤
在庚金,病于冬者,伤在壬水也。

表里同异

寒疫有传经之证,传经者,前三日则在三阳,后三日则在三阴。

六日六经,人所同也,亦凡盖纯所同也,有传腑传脏之证。传腑者,不拘何日,阳盛则内
传,阴盛者,不入于腑;传脏者,不拘何日,阴盛则内传,阳盛者,不入于脏。人所不同也,
亦凡感病所不同也。盖温病原有内热,必传脏腑,不论传腑传脏,皆是热证。伤寒原无内热,
阳旺而后传腑,阴旺而后传脏,入腑则为热,入脏则为寒。温疫亦无内热,然营郁热盛,阳旺
之家,则有入腑之热,阴旺之家,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