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创意城市- 第1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家眼中,创意既危险又具威胁性。就以地方当局来说,随着那些能应用新思考,或新组织方式的人得以提升自身地位,权力结构也可能改变。除非钻研领域狭隘的专家能自我调适,并以较弹性的方式来看待自身专业,否则将沦为技术人员。
    所谓心态,就是人根据价值观、人生观、传统与抱负,在现实与理想上,用以建构其世界的秩序,还有他们抉择的方式。心态是种惯性、方便的思维方式,也是决策的指南。它不仅决定个人在其自身狭小、地方性的世界中如何行动,也决定他们在无所不包的阶段如何思考与行动。心态是偏见与优先要务的固定总结,也是我们加以合理化的方式。
    至少对自我来说,由于人喜欢本身行为一致,因此,改变心态就是将个人行为重新合理化。关键问题在于,如何使各级城市决策者,还有那些想影响城市、身在国家机构外的人,能有系统,而非一点点地改变自身的做法。
    所谓改变心态,就是藉以彻底重新评估,并改变个人对自我地位、职责及核心概念等看法的过程。在最好的状况下,它是以充分开明,足以促成这种改变的能力为基础。有时这要靠反省观察较广大的领域,才能得以实现。在可能较常见的其他状况下,它是靠外在环境,或是当危机出现时,个人与团体才被迫改变的;例如,独裁者做得太过分,使人们对民主程序的需求变得更强烈。再不然,就是环境灾难可能迫在眉睫,以致引发了永续的意识,这相当像“尤利卡效应”①。





    正文 3·新思维(8)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09…12…2 22:52:08 本章字数:1218


    改变心态
    改变心态不仅困难,令人忐忑不安,甚至可能让人害怕。改变效应会在不同的层次产生,其中包括通过亲身体验、目睹事情成败,或是概念性知识等。至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体验到必须改变行为;例如,根据永续原则,运行城市发展计划。它提供了解、学习并联系的实际经验。个人借由直接了解,而将学习内化,并能在不同的环境下,重复这个学习过程,继而使它得以复制。至于参访最佳创意策略城市范例,则只提供了间接经验,并不那么有效。尽管如此,它仍能造成影响,尤其是这些计划若以不同的政策为基础时;例如,以网络技术作为授权、创造就业机会的工具。靠读书或教学所获得的概念性知识,则传达了另一种对城市生活的了解,也代表借由整理思绪,它能改造行动,形成强大的力量。教育能发挥效用,达成这些目标吗?我们是否提供给了年轻人充分的机会,以让他们分享他人的经验、体验职场、见识各种生活条件,或提高对其他环境的认识?唯有到那时,他们才会了解自身所处的城市世界。
    改变行为
    以下有六种方式来改变行为与心态:
    (1) 借由强迫或规范来控制;
    (2)借由报酬或奖励来诱导;
    (3)借由论据来说服;
    (4)欺骗、愚弄或哄骗;
    (5)诱发自愿与非自愿的奇特组合;
    (6)建立并宣扬梦寐以求模式。
    确信需要创造性变革的城市决策者,若要改变心态就必须规划影响策略。假使亲身体验能为改变行为提供最大的机会,那么究竟该由下而上,还是由上而下加以执行?它不像听来那样直截了当,并很可能会需要结合一切说服手段,而这需要考虑立即的、短期与长远的影响。靠论据来改变心态虽是最难、最慢的方式,却也是最持久、最有效的。
    运用新思维
    新思维应该在概念、训练、执行等三个层次上影响政策。其中第一个的目标在于,将我们如何整体看待城市予以再概念化,并改变典范转移模式。它与促成行动的重新评估的概念及想法有关,由于这会决定在其他层次要如何设想问题并加以处理,因此往往也是最重要的。将城市视为有机体,而不是机器就是个例子。将政策重心由实质的基础设施转往城市动能,还有全体人民的福祉与健康,这便意味着对城市问题的处理要有系统性的策略。它深植于“永续城市”(sustainable city)的概念,这概念本身就是典范转移的产物,最初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以响应罗马俱乐部(Club of Rome)的“成长极限”(The Limits to Growth)报告(麦道思〔Meadows〕等人著,1972年)。至于另一个例子,则是重新视交通为可及性(accessibility),而非移动性(mobility)部门;这最初为20世纪70年代的行人专用区计划奠定了基础。这一层面的思考,与改变心态和促使心态转变有关。





    正文 3·新思维(9)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09…12…2 22:52:09 本章字数:1294


    至于在专业层面思考政策,则涉及检视诸如交通、环境、经济发展,或社会服务等领域的既有政策,并考虑现有模式的功效,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例如,在交通方面,原本可能着重于车辆运输,现在则可能需要转为结合公众利益,还有私人运输的混合模式。再不然,或许意味着需要重新思考地方当局部门的名称,例如将社会服务改为小区发展,而这种原本象征“视市民为受害者”的概念,已改为更具正面着眼点的“视市民为潜能”。
    重新思考政策执行,则涉及检视政策的详细机制,如有关财务安排,或是规划章程,以激励并指引发展方向。这或许包括考虑如何建立许可制,还有它们锁定的对象;或是建立哪些奖励架构,诸如退税、财政奖励等,还有地方计划的特质,以及它们所强调的优先要务。
    新思维的特质
    统合性策略与界限模糊
    局限、两极化、区隔性思考都无法激发解决未来城市问题的方案。应用在问题上的观点愈多,就能以愈富创意的方式处置。从许多角度检视不同层次的问题、分析的深度,还有揭露各专业训练的假设,都将令人更了解何以会造成根深蒂固的错误。这并不是要否定现有专业知识的价值,无论工程师,或是物质环境规划员,他们的技术能力依旧不可或缺,但要解决多数城市问题,还是需要与其他技能,尤其是人类与社会科学方面的技能结合。历史、人类学、文化、心理学等知识已在城市事务中消失;而与交通或分区议题有关的,绝不只是车辆或土地利用。假使交通规划人员能较了解心理、文化或心灵地理,那在兴建穿梭小区间的城市高速公路时,就会更加审慎。至于接踵而来的犯罪与社会问题,则会由其他想为居民重新培养某种凝聚力的人接手。
    我们在背负历史包袱的状况下,会习惯两极化思考,并往往怀疑统合性、跨领域和多元领域的思考。两极化世界寻求的是交换,并非双赢对策。19、20世纪时,出现了日趋专业化、知识阶级化的趋势,而那结果是我们只专精于更少的事物。我们忽视了局部与独立系统生态之间的种种领域、模式和动能间的关联。这种思维是以循环及永续为基础的:输入…制造…输出,接着输出又成为新循环的输入。在这个模式中,凡事都会以某种形态重现。我们的线性逻辑支配一切,同时在简化的必然进步的概念下,令人难以掌握左右城市动能的普遍模式或矛盾,这都与那模式背道而驰。例如,更多高速公路往往会带来更多车辆、更多交通阻塞;然而,限制移动性有时却可能提高可及性。我们发现,你不可能说出文化、经济发展、环境永续性间的综合效益,或是交通与移动如何影响城市心理;而切割知识更大的危险,则在于城市交谈的共同语言消失,以致城市问题解决者彼此无法对话。随着沟通能力消失,危机点也跟着出现。
    我们在检视文化全球化的影响时,得以看出许多领域的知识统合面临着挑战、知识界限日益模糊,还有重组往往充满创造性;而重视其他领域的价值正是关键所在。在多元领域的规划中,不仅汇集了几个领域,以维持各专业的完整性,也考虑到源自其他领域的教训。然而,那不过是第一步。相反的,跨领域规划却真正交织了各种知识,并通过构想交流,酝酿出创新概念。





    正文 3·新思维(10)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09…12…2 22:52:11 本章字数:1437


    在这个过程中,更宏大的观点不仅改变,也丰富了各专业领域。例如,假设一个混合团队想出了资源回收计划,在自愿性组织架构内运用失业人员,那就会产生种种影响:这里的焦点在于环保,由于所用的是失业劳工,因此在经济上得以维持;由于在自愿性组织架构下运作,或许更能授权;此外,借由培养管理技巧,它会产生社会的,最后甚至是经济的影响。深植统合要素、化缺点为优点的埃姆舍尔公园计划,则又是另外一个例子。一个原本因工业化而沉沦的地区,却蜕变为足以想出改善恶化对策的研发区。而在这个项目中,统合涉及大学的初步研究、商业实验室的产品开发,还有再生建筑的实验计划,以维持历史感,以及根据生态原则兴建的新型建筑。
    统合性思考与规划意味着城市专才会丧失地位,或许对他们来说,要接受这点并不容易。与诸如涉及人的社会事务相较,技术、科学与金融等领域,往往具有较高的地位。未来对兼具沟通、社会动能、网络等理解力,又能掌握财务与规划力等城市领导力的需求,将会扭转这部分传统。
    单靠认清科学方法的逻辑并无法解决城市问题,这就是个转折点;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将它与创意、直觉、全盘性思考与实验相联结。创造性想象的优点在于,“具备认为事情有某种可能的能力,它是内心的意向行为,也是创新、新奇、成长的来源……它虽与推理力大同小异,但却是可丰富理性思考的能力”(柯尼〔Kearney〕,1988年)。寻求其他观点是种精益求精的唯理性,应该要珍视而不是害怕。不同类的知识未必相斥,它们能彼此激发火花。现代的思维方式与科学理性的崛起有关,“特色在于满心狂热,企图将严密的合理化秩序强加于世界,这秩序将消除一切矛盾的痕迹,而那矛盾正是先前生活方式的特质”(克拉克〔Clarke〕,1997年)。然而,这些矛盾借由重视联系与合作,囊括了许多解决城市问题的对策。
    改变隐喻:从机器到有机体
    形象和隐喻能发挥庞大的力量、调适我们的心态,并组织我们的思维与论点。机械式的心态会想出机械化的对策;而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心态,则比较可能为城市想出自给自足的点子。至于能点出新思维特质的首要隐喻,就是城市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这代表一种看待城市的典范转移,在可永续的整体内,让我们专注于平衡、相互依赖和互动上。它与称城市为机器的现代主义隐喻相反,随着重心转向健康、福祉、人、城市的生活经验,而不是基础建设、建筑与场所,也显示出某些意涵。这种生物形象拥有远比机械更大的共鸣、说明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视城市为机器充满了权威形象,反映出一个封闭系统,其中有受控制,并可衡量的因果,而几乎没有留给人的空间。机器形象对我们如何看待组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