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文版序《创意城市》的缘起与未来(12)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09…12…2 22:51:03 本章字数:935
创意经济
此外,“创意城市典范”(creativity city paradigm)与“创意经济”的概念息息相关。每位城市领导人都知道,脑力已取代劳力,城市则需要超越单纯的低成本、高产能模式来竞争。21世纪经济的特征包括:创新、对密集知识交流与技术转移的开放,以及极富适应力的全球技术性劳动人口。而知识则与劳动效率,或是天然资源相抗衡,成为经济成长与财富创造的来源。
创意经济是发展经济,甚至城市的平台,而它的核心涵盖三大领域:
◆媒体与娱乐业
◆艺术与文化遗产
◆创造性的企业对企业的服务
由于后面这些领域能增加每样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因此或许是最重要的。而在通常意义上的经济,和正在形成中的所谓的“体验经济”(experience economy)中,设计、广告与娱乐尤其能够激发创新。这不仅使城市变得更引人入胜,也使艺术家逐渐习惯提供创造力。
创意经济涉及四种“创意产业”的创造性产品交易:
◆版权业:诸如广告、计算机软件、摄影、电影等以著作权为主要产品的产业;
◆专利业:诸如制药、电子、信息技术、工业设计、工程等,创造或买卖专利的产业;
◆商标业:仰赖保护自身商标或品牌的各式各样创意企业;
◆设计业:依靠个人设计的五花八门的创意企业。
这与业界先驱英国文化媒体暨体育部(the Department of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DCMS)对相关产业的归类定义不同。对他们来说,创意产业是:
“那些源自个人创意、技能与才华的事业,通过智慧财产权的创造与利用,具有制造财富与工作机会的潜力。它包括广告、建筑、艺术与古董市场、工艺品、设计、时尚、影片和视讯、互动休闲娱乐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及计算机游戏、电视与广播等。”
在旧经济中,由于输入日渐稀少,成本相对增加,因此随着生产规模提高,报酬也开始下降。而在创意经济里,则毫无限制:从构思更多创意,并激发促成更多交易的后续创新中,报酬可能不断增加。
正文 中文版序《创意城市》的缘起与未来(13)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09…12…2 22:51:04 本章字数:1166
群聚与创意区
在富有创意的地方,群聚(clustering)举足轻重,而这些地方往往被称为创意特区(creative quarters)。对“创意经济”与创意氛围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人才、技术与支持性基础设施的汇集。而诸如设计、生物科技或教育等空间群聚(spatial cluster)活动,或产业的集中,都是城市资产。任何有关城市活力与繁荣的讨论重心,都在于群聚,而其中的主张也让人耳熟能详:财务、技术及精神上的相互支持;提高市场效率;媒合买卖双方;在相近领域或可利用的卓越中心间形成重叠,并促进竞争,以制造“乘数”效应,促成协作性互补交流与资源的交换。群聚并非新事物,自从交易开始,其中的便利就显而易见。随着真实与虚拟世界在创意空间被结合,群聚正在改变,但重要的面对面接触仍是关键。
活用创意资产
有些概念性诱因能够发挥创造资产的触媒与“乘数”效果,其中包括:
重新定义思索与运作事情的方式:
◆交通于是变为行人、车辆,或地铁系统并重的移动性与可及性部门。
◆随着新环保思维将废物变成资产,废料或污水问题也成了资源管理系统的一部分。例如,美国落基山研究所(Rocky Mountain Institute)便提倡“四倍数 资源使用减半,人民福祉加倍”(Factor Four…Doubling Wealth and Halving Resource Use)。这是个简单的概念,不过是将创造财富关键的重心,由劳动产能转为“资源产能”(resource productivity)。同样的,将城市定义为有机体而不是机器,也诱发出不同的潜能。
◆支配城市一切发展的典范,也由以城市工程或基础建设为导向,转为旨在建立创意城市的策略。这是种为人营造环境的艺术,其中涵盖了人与地方的联系、行动及城市形态、自然、既有建筑,以及成功建立完善的定居点的过程。
其他方法还包括:
◆视问题为创新的机会:转弱为强,诸如视废弃物为资源,或视污染为环保新产业提供了前景。而与这息息相关的,便是创造性地利用危机。危机不仅建立了重心,也需要建立可能有助于克服原有阻碍,进而有所革新的紧急反应机制。
◆专注于1+1=3的等式:尝试解决问题,或借由同时达成多重目标,如启发叛逆的青少年,让他们负责自我组织的项目等,以制造机会。
◆改变职能名称:如将路政署改称为行动部,以重新将注意力集中于行人身上。
至于在较策略性的层次上,有以下种种诀窍,能充分利用各类情势:
◆不寻常的组合:例如在一般的项目中,结合科学家与艺术家,便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
正文 中文版序《创意城市》的缘起与未来(14)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09…12…2 22:51:05 本章字数:1406
◆意向声明:纵使未必如协议般具有法律约束力,却能像号召力、宣传活动或标杆般,能激发行动与革新的宣言、公告或声明。
◆倘若背后有精心安排的计划,那赋予概念诸如“知识城市”,或“XX之城”的名称,将能激发动力。然而,多数不过是营销计划罢了。
◆输出的交换:例如让环保人士负责交通。
协调软件资产
城市声誉的经营正开始产生剧变。犹如我们在“创意、设计或艺术价值”的众多研究中所见,无论是设计、生态、艺术、文化提倡者,或是软件基础建设专家,如今都比较不需要主张自身工作的“价值”。眼前相关辩论已转移至:“设计不良要付出什么代价?”“不将艺术融入城市发展要付出什么代价?”“缺乏文化意识与对多元性的了解,究竟要付出什么代价?”或是“如今缺乏环保意识要重新付出什么代价?”等。现在风水轮流转,设计、艺术或环保团体无需再证明自身的正当性,反倒是那些并未大幅提升设计质量,或是在城市发展上未运用艺术手法的人,才需要解释“为何不这么做”。
城市领导人的问题在于,都市管理是遵循诸如住宅、公园、卫生、治安或交通等传统的机能路线来规划的。但一些和他们一样重要的问题,却没有人来负责。有些人认为,那是“营销”工作,可是那些问题太重要,不能丢给营销人员去处理。其中关键的新概念包括——图像学;设计意识;环保意识;艺术思维;气氛与经验;联想的丰富性与文化深度;建立网络的能力;沟通和语言技巧。
图像学(Iconics)
在人们几乎没有心灵空间的注意力不足时期,城市领导人需要了解,如何精心安排“自我图像”(the iconic),以使自家城市保持领先。如今城市借由“图像化地”(iconically)呈现自我来竞争,而成功可能取决于如何精心安排他们的“自我图像”。所谓图像(icons),就是具有强烈自明性,并能激发想象力、令人惊奇、促成挑战,同时引人企盼的方案或创举。多数令人难忘的事物都是实体,人人都能看到,能不断唤起人们的记忆,你一眼就会注意到它。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最强而有力的往往是艺术手法。自我图像迟早会吸引人们的目光,并产生象征性,例如北京的奥运设施、上海浦东的开发,或是台北101大楼。虽然最令人难忘的图像是实体,但它可能是具体、有形,也可能是无形、看不到的,如建筑、活动、传统、市内的重量级组织总部、某人与一座城市的关联,或是如奥运、世界博览会等计划或活动,都可能图像化。甚至当城市拥有许多环环相扣的联想,形成强大的合成图像时,也可能具有图像化。因此,当我们提及“巴黎”、“伦敦”、“纽约”、“东京”,或甚至“迪拜”时,一大串联想便会浮现脑海。而象征性创举通过构思与象征的力量,得以跳过冗长的了解过程,并避免了大费唇舌的解释。由于传播需要与地方、当地传统及特色相联结,因此图像化的作业无法一成不变,并加以模仿。
设计意识(Design awareness)
对于设计的看法,也从视设计为装饰、可有可无的玩意儿,或是附加物,变成视它为不可或缺的要素。最起码,图像狂热大大促进了有关设计标准的讨论。而对质量与深思熟虑的设计漫不经心,只会减少城市的资产基础。至于在良好的设计上投资,则会创造经济与社会价值。以建筑或地方的整个寿命来衡量,它并不会增加成本,但会激发文化辩论。
正文 中文版序《创意城市》的缘起与未来(15)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09…12…2 22:51:06 本章字数:1156
城市领导人在思考气氛时,需要从心理层面来看待当地城市,就像他们设想自家等个人环境的方式一样。而城市,尤其是全球化的大都市,则需要执行既富激励性,又能提供反省的棘手策略。它不但需要有家的感觉,使人感到自在心安,同时也要令人振奋、内心充满渴望,并产生动力。
城市在寻求气氛时,需要发展一套不同的语言,而这将能促成不同的,甚至非传统的对策。你所探讨的不是土地利用、规划区域,或是行道设计,而可能是:我的城市富于激励性,还是令人沮丧?它激发的是渴望还是冷漠?它使感官活络还是变得迟钝?它建立了市民的骄傲,还是令人退避三舍?
丰富联想与制造共鸣
(Associational richness and resonance creation)
在信息世界里,超载的讯息需要明确、清晰地传达。多数城市鲜有深入的外部认知,因此愈往前进,就变得愈茫然,也愈无法聚焦。
当你能命名一座城市,汹涌而至的关系与联想就会如巴黎和纽约般,层层呈现在世人眼前,而认知也接踵而来。它们共同创造了一个故事,这一切都成为现实与认知的综合体。整体来说,城市是成串的联想,并拥有从实质到无形、故事、形象、产品,或甚至概念的种种涵义。
激发联想不仅复杂,也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巴黎花了三十年的时间,才使其艺术声誉成熟,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自身与爱情的联想,接着这种联想达到延续了数十年的高峰期,如今却又逐渐退烧。而联想可能是负面的,并可能长久萦绕挥之不去。如芝加哥与黑手党老大艾尔?卡彭(Al Capone)的联想,便与当地的现况无关。城市要打破不乐见的联想,就需要果敢与热情。芝加哥意图成为众人眼中的绿化城市,就需要建立诸如千禧公园(Millennium Park),或是摩天大楼绿色屋顶等引人入胜的地标,还有从垃圾回收到汽车共乘等,许多既不起眼,也不迷人的永续性创举。
文化深度(Cultural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