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或抑制细胞老化效应的方法,而且这些方法比任何其他哺乳动
物的方法更为有效?此外,鸟类比起同样大小的哺乳动物来活的
时间要长得多,尽管鸟类的代谢比哺乳动物的代谢快得多,这会不
会也是由于逆转或抑制老化的优异能力?
如果一些生物比其他生物更能阻止老化,似乎没有理由认为,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人类不能学会并改进这种方法。这样,老化不就可以治疗了吗?
人类不就可以发展出一种能力,以享受大为延长的寿命期甚至长
生不老吗?
有些人存在着这方面的笼统的乐观主义情绪。过去医疗上的
奇迹似乎预示着未来无限奇迹的来临。如果是这样的话,生活在
一个不能治疗癌症、关节炎或老化的时代该是多么的遗憾!
因此,在
20世纪
60年代末期,出现了一种在病人临死的时候
把人体冰冻起来的倾向,以便使细胞机器尽可能完整地保存下来,
直到他的病可以治愈的那一天才解冻。那时他(或她)就会复活,
而且会使他(或她)健康、年轻、愉快。
诚然,目前没有迹象表明,任何死人能够复活,或者任何冰冻
起来的身体(即使在冰冻时仍活着)能够在解冻后复活。这种做法
(人体冷冻学)的支持者也没有充分注意到大批尸体复活可能引起
的混乱。人对长生不死的追求胜过一切。
实际上,把人体完整地冰冻起来,即使完全可能使他们复活,
也没有什么意义,只是浪费而已。目前生物学家们已经非常幸运
地从各类特化细胞中发展出整个的生物体,皮肤细胞或肝细胞说
到底具有其他细胞所具有的同样的遗传组成,也就是原始的受精
卵所首先具有的遗传组成,之所以将细胞特化是因为各种基因受
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或活化成为不同的细胞。但是,是否可以解除
基因的抑制或活化作用呢?能否使特化的细胞变成和一个受精卵
等同的细胞,并重新发展成一个生物体——从遗传的观点来说,一
个和以前它们作为组成部分的生物体相同的生物体呢?无疑,这
种方法(叫做克隆)为一种基因的保存提供了更大的希望(如果不
考虑记忆或人格的话)。这样就不必冰冻整个尸体,只要切断一个
小脚趾冰冻起来就可以了。但是,我们真的希望长生不死吗?不
论是通过人体冰冻法,或是通过克隆法,还是通过简单地逆转每个
第十五章 人 体
第十五章 人 体
人老化现象的方法。几乎没有人不乐意接受长生不死,当然要比
较地没有疼痛、痛苦和老化效应。但是,假定我们都长生不死,情
况又会如何呢?
很清楚,假如地球上很少或没有死亡,就必然很少或没有出
生,这就意味着一个没有婴儿的社会。可能这不是致命的问题:一
个以长生不死为自我中心的社会在完全排除婴儿的情况下也不会
停止。
但是,那样能行吗?那将是一个由同样的脑子组成的社会,人
们有着同样思维,以同样的方式按着老一套循环不已。必须记住,
婴儿拥有的不仅是年轻的脑子,而且是新的脑子。每一个婴儿(除
同胎多生外)都具有不同于以前生存过的任何人类个体的遗传组
成。正是由于婴儿,才不断地有新的遗传组合注入人类,从而开辟
了优化和发展的道路。
降低出生率水平是明智的,但是我们应该完全不让婴儿出生
吗?消除老年的痛苦和不适是令人愉快的,但是我们应该创造一
个由老人组成的人种吗?他们年迈、疲倦、厌烦、单调,而且从不接
受新的更好的东西。
或许长生不死的前景比死的前景更为糟糕。
(王秀霞 译)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第十六章 物 种
种类繁多的生物
如果想要充分了解人类本身,就必须了解人和地球上其他生
物的关系。
在原始文化时期,往往认为人和其他生物的关系很密切。许
多部落把某些动物当作祖先或有亲缘的手足,因此,杀害或吃掉这
些动物,都是犯罪行为,除非是在特殊祭典仪式时才可例外。像这
样把动物作为神明,就是所谓的图腾(来自美洲印第安语)。在原
始文化以后的文化里,也还有图腾的现象,埃及兽头人身的神像,
以及现代印度人对牛、猴的尊敬,可能都是图腾的遗风。
此外,西方文化很早就把人和其他低等动物明显地区分开来,
这从希腊和希伯来人的观念中,便可以清楚看出,而《圣经》中的记
载则强调亚当是上帝依照他自己的形象特意创造出来的(《创世
记》第
1章第
26节)。虽然如此《圣经》中仍然证实了人对低等动
物极有兴趣。《圣经》中的《创世记》提到,亚当原先在伊甸园中自
由自在地过日子时,上帝赋予他的任务就是给各种飞禽走兽命名。
对此初看起来,似乎并非难事,也许一两个小时内就可以完成
了。《圣经》里所记载的诺亚的方舟里,每种动物均保存两个,即一
个公的,一个母的。如果将《圣经》中所谓的“肘”——由手肘到中
第十六章 物 种
第十六章 物 种
指尖的距离——换算成现在的尺寸,就是约
46厘米,那么方舟的
尺寸大约是:长
137米,宽
23米,高
14米。希腊的自然哲学家也
把生物的世界想得很有限,亚里士多德仅能列出
500种左右的动
物,而他的学生泰奥弗拉斯托斯,是古希腊最杰出的植物学家,也
只能列出
500种左右的植物。
如果把各类大象都看成是同一个种的,各种骆驼也是一个种,
跳蚤也是一个种,那么古希腊的博物学家及哲学家列出来的动、植
物的种类数就比较合理了。然而,事实上却比这种说法复杂得多,
博物学家了解到,生物乃是根据能否互相交配来加以区别的。印
度象和非洲象不能互相交配,因此就应该看成是两种不同的象;同
样,单峰骆驼(也叫阿拉伯骆驼)和双峰骆驼也是不同种的两种骆
驼;至于跳蚤这类咬人的小昆虫,竟然可分为
500种!
几个世纪以来,不论在陆地、空中或海洋,随着新地区的考察,
生物学家不断地发现新种,使动物及植物数目,如天文数字般快速
地增长。在
1800年之前,已知道有
7万种,今天却已超过
150万
种,其中
2/3为动物,
1/3为植物,而生物学家认为还会不断有新
种被发现。
甚至连大型的动物新种也在某些较特殊的地区被发现。霍加
坡是一种类似长颈鹿而大小像斑马的反刍类动物,直到
1900年才
在非洲刚果丛林中被发现。甚至
1983年在印度洋某岛上还发现
了一种新品种的信天翁,同时在亚马孙丛林中发现了两种新品种
的猴子。
在探测困难的深海里,相信还潜藏有许多未被发现的物种。
最大的无脊椎动物——巨大乌贼,直到
19世纪的
60年代才被证
实存在,而腔棘鱼也是到
1938年才被发现的。
至于小动物如昆虫、蠕虫等等,几乎每天都有新种被发现。据
保守的估计,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约有
1 000万种。所有曾经出现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过的生物种类,约有
90%已经绝种,如果这个估计是真的话,那么
在地球史上的某一时期,应存有约一亿种的生物。
生物的分类
如果不依据某些关系把生物加以分门别类,那么,生物界中那
么多的种类,将会多么混乱!首先,我们可以将生物分为几个族
群:例如猫、虎、狮子、美洲豹等等和猫相似的动物,都归为猫科;同
样,狗、狼、狐狸、胡狼、土狼则划分为犬科,以此类推。依据明显而
又很普通的标准,可以继续把动物分为肉食类和草食类两大类。
古人也根据生物的栖所来分类,把所有生活在海中的都叫做鱼,所
有在空中飞的都称为鸟。如果以这种标准来看,鲸便是鱼类中的
一种,而蝙蝠则是鸟类了。事实上,鲸和蝙蝠的关系,比鲸和鱼或
蝙蝠和鸟的关系都密切得多:鲸和蝙蝠两者都是胎生,而且鲸的呼
吸器官是肺,而不是和鱼类一样用鳃来呼吸;蝙蝠身上长毛发,不
像鸟类长羽毛。鲸和蝙蝠都归在哺乳类,凡是哺乳类都是胎生,并
且用乳汁哺育幼儿。
最早试图建立分类系统的人是一位英国人,名字叫雷。他在
17世纪时,就把当时书籍里的所有植物(大约
1。86万种)予以分
类,随后,他又按照他自己认为最合逻辑的分类系统,将所有动物
分类。例如,他把开花的植物分为两群,即在种子中具有一个子叶
的为一群,具有两个子叶的为另一群。子叶是种子胚内叶状的小
瓣,因为它位于种子中的杯状空隙内,因此子叶的原文就是由希腊
文“杯子”转变而来的。雷把具有一个子叶的植物,称为单子叶植
物,有两个子叶的植物称为双子叶植物。这种分类方法(与早在
2000年前泰奥弗拉斯托斯所建立的分类法相似),至今仍在应用。
在种子的胚中有一个子叶或两个子叶,这项差异本身并不重要,而
重要的是在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之间有许多方面完全不同。
第十六章 物 种
第十六章 物 种
单子叶、双子叶就好比一个记号,它代表这两群植物的各方面差
异。同样,哺乳类长毛发,而鸟类则生长羽毛,这项差异也只是两
类动物之间许多差异中较为显而易见的记号而已。
虽然雷及其他学者曾提出不少分类的新构思,但是,真正奠定
分类科学即分类学(这个字来自希腊文)基础的人,是一位叫林奈
的瑞典植物学家。他建立的分类学,构思很有特色,所以大部分特
征直到今天还保留着。1737年林奈在一本名为《自然分类》的书
中,提出他的分类系统,把相似的种归在属(拉丁文“族”、“类”之
意)内,相关的属又归于目,相似的目又合为纲。每一个植物种,都
给一个双名,即学名,它是由属名加上种名形成的
①(和姓名差不
多,属名相当于姓,种名好比是名字)。照这样看,猫属的成员包括
狮子、虎、豹等等。包含在犬这一属中的有狗、欧洲灰狼、美洲树狼
等等。两种骆驼的名字分别为双峰骆驼及单峰骆驼(其中骆驼是
属名,单峰和双峰是不同的种名)。
1800年前后,法国博物学家居维叶在分类系统的纲之上又加
设了门。一个门是由所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组成的。德国文学家及
诗人歌德最强调这个概念,而且也解释得很清楚,例如,哺乳类、鸟
类、爬行类、两栖类及鱼类,因为它们都具有脊椎骨,附肢不超过
4
个,红细胞内有血红蛋白,所以它们都属于同一个门。昆虫、蜘蛛、
龙虾、蜈蚣属于同一门,蛤蚌、牡蛎、贝类又是另外一门。19世纪
20年代,瑞士植物学家康多尔把林奈的植物分类法加以改进。他
分类时,不只依据外部形态,而是注重植物的内部构造及功能。
将在下面叙述的生命系统树的排列,是由最普通的分类到最
特定的分类。
①这种命名法就是直到现在在生物分类学上仍使用的“二名法”,也叫做“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