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里发生。你可能会想:如果换了我,尽管可能没有司马
懿那么聪明,可还是能够活捉孔明。
我们可以设想,其实司马懿完全可以派出一个小分队搞
火力侦察,探明虚实再作决断。这样即使孔明真的设下了埋
伏,他的损失也不大;如果没有埋伏,就可以进攻活捉孔明。
姑且把中计的概率看成 ,在一个对等赌局中,所得大于
所失,这个风险是值得冒的。
美军攻陷巴格达就是采用了这一战术。萨达姆的共和国
卫队已经溃不成军,无法组织有效防御,可以说也是一个不
得已的 “空城计”。美军也不知道这里面有什么文章,于是就
连续派出坦克分队试探进攻,几次以后,发现对方确实无力
抵抗,于是将巴格达一举占领。
成语 “黔驴技穷”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老虎没见过驴这
个“庞然大物 ”(其实毛驴并不 比老虎大 多少 ),换句话说,就
是不知道对抗下的 “支付”,开始有点怕这个家伙。可是长期
共处,又不得不明确双方的地位,于是就进行试探,每次进
一小步,直到摸清对方底牌 “技止此耳”,于是老虎就吃掉了
毛驴。这就是一个逐渐掌握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判断的
过程 。
… 页面 122…
再来看一个故事。有一个卖草帽的人,有一天,他叫卖
归来,到路边的一棵大树旁打起瞌睡。等他醒来的时候,发
现身边的帽子都不见了。抬头一看,树上有很多猴子,而且
每一个猴子的头上都有顶草帽。他想到猴子喜欢模仿人的动
作,于是就把 自己头上的帽子拿下来,扔到地上。猴子也学
着他,将帽子纷纷扔到地上。于是卖帽子的人捡起地上的帽
子,回家去了。后来,他将此事告诉了他的儿子和孙子。很
多年之后,他的孙子继承了卖帽子的家业。有一天,他也在
大树旁睡着了,而帽子也同样被猴子拿走了。孙子想到爷爷
告诉 自己的办法,他拿下帽子扔到地上。可是猴子非但没照
着做,还把他扔下的帽子也捡走了,临走时还说:我爷爷早
告诉我你这个老骗子会玩什么把戏。
有些信息可以在决策之前掌握,还有一些信息出现在决
策的过程中,这就需要某些特殊素质了,比较聪明、敏锐的
人可能在这个环节 占据先机。
子兵法》说: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
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远 ,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 ,乱而
取之 ,实而备之 ,强而避之 ,怒而挠之 ,卑而骄之 ,佚而
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大意是说:用兵
打仗 ,离不开运用诡计让对方错误估计我方 的实力,错误
判断局势 。用利益诱惑敌人 ,用扰乱削弱敌人 ;敌人有实
力,我方要做好准备 ;敌人过于强大,我要避免作战;在
作战中要将其激怒 ,使其骄傲 ,使其疲惫,使其分裂 ,这
… 页面 123…
些都能削弱对方 的判断力和战斗力。这样 ,我方的行动才
能出乎对方意料,打击对方的薄弱之处。
显然 ,要实现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的 目的,一方
面要掌握对方 的真实信息,同时要防止对方掌握我方 的真
实信息。
本章的 目的是要探讨如何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理性、
一致的决策,换句话说,首先必须承认 自己虽然没办法做到
无所不知,但也不至于一无所知,而且应该或尽可能有效地
运用 自己所知的一切。
… 页面 124…
有这样一则阿拉伯谚语:
愚蠢的人,他无知,并且不知道 自己无知 远离他;
单纯的人,他无知,但知道 自己无知 教育他;
迷迷糊糊的人,他有知,但不知道 自己有知 唤醒他;
睿智的人,他有知,并且知道 自己有知 追随他。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被认为是最聪
明的人,他到处与所谓有知识的人对话,通过对话他发现,
自己与其他人的不同在于,“我知道 自己无知”。
在 子 秋水篇》中有这样一段辩论故事: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 “白鱼在河水中
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 “你不是鱼,
怎么知道鱼 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
道鱼 的快乐呢 ?”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
就不是鱼 ,你不知道鱼 的快乐,是可 以肯定 的!”庄子说:“请
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你说 ‘你怎么知道鱼快乐’的话,
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 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
… 页面 125…
知道的。”
庄子与惠施辩论的中心是,能否知道他人对事物的 “知
道”情况。庄子认为 “能”,惠施则认为 “不能”。然而在他
们的辩论中,存在他们两人都认可的东西;这些东西如: “子
非鱼 ”、“子非我 ”、“我非子 ”。这些双方均认可 的东西构成庄
子与惠施辩论的前提。对于这些前提,庄子与惠施知道,并
且知道对方知道,并且知道对方知道 自己知道……这些被认
可的前提是庄子与惠施之间的公共知识。
说到这里我们引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公共知识。
公共知识 ( )的概念是最早 由美 国逻
辑学家刘易斯 ( 提出的,经逻辑学家辛迪卡
)以及博弈论专家奥曼 ( 等人 的发
展,今天 已经成为逻辑学、博弈论、人工智能等学科里频繁
使用的一个概念。
公共知识是指某一个群体的知识。公共知识在我们 日常
对话 、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 :它是交流和对话 的起
点 从 已知 的公共知识开始 ,同时也是交流 、对话 的终
点 形成新的公共知识。当然,人们的误解也往往是 由于
对某些公共知识的误解的造成的 将本来不是公共知识的
东西看成是公共知识。
一个群体与另外一个群体之所 以不同,就在于它们拥有
不同的公共知识。
那么什么是公共知识 ?
… 页面 126…
假定一个人群只有两个人 构成, 均知道一件
命题 是 的知识,但此时 还不是他们的公共知
识。当 双方均知道对方知道 ,并且他们各 自都知道对
方知道 自己知道 …这是一个无穷的过程。此时我们说,
成了 之间的公共知识。
一般地,如果 是 个人组成的群体 的公共知识,意
即:群体中的每个人都知道 ,并且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知
道每个人知道
… 页面 127…
下面我们用一个有趣的趣味推理故事来说明公共知识。
假设教室中有一群孩子,假定有 个,其中有 个孩子
脸上有泥 巴。这些孩子能够看到其他孩子脸上是否有泥 巴,
而看不到 自己脸上是否有泥巴。老师进教室对他们说: “你们
中有人脸上有泥巴;知道 自己脸上有泥巴的人请举手。”假定
孩子们之间没有信息交流,并假定他们都是逻辑学高手,能
够进行逻辑推理。当老师重复询 问多少遍,才有孩子举手说
“知道”,并且有多少个孩子同时举手?这就是著名的 “脸上
沾有泥巴的孩子”之谜 (
我们假定这群孩子有 个 。
在老师未说话之前,这群孩子组成的群体的公共知识有:
“每个孩子都有逻辑推理能力”, “每个孩子都听老师的话”、
“老师所说的话是真的”、“每个人都不知道 自己脸上是否有泥
巴”……当老师进入教室后说:“你们有人脸上有泥 巴”,群体
的公共知识发生了变化。 “你们有人脸上有泥巴”是指,至少
有一个小孩的脸上有泥巴。老师做了这个 “公布”之后, “至
… 页面 128…
少有一个小孩的脸上有泥巴”成了这群小孩之间的公共知识,
即每个人都知道它,每个人都知道其他每个人都知道它……
老师问 “知道 自己脸上有泥巴的人请举手”,无论有人举
手还是没有人举手,每个人都能够观察到的。也就是说,老
师问过之后,举手或不举手现象的发生都会改变公共知识。
如果这 个孩子中有 个孩子的脸上有泥巴,除了这个
有泥 巴的孩子不知道外,其他人都能够看到并且知道。老师
说 “你们中有人脸上有泥 巴”后,群体有了一个新的公共知
识。脸上有泥 巴的孩子看到其他孩子的脸上没有泥 巴,他 自
然会推理得出结论:他的脸上有泥 巴。而其他孩子不能判断
自己的脸上是否有泥 巴。因此,当老师说 “知道 自己脸上有
泥巴的人请举手”后,该孩子马上举手说 “知道了”。
如果这 个孩子中有 个孩子的脸上有泥巴,尽管老师
说了 “你们中有人脸上有泥巴”,两个脸上有泥巴的孩子因看
到另外一个孩子的脸上有泥 巴,他不能得出 自己的脸上有泥
巴,其他 个孩子也不能得出。因此,当老师说 “知道 自己
脸上有泥 巴的人请举手”后,所有孩子都没有举手。这表明
这不是上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