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第4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20世纪的调查者认为,他们所观察的一批人,根据其特点(除去功
名地位以外)可以把他们归入通常所理解的绅士阶级之中,有人可
能争辩说,这些观察家的社会分类方案还不够精确。虽然这无疑
是对的,可是在像费孝通那样受过训练的人类学家的著作中的一
些解说之所以模糊,并不是由于缺乏对方法论问题的关心,而是由
于这些著作寻求职能的描述以代替形式的分类。当费孝通把。受
过教育的土地拥有者。包括在20世纪的绅士一类时,他的意思是
说这些人像历史上以绅士著称的集团那样享有威信和行使权力。
毫无疑问,费孝通假定,在传统的制度下恰恰就是这些人通过科举
及第或通过捐纳功名和头衔才有资格取得正式的绅士地位。虽然
到了20世纪30年代,拥有旧政权的正式绅士地位的这些绅士究
竟占多大百分比的问题仍可争论,但如果否定某种程度的社会延


续性,那也是不合理的。①近代中国农村的社会史的大部分内容
包括了旧名流使自己适应变化的环境的努力,这种假设似乎是公
平的。 
那种变化的环境的一个突出方面是,过去用以确定绅士与国
家关系的形式上的特征已被取消。科举制度的结束的确意味着某
些特定的额外所得和机会的丧失,为此现在必须寻找其他途径来
代替。虽然一个绅士家庭的地方上的地位取决于许多因素(名流
的亲属体系结构、学识的声望、闲情逸致,另外还常常取决于拥有
的土地),而且这些因素不单单是由正式的功名地位所产生,但在
某些方面正式的功名地位对作为一个阶级的绅士的生存来说是不
可缺少的。首先,依附在高级功名身份上的显要社会地位能使上
层绅士接近地方官员,这个特权能够转化为有利于他们的税额核
定和法律裁决,同时还使他们免除腐化的衙门吏役的普遍的敲诈
勒索。其次,正式的绅士地位意味着在法令上可以免服劳役或免
缴劳役折成的货币税。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正式的绅士地位
是取得收入的手段。拥有职务是一条能顺利致富的道路。在地方
上,绅士按惯例进行服务(如修理堤坝和管理地方防务),能取得各
种收入,很明显,如果农村绅士要生存下去,他们现在就要与国家
政权的正式机构进行新的联系。 

① 费孝通:。中国的绅士:城乡关系论文集。(芝加哥,1953年),第32页。在19
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当然也存在着作用于农村名流的不寻常的经济力量。经济
形式的基本变化(如地租的日益货币化,固定地租之代替分成地租,外居地主的增加)
改变这一阶级的程度仍有待于系统的研究。 
李文治的。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卷1的材料的编排正好注意了这些问题。此书
在选用材料时,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当前分期方案的理论需要的影响。这个问题尚待
决定。 

地方自治制自然是一个方便的权宜之计。许多地方记载证


明,农村名流通过控制自治的机构力图维持他们在村社的统治,这
个过程我们已经追溯到了晚清的团练制,并且顺利地延续到20世
纪30年代和40年代的国民政府时期。在陕西,通过地方自治机
关,名流的控制明显地得到加强。1931年的一份记载叙述了绅士通
过贿赂得到区长和其他地方职务的情况;他们利用这些职位开始
派捐,勒索了巨额钱财。另一个通讯员写了豪绅通过区自治把持
一切地方事务的情况;这份记载特别指出,过去相当分散和非正式
的绅权,现在通过对地方自治机构的控制又得到了新的集中和合
法化。在贵州(根据1938年的一份报告),旧保甲制的保在自治制
度下已变成了土豪领导的基本上自治的单位,这些土豪都是大地
主。他们或称司令,或称团长,这再次说明他们的权力来源于晚清
的地方军事化。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的总的形势表现出一
种地方的地主(他们的大部分人有一种特别的绅士生活方式)加强
控制地方自治制的过程。① 
传统名流的解体 
我们的材料有力地说明,中国农村名流生存到了20世纪,并
且在某些方面的确巩固了他们在地方社会的地位。可是,虽然农
村各县的大部分旧秩序在19世纪行将结束时保持完整,并且的确
持续存在于民国时期,但是显然有各种新的力量在起作用,它们阻
止了沿着传统路线重建中国政体的努力。什么因素影响着作为国
家一部分的中国名流的结构,以致使它不能在1911年以后在中国
重新建立一个统一和有效的政府? 

①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册,第382-384页。又见行政院农村复
兴委员会编:。陕西省农村调查。(上海,1934年),第148-149页。 

现在让我们在考察时超越现代化的实际内容——涉及几种文


化对抗中的特定的价值观和技术——而去考虑现代化过程对中国
名流的总的结构影响。早期的现代化主要是城市——特别是商
埠——的一种现象,相对地说,中国农村未被波及。由于以城市为
中心,现代化过程开始产生一批新的城市名流,他们发现自己越来
越难以与中国农村的问题完全利害一致。于是,现代化文化与现
代以前的文化之间的差别有伴随着城乡之间的差别而出现的倾
向。尽管新的城市名流在工业、政治、新闻和学术等现代的部门中
取得显著的成就,但他们却越来越难以在中国行政的中心任务中
发挥作用:从城市行政基地去治理主要是农村的社会。 

费孝通所称的农村社会的。社会腐蚀。因现代化过程而加剧
了。①随着一些城市进一步进入新文化时期,它们促使有才之士
从内地的村镇流出,而且这种流动越来越变成是单程的迁移。那
些投身于城市生活中现代化部门的名流发现他们难以再与市镇和
县城的现代以前的文化保持关系。对那些出国留学的名流来说,
情况更是如此。甚至年轻的城市名流中政治上最激进的人也很少
能在解决中国农村问题方面有所作为。现代化对名流所起的分裂
作用引起了像梁漱溟和陶行知等激进的农村重建论者的一片警告
之声,梁、陶二人寻求的是重新使年轻和进步的城市居民与农村问
题利害一致的途径。晚清文人在国内叛乱的压力下能够把旧秩序
凝聚在一起,似乎部分地是由于像曾国藩那样的高级官僚能在一
定程度上享有城市和乡村两者的文化,并能用一条共同的价值观
念链条把名流阶层束缚在一起。但在20世纪,城乡大为扩大的差
距排除了这类人物出现的可能性。在现代化的背景下,社会各层
次名流的一体化——这是清朝体制战胜它内部敌人的关键因
素——是维持不下去的。所以在1949年国家政体的重新一体化

① 费孝通:。中国的绅士。,第127-142页。 


最终实现时,竟随之出现了力图造就一批其文化既植根于中国生
活中现代部门、又植根于现代以前部门的新名流的活动,这是不足
为奇的。 

国民党和南京政府在许多方面是现代化城市文化的产物。尽
管有动听的政治词藻,说什么它的天然盟友是农村社会的有财有
势的人,但是20世纪30年代行政史的材料说明,半现代化的南京
政府常常被证明是农村名流的不速之客和不受欢迎的竞争者。到
30年代中期,国民党当局实际上正在削弱农村小统治者的影响,
剥夺他们的地方治安权,并将地方的治安臵于正规的政府警察机
构和遍布各地的保甲制的职权范围内。①南京政府在建立一个有
效的地方控制形式时所经历的困难被日本侵略者继承了下来,后
者发现自己的日子基本上并不比他们企图赖以统治的本地政府更
加好过。的确,他们从城市基地控制农村地区的困难,使人想起前
一个世纪太平军遇到的困难。 

① 苏松芬编:。现行地方自治法令解释汇编。(上海,1934年),第147-153页。
李宗黄:。中国地方自治概论。(台北,1949年),第66-67页。。湖南省县政报告。卷2,
第42页。 
② 李瞻(音):。战斗中的解放区民兵。(香港,1947年),第22-32页;外务省调查
局编:。中共概论。(东京,1949年),第58-72页。 

对比之下,在抗日战争期间,华北在共产党领导下发展起来的
地方军事化结构与我们看到的19世纪中叶的正统结构有某些惊
人的相似之处。它的相互支援的军事化层次包括从非全日的民兵
到全日的游击战士,再到完全的职业军。它的各级精英被新的组
织技术和一整套新的共同政治倾向凝聚在一起。②根据地方军事
化的传统形式来研究它的组织与战略同其他类似的军事制度的组
织与战略的因果脉络,应该说是有益的。这种多层次的等级组织
已能够对在社会和政治方面脱离农村环境的城市名流提出有力的


挑战:不论对太平天国时期的城市名流,或是对1949年以前的中
国城市名流都是如此,前者因为外地出身和信奉深奥的思想,后者
因为与西方世界有文化联系,所以都脱离了农村。 
(杨品泉译) 

 


 

参考书目 

(本书脚注所引) 
Balazs,étienne。 Le Traité économique du 。Souei…Chou。。Lei… 
den,1953。 
Beal,Edwin George,Jr。 The Origin of Likin,1853-1864。 
Cambridge,Mass: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Harvard University,
1958。 
Chang Chung…li。 The Chinese Gentry:Studies on their Role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ese Society。 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 
ton Press,1958。 
——The Ine of the Chinese Gentry。 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62。 
Chang Te…chien张德坚。 Tse…ch’ing hui…tsuan 贼情汇纂(In… 
telligence handbook on the Taipings)。 1854-1855。 Reprinted in 
vol。 3 of Hsiang Ta,ed。, T’ai…p’ing t’ien…kuo,25-347。 
Changsha hsien…chih 长沙县志。 (Gazetteer of Changsha dis… 
trict,Hunan)。 1871。 
Ch’en Chin 陈僅,ed。 Nan…shan pao…chia shu 南山保甲书
(Pao…chia manual for the Nan…shan'Ch’in…ling,Shensi'area)。 1845。 

Ch’enYin…k’o 陈寅恪。 Sui…T’ang chih…tu yuan…yuan lueh… 
lun kao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the 


sources of Sui and T’ang institutions)。 Peking,1954。 
Cheng…chih kuan…pao 政治官报(Offcial government gazette)。 
Peking,c。 1908-1911。 
Ch’i Chi…kuang 戚继光。 Chi…hsiao hsin…shu纪效新书(New 
manual of effectiveness)。 Reprinted and annotated in Hsu Nai…chao,
Min…kuo…chai ch’i…chung,ts’e 11-15。 
——Lien…ping shih…chi 练兵实纪(True record of trooptrain… 
ing)。 Reprinted and annotated in Hsu Nai…chao,Min…kuo…chai ch’i… 
chung,ts’e 16-20。 
Ch’i Piao…chia 祁彪佳。 Ch’i Piao…c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