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旅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解构旅游- 第1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35米只是三峡蓄水第一步 ,现在已经达到的135米蓄水位只是三峡工程围堰发电期水位,按照分期蓄水的设计规划,到2006年水库蓄水的水位将达到156米,在2009年,这个数字将最终抬高至175米。 
在2003年8月和10月,将有4台机组陆续投产发电,到年底这4台机组的发电量将达到55亿度。“全国13亿人,每人平均可以分到4度电;如果3角钱1度电的话,就可以回收10多亿元的资金;如果每度电能够产生5元钱的产值,就可以创造270多亿元的产值。”潘家铮算了一笔很简单的账。 
而这一切还仅仅是开始。从今年开始一直到2009年,三峡工程每年都将有4台机组投产,发电量等于每年增加一个葛洲坝电站。“当全部26台机组投产后,三峡年均发电量将达到847亿度,这些电量足够照亮半个中国。”潘家铮说。 
放眼世界,恐怕再也没有第二个工程能像三峡大坝这样的牵动我们的神经。原因非常简单,大坝的崛起,将世界奇观长江三峡的面貌彻底改变。同时,它将淹没2个城市,1个县城,1711个村庄;淹没陆地面积632平方公里,范围涉及湖北和重庆的21个县市,淹没房屋总面积34794700平方米,受淹人口846200人;它将动迁上百万人口;它将投入天文数字般的资金;它将形成一个几百亿立方米的巨大水体,被淹没在水体下的是那一层层中华文明进化的足迹。 
三峡工程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全人类。随着大坝工程的进展,三峡景观将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位于宜昌境内的西陵峡将是唯一的例外); 在三峡大坝崛起之后,宜昌将拥有唯一最具峡谷旅游价值的三峡资源(西陵峡一段);将三峡工程涵盖其中的“两坝一峡旅游区”必将成为宜昌地区旅游的王牌产品。针对旅游目标市场,宜昌的城市旅游形象焦点即为“三峡大坝”。从旅游地理意义方面而言,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清江土家族旅游区等同属于长江三峡的边缘旅游带;同时,宜昌部分区县则隶属于“两坝一峡”旅游区的概念范畴之内。而宜昌在其核心旅游资源——“两坝一峡”日益为全世界所瞩目的同时,自身也必将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经过2400多年的历史沉淀和文明洗礼,纵观宜昌210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近400个各种类型的自然和人文旅游景点(区),既有鬼斧神工、气势磅礴的峡江风光,也有旖旎多姿、如诗如画的青山绿水;既有珍禽异兽、神秘奇特的原始森林,也有奇花异草、野趣横生的幽谷险滩;既有高岩飞瀑、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也有独特淳朴、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既有妇孺皆知、千古传唱的历史传奇,也有巍峨壮丽、举世瞩目的现代文明。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置身其中,物我两忘。 
宜昌,不仅旅游资源丰富,而且政府高度重视,是我们国家最早将旅游业定位为唯一支柱产业的为数不多的城市之一。在中国政府大力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今天,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宜昌正迎来千载难逢的旅游大发展的历史机遇。 
2001年7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熔基在宜昌视察时,对宜昌未来的发展寄予厚望。 
朱鎔基说: 
这次看了一下宜昌的城市建设,将来宜昌一定会成为一座世界级城市!……宜昌到处青山绿水,绿树成荫,……宜昌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很大的旅游城市,……很多人要到这里旅游,要大力发展旅游,……。 
 
都 是 李 白 惹 的 祸

李白的一句“朝辞白帝彩云间”,无意中将三峡旅游始于重庆的白帝城常识化了。这个影响足足持续了1200多年,捧红了重庆的三峡旅游,却让已有2400多年历史、同样是三峡门户的宜昌十分郁闷。 

一、朝辞宜昌彩云间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 李白 《早发白帝城》 
这首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儿时起就非常熟悉的。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这首七绝代表着唐代诗词的最高成就。 
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虽然只有28个字,却比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描写长江三峡的155个字,感情更充沛,内容更丰富,特点更鲜明。这首诗不仅简明扼要地描写了长江三峡的地形地貌和水流特点,而且更反映了诗人愉快的心情。 
无论任何时候读这首诗,我都会有一种轻松明快、酣畅流利的感觉! 
殊不知,这首七言绝句是在诗人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欢欣愉悦之情溢于言表,一气呵成之作。 
李白这次过三峡的时候,不是桂冠诗人,而是枷锁罪犯。这位年届花甲、名闻天下的老诗人正遭受了平生第二次、也是最致命的一次政治打击——坐牢流放。纵然是遇赦释放,但他背上的罪名已无法洗清,他命运的悲剧也是被注定了的。 
这同他年青时第一次过三峡的情况完全不同。那是李白写出《早发白帝城》这首诗的三十三年前,当时的李白只有二十五岁,满怀雄心壮志,仗剑去国,一路放歌经过三峡。他曾登上巫山,仰天长啸,徘徊阳台,携卷吟哦。当源自故乡的江水把这游子之舟送到荆门的时候,李白放眼望去,但见“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他以为自己进入了可以大展才华的天地,一度陶醉在“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美妙幻景之中。 
但是,这位曾经受过大唐风范熏陶的旷世奇才时运不济。33年后,他虽然诗名大成,但在政治上却不是一般的怀才不遇,而是落得了“世人皆欲杀”的罪名。 
这是公元759年初夏的一天,李白被公差喝斥着,押进了宜昌的南津关。李白已经56岁了,儿子伯禽远在山东,老妻此时也寓居南昌,孤身一人,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当船逆水行驶到现在的长江三峡大坝(宜昌的黄牛岩下)时,老诗人悲愤地写下了《上三峡》这首诗:“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他此刻的吟叹正如猿鸣般悲切,因无罪被流放而忧愁得鬓发皆白了。 
老诗人就是怀着这样的沮丧和悲愤逆水行舟,到达今天的涪陵时,忽然获得了大赦的消息。于是,李白又怀着报国之心和赤子之心,当即顺流而下,写下了我们前面看到的著名七言绝句《早发白帝城》。 
逆水行舟时郁闷悲愤的心情,和顺流直下时明丽轻快的感觉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如果没有在今天宜昌三峡大坝附近写得《上三峡》这首诗的铺垫,我们恐怕今天就不会欣赏到《早发白帝城》这样的千古绝句了! 
以前,面对三峡天险,最便捷最安全的旅行路线,就是由重庆的白帝城自西向东顺流而下经宜昌到武汉;时至今日,高峡出平湖,由宜昌可以乘豪华邮轮自东向西逆流而上游览三峡。 
如果,李白今天来到1200多年前写下“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诗句的黄牛岩下,看到这里高高崛起的三峡大坝,他又会写出什么样的诗篇呢? 
如果,李白当年写的诗句是“朝辞宜昌彩云间”,不知今天的三峡旅游又会怎样? 

二、三峡上空的迷雾 
2003年6月10日,三峡大坝成功蓄水135米,“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色开始显现。同时,长江三峡区域旅游的景观格局、交通格局、线路格局、消费格局和利益格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这次历史性的三峡旅游的洗牌机遇,各个利益集团都在摩拳擦掌。 
传统的三峡旅游西起重庆,东至湖北宜昌,经过12个市、区、县,全长648公里。作为中国旅游黄金水道,长江三峡也曾是中国旅游40佳之首和中国14条旅游热线首选。但由于自然分布与行政区域的划分,长江三峡被重庆和湖北两省市长期分割,成为全国旅游产品中极为特殊的一个旅游区。 
随着大坝的崛起,高峡平湖的形成,重庆和宜昌这对三峡旅游的欢喜冤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口水大战。一时间,“三峡旅游东移论”、“新三峡旅游重心东移”、“三峡旅游重新洗牌”等大量的媒体炒作热点,被沸沸扬扬地抛了出来。重庆和宜昌两边的旅游主管部门,各说纷纭,一出围绕“谁是长江三峡旅游老大”的好戏开始上演。 
与此同时,国家旅游局联合国务院三峡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交通部、水利部等国家六部委为了保护“长江三峡旅游”的世界级品牌,也为了协调重庆和宜昌的利益,为了扩大经济影响力,委托对旅游业并不熟悉的北京大学编制所谓的《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三峡规划”),努力打造“大三峡旅游经济圈”。 
应当说,过去我们所说的三峡旅游覆盖面很小,主要涉及的只是重庆市和湖北省宜昌市,范围也仅仅停留在长江沿岸的景点和城市,它绝不能代表整个长江三峡地区。而“三峡规划”中的长江三峡涉及到重庆、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五个省市,主要包括重庆丰都、奉节、巫山;湖北巴东、秭归、兴山、神农架、宜昌市、三峡大坝、恩施;湖南湘西;贵州铜仁等地区。规划区分为核心区和辐射区,强调三峡库区对整个三峡区域的核心作用和辐射作用,强调三峡旅游业发展与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移民稳定和发展的特殊贡献。 
此次规划的编制范围是:以长江三峡175米水位库区所涉及市县区为核心范围,以乌江流域、赤水河流域、神农架地区、宜昌及重庆市其他区县、恩施州、张家界市、湘西州和铜仁地区、四川泸州、广安、华莹为辐射范围的广大区域。 
规划的重点是: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对库区移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长江三峡旅游空间布局与产品开发规划;长江三峡区域旅游交通规划;区域旅游分工与协作规划等。 
大三峡旅游品牌定位是“高峡平湖,峡谷风光”和多元的峡江文化,旨在打造“世界第一水电城”。由此,确定了“两极”(重庆、宜昌)、“三轴”(长江主干线主轴、渝川黔辅轴、渝湘鄂陕辅轴)、“三区”(重庆都市旅游区、三峡大坝水电名城旅游区、高峡平湖旅游区)、“四带”(贵州赤水、渝黔乌江画廊、湖北清江、张家界等四条辐射带)为规划发展重点。 
“三峡规划”站在中央政府的利益角度,明确了重庆和宜昌在“长江三峡旅游”这个利益板块中的平等地位,既提升了宜昌的旅游地位,也安抚了重庆的失落心情,同时也回避了深刻的内在矛盾。 
这个规划,与其说是旅游规划,或者经济规划,不如说是一个政治规划。因为该规划除了宣讲了中央政府对三峡旅游的原则性意见外,从旅游发展的角度基本上没有起到什么实质性指导作用。这个宏伟的大规划胜利通过评审后,就消声匿迹了,但笼罩在长江三峡的迷雾仍然存在。 
重庆和宜昌到底在争什么? 
我们的专家们围绕着“三峡旅游”的空泛概念去作所谓的大规划了,但却忽视了矛盾的核心是什么?这个矛盾是怎么产生的?如何去解决? 
“长江三峡”这个世界级的旅游品牌,是中央政府、重庆、宜昌、峡江两岸、中外游客、旅游企业等长期运作形成的,是一个没有产权归属的顶级品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