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旅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解构旅游- 第4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旅游人数就是唯一的获取超额利益的手段。而这种在国际上被称为“带走的是照片,留下的是脚印”的观光旅游,它留下的脚印是非常沉重的。 
每一个旅游者都是一个流动的污染源,旅游者本身对旅游目的地环境的破坏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一些地方,旅游者会无意地或故意地毁坏庄稼作物和农村设施,恐吓牲畜或在乡间抛弃大量垃圾。从游客的鞋子或衣服中将外来植物带入本地脆弱的生态系统等等。 
目前,中国正处于大众旅游的发展期,政府主导下的旅游业只是在尽量应付不断膨胀的需求,眼光相对来说不是很长远。 
对于一些像桂林这样的比较成熟的旅游目的地,现在应该做的不是继续盲目地扩大旅游客源,而是一方面冷静地重新考虑长远的规划,另一方面也需要开始提倡新的旅游形式,不能永远躺在观光旅游的身上晒太阳了。 

六、城市旅游是新的突破口吗? 
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大多被各级政府部门所控制,旅游业摆在什么位置、旅游业发展速度的快慢、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旅游业及配套基础设施的投入大小、旅游资源的开发强度、旅游收益的分配等关键性问题的决策权,被政府紧紧抓住,所以中国的旅游业被称为“政府主导” 型。 
过去30年,桂林是典型的政府主导下发展旅游的。桂林旅游的成功和失败,都与地方政府密切相关。 
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和空间布局,不仅意味着对地方政府和代理人企业既得利益的重新分配,即桂林旅游的收益会由现在的国有背景的各类旅游企业流向基层社区和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而且会对桂林旅游板块和桂林经济板块产生革命性的改变。 
桂林政府对于桂林旅游的重点,目前明显还是“漓江”为核心的观光旅游和市区“两江四湖”为核心的城市旅游。这两个重点发展方向是最能保全桂林市政府利益的一种策略,既可以通过传统旅游模式保证既得利益的延续,又可以通过新型旅游模式赚取社会效益。这是典型的站在桂林政府的角度考虑问题的结果。 
但是,桂林山水并不仅仅是桂林政府的,她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如果我们站在游客的角度来看,“漓江”为核心的观光旅游虽然人满为患,至今仍有相当的魅力。而市区“两江四湖”为核心的城市旅游,对于本来就来自城市的游客的吸引力恐怕远远不及对于桂林市民的吸引力。 
如果我们站在一个文明社会的旅游观察家的角度来看,“漓江”为核心的观光旅游应该严格控制和削减旅游人数了,应该严格控制和削减旅游区点的数量了,应该将这条黄金旅游线打造成一条“人在画中游,水在山中绕”的生态旅游的精品线路,而不是一个贩卖桂林山水的农贸市场。 
市区“两江四湖”为核心的城市旅游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概念。任何一个能够发展城市旅游的城市,一定是拥有着独特而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否则,再好的出发点也只会变成一个概念。 
因为,不是随便一个城市就可以开展城市旅游的。 

七、路在何方? 
个人可支配收入的上升、城市化程度的增加、移动性的增强、自由时间的增多、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巨大的全球媒体网络化等因素,导致了最近50年里进行国内旅游的人数大大增加,估计在未来的几年里,旅游人数还会以每年10%的比例增长。 
面对如此朝阳的一个产业,已经将观光旅游做到极至的桂林又在思考什么呢? 
几乎每一位来桂林的游客, 大都会选择乘船游览漓江风光。随着游客数量的几何式增长,漓江的乘船游览方式一直没有改变,漓江的航线非但没有延长反而经常缩短,漓江的江面非但没有拓宽反而有所收窄,在游客稳步增长的情况下,这种常规接待能力出现下降趋势,这两者间日益凸现的矛盾再一次引起人们对桂林旅游的未来高度关注。 
在漓江沿岸增加更多的旅游区点不是解决办法,改变乘船游览的单一旅游方式不是解决办法,在漓江上游建设多座水库保证航道畅通不是解决方法,因为所有这些办法都是围绕如何掠夺漓江剩余价值的办法。这些所谓的解决方法,其实从根本上讲,都是毁灭漓江旅游的馊主意。 
漓江现在需要的不是进一步的开发,而是进一步的控制;不是进一步的增加客源,而是进一步的削减客源。 
漓江需要的是休息,是重新构建一个满足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旅游生态链”。 
我们不能为了满足一个地方政府的短期政治利益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短期利益,而摧毁一个世界级的旅游品牌。如果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回首过去,我们会发现近10年的旅游发展给漓江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之前几千年的类似积累,它带来的综合收益并没有给漓江风光本身和桂林市民带来相应的回报。 
如果说过去几十年的观光旅游发展给桂林带来的最大受益,就是培育了一个世界级的旅游品牌:桂林山水。 
桂林未来的旅游发展之路,只能是采取“品牌扩张” 的策略。具体而言,就是在“桂林山水”这个品牌的统领下,构建包括漓江山水在内的多极旅游产品体系,在产品类型上呈现多元化格局,在空间布局上走出漓江的束缚,在旅游形象上塑造丰富的大桂林概念, 在发展战略上确立以生态旅游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桂 林 启 示 录

一、 不是任何一个城市都可以开发城市旅游的。 
二、 对于旅游目的地城市,城市形象必须和旅游形象相统一。 
三、 在中国,政府的角色更像一把双薪#皇且桓顺印? 
四、 压抑了5000年的国民旅游欲望,终于在上个世纪90年代爆发了。 
五、 别把桂林旅游做成一个贩卖漓江山水的农贸市场。 
六、 桂林的最终出路是走出漓江。 
七、 生态旅游是桂林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八、 旅游统计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把营业额当成纯利润了。 
九、 “收费站模式”是中国旅游业低水平发展的标志。 
十、 “红岩模式”是中国农家乐旅游的榜样。 
十一、 要站在大桂林的高度看漓江,不要站在漓江的江面看桂林。 
十二、 穿过西街的是观光客,呆在西街的是休闲者。 
十三、 厕所都可以炒作的这么香艳,这是桂林最有文化的一个壮举。 
十四、 城市的精神重于它的使用。 
十五、 如果没有漓江,桂林将会怎样? 
这,就是我心中的桂林。  

一只小小的紫沙壶,里面装满满的铁观音,冲出少许浓浓的茶水,慢慢地撩人醉了。 
厦门,很像铁观音。 
既有清淡如茶香的城市性格,也有淳厚如茶汤的商业运作,而那片片茶叶却像一个个散落的旅游点。如果没有了鼓浪屿,没有了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没有了南普陀,没有了湖里山炮台,那厦门还有什么呢? 
没有了这些旅游点,厦门又还能冲出什么旅游的好茶呢? 
这每一个旅游点都十分优秀,但彼此之间又好像缺少必然的联系。 
厦门的旅游点和厦门的人一样,都有些散漫。 
虽然厦门的旅游是靠它们支撑起来的,但厦门的旅游形象却是模糊的,厦门未来旅游业的走向更让人充满迷惑。 



一 个 更 适 合 养 老 的 地 方


去福建旅游,有两个地方是一定要去的:一个是武夷山,一个便是厦门。去武夷山的,通常都要经厦门;去厦门的,多数都要捎带一下武夷山。武夷山和厦门的绝配,构成了福建旅游的黄金线路。武夷山作为旅游目的地,是无庸置疑的;而厦门作为旅游城市,它的定位却是模糊的。与其说它是一个旅游的地方,到不如说它更像一个养老的地方。 
1998年5月,应老同学们的热情邀请,我第一次来到厦门。 
飞机着陆前,我透过机舱的窗户从空中先看了看厦门,感觉很整齐、很清静。步出机舱,就走入那宽敞亮堂的高琦机场候机楼。机场等级之高、空间之大和旅客数量之少,形成了明显对比。 
据说,该机场之所以超标准建造,是为了迎接和台湾的“三通”。在我看来,每一个来到厦门的旅客从一接触厦门的土地,就开始享受到高琦国际机场的高等级服务。至于和台湾三通是否有着什么关联,早已被旅客的喜悦和满足代替了。 
于是,我对厦门有了很好的第一印象。 
初到厦门,觉得这座城市很小巧,很安静,很精致,很洁净,很温馨,很美丽。 
城市的魅力其实无关乎它们的大小和行政级别,比如大连较之沈阳、青岛较之济南、桂林较之南宁、厦门较之福州,就更具魅力。凡是这类有魅力的城市,大都是旅游城市。 
有着自己特殊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的城市肯定是最让人喜欢的城市,也是最让人难忘的城市。 
厦门是个岛,是个很容易让人流连忘返的海岛,是个温馨而美丽的大花园。 
中国的海滨城市很多,但以岛为市的却很少,记忆中好像只有两个最有名的:香港和厦门。香港以其“购物天堂”的繁荣和“动感之都”的活力著称于世,而厦门却是以温馨其内和美丽其外而举世闻名。 
我们现在看到的厦门,是一座崭新的现代化海滨城市,气派的海沧大桥飞架南北,亮丽的环岛路蜿蜒曲折,开放的高琦国际机场迎来送往,优雅的鼓浪屿琴声袅袅……。流线型的国际银行大厦高高耸立在厦门港旁边,它的傲人身姿仿佛在向每一个来到厦门的人诉说着厦门的未来。 
厦门是个淡定而世俗的城市。 
厦门自古就是远离政治中心而偏于东南一隅的。在几百年以前,厦门岛还是一个只有白鹭和毒蛇的荒凉海岛。最早上到厦门岛的,都是外地的拓荒者。大家怀着同样的目的,战战兢兢地来到这个鲜有人烟的海岛。面对恶劣的环境和生存的压力,由于相同的身份,大家很容易团结起来,共同建设一个赖以生存的家园。我想,厦门人的家园意识是不是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呢? 
厦门是个很另类的地方,很像一类人,年纪不大但是阅历很深,任凭海浪冲击但却闲庭信步。 
厦门是个典型的家天下的城市,是一个生活大于一切的城市, 
旧城区就那么大,那些承载沧桑历史的南方骑楼,也被聪慧的厦门人收拾得干净漂亮。城区的人们闲散温和,看上去彼此就像街坊邻居似的,显得非常随和,安详。 
厦门,作为城市来说,它适合养老;作为旅游来说,它适合观光;作为闽南人来说,它适合居住;作为北方人来说,它适合移民;作为南方游客来说,它适合做临时情人,但不适合做长久爱人。 
在这个小城市,你既可以悟到南普陀东方文明的超脱,也可以看到鼓浪屿西方文明的蛮横,更可以读到集美学村民族意识的觉醒。 
这就是我眼中的厦门。  

琴 声 拂 月 香 满 楼

如果不是海岛,它可能就过于普通,就像人群中的一个小女孩;如果没有钢琴,它可能就流于平俗,就像小家碧玉的邻家姑娘;如果没有老别墅,它可能就丧失了贵族血统的历史传承,如同一个个海边的渔家妹子,苍白地融入大海。正是这三种要素的的长期互融,才形成了中国独一无二的“海上花园”。
海岛是鼓浪屿美丽的胴体,音乐是鼓浪屿独特的气质,而老别墅则是它高贵的灵魂。 

一、迷情鼓浪屿 
鼓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