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旅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解构旅游- 第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山西,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华夏文明在三晋大地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在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东风吹拂下,“大院”这颗尘封尘多年的种子也在“文化”的滋润下,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了。正是在市场和政府的半推半就中,大院文化的旅游产品体系逐步构建起来。也正是大院文化这颗新星,挽救了20世纪90年代的山西旅游业,为山西的旅游发展树起一座丰碑。 

一、凝固的晋商史诗 
正是张艺谋的那部《大红灯笼高高挂》在海内外的热播,让沉寂了多年的乔家大院声名鹊起,名扬四海。一时间,排着队前往乔家大院里撒银子的外地游客纷至沓来,“老西儿”做梦也想不到,曾经死气沉沉的晋商大院,竟会引来如此之多的游客,竟会给他们带来如此丰厚的利润,着实让当时还不知旅游经济为何物的他们偷着乐了一把。乔家大院的门票收入逐年盘升,其中2001年门票收入近800万元,成为了山西旅游的一个亮点,一面招牌,以至人们说:“旅游不到‘在中堂’,枉来山西走一趟”。 
大院依旧还是那个大院,高墙依旧还是那个高墙,民俗依旧还是那个民俗,唯一改变的就是一座“建筑实体”向一个“经济实体”的转变。面对突如其来的惊喜,不得不让那些一直都以煤矿为荣的山西人重新审视身边老祖宗们留下的诸多深宅大院。矿井那边传来阵阵令人毛孔悚然的瓦斯爆炸声更是让他们深深的意识到原来自己身边还有比煤矿更宝贵的资源。 
乔家大院成功的开发给混沌的山西旅游市场带来了一股劲风,一种新意,为山西旅游树起一面旗帜,一座丰碑,为山西的经济发展注入一股新的活力,指明新的方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正是在乔家大院的刺激下,由乔家大院的建筑、民俗、商业文化热,逐渐演变成为晋中境内的大院文化热。在乔家大院之后,曹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庄园等纷纷登台亮相,蔚为壮观,形成国内旅游市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山西大院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其为何也能像“山西陈醋”那样在全国飘香,甚至老外也纷纷为之“竞折腰”? 
首先,她拨动了人们“精神寻根”心弦。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时代,世界变得越来越精彩,但人类却走得越来越迷惘,变得越来越寂寞。于是越来越多的人竭力地去寻找自己的历史,寻找自己祖辈的历史,寻找自己民族的历史。这也是为何《三国演义》、《包青天》和《康熙王朝》等古装历史影视片异常的卖座,这也是为何丽江、周庄和凤凰等远去家园日益受到青睐的原因之一。而山西大院群落的出现,正是封建社会后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是商业经济与封建政权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结果,是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以来山西商民巨额财富积累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山西大院可以说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一大缩影,是近代中国辉煌与没落的见证。游客们当然渴望从那经历了百年风雨的砖瓦、廊柱之间,寻找它们充满传奇的历史,从那富丽堂皇的高墙、深院之中,重温那段繁华的旧梦。 
其次,她紧绷着人们“发迹”的神经。在这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有谁不想在经济的浪潮中大展宏图,做时代的精英,做财富的主人。人们渴望从“世界五百强”那儿学到企业成功经营管理的经验,渴望从杰克。韦尔奇、比尔。盖兹和李嘉诚等著名企业家身上找到个人崛起的秘诀。当然作为曾富甲天下,左右中国的经济命脉数百年的晋商的豪宅,中国商业发展史在这里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大院里一砖一瓦、每个细节局部都有晋商文化交织其中,从而形成具有独特文化底蕴的商业氛围,或者说具有独特商业气息的文化底蕴。大院是一部部晋商发迹史,一本本近代“商业圣经”,很多游客可以从中读出晋商崛起和兴旺的奥秘,也有游客从中读懂晋商衰败和没落的原由。总之,在这里游客总能醍醐灌顶,感受商业智慧。 
再次,她顺应了民俗意识的回潮。在这个信息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民俗意识的回归,母体文化的回归是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之一。越是民俗的东西,其认同感也就越强,其魅力也就越大。从北京申办奥运会的“中国结”到上海APEC的“唐装”再到奥运标志“中国印”,无不表明中华民族在这个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大历史背景下的也正努力寻找着母体文化的回归,民俗意识越来越强。作为我国明清建筑之最,饱蘸民俗风情的画廊;山西大院怎能不让游客为之心动呢。从乔家大院的双“喜”字布局,到王家大院的“王”字布局,再到曹家大院的“寿”字布局,无不彰显规划设计者的高超水平和新潮构思。大院的砖雕、石雕、木雕,既汇聚了中国民俗体裁的内容,又突出了当地的民俗风情,还展示了当地民间艺术家的高超雕刻艺术水平。难怪众多游客为之着迷,这种着迷正是对大院文化的一种关爱和崇尚,当然也包含着对于晋中民俗文化的品味与体验。 
总之,融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商业文化和装饰文化为一体的山西大院以其特有魅力征服了广大游客。她是一座座民居经典,是一部部晋商史诗,是一幅幅民俗画卷,是一幕幕凝固的戏剧,是一粒粒跳跃的音符。 
山西大院的出场是市场的呼唤,是时代的渴求。 

二、没有硝烟的战争 
当然,随着大院旅游开发的风起云涌,大院旅游开发高潮的迭起,大院之间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下面不妨回顾一下这场愈演愈烈的大院文化开发热潮。 
掀起这场“没有硝烟战争”的“始作俑者”当然是乔家大院。乔家大院于1986年11月1日进入旅游市场。1991年,随着《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拍摄和公映,这颗被誉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罕见的明珠”人气急剧上升,其中2001年所接待游客达27万人次,门票收入近800万元。 
乔家大院的成功开发,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山西省晋中市人眼中,既然乔家大院能开发得如此成功,能产生如此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那些比乔家大院更壮观更辉煌的大院肯定也会产生良好效益。于是,各地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大院,大有摆出“欲与乔家试比高”的姿势,构成了一组令人目眩的大院文化风景线。 
1995年10 月1日,太谷县曹家大院(三多堂)对外开放,全院以“寿”字型布局,并以“多福、多寿、多子”为主题,第二年全年门票达到108万元,但之后则出现了逐年递减的现象。 
1996年6月22日,祁县渠家大院对外开放,定位为“晋商文化博物馆”。尽管现在开放的渠家大院,是原来渠家宅院的五分之一,但其门票收入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1997年8月18日,灵石县王家大院对外开放,定位为“中国民居博物馆”。开业以来,门票收入一直呈明显上升趋势。2001年王家大院的全年门票收入为1200万元。 
2000年10月1日,太谷县孔祥熙宅院正式对外开放,门票收入不甚理想。 
2001年9月29日,榆次市常家庄园对外开放,定位为“中国儒商民居”。开放仅2个月,常家庄园的门票收入就达到150 多万元,走势强劲,成为大院文化旅游的一匹黑马。 
大院四起;逐鹿市场,白热化的竞争自然免不了出现“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悲喜两重天”的局面。 
是大院开发过火了吗?是大院开发泛滥了吗?大院文化开发的路在何方?一时间,业内、业外人士纷纷在媒体上“论剑”,先是黄芳女士于2002年2月25日的《中国旅游报》上刊发了一篇名为《大院文化开发热该叫暂停了》的文章,该文在充分肯定了近年来山西开发以大院和晋商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旅游对于推动山西旅游业发展的作用的同时,也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认为大院开发过热会导致重复建设和旅游资源的浪费,进而导致各大院的效益下降。因此提出“大院开发该叫暂停”的观点。但在2002年3月25日的《中国旅游报》上,我的好朋友、山西旅游界资深人士李彬先生回应了一篇名为《大院文化冷与热应由市场调温》的文章,该文认为大院文化的“热”与“冷”都是很正常的市场现象,大院开发冷热应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去调节,通过竞争而达到优胜劣汰,从中促进大院开发上档次、上水平、成规模、成气候。如果人为地去阻止大院的发展,并不适当。 
在这两种论调中,我较为倾向后者,但不可否认在业已开发的大院中普遍存在产品档次不高,表现手法老套,文化挖掘不足,参与性不强等问题,甚至出现盲目开发、疯狂克隆、重复建设的现实。文化的魅力在于个性,文化的乏味在于雷同。山西缺的不是大院,而是精品的大院,而是有个性、有魅力、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大院。 
如果仅仅把大院的建筑形态作为大院文化开发的最大卖点,那么这样只能造成重复的建设和资源的浪费,这样走下去路只会越走越窄,越走越迷惘,直到被市场淘汰。 
总之,文化是大院的灵魂,个性是大院的生命。能否在市场的“大浪淘沙”中傲视群雄,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看各个大院能否“以市场为导向,以建筑为形体,以文化为灵魂,走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的特色之路。  

没有灵魂的家园


山西的乔家大院,在20世纪90年代无意中成了在文化遗产旅游领域的一颗新星。随后,陆续浮出水面的周庄为代表的江南古镇、丽江为代表的雪域风情、宏村为代表的徽派建筑等文化遗产,不仅一次次掀起旅游高潮,而且也越来越引起国人对自己所在城市文脉渊源的反思:千城一貌,是不是城市化的陷阱? 

一、大院的背后 
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捧红了沉寂百年的山西乔家大院,并在随后的若干年里掀起了一股大院文化热;李安的《卧虎藏龙》让全球的目光走进了那“中国画里的乡村”,极大地引发了世人对徽商和徽派建筑的关注。如果说张艺谋指导的《菊豆》是第一次以电影为媒介让人们了解了徽派建筑的个性,那么李安的《卧虎藏龙》则是让世人感受了徽派建筑的神韵。 
2001年,台湾导演李安指导的电影《卧虎藏龙》,荣获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等四项大奖。这部影片中有两处令人过目不忘的场景:广袤翠绿的竹海,平滑似镜的水面。就像所有看过这部影片的朋友一样,我也一直在询问着自己:这到底是什么地方? 
后来,我终于知道了:浙江安吉的竹海,安徽黟县的宏村。 
正是这部华人第一次获奥斯卡大奖的《卧虎藏龙》,免费为安吉竹海和黟县宏村做了个世界性的广告。至此,电影的魔幻功能加上奥斯卡的号召力,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带进了那卧虎藏龙的竹海和宏村。 
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第一次让全球的人们关注晋商和那些承载着山西辉煌的晋商大院;李安的《卧虎藏龙》,则是再一次以高姿态吸引全球眼光关注徽商和那些传承徽州智慧的徽派建筑。 
实际上,晋商“大院文化热”也好,还是“徽派建筑热”也好,虽然载体是明清中国两大商帮晋商和徽商的宅院建筑,虽然这种热潮的掀起是归功于几部在这里拍摄的精彩的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