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旅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解构旅游- 第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为了拍出一个森严的、封闭的、阴冷的空间环境,张艺谋跑遍了大江南北,四川大地主刘文彩的宅院、山西阎锡山旧居都去过了,选来选去还是选中了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 
在张艺谋眼里,乔家大院绝对是一口资源丰富的文化“老井”。试想,张导从南走到北,从东走到西,惟独进了乔家大院他停住了脚步。吸引他的不只是那深宅大院,也不只是那古朴的建筑和精细的雕刻,而是弥漫在大院上空浓重的封建庄园的文化气息,这种文化气息从深暗的走廊、华丽的房檐、宽厚的门洞、高跷的屋脊渗透出来,挥之不去。这不正是《大红灯笼高高挂》所追求的意境吗?他是在用百年豪宅演绎大红的灯笼,也是在用大红灯笼照亮这百年的豪门。 
由此看来,与其说《大红灯笼高高挂》唱红了乔家大院,莫若说乔家大院成就了《大红灯笼高高挂》。 

二、包头是这样建成的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的乔家堡村,距离太原市约50公里,是晋商中的杰出代表乔氏家族的故宅。 
说起乔氏家族,有三件事令我感慨不已:一是一个人缔造了一座包头城;二是无意中充当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产品期货交易的经纪人;三是六代人近200年兴建乔家大院。 
要说包头,它是和一个名字紧紧相连的,那就是乔贵发——乔氏商业帝国的缔造者。这个乔贵发,一开始并没有像他的名字希望的那样富贵发达,而是一个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穷光棍汉。为生活所逼,于乾隆初年孤身一人,背井离乡走西口。 
乔贵发先是在赫赫有名的“大盛魁”作小小的驼工,经过几年走南闯北的磨练,雄心勃勃的乔贵发决定不再帮人打工,而是准备闯一闯当时“蒙古王国”里的“经济特区”——萨拉齐。萨拉齐距归化城(现在的呼和浩特)200里,是归化通往西部蒙古的交通要道,由于大量汉人在此耕种、经商,清政府在此建立了镇政府,并委派专人负责汉人事务。于是,在“蒙古王国”里,建立起了一个“汉人大使馆”。乔贵发正是在这个小小的地方,靠着卖豆芽、豆腐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 
乾隆八年,乔贵发毅然走出萨拉齐,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战略转型。正是在这个风水宝地,乔贵发开始构建起后来威名远震的乔氏商业帝国。也正是这个地方,至今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 
没错,这儿就是包头。 
清朝初年,包头地区是蒙古族土默特部落巴图尔家族的“户口地”。早在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征服土默特部落后,按照大清体制,把土默特部落改建为左右二旗,旗内18-60岁男性牧民编为兵勇,平时放牧,战时出征;但这些兵勇不给兵饷,而是拨给一定数量的土地,维持生活需要和出征需要,这些土地就叫“户口地”。巴图尔家族的户口地就是这样得来的。蒙语巴图尔被译成汉语就是:泊头、包头、包特、博托等,最后汉人约定俗成,拣最顺嘴的叫,结果“包头”一名就一统天下了。 
当时的包头既不是城也不是镇,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小村庄。但乔贵发恰恰是透过这个“小”,看到了旅蒙商队必经之路这个商机的“大”。借助优越的区位优势,先是开设草料铺,兼卖豆芽、豆腐、烧饼等杂货。稍有积蓄后,又开设了兼当经纪人的客栈、货栈——广盛公。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不仅聘请掌柜主持业务,同时也根据市场需求扩大了经营范围,以米、酒、面、油等为主业,上至绸缎布匹,下至蔬菜杂货,不分行业,应有尽有。乔贵发在包头苦干30年,为乔氏商业帝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真正让乔氏商业帝国走向辉煌的,是乔贵发的孙子——乔致庸(1818-1870)。乔致庸字仲登,号晓池,青年时曾中秀才,“欲以儒术昌门阀”。后来;因为主持乔氏商业帝国的家兄乔致广去世,在万般无奈之下弃儒经商。乔致庸秉持“首重信、次讲义、三求利”的经商之道,接手乔氏商业帝国后,就将“广盛公”改组为“复盛公”,凭借包头这块发祥地,进而垄断、操纵了内蒙市场,并陆续将其大德恒、大德通等票号通汇于天下。极盛时期,乔氏在全国有30多家分号,已经达到“走遍天下不住店”的地步。 
不知是包头孕育了乔家,还是乔家缔造了包头,反正至今北方很多地方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 

三、买树梢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经历的贸易方式只有两大类:现货贸易和期货贸易。一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期货交易是1848年在美国芝加哥农业区萌生的,中国的期货交易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的上海。但是随着对晋商文化的深入研究,我发现晋商早在清朝嘉庆年间就开始了所谓“买树梢”的期货交易活动。 
“买树梢”究竟是怎样的经济活动呢? 
在春季的时候,农民们一般都急于用钱,所以纷纷向商号借支银钱货物,以所种青苗庄稼作抵,通常议定的价格非常低廉。到秋天粮食收获后,农民照议定的价格交粮。这种投机买卖俗称“买树梢”。 
“买树梢”为什么能在包头萌生呢? 
康熙皇帝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叛乱后,稳定了对蒙古地区的统治,随即解除了汉蒙贸易的禁令,于是大批汉族商人走出口外从事对蒙贸易,地处汉蒙贸易交通要道的包头就有了这些商人的足迹。由于这里土地肥沃,税收优惠,还有较好的市场(大批的旅蒙商队需要粮食和草料),于是土地贫瘠的山西北部农民纷纷来到这里开荒种地。他们春夏来开垦种地,秋天卖粮挣钱后回老家。包头一开始就是由这些农民和旅蒙商人形成的村庄。 
由于包头地处旅蒙商队的交通要道,商人云集,粮食需求旺盛;又由于包头地处北国黄河边上,或涝或旱或寒,气候变化不定,粮食收成不定,又远离口内的产粮区,不便运粮调剂,致使粮价或涨或跌,暴涨暴跌,变化无常。正是这或涨或跌、暴涨暴跌的无常,令大本领加大本钱的乔贵发,在粮食市场上进退自如,大赚其钱。 
农民通过种地卖粮挣钱,买卖人通过做生意赚钱,来包头的都是来挣钱的。由于粮食的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而不是自给自足,所以,包头一生出来血管里流得就是商品经济的血!再加上由于行政建制较晚较弱而缺少封建政权的约束,以及汉蒙贸易交通要道的区位优势,都给包头这个小村庄注入了强大的经济活力。这些,都是产生期货这种复杂商品交易方式的优良土壤。 
1798年,“广盛公”改组为“复盛公”的前三年,是乔家在“买树梢”上坐收暴利的一年。如果我们不论乔家以前如何“吃惯了投机倒把的甜头”,就以1798年这一次来算起,也比1848年美国芝加哥农业区的农产品期货交易早50年! 

四、天作之合 
我们今天看到的乔家大院,其实只是乔致庸的“在中堂”。 
乔贵发百年以后,乔氏三兄弟分家析产,各立堂名:长子乔全德为德兴堂,次子乔全义为宁守堂,三子乔全美为在中堂。广盛公号内属乔贵发名下的财股也一分为三,分属三个堂名。但乔氏三兄弟恪守父训,虽然分堂各过,但共同维护广盛公的生意。到了乔全美的儿子乔致庸时,袭祖父遗风,继三世家业,掌管乔氏商业帝国60多年。 
由于种种原因,德兴堂和宁守堂已经遭受严重毁坏,唯一能代表乔家大院的,也就在中堂了。 
这座大院从乾隆二十年(1755)始建,经同治、光绪年间二次扩建和民国初年的重修,直到由于抗日战争爆发而中断,历时近200年,形成一个占地8724。8平方米的晋商大院。 
从空中鸟瞰,乔家大院的整体布局呈 “喜喜”字型,分为六个大院,二十个小院共三百一十三间房。乔家大院这座城堡式建筑院中有院,院中有园,院院相连,屋屋相接。外观巍峨高耸,内视富丽堂皇。院内触目皆是“招财进宝”、“麒麟送子”或者“天官赐福”之类的精美砖雕和木雕,就连屋顶上那140多个烟筒,也皆为精雕细镂之作。 
在山西省已经发现的大院中,乔家大院其实并不算大,但其结构却十分复杂而典型,是集北方民居建筑精华之大成的艺术珍品。在院落形式上,有四合院、穿心院、偏正套院、过庭院;在屋顶造型上,有悬山顶、顶山顶、歇山顶、硬山顶、卷棚顶以及平方顶;在房门结构上,有一斗三升十一踩双翘角门、芜栏半出檐、硬山顶单出檐门、砖雕式侧跨门;在窗户构型上,有仿明式酸枝棂月窗、条栅型窗、雕花型窗、双开扇型窗等。一个院落一个景,院院景景各不同。每一处的砖石木雕和镂花刻绘,都似乎是一个充满灵性的生命。 
电影原著《妻妾成群》,说的是民国初年一家富户的男主人娶了四五个女人争风吃醋的故事。众多妻妾一人一院,男人晚间要去哪个院以点灯笼为号,院中的太太见灯笼出门迎接。剧中4个女人,分占4个院,而乔家大院的6个院,正是张艺谋导演求之不得的现成场景。 
真是天缘巧合。 

五、旧瓶装新醋 
1991年,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获第四十四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第六十四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这是一个标志,中国电影终于走向世界。 
《大红灯笼高高挂》对中国旧时代的婚姻题裁的演绎满足了西方审美视角。东方的神秘就像那被门掩住的黄昏月暮,只有乱红飞过,只有几段凄婉的旧戏文。隐忍和被压抑的情绪贯穿始终,直到最后也没有被情节突破,只是一个新的姨太太又开始了新的四季。 
这里,张艺谋和乔家大院开了一个美丽的玩笑。 
大凡看过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朋友,可能都认为乔家大院的主人一定像电影中的老爷一样妻妾成群。其实,不要说是妻妾成群,就是纳一个小妾也是乔家家规断然不允许的。乔氏家族给子孙们制定的严格的家规“六不准”,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不准纳妾”。 
据祁县文物旅游局有关官员给我介绍,历史上乔氏家族曾经有一个子孙因纳妾而被赶出了乔家大院,被迫和乔家堡的村民混住在一起。我请祁县文物旅游局陪同官员,带我去看看那位被赶出家门的乔氏家族成员的院子。在一片残墙断瓦的农家小院中间,我找到了那个宅院。虽然残旧,虽然沦落,但房屋的很多精美的石雕、木雕和砖雕,还是让我们能够感觉到这不是一处普通的村民住宅。虽然宅院还算体面,但是被赶出乔家大院而丧失家族地位的那份落寂和羞耻,恐怕不是几个精美石雕可以掩饰的。 
仰望高耸森严的院墙,想想现在扭曲的人性和失控的人欲,我感慨万分。 
乔家不许纳妾的家规并不仅仅因为道德修养的高洁,同时也是晋商商业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晋商常年在外经商,如果妻妾成群,不仅会造成内部争风吃醋的家庭矛盾,而且很容易诱发红杏出墙的家族丑闻。妻妾多,必然子孙多;子孙多,财产的继承人就多,这样苦心经营一生的产业一经众多子孙分割,就会化整为零。为了让家族产业代代相传,晋商们都遵循着一些彼此心照不宣的人生准则。正是秉持着这种严谨的生活态度,乔氏家族的成员们才能够在160多年间不断地扩大乔家大院的规模。而大院规模的不断扩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