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一个是双方都索要借款.这时双方都只能拿回70万元;另一个就是双
方在第一年都不索要借款.这时根据我们在第二阶段的分析,双方各能收到
140万元的回报 自然对于A和B来说,后一个纳什均衡比前一个纳什均衡
措鹿博弈:走上集体优化之路
要好。
遗憾的是.并没有什么可以保证A、B双方一定不会在第一年索要借款。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模型中的c就相当于是一家银行,而A和B就是银行的
存款客户。
银行挤兑往往是由于谣言四起,存款客户不再放心将钱放在银行中,纷
纷去拿回存款。在很短的时问内,银行又无法筹措大量的现金.最终的结果
就是银行倒闭,很多人只能抽回银行存款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分存款都拿不
到。这种情况往往就是实际生活中许多银行因挤兑风潮倒闭的根源。
“看不见的手”失灵
如果我们从挤兑现象引申开来,似乎又回到了囚徒困境的模型。但是在
这里,我们不再探讨使每个参与者参与挤兑的机制,而是由此寻找一种能够
避免争相挤兑,从而走上集体优化的道路。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说的是一个人有一妻一妾,妻子年纪大而妾年轻。
于是,妻子每天都把丈夫头上的黑发拔一点下去,以使他与自己的年龄相配.
同时使他在朋友面前的形象也显得更为德高望重一些。而小妾每天把丈夫的
白发拨一点下去,以使他显得年轻一些,显得更有活力一些。过了没有多久,
这个人变成了秃头。
无论是妻还是妾,她们为这个男人拔头发的动机都无可非议,但是最终
却是两败俱伤,不,是三败俱伤,把自己的丈夫变成了秃头。单纯地批评她
们的愚蠢是于事无补的,正如生活中无数类似的故事一样,我们需要的是实
现集体优化的解决方法。
按照传统经济学的观点,集体优化是不需要刻意追求的.只需要每一个
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终全社会达到优化的效果。也正是在这样的观
念之下.“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一度成为广泛流传的观念。
其实,这种思想真正的来源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c这本书中提出,
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会从个人自利的经济行动中,提炼出社会整体的经济
福祉。让我们重温一下这段经典论述:
051
飘w当篮
铲
“我们的晚餐并不是来自屠夫、啤酒酿造者或点心师傅的善心,而是源
于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考虑 ‘每个人’只关心他自己的安全、他自己的得
益。他由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实现他原本没有想过的另一目标。他通
过追求自己的利益.结果也实现了社会的利益,比他一心要提升社会利益还
要有效。”
1776年这段话在《国富论》中出现以后,很快成为鼓吹自由市场经济者
的最有力论调。很多人因此认为,经济市场的效率意味着政府不要干预个人
为使自己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自利尝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发达.这种思想及其各种变化形式.迅速成为指
导人们行为的一种价值准则.或者为自利行为辩解的一种论据。在《联邦党
人文集》中.麦迪逊认为,在幅员足够大的共和国中,不同政治派别图谋私
利的行为.在某种自动的作用之下反可形成内政的和谐。
由盂德斯鸠首倡并且实践的美国宪法之中的三权分立与制衡观念,也是
出自同一观点。分权的目的是防止专制,而不是为了政府和谐;其用意在于
使政府各部门在追求本身利益的同时.能节制过分的行为,从而促进大家的
利益。
同样的原则被应用到国际事务里。各国追求本身利益的同时,对国际社
会也会有所贡献,仿佛有一只隐形的手.能够保证各国凭自由意志所做的选
择必能为人类全体带来福祉。
然而事实上,并不是只要每一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世界就会取得最
好的结果。囚徒困境已经向我们详细地说明了这一点。在囚徒困境里,当一
名囚徒坦白时.他伤害了他的同伴,却不会因此而付出代价。个人理性与集
体理性的冲突.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
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他们两人都是在坦白与抵赖策略上首先追求自己利
益的最大化,这样反而要服长的刑期。只有当他们都首先替对方着想,或者
相互合谋(串供)时,才可以得到最短时间监禁的结果。
从囚徒困境我们知道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一个悖论:从利己目的
出发,也可能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每个人可能去傲从个人看来
最好的事情,却得到了从整体看来最坏的结果。实在有太多人会做错事,又
1106
猎鹿博弈:走上集体优化之路
或者可以说是每个人都太容易做错事。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说“看不见的手”
在许多方面是失是的。
奥曼于1987年提出了“相关均衡”机制。所谓相关均衡是指,通过某种
客观的信号装置以及当事人对信号的反应.使本来各自为政的个体行为之间
相互发生关系,形成一种共赢的结果。
在生括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在交通路口设置红绿
灯、设立金融中介组织以及各种社会媒体与中介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和欧佩
克组织等,可以说都是为了使各方在合作中走向共赢。
托马斯·霍布斯认为,在有政府存在之前.自然王国充满着由自私个体
的残酷竞争所引发的矛盾,生活显得“孤独、贫穷、肮脏、野蛮和浅薄”。按
照他的观点,没有集权的合作是不可能产生的,一个有力的协调机制是推动
社会发展所必要的。
然而.真的如他所说,除了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再没有其他达成共赢的
形式了吗’
从合作走向共赢
战国时,越国某地有两位地方官员甲父史和公石师。他们各有所长,甲
父史善于计谋.但处事很不果断;公石师处事果断,却缺少心计,常犯疏忽
大意的错误。这两个人交情很好,所以经常取长补短.合谋共事。他们虽然
是两个人,但好像有一条心,无论一起去干什么总是心想事成。后来,他们
在一些小事上发生了冲突,吵完架后就分道扬镰。当他们各行其是的时候,
却屡赓出现问题。
一个叫密须奋的属吏对此感到十分痛心。他规劝两人说:“你们听说过海
里的水母没有’它没有眼睛.靠虾来带路。而虾则分享水母的食物。这两者
互相依存,缺一不可。我们再看一看琐蛄吧!它是一种带有螺壳的共栖动物.
寄生蟹把它的腹部当做巢穴。琐蛄饥饿了,靠螃蟹出去觅食。螃蟹带回食物
以后,琐蛄因吃到了食物而饱腹,螃蟹因有了巢穴而安居。这是又一个谁也
离不开谁的例子。让我们再看一个例子,不知你们听说过蜃鼠没有?它前足
D7 I
《
飘J=i鲨型
短,善求食而不善行。可是一种叫邛邛矩虚的动物四条腿很长,善于奔跑而
不善于觅食。平时邛邛炬虚靠蜃鼠提供的甘草生活;一旦遭遇劫难,邛邛炬
虚则背着蜃鼠逃跑。它们也是互相依施的。
“恐怕你们还没有见过双方不能分开的另一典型例子,那就是西城的二
头鸟。这种鸟有两个头共长在一个身子上.但是彼此妒忌。两个鸟头饥饿起
来互相啄咬,其中的一个睡着了.另一个就往它嘴里塞毒草。如果睡梦中的
鸟头咽下了毒草,两个鸟头就会一起死去.它们谁也不能从分裂中得到好处。
“下面我再举一个人类的例子。北方有一种肩并肩长在一起的‘比肩人’。
他们轮流着吃喝、交巷着看东西,死一个则全死,同样是二者不可分离。现
在你们两人与这种‘比肩人’非常相似,区别仅仅在于,‘比肩人’是通过形
体.而你们是通过事业联系在一起的。既然你们独自处事时连连失败,为什
么还不和好呢'”
甲父史和公石师听了密须奋的劝解,会意地说:“要不是密须奋这番道理
讲得好.我们还会单枪匹马受更多的挫折!”于是,两人言归于好,重新精诚
合作。
这则寓言通过密须奋讲的五个故事.以及甲父史和公石师的教训告诉大
家,生物界中各种个体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在争生存、求发展的斗争中.
只有坚持团结合作、取长补短.才能获得成功。
其实这还只是一些感性的认识,甚至带有一定的说教气味。如果从每一
个博弈参与者的角度来考察.合作却并非永远是最佳的策略。
在前面的章节我们已经知道,在一个博奔中,参与者的策略往往有四种
组台:第一,都采取合作的方式,绝不背叛,这对集体来说是最优的策略:
第二,本人采取不合作的方式但个人收益是最大的,这对个人来说是最优的
策略;第三,所有的参与者都选择背叛,这对集体来说是最坏的结果.同时
对个人而言也有可能是最坏的结果;第四,也最后一种选择.就是当别人采
取不合作态度时自己却坚守合作的方式,这种情况对个人和集体来说都不是
最优策略,而且从个人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动机来看,做出这种选择几乎
不可能。
在巴以冲突中阿拉伯国家态度的变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上述情形
I108
猎鹿博奔:走上集体优化之路
的窗口。
首先,埃及人采取了第二种策略组合。在他们看来.当时的情况下,选
择与以色列人合作肘其自身利益而言无疑是最优的策略.他们能够获得相关
国家所不能获得的额外收益。于是,当时的埃及领导人萨达特采取了一种把
车国国家利益置于阿拉伯世界整体利益基础之上的新思维,单方面与以色列
达成了和解。
其次,在埃及采取了单独与以色列和解的行动之后,18个阿拉伯国家的
外长在巴格达集会,共同协议切断同埃及的外交和经济关系。他们的协议也
得到了巴解组织的赞成。协议要求各国立即召回驻埃及的大使.在一个月之
内完全切断外交关系,停止所有经济援助,并对埃及进行经济制裁。
但是这样的协议无法阻止效仿埃及的行为在阿拉伯世界蔓延.其他阿拉
伯国家为了避免自己获得最坏的结果,也先后开始了与以色列的和谈。他们
的这些个体行为造成了集体背叛的恶果,最终的结果便是他们非但没有获得
预想之中的最大收益,反而使自己的利益也受到了损害。同时,这种行为成
为对巴勒斯坦民族利益的最大损害,加剧了巴以冲突恶化的趋势并使危机久
拖不决。
综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阿拉伯国家和国际社会对萨达特“和平主
义行动”之毁誉参半是符合历史逻辑的。也能够从一个侧面说明,如果阿拉
伯国家整体合作,即采取四种博弈策略中的第一种策略,对解决冲突是有一
定的积极作用的。
猎人的帕累托效率
有一个在犹太人中广为流传的经典故事。两个孩子得到一个橙子,但是
在分配问题上,两个人吵来吵去,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由一个弦子负责切
橙子,而另一个孩子选橙子。最后,这两个孩子按照商定的办法各自取得了
一半橙子.高高兴兴地拿回家去了。第一个孩子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