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万里文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黄万里文集- 第2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意惟有河身悬高,才能刷出深槽,分流排沙。由此观之,当年必先有鲧之堤塞,
禹始分流有成。古今治水,其理一也。若再在大河中用船设捣流棍激起沉沙,则 其效更著。
分流路线要顺着原剩余的流派洼道,流路一律取复式断面,要固定住两岸滩
槽边坡。每次放水要从口门控制住一定水沙流率,务使淹没两边滩地二三十厘米。
这样才会使浑流淤滩,清流回注以刷槽。若水小不足以没滩,则闭闸停放。这样
132


会使水沙远送,而毋须掏挖流路。以往远程输送浑水,或设多道跌水,或横向分
流,费工清渠,甚至无成。设每年平均用 200 亿方水轮流淤灌,每块地只轮到十
天左右,各水道大部分时间仍在排水。遇千年一遇洪水纵使无坝拦蓄,12 天出流
约 100 亿方,除部分出海外,各闸分流于六万平方公里上,平均摊水亦仅一两百
毫米,并无泛滥或泛碱之虞。
在三角洲上土地迫需水沙淤灌,细泥施肥,粗沙打底排水。水土保持为了农
业,为了合理利用土地,完全必要;但对于治河,分流淤灌,泥沙当嫌不够,并
不需要拦截。全面拦截沟壑泥沙,违背自然界上游切割、下游造陆的地貌演变规
律,也是根本做不到的。1933 年以前国内未闻有水土保持治河之说,美国罗德明
教授倡导的乃是防制那些由于错误利用土地所造成的“人为的加速侵蚀”,用以区 别“自然侵蚀”。按黄土高原直壁剥落无法防止,中游河内已储有大量泥沙,出山
清流会重新冲起泥沙带走。三十年来水保未见成效,“上拦”治河是不现实的。
为了减低洪峰,蓄水次年灌溉,筑坝蓄洪以调节水沙流,仍属必要。小浪底
是正确的水库位置,蓄水后可不影响潼关以上河道冲淤。但先修好的三门峡水库
已沉积了 60 吨泥沙,且已上溯西安。应先改建三门峡坝,降低厂房 15 米,利用
坝下河床 6 km 中 16 米落差排沙,可望恢复该坝应有功效。在刷洗秦川积淤后,
才可修建小浪底坝。
这个唯一可行的治黄方略可以做到防洪、灌溉、通航、发电的目的,年收效
益可达数十亿元。在上游,已修各坝皆应加设底孔排沙,并添置通航设备。在下
游,把汛水转化为自流淤灌,兼资航运,大河得以自动淘深,再毋须培高堤防。
认识到上拦下排之不现实,黄淮海平原得享其余沥。济宁之煤可以直输江南。汛
水可灌蓄衡水南宫之库,以便年际调节,地下汲取。如此巨利,厥赖分流。惟其
挟沙多,形成庞大的派域,此策方行。黄河本非害河,当人们正确地对待泥沙、 对待所形成的地貌,便成为世间稀有的利河。


三、论分流淤灌的工程方法
(一) 要端正对于泥沙的态度:不要拒之于千里之外,即为了治河在源头搞
水土保持或筑坝“上栏”;仍要让那些已经剥落到河槽里的泥沙继续随水流下去。
这时由于下游本来迫需水和土,毋须在上游保持它们,而上游也不可能全面地保 持水土,以减少输沙量。
这个问题可请专业于地质学、地貌学者论证。在十八世纪未 Hutton; Playfair
和 Lyell  等原都承认水流切割河槽为自然规律,但在十九世纪初曾引起争论,到
133


世纪末才又肯定下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金陵大学教授美国罗德明首先提出水土
保持在我国的重要性,又经美国工程师塔德(Todd)等著文强调,1933 年大决口后
李仪祉也认为根治黄河应靠上中游水土保持。从此国内普遍信任水土保持治黄之
说。实则它只可应用来防止“人为的加速侵蚀”,对于普通的“自然侵蚀”是无能 为力的。而且河中积沙大部是从两岸垂直剥落下来的。
必须提醒大家:就在这块黄河快速淤成的三角洲上曾发扬了我国固有的文
化,引起了汉满蒙三族的中原逐鹿与文化混和。仅在六千年以前,西安半坡村遗
址还显示了我祖先在黄土高原上过着用石器和陶器的简陋生活,只有在四五千年
前黄帝来到这块平原后,才有服装、车马和宫室。我们不能忘本,一定要端正对
于泥沙的态度,要承认黄河大量挟带泥沙的好处,它淤出了廿五万 km2 的土地。
五十年来水土保持已实施于上中游 30%的面积,而未显成效,出峡水沙流不
减。人们既避作理论解析于先,复拒付实践验证于后,而治黄立策又称仰赖于上 拦下排,是无异谓河不可治也。
(二) 古今中外策治黄河,无不旨在防守堤岸,使排沙出海,沿程不淤。认
为这是做得到的。本文的观点是对立的,认为水沙流通过这隆突的三角洲,淤积
是不可免的;在两堤挟持下,淤积只会更多更快。据此乃提出多口分流,在承认
三角洲必淤条件下,使水沙淤灌于广大流派的滩地上,同时解救了当前河南北缺
水缺肥、不通航的困难。古人塞疏之争,就是籍堤防集流输沙出海,对立于多道
分流散布水沙。前者为当今应用的错误治河原则;作者则主张,不仅汛期疏水, 枯水也分流,恢复三角洲形成时各分流派出海的形貌。
(三) 反对分流的人又认为高浓度水沙会堵住流路,不堪掏挖,难以维持分
流;泥沙因此也无法远送。已往有两种错误方法流行着,造成这样的堵塞:一是
高渠分灌法使泥沙沉淤槽底,1930 年内蒙萨拉齐民生渠引黄河水,一次放水便淤
塞干渠而废。一是分级跌水,使淤积集中在跌水上游,以便掏挖这些沉沙池。1981
年冬黄河潘庄闸放水济天津,每立方水耗资一元以上,便是耗费巨大之明例。
作者主张用复式断面沿原有流派淤灌,则毋须掏挖。淤积只发生在两岸滩
地,而中槽会自动掏深。还可在原流派上首设闸开支渠,再分流淤灌,以扩大受
益面积。这措施要求闸口底槛设置较低,以便刷出大河底沙;要求每次放水必没
滩面;要求滩岸槽边固定住,若塌岸便淤槽而失败。凡在原剩流路上如此安排,
便能远程输送水沙,渠槽易于维护。凡横过流路引黄河水远程输水,则非外加动
能,或籍管道施压输水不可;例如用明渠从博兴引黄水济青岛,则非失败不可, 不单是经济上浪费资金十亿元。
134


(四) 人们都认为应加修小浪底坝,以拦蓄水沙流、降低洪峰,并拦蓄泥沙,
以免淤塞下游河道。按人们大多认为修坝所以拦沙,以减少下游河道淤积,而不
影响中游坝地。作者则认为坝内淤积到某一程度后,应令其下泄,以淤灌两岸。
水库对于沙流,亦似对水流应起调蓄作用,而不是拦沙以减沙流,泥沙对于下游 能起淤灌造地的作用。
一般认为,三门峡坝历经多次改修,降低了冲淤基面,黄河北干流和渭河不
会再继续淤积。作者则从来认为,潼关基面不会就此降低到原来高程,而其上游
淤积将继续延伸。现已证实西安草滩已淤高一米多。作者前曾提出顺河势降低出
口水面 15 米,改造三门峡坝,使能吸沙出库,籍以解救对渭河两岸之危害。必此
有成,才可修建小浪底坝。
上面四点是分流淤灌策和目前执行的“拦、排、放”治黄策的对立的四方
面。孰是孰非,也可就这四方面争辩。这四点联串起来,就是前面逐条立论推理
的过程。从来治黄之策众说纷纭,如此分析便于就题争议。
分流策效益显著,除保证防洪外,淤灌、通航、水电年收益应达数十亿元。
设计分流闸、整治流派、改建三门峡坝,皆是创新工作。这方面规划设计或有失
误,后之人将用来推翻方略前提,这是不公平合理的。作为提策者,愿为之逐题 答辩,以显示其唯一可行性,而盼其付诸实施。
更有进者,方略不仅是规划设计的前提,也是勘测研究之前提。分流策唯一
性成立,也提供了一些新的研究题目,如“复式断面水沙流的水力特性”、“溢流
兼孔口出流 分水闸的设 计原理 ”、“ 便于调洪排 沙分流 淤灌的拦河坝择 址原理 ”、
“西线南水北调经济线路的勘测规划方法”等。


四、 三门峡坝设计和黄河下游治理的失误
(一)规划治黄的主导思想:1955 年苏联水工专家提出,在上中游拦沙,以
50%由黄河支流拦截,另 50%靠水土保持;用渠化法分台级治黄,59 年修三门峡
坝与位山坝。64 年库区大淤,三门峡坝停止蓄水,陆续打开泄水洞,以增加泄洪
能力。位山水库拆除。
(二)苏联规划的错误所在:(1)黄河郑州以下地貌是隆突的三角洲,无水
汇入,原有许多流派分出,不是流域,而是派域。在三角洲上淤积是不可免的,
任何治河方法挽救不了。郑州以上原为冲刷段,由于地质史上三门峡的抬升和潼
关一带沉降为地堑区,故陕县至龙门及渭河全改为淤积段。凡在淤积段上筑坝;
使坡降更减,淤积加甚,决不可行。(2)水土保持是为了当地合理地利用土地,
135


不可能减少下游输沙。总之,苏联和当今奉行的拦、排、放治河策略是错误的。
(三)1964  年后历次改修三门峡坝的错误:64  年因库区大淤后,放弃原订
水库运行规定,改为水库不闭闸蓄水。但在汛期限于大坝排水能力,库水位仍太
高,淤积仍所不免。于是尽量打开泄水洞,年复一年,最后连六个施工底孔也打
开了,这样大坝泄水能力达到了顶点,而淤积末端在渭河仍在上延,龙门淤积仍 在提高。
改修大坝的错误在于对库区泥沙冲淤的认识上。人们认为利用一些当地的经
验公式可以演算出河槽冲淤的结果,而且经实测出库的输沙率验证,确实和上游
各站的总来沙量大致平衡了。按这些经验性的力学公式是不可靠的。首先输沙率
?Q   ?V
G 不单是随流率 Q、流速 V  等变,最重要的却是   ;   这些自变数作用最大;
?t ?t
?Q   ?V
而且这 G=G(Q,V,…   ;   …)是极复杂的函数,不可能用相关关系求出来。
?t ?t
筑坝发电把上游坡降减平,把各处的落差集中到坝址。这样,原来上游各断
面自然赋与的输水沙能量就减小了。象潼关以上地堑区,原在几千年来处在淤积
过程中,修了三门峡坝,只会淤得更多更快。用力学分析汛水上涨时可能发生冲
刷,但落水时必然大淤。长期统计的结果,必定是淤积的。这淤积可能是有进有
退的,但长期内必定是上延的,直至达到某个淤积平衡比降而止。
笔者比较 1919  年和 1957  年等陕县的 H~Q  关系线,发现这线是微微地升高
的;潼关的 H~Q 线较明显地升高,Q=1000 秒立米,每年 H 约升高 1 毫米。实地






















136


考察得知西安渭河和龙门北干河长期来都在升高着。所以在 1957 年决定修三门峡
坝之前,就能判定其必淤且必将延伸到西安。当时温善章工程师建议改修低坝,
使库水位只平潼关。现在水库蓄水也正近似这样。但是在原来淤积段抬高水位, 即便只有一米,其加淤仍属不免,只是慢些少些罢了。
库蓄水后到 1964 年库内大淤,其 H~Q 线升高示意如图。以后陆续打洞泄水,
1968、1972 年 H~Q 线降低如图,但比无坝自然流 1957 年的线总是要高,因为泄
流总是不如以往那样通畅。淤积仍在进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