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密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心理密码-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二、临床心理学与宗教
  临床心理学在具体的诊断、治疗和咨询服务方面与宗教活动的根本区别,已包含在科学与宗教的根本对立之中。虽然人们有时借助于宗教和迷信,也能一时地或较长久地解决精神上的苦恼和困难,但这与临床心理学毫不相干。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类具有宗教心灵功能。人们从内心希望寻找一种宗教,愿意接受这种宗教对自己的影响。所以,当宗教引入笃信者的精神世界之后,可以排遣他们的痛苦。但是,宗教活动在处理人的行为时,从一开始就是以独裁、武断为依据的,它们不具有丝毫理性的思辨和实验的根据。而科学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遵循着自然规律,而自然规律不是自明的,必须通过细心观察思考和实验研究才能获得通晓这些规律的必要资料,而后进行概括以便作为判断这一类事物的依据。临床心理学正是遵循着一般科学的法则来处理人的精神与行为问题的,每一个决策都必须根据事实规律或者说按照严格的科学规定做出,不能只凭个人经验或利用患者对心理学的盲目信任做出指导。
  三、诊断与治疗并重
  临床心理学另一原则是诊断与治疗并重。很多人往往以为临床心理学只是一系列测验和检查工作。其实,临床心理学不是以测定和诊断为最后目的,它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各种治疗手段,使心理学的原则在具体个人见到实效。实际上,就连某些诊断的可靠性,也是在逐步治疗过程中渐渐明确并被证实的。
  由于治疗是临床心理学中的关键性的实践领域,所以任何人从事这类工作必须十分谨慎。一般没有经过训练和没有经过考核的人,无论是心理学家或是医学工作者,都无权做出治疗方案,这恰似医疗工作中的处方权一样。
  心理健康的三个标志
  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对生活充满热爱,充满向往,觉得生活充满乐趣。这种对生活的热情,不仅表现为积极工作,勤奋学习,还表现在注重体形的健美锻炼与面容的修饰。
  心理健康的第二个标志是情绪的稳定,即不管面对怎样的逆境,遭受怎样的打击都能保持愉快的心境,充沛的精力和奋发向上的朝气。
  心理健康的第三个标志是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无论是生活在喧嚣的城市;还是生活在边远山区;无论是坐在办公室中处理公务,还是在田间、工厂劳动,都能迅速按环境的变化调整生活的节奏,使身体迅速适应新的环境需要。这样就不至于给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7.幸福生活离不开心理
  以下摘录涉及心理问题的几个数字:目前我国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6%至22%,全国17岁以下人群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患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北京各高校近两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因为心理和精神问题而休学、退学的学生占休学、退学学生总数的30%至50%,自杀现象也时有发生;专家称,我国近半数成年人心理未成年,人格固定在人生的某一时期,进而发展为忧虑、逃避心理;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表明,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居高不下,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大学生占16.51%,呈逐步上升趋势……
  这些数字肯定是不全面的,但也从一个角度证明许多现代人正遭遇心理困扰。专家称,如果人的心理不健康(或不正常),一方面会通过心理影响生理,导致疾病,特别是各种严重慢性疾病出现,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溃疡病和癌症等;另一方面,人的心理一旦失常(轻者如神经症或病态人格,重者如各种精神病),社会适应能力就会遭到破坏,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不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幸,而且会给社会造成损害。
  心理困扰人人会遇到,多数能自我调整
  寒假期间,同事老林的女儿提出想去看心理医生。孩子现正上高三,日益临近的高考压力使她觉得自己染上了“焦虑症”。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协和启迪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杨霞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人遇到较大压力时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是正常的,多数人能够自我调整,但如果情况严重,找心理医生咨询是个正确选择。过去,很多人对自己或亲人有心理疾病的事实讳莫如深,以致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了心理问题不再讳疾忌医,这是个很好的转变。
  心理医生一般按程度不同将当事人分成三种情况: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出现不适应、不协调,这种情况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区别在于问题的情形、状况、程度有所不同。比如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大学一年级新生不适应大学生活,有的人在单位与同事或领导关系紧张,等等。这些不适应、不协调,使当事人感到非常苦恼,进而影响到情绪,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绝大多数人通过自我改善及与人沟通,能很快度过不适应期。
  心理障碍是指问题比较严重,当事人的行为偏离了正常轨道,严重影响个人的事业、家庭和人际交往。比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等。
  心理疾病就更严重了,可能出现妄想、幻听、幻觉的情况,甚至威胁到生命。
  心理困扰会渗透到人们生活、婚姻家庭、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怎么了解自己是否有心理问题呢?杨霞说,最简单的标准是:检查一下这段时间自己的思维、行为、情绪是否
  幸福生活离不开健康心理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在良好的生理状态基础上的自我和谐及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和谐所表现出的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使人能够快乐地工作、幸福地生活。但是,人生在世,常会碰到挫折、委屈,对此,心理健康的人是持接受的态度。可我们经常看到,有的著名企业家、演艺明星,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却最终走上自杀的路,原因多为事业的成功没有为他带来快乐,工作之外,他在感情上是孤独的,心理不健康;有的中年人事业、工作、家庭的担子比较重,身体状况却又逐渐走下坡路,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心情郁闷,引发心理问题……
  那么,如何走出心理困扰的阴影呢?
  首先,要能够体验各种情绪,无论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而且能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第二,确认问题在哪里,并着手去解决;
  第三,了解和接受自我,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同时了解和接受周围的事及环境。
  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生理的和社会的。社会方面包括生活环境、教育环境、社会提倡的价值观,等等。生理方面指身体状况和遗传。杨霞说,父母如果是敏感、多疑、神经质的性格,有50%可能遗传子女。但遗传只是一方面,后天教育得当有利于培养人的健康心理。现在,很多家长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欲望,精神上却不能提供孩子需要的东西,舍不得让孩子吃苦,舍不得让孩子劳动,舍不得给孩子鼓励和赞赏,不利于养成孩子的健康心理。
  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专家认为,一是保持良好的生理状态。身体不好心情自然不会好,所以,定期锻炼、防病治病是非常重要的。二是有自己喜爱的工作。一个人如果全身心投入自己喜爱的工作,就能从中获得许多乐趣。三有稳定和谐的家庭生活。四有知心朋友。心理学家建议,人们要学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不要总是怨天尤人;要放松自我,最好有业余爱好,知道什么能为自己带来快乐;要学会遗忘,就是对自己的成就、挫折、遗憾、懊悔都能遗忘,我们之所以有很多烦恼,原因在于记性太好。
  总体上看,目前主动找心理医生咨询的人,多数文化层次较高,但普通人也不少,很多是家长带着孩子,说明家长更关心孩子,不愿意看到孩子不快乐。记者在协和启迪心理咨询中心,看到一个农民父亲带着正上高中的儿子来咨询,他们脸上流露出焦虑、不安的神情,急切盼望从心理医生那里得到帮助。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8.应对常期综合症的方法
  所谓“长假综合症”,就是人们在节后的两三天内,上班的工作效率很低,久久不能进入状态,心情烦躁、精力难以集中、萎靡不振、无精打采,甚至身心乏力,并有头疼、疲劳、胃口不佳、失眠、瞌睡等种种不适,有的甚至还伴有抑郁、失落、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反应。这是因为长假娱乐过度,身体没有充分休息的时间,人体生物钟被打乱,造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进入正常生活状态时,生物钟调节不过来,一时适应不了紧张繁忙的工作,因而产生种种症状。
  1.“娱乐综合症”
  节日期间,许多人上网、玩麻将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影响正常生活,致使眼、脑充血,周身血液循环失调,从而出现头昏、头痛、眼花、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等不适症状。平时保持空气畅通,并有一定湿度,可以不时做做深呼吸;若时间允许,中午一定要小睡一下;饮食以清淡为主,多吃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不能吃太饱。
  2.“旅游综合症”
  不少人利用长假,在风光优美、风土人情迥然不同的异地度过。但若行程安排过紧,旅途劳累,则会带来不适,尤其是“上火”,主要表现为全身燥热、口干舌苦、食欲不振、大便黄赤干结等症状,也有的人眼睛发红、牙痛、口腔溃疡、嘴角起疱疹等。建议旅途中多喝水,保持水分的平衡,但不要暴饮。此外,不要把行程安排得过满,睡前做些“功课”,听听轻音乐、洗个热水澡,帮助睡眠。
  3.“美味综合症”
  节假日期间,人们较平时多吃鸡鸭鱼肉,少吃蔬菜。有些人过量食用后,突然出现头昏脑涨、眼球突出、上肢麻木、下颌发抖、心慌气喘、心跳过速、脉搏加快、呼吸急促、血压增高等一系列症状。要使症状得到改善,就在烹饪菜肴时,不加或少加味精。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促进胃肠蠕动,加快体内有害物质排出。一般来说,轻者休息一下就会改善,症状重者要去医院求治。
  长假之后,要将节日期间还没有处理完的事情,用最简捷的方式尽快了结。晚上尽早休息,不要再熬夜。做到早睡早起,起居有序,保证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此外,一定要加强运动,每日早起锻炼半个小时为宜。上班后,每天晚上可用热水泡泡脚,增强血液循环,还有解乏安眠的作用。
9.解决心里压抑的秘决
  人生难免走错,他曾被警察抓到拘留所的铁笼里。后来恐惧、后悔、担心交织在一起,他几乎崩溃了……
  “疯了、疯了!我快被逼疯了!”走进咨询室,双眼红肿的毛正华一边抓着头发一边滔滔不绝地嚷嚷。像这样爱说的人在我的咨询生涯中并不多见,许多人要反复启发才略说一二。
  这种似乎有特殊压抑的人,让他喊个够,宣泄出来,是治疗的第一步。原来,前一天晚上,他正在一边看新闻一边吃饭,忽然听到外边一阵刺耳的警笛声,合住的室友大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