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 第5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说明此点。
荀子批判战国诸子,义法颇严;他在儒家传统的立场上,相对地指出了
诸子的特点,这和孟子批评他人时所采取的拒斥态度是大有区别的。例如荀
子在批判辩者时指出辩者“蔽于辞而不知实”,“甚察而不惠”(王念孙谓
“惠”字为“急”字之误);而孟子对此则只以“淫辞”二字了之。荀子在
批判墨子时,指出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役夫之道”,“大俭约而僈
差等”,这些都是经过比较审慎的分析,而孟子对此则只以“无父”二字了
之。“淫辞”、“无父”,实在说明不了他们的特点,反而混乱了他们的学
派性。我们知道了荀子批判诸子的谨严态度,也就可以相信他分别儒家派系
的正确性。在非十二子篇,荀子对于孔子以后的儒家,把子张、子夏、子游
诸氏分在一系,而把子思、孟轲另分在一系,关于后者,他说: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
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 
‘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
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非十二子) 
上面的一段话是荀子对于子思、孟轲学派性的总括说明。在这里问题颇
多,今先略论于下: 
第一点,毫无问题的是:(1)“材剧志大”正是子思、孟轲的写照。子
思以孔子配天,孟子更以自己配天,观其善养“浩然之气”的事天气概,便
可明白。(2)“闻见杂博”也是孟子的特点。结合“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 
一点看来,就知道他的“周室班爵禄”和“井田”等说,真是“杂博”之至。
他仅“闻其大略”,即敢如此“造说”。荀子说他“不知其统”是言之有物
的。
(3)“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三句,甚关重要。这不
但指唯心主义的五行论,更指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僻即邪辟之谓,无类即附
会之谓。荀子逻辑学中的类概念甚清楚,但孟子有关人性的辩论,其所类举
之自然物,都是不类的概念。中庸说,“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 
必有妖孽”,不但粗似于天人感应的五行说,而且正是所谓“僻违而无类” 
的典型例子。此外,我们从孟子“夜气平旦”之说和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 
之说便可知其“幽隐”,从孟子以“无父”形容墨子的例证中便可知其“闭
约”。总之,思、孟对于事物都是以心况之,故荀子评之为“无说”、“无
解”。
(4)子思、孟轲的唯心主义对后来学者影响甚大,傲然独居为孔子学派
之权威,在当时也是显赫的,这就是世俗之儒所以“受而传之”的道理。
第二点,应加辩解的是: 
(1)“五行”之说,是荀子文中评思、孟思想的五件事之一,明指其为
思、孟所唱和的学说。在中庸、孟子中虽有五行说的迹象,而且也有人(如
章炳麟)加以肯定,但其中并无具体的“金、木、水、火、土”的文句。把
金、木、水、火、土五行傅会成唯心主义学说的,是清儒以来证明为战国作

品的洪范。因此,洪范作者即不能指定必为子思,但也可作后人“受而传之” 
者看待。
(2)易传作者,至今尚无定论,其五传必非一人所作。荀子虽引易论易, 
而在荀子著作中则没有一丝一毫易传的方法论。因为“显微阐幽”(下传)、
“探颐索隐,钩深致远”(上传)的方法与荀子精神不合,反而与其所评的
思、孟的方法相近。下传言伏羲、神农、黄帝,这种“案往旧造说”也与荀
子“法后王”之旨相背,而与其评思、孟者为近。故著者以为,易传之时代
或在秦、汉之交,而其作者的学派则是和荀子所谓俗儒“受而传之”的精神
分不开的。
(3)子思、孟轲的著作,学者间有不少的考辨。孟子一书谓为孟子学派
的凑合物尚可,而谓其所传学说毕在于此,则学者间多不以为然。至于子思
的作品,就更有问题了。就大戴礼辑录的大学、中庸来说,学者间多信中庸
乃是子思之手笔,大学则编简错杂,不易断定;清儒陈乾初、汪中都说大学
非圣人之言,也非曾子所作;郭沫若考定其为孟子弟子乐正克所作。中庸除
了有一少部分为战国末年学者所加入的东西外,大体上近于子思,其中思想
也是和孟子有师承关系的。
(4)研究子思、孟轲的学派性,首先应该确定他们著作,因此,我们的
研究是以洪范以及中庸孟子的范围。至于在五行以外言阴阳的易传,则应归
于秦、汉之间思、孟学派所引申的思想。关于洪范的研究,郭沫若在中国古
代社会研究中的论断,是该书中论古代思想最值得参考的部分,本章从略。
这里且在一个关键处,说明一下思、孟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中国周代
社会走了“维新”的路径,保留了氏族组织;其反映于意识的一个标志,便
是中国古代的先王观。西周言先王见于可靠史料者,仅及文王,已详于本书
第二章。春秋的先王理想,孔、墨所称的尧、舜,已经变革了西周先王观的
内容;尧、舜的出现及其理想,影响了后期学说。老子抹杀先王,托出了先
王以前的圣人;庄子继其绪统,更明显地否定了尧、舜,寻出了神农、黄帝, 
甚至“浑沌”,据以批判儒、墨之是非。老、庄思想出现以后,先王观念的
解放,必然在战国历史中有一番更新的翻复。后期儒家逢到了这一问题,自
然在这一概念之下,另行寻求适合于自己的解答。拘谨守成的儒者在服冠仪
节方面讲求“禹行而舜趋”,以所谓“繁文缛礼”相标榜;而“材据志大” 
者则以为“禹行舜趋”的仪式不足以服人,于是尧典、舜典、禹贡就成为必
要,把春秋末年理想化的先王,当做真历史,“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 
‘此真先君子之言’”。所以,理想的先王在过去是一个假设,而在战国中
叶则非粉饰成为“此真先君子之言”,不足以服反对者,洪范如此产生,尧
典、舜典、大禹谟诸篇更是如此产生。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而不了解它的历
史特性,便把握不到这一关键处。清儒以来的考证知其然,我们更应进一步
研究其所以然。
荀子的时代接近于战国中叶,知道这一思想史的伪制路线,所以他才注
意到先王之“统”,从“礼”的起源讲起。他的先王观念,实在是对于战国
中叶的先王观的洗刷。他所谓的“法后王”,指法文王、周公,对以前的三
个先王观念阶段做了一次清洗运动(三阶段为孔、墨,老、庄,思、孟学派)。
他说: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曰:文久而息,节族久而绝,守法数之有司极
礼而褫。故曰: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

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观
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欲知周道, 
则审其人所贵君子。”(非相) 
因此,他在同篇中便暗示了伪造尧、舜典章以及假托黄帝“重言”的妄
人。他说,妄人伪造,为的是欺骗众人,于是众人便被欺于“千世之传”。
反之,圣人则是“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以说度功,以道观尽。。。 
乡乎邪曲而不迷,观乎杂物而不惑”。(同上)他说: 
“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
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传也?妄人者, 
门庭之间,犹可诬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上乎?”(同上,这一节话,针对老、
庄与思、孟而言。所谓“道过三代谓之荡”是对老、庄而言,“法贰后王谓
之不雅”则对思、孟而言。) 
据此,他所谓“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统”即上面所说的“度”, 
或荀子常说的“类”(如“听断以类”)。反之,“按往旧造说”,就是所
谓附会事物的千古奇谈。“沟犹瞀儒不知其所非,受而传之”,于是假历史
变成了真历史。按王先谦注:沟瞀,训愚暗。沟犹,■韵,犹,语助词。荀
子儒效篇所说的“愚陋沟瞀”,可以证明这一注释是正确的。
在思、孟学派的著述中,五行的文句未见出现,而“按往旧造说”的话
却很多。论语引伸诗、书之句并不多见,中庸则几乎满篇诗、书。孔子说“文
献不足”,不知则阙文;但孟子却有古制之图案。
中庸按往旧造说的例子颇多。孔子讲诗多一般性的说明,例如“诗可以
观,可以兴,可以群(类),可以怨”,仅把诗理想化了。反之,中庸按诗
而造说的地方就多了,这就和孔子不同了。
中庸第十二章谓“君子之道费而隐”,所“按往旧”的是诗大雅旱麓章, 
这里形容氏族君子的天受福禄,拿所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下文为“岂
弟君子,遐不作人”)来做比附。意思是说,统治者(君子)作“人”(“人” 
字在古代仅指氏族贵族而言),自然如鸢鱼之飞跃于天渊。然而,子思对之, 
却“幽隐而无说”,于是“造说”起来,说什么“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 
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朱熹中庸章句注:“以明化育流行, 
上下昭著,所谓费也;然其所以然者则非见闻所及,所谓隐也”,前一句似
五行说的“幽隐”,后一句更是不可言状的“无说”。
中庸第十六章引诗句“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此句出于大
雅抑章。我们在前面第三章引它作为证据,说明夷、厉时代对于神的怀疑思
想。抑章下文就讲“天方艰难,曰丧厥国”,对“昊天”大加责难。然而子
思按旧造说:“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
不可遗”;“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中庸章句注:“阴阳合散, 
无非实者,故其发现之不可掩如此。” 
中庸第二十四章说:“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
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
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如果拿这些话和洪范九畴的第八畴“庶徵”、第七畴“稽疑”、第九畴
“五福”比较一下,其“按往旧造说”的方法是很明白的。
中庸第二十九章说:“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洪范则谓:“凡
厥庶民,极之敷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这是很相似的。

中庸第三十章说:“上律天时,下袭水土。”洪范则谓:“八庶徵,曰
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庶草蕃庑。一
极备,凶;一极无,凶。”五行、五事、五徵的附会,中庸与洪范是相接近
的。中庸所谓“天下之达道五”,便是“五”的观念。中庸的“五事”和洪
范的“五事”文句虽不相同,而义旨实无差异: 
中庸 洪范
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 五曰思,思曰睿,睿作圣。(土) 
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 四曰听,听曰聪,聪作谋。(金) 
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 二曰言,言曰从,从作乂。(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