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瘫痪螈 。半身不遂等证。皆伏痰留滞而然。若此。痰饮岂非邪类。不去痰邪。病何由愈。余
曰。汝知痰之所自乎。凡经络之痰。盖即津血之所化也。使果营卫和调。则津自津。血自血。何
痰之有。唯是元阳亏损。神机耗败。则水中无气。而津凝血败。皆化为痰耳。此果痰也。果津血
也。岂以津血之外。而别有所谓痰者耶。若谓痰在经络。非攻不去。则必并津血而尽去之。庶乎
可也。否则安有独攻其痰。而津血自可无动乎。津血复伤。元气愈竭。随去随化。痰必愈甚。此
所以治痰者不能尽。而所尽者惟元气也。矧复有本无痰气。而妄指为痰。以误攻之者。又何其昧
之甚也。故凡治痰之药。在元气无伤而有壅滞者。乃可暂用分消。岂云无效。若病及元气。而但
知治标。则未有日用而不日败者矣。李士材曰。凡中风须辨血脉腑脏。中血脉则口眼 斜。中腑
则肢节废。中脏则性命危。三者之治各不同。中血脉。外有六经之形证。则从小续命加减。中腑。
内有便溺之阻隔。宜三化汤通利之。若表里证俱见。先与解表。而后攻里。若外邪已解。内邪已
除。而语言謇涩。半身不遂。未能即愈。以六君子加黄 、桂心、归、芍。久久服之。营卫自和。
即古所称大药也。因脾胃虚而四肢不举者。慎不可杂以风药。风热痰盛者。但加姜汁、竹沥。肥
人多湿痰。少加制附子行经。病在半表半里。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知为血弱不能
养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语言。古法用大秦艽汤。然不若十全大补、大建中、人参养荣
选用。肾脏虚热生风。天麻丸。大抵治风之法。初得之盒饭顺气。及其久也。即当治血。若先不
顺气。遽用乌、附。又不活血。徒用羌、防、天麻辈。吾未见其能治也。然顺气之药则可。破气
降气之药则不可。若老人虚人。治须少汗。亦宜少下。多汗则虚其卫。多下则损其营。宜治在经。
当以大药养之。凡治风须分阴阳。阴中者。面色青。或白或黑。痰喘昏乱。眩晕多汗。甚者手足
厥冷。阳中者。面色赤。唇焦。牙关紧急。上视强直。
掉眩烦渴。阴中危者多见脱证。宜三生饮倍加人参及竹沥、姜汁灌之。阳中剧者多见闭证。若初
中痰涎壅盛。昏愦不省。语言謇涩。螈 不遂。一切痰气闭塞。牛黄清心丸。若暴中神昏不语。
痰塞心包。口角涎流。烦热气急。一切痰热闭遏。清心牛黄丸。寒热互结。痰气壅塞。局方至宝
丹。然中气之证。亦多卒倒昏迷。不省人事。不可误用牛黄丸。宜苏合香丸。姜汤调化灌之。抉
口不开。不可进药。以细辛、牙皂为末。吹鼻取嚏即苏。无嚏不治。痰涎壅盛者宜吐之。用稀涎
散三四钱。温水调灌。不大呕吐。但微微令涎自口角流出即苏。或橘红一味。大剂煎汤灌之。即
吐。凡中风。或未苏。或已苏。或初病。或久病。忽然吐紫红色者死。卒然中倒。轻者实时苏醒。
重者不省人事。慎不可以滴水入喉。入则其涎永系于心络不去。即成废人。俟稍苏醒。察其有表
证。小续命汤加减。痰涎壅盛而脉数有热。省风汤。痰逆呕泄而脉沉厥冷。大省风汤。不效。顽
痰愈盛。或转增困重。三生饮。肥人多有中病。以其气盛于外。而歉于内也。元气素弱。或遇劳
役嗜欲而卒然厥仆。状类中风。手必撒。口必开。非大剂参、 。岂能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哉。
亦有不仆。而但舌强语涩痰壅。口眼 斜。肢体不遂者。作中风治必殆。六君子汤加天麻、姜汁、
竹沥治之。中后体虚有痰。亦用上法。中而口眼 斜。先烧牙皂烟熏之以逐外邪。次烧乳香熏之
以顺血脉。若前证多怒。此风动肝气。宜小续命加羚羊角。热渴。去附子加秦艽。恍惚错语。加
茯神、远志。不得睡。加熟枣仁。不能言。加竹沥。脉虚无力。去麻黄加茯苓。口眼 斜耳鼻
常静。故风息焉。口目常动。故风生焉。风淫则血液衰耗。无以荣筋。故筋脉拘急。口目为僻。
灵枢云。足阳明之筋病。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按左寒右
热。则左急而右缓。右寒左热。则右急而左缓。盖左中寒。则逼热于右。右中寒。则逼热于左。
阳气不得宣行故也。又金匮云。极寒伤经。极热伤络。则
知经受寒而急。则络必热而缓。即素问大筋软短。小筋弛长之谓也。凡口之 。灸地仓。目之斜。
灸承泣。苟不效。当灸人中。去气虚风入则为偏。上不得出。下不得泄。真气为风邪所陷。故宜
灸。经曰。陷下者灸之。至于用药。宜润燥。则风自息。古法用大秦艽汤。今改用十全大补。尤
妥。又曰。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经急。则口目为僻。 急不能卒视。又口眼 斜。须分左右。盖邪
盛则急。正虚则缓。左急者。属血中有邪。舒筋三圣散加姜、枣。病久气虚者。去延胡索加人参。
名参归三圣散。易人参者以正虚不胜耗血之品。故借阳生阴长之力。流动经脉。勿疑左半属血。
不当用参以助其气。右急者。属气分受邪。八味顺气散去青皮加羌活。又法。桂枝三两。酒煎浓
液。以布渍之。左 搭右。右 搭左。若口眼 斜而一臂不仁者。千金附子散。
口噤不开 千金谓之风懿。经云。足阳明颔颊之脉急。则口噤不能开。肝风乘胃故也。皂
荚、乳香、黄 、防风煎汤熏之。然须大作汤液。如蒸如雾。乃得力耳。风邪乘虚。入其筋则挛。
故令口眼 斜。牙关急而口噤也。秦艽升麻汤。风寒客于会厌。卒然无音。虚则地黄饮子。痰则
涤痰汤。实则凉膈散加犀角、黄连。一法。南星、半夏为末。擦其牙龈。郁金、藜芦搐鼻。
痰涎壅盛 此证宜先吐之以稀涎散。后用星香、二陈、导痰、涤痰之类。盖治痰以顺气为
先也。挟虚者。必用参、 、竹沥。挟寒者。加桂、附、姜汁。上盛下虚。痰涎壅盛者。六君子
加星、香。送黑锡丹。
语言謇涩 经曰。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是动则病舌本强。又心之别脉。系舌本。
又曰。足少阴之脉。其直者循喉咙。挟舌本。又曰。所谓入中为喑者。阳盛已衰。故为喑也。内
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千金
云。心脾二脏受风邪。舌强不得语者。独活汤。专治风懿不能言。四肢不收。手足 曳。肾虚而
肾络与胞络内绝。不通于上则喑。肾脉不上循喉咙挟舌本。则不能言。二络不通于下。则痱厥矣。
急宜地黄饮子。庶可挽回一二。如脾土不足。痰涎壅盛而謇涩者。是痰火壅塞上窍。气虚不能上
营。则舌机不转。宜六君子加星、香、菖、远、枳实、竹茹。若口眼 斜不能言。遇风寒则四肢
拘急。脉浮而紧。此手足阳明经虚风所乘。秦艽升麻汤。若口喑不能言。足痿不能行。属肾气虚
弱。名曰痱证也。地黄饮子。卒然晕倒。口眼 斜。口角流涎者。气虚挟痰也。六君子加秦艽、
天麻、姜汁、竹沥。血弱舌痿不能言。手足不能举。十全大补汤。风热上壅。痰盛不能言。凉膈
散加菖蒲、远志、辰砂。惊痰堵塞。舌本强硬。语言不正。正舌散加薄荷。舌麻语涩不能言。省风
汤加沉香。脾缓舌强不能言。半身不遂。解语汤。脉虚无力。加参、苓、白术。心血衰少。惊悸
不能言。得之于暴者。祛风定志汤。血衰心失滋养。语言不出。叩之不应。十全大补加菖蒲、远
志。痰迷心窍。昏愦口噤不能言。涤痰渴。有热。加芩、连、姜汁、竹沥。舌喑脉洪。口角流涎。
喜笑不休者。导痰加白术、芩、连、竹沥、姜汁。肥人舌根强硬。作湿痰治。瘦人舌根强硬。作
心火治。虽病久正虚。不可纯用补药。壅滞经络中之痰火。若饮食如常。但失音不语。俗呼哑风。
小续命去桂、附加菖蒲、直中心经。哑不能言。口开面赤者。必死勿治。
左瘫右痪 左半身不遂。或伤血。致目昏耳聩头眩乏力。四物加羌、防、肉桂、红花、桃仁、
生姜。病久气虚不应。宜参归三圣散。右半身不遂。四肢无力。痰涎壅盛。或一臂不遂。时复转
移一臂。千金附子散。下半体疼重软弱。甄权防风汤。并用针灸法。偏风。其脉沉细。是风与痰
饮在上焦。并宜导痰汤加羌活、白术。不应。宜六君子汤加当归。寒。加桂心。热。加竹沥。半
身不遂。口眼 斜。手足战掉。语言謇涩。明显风从外入。身热无汗恶寒。宜小续命加减。自汗。
不宜服。然又有病发左半。口往右 者。盖大筋短缩。筋属肝。肝病故左半身不遂。舌筋亦短而謇
于言。左畔之小筋弛长。故口从左而 于右。治宜从右引左。大理右半脾胃之气。以运出左半之热
痰虚风。当以四君子加羚羊角、柴胡、姜汁、竹沥。冬月稍加炮姜、熟附以从治。夏月须用知母、
石膏。此正治也。半身不遂而多汗神昏。痰涎上涌者。大剂参、 。补中益气、十全大补、人参养
营、大建中选用。半身不遂。骨节离解。口面 邪。便利无度。麻黄附子汤加桂心、干姜、芎 。
然又有身半以上俱无恙。身半以下软弱麻痹。小便或涩或遗。此足三阴虚证也。当用地黄饮子补
其下元。慎不可用澡湿攻痰药。若果痰盛。星香散、二陈汤。湿盛。薏苡仁汤。兼气虚者。六君
子汤。兼血虚者。大秦艽汤。皆为合剂。又酒湿为病作痹证。口眼 斜。半身不遂。浑似中风。
舌强不正。当泻利湿热。不可作风治而汗之也。
角弓反张 风气乘虚入于诸阳之经。则腰背反折。挛急如角弓之状。宜小续命加减。千金
治贼风口噤。角弓反张。用仓公当归汤。更参痉证治之。
四肢不举 脉缓大有力。而四肢不举者。土太过也。当泻其湿。胃苓汤。脉细小无力。而
四肢不用者。土不及也。当补其气。补中益气汤随证加减。瘦人血枯筋急。土旺风淫者。四物汤加
钩藤、秦艽、防风。肥盛色白痰多者。六君子加秦艽、天麻、竹沥、姜汁。
麻瞀不仁 虚风之证。能食麻瞀。牙关引搐。目内蠕 。升麻胃风汤。麻痹不仁。鼻额间
痛。唇口颊车发际皆痛。口不可开。言语饮食妨碍。左额颊上如糊急。手触之则痛。此足阳明经受
风。气血凝滞不行。犀角升麻汤。一切风气攻注。四肢骨节疼痛。遍身顽麻。手足瘫痪。言语謇
涩。无汗气实。乌药顺气散。十指并面麻瞀。乃气虚风袭。补中益气去
白术、当归、橘皮加白芍、五味。麻瞀体软。痒起白屑。乃脾气不荣。补中益气加地黄、芍药。
风湿相搏。手足麻痹者。千金排风汤。手足麻瞀。膈塞体痛。寒热眩晕。风成为寒热也。千金解风散。
表虚自汗 虚风伤卫而汗出者。黄 建中汤。阳气虚者。加附子。若兼寒热者。小柴胡渴。
气虚。补中益气汤。每夜发热自汗。为血虚。当归补血汤。酒客辈多湿热人。兼房劳汗出中风。
下体多汗。不能劳。衣常濡。口干善渴。十全大补加熟附、防风、黄柏、泽泻。凡中风自汗而小
便少者。不可以药利之。既已自汗。则津液外亡。小便应少。若利之。使营卫枯竭。无以制火。
烦热愈甚。当俟热退汗止。小便自行。且此证属阳明经。大忌利小便。
神气昏冒 虚火妄动。挟痰气逆冲。心主被障。所以昏不知人。须大剂人参、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