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5-张氏医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605-张氏医通- 第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利。一身尽重不可转侧。或入血室。则昼日明了。夜则谵语如见鬼状。皆宜按证求治。但此经之 
要。全重在于胃气。所以小柴胡中必用人参。仲景云。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之语。乃一 
经之要旨也。至传三阴。太阴则腹满时痛。少阴则腹痛自利下重。小便不利。甚则口燥心下痛。 
厥阴则寒热交错。寒多热少则病进。热多寒少则病退。大抵少阴传经热邪。必从太阴而入。厥阴 
必从少阴而入。非若阴证有一入太阳不作郁热便入少阴之理。当知伤寒传经之证。皆是热邪。经 
中邪盛而溢入奇经。故其传皆从阳维而传布三阳。阴维而传布三阴。与十二经脏腑相贯之次第无 
预也。其邪必从太阳经始。以冬时寒水司令。故无先犯他经之理。但有他经本虚。或为合病。或 
为越经或陷此经不复他传。非若感冒非时寒疫之三阳混杂也。大抵寒疫多发于春时。春则少阳司 
令。风木之邪。必先少阳。而太阳阳明在外。病则三经俱受。以是治感冒之方。若香苏、芎苏、 
参苏、正气、十神之类。皆三经杂用不分耳。试观夏暑必伤心包。秋燥必伤肺络。总不离于司运 
之主令也。其有误治而成坏证者。证类多端。未能悉举。即如结胸痞满。良由误下表邪内陷。故 
脉必有一部见浮。盖寒伤营。营属血。而硬痛者为结胸。风伤卫。卫属气。而不痛者为痞满。然 
痞满之基。多由其人痰湿内蕴。非若结胸之必因下早而阳邪内陷。此大小陷胸、五种泻心分司结 
胸痞满诸治也。至于懊 诸证。无结可攻。无痞可散。惟栀子豉汤可以开发虚人内陷之表邪。一 
涌而迅扫无余。即劳复食复。但于方中加枳实一味。其温热时行。亦可取法乎此也。至于阴证。 
即无热邪气蒸。万无传经之理。即有阴邪。阴主静。断不能传。原其受病。必先少阴。或形寒饮 
冷伤脾。则入太阴有之。其厥阴之证。无不由少阴而病。所以少阴温经之药。峻用姜、附、四逆。 
厥阴风木之脏。内伏真火。虽有阴寒。不过萸、桂之属。若当归四逆加吴茱萸换肉桂足矣。不必 
姜、附也。然仲景厥阴例中。非无四逆等治也。当知厥阴之寒。皆是由少阴虚寒而来。故用姜、 
附合少阴而温之。所谓肾肝同治也。即太阴未尝不用四逆也。亦是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致病。故必兼 
温少阴。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夫治伤寒之法。全在得其纲领。邪在三阳。则当辨其经腑。病入 
三阴。则当分其传中。盖经属表。宜从外解。腑属里。必须攻下而除。传属热。虽有阳极似阴。 
厥逆自利等证。但须审先前曾发热头痛。至四五日或数日而见厥利者。皆阳邪亢极。厥深热深之 
证。急当清理其内。误与温药必死。但清之有方。须知阳极似阴之证。其人根气必虚。即与救热 
存阴。须防热去寒起。间有发汗太过而成亡阳之候。亦有攻下太过而阴阳俱脱者。不妨稍用温补。 
然脱止阳回。即当易辙。不可过剂以耗其津。况此证与真阴受病不同。中属寒。虽有阴极似阳。 
发热躁闷等证。但须审初病不发热无头痛。便呕吐清水。蜷卧足冷。自利腹痛。脉来小弱。至四 
五日或六七日。反见大热躁乱。欲坐卧泥水中。渴欲饮水而不能下喉。脉虚大不能鼓激者。此阴 
盛格阳之假热。阳欲脱亡之兆。峻用参、附无疑。有卒暴中寒。厥冷不省者。此真阳大虚。寒邪 
斩关直入之候。丹溪所谓一身受邪。难分经络是也。非频进白通、通脉不能挽回。更有少阴中风。 
虽不发热。亦无自汗厥冷呕吐下利等证。但觉胸中痞满不安。不时心悬若饥。自言腹满。他人按 
之不满。手足自温。六脉小弱而微浮者。此为阴经阳邪。人罕能识。惟宜黄 建中稍加人参、熟 
附温散其邪。若挟饮食。则气口涩滞。亦有模糊不清者。当与枳实理中。手足微冷。加附子。若 
误与发散。必死。破气宽中。亦死。消克攻下。亦死。若峻用四逆。伤犯真阴。多有咳逆血溢之 
虞。此证初时不以为意。每每委之庸师。所以犯之百无一生也。 
冬温 冬时天气大暖。而见发热咳嗽者。此为冬温。以伏藏之令而反阳气大泄。少阴不藏。 
非时不正之气。得以入伤少阴之经。阳气发外。所以发热。热邪伤气。所以咳嗽。其经上循喉咙。 
所以喉肿。下循腹里。所以感之深者。则自 
利也。冬温本秋燥之余气。故咽干痰结。甚则见血。与伤风之一咳其痰即应不同。咳则颅胀者。 
火气上逆也。咳甚则脏腑引痛者。火气内郁也。其脉或虚缓。或虚大无力。亦有小弱者。热邪伤 
气故也。若肾气本虚。则尺中微弦。暮则微寒发热。素常气虚。则气口虚大。身热手足微冷。或 
有先伤冬温。更加暴寒。寒郁热邪。则壮热头痛。自汗喘咳。脉来浮。举则微弦。中候则软滑。 
重按则少力。虽有风寒。切不可妄用风药升举其邪。轻则热愈甚而咳愈剧。重则变风温灼热而死。 
亦不可用辛散。多致咽喉不利。唾脓血。痰中见血。甚则血溢血泄。发斑狐惑。往往不救。又不 
可用耗气药。多至咳剧痛引周身。面热足冷而致危候。惟宜加减葱白香豉汤调之。兼有风寒外袭。 
则加羌活、紫苏。寒邪盛极而发烦躁者。但于前药中稍加麻黄五七分、石膏钱许。或葳蕤汤本方 
主之。缘此证见于冬时。举世医流。莫不以伤寒目之。而与发散致夭枉者不可枚举。曷知西北二方。 
患真中风伤寒者最多。患冬温者绝少。间有伤于火炕者。亦有伤于火而复伤于寒者。可与越婢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以其地浓质实。可胜攻伐。非若东南之禀气孱弱也。至如大岭以南。阳气常泄 
之地。但有瘴疠之毒。绝无伤寒之患。即使客游他处。感冒风寒。仅可藿香正气之类。若麻黄、 
青龙。绝不可犯。误用而发动身中素蕴之瘴湿。则壮热不止。每致殒命。不可不慎。 
温病 有冬时触犯邪气。伏于经中。至春分前后。乘阳气发动而为温病。素问所谓冬伤于寒。 
春必病温是也。其证不恶寒。但恶热而大渴。其脉多数盛而浑浑不清。越人所谓温病之脉。行在 
诸经。不知何经之动。绝不似伤寒浮紧之状。且右尺与气口。必倍于人迎。信非人迎紧盛之比。 
此证大忌发汗。若误与表散。必躁热无汗。闷乱不宁而死。以其邪伏经中。日久皆从火化而发。 
其热自内达外。必用辛凉以化在表之热。苦寒以泄在里之热。内气一通。自能 
作汗。有服承气。大汗淋漓而愈者。有大渴饮水。通身汗出而热顿除者。有浑身壮热。服黄芩汤、 
葱白香豉汤得汗而解者。有发热自利。服葛根黄芩黄连汤而愈者。有舌干便秘。服凉膈散而安者。 
故古谚有温热病误下不为大害。误汗为害。 
有非时寒疫。间杂其间。不可不审谛明白而为治疗。盖暴感风寒之说。初时畏寒不渴。至二 
三日。热邪伤耗津液方渴。与温病热病之一病便昏昏不爽大热烦渴不同。其脉多浮盛而见于左手。 
与温病之右脉数盛亦异。若兼右脉滑盛。或涩滞模糊者。必停饮食之故。故治寒疫。当先发散为 
主。即有宿滞。兼与橘、半、枳、朴。不得滥用里药。倘邪未入里而误与攻下。不无引贼破家之 
虞。故其治与伏气迥乎不类也。 
热病 伏气之发于夏至后者。热病也。其邪乘夏火郁发。从少阴蒸遍三阳。与伤寒之逐经传 
变不同。亦有兼中 而发者。其治与中 无异。 虽热毒暴中。皆缘热耗肾水。汗伤胃汁。火迫 
心包。故用白虎之知母以净少阴之源。石膏以化胃府之热。甘草、粳米护心包而保肺胃之气。与 
热病之邪伏少阴。热伤胃汁。火迫心包不殊。故可异病同治而热邪皆得涣散也。若热毒亢极不解。 
腹满气盛者。凉膈、双解、承气、解毒。兼苦燥而攻之。或三黄、石膏、栀子豉汤汗之。用法不 
峻。投剂不猛。必不应手。非如伤寒。待阳明胃实而后可攻下也。 
时行 时行疫疠。非常有之病。或数年一发。或数十年一发。多发于饥馑兵荒之后。发则一 
方之内。沿门阖境。老幼皆然。此大疫也。亦有一隅偶见数家。或一家止一二人或三五人。病证 
皆同者。此常疫也。即如痘疹麻斑之类。或越一二年。或三五年一见。非若大疫之盛行。所以人 
不加察耳。即如软脚瘟证。医者皆以香港脚目之。捻颈瘟证。医者 
皆以喉痹目之。绞肠瘟证。医者皆以臭毒目之。杨梅瘟证。医者皆以丹肿目之。黑骨瘟证。医者 
皆以中毒目之。瓜瓤瘟证。医者皆以蓄血伤寒目之。惟疙瘩瘟之阖门暴发暴死。大头瘟之骤胀热 
蒸。秽气遍充。不敢妄加名目也。其常疫之气。皆是湿土之邪郁发。治宜表里分解。随邪气所在 
而攻之。孙真人云。疫气伤寒。三日以前不解。葱白香豉汤加童便热服汗之。不汗。少顷更服。 
以汗出热除为度。三服不解而脉浮。尚属表证。则用白虎。见里证则宜承气、解毒。表里不分。 
则宜凉膈、双解。汗下后复见表证。再与白虎。复见里证。更与承气。表里势热。则宜三黄石膏、 
三黄栀子豉汤汗之。有汗下三四次而热除者。有热除后忽复壮热。不妨再汗再下。若见脉证皆虚。 
法无更攻之理。惟与清热解毒汤、人中黄丸、人中黄散之属调之。非如伤寒有下早变证之虑。亦 
非温热不可频下之比。大率以热除邪尽为度。不当牵制其虚也。惟下元虚人。非生料六味补其真 
阴。则不能化其余热。又不可拘于上说也。至于大疫。则一时详一时之证。一方用一方之法。难 
可预为拟议也。以上所述。不过为杂病家开一辨证法门。其间肯綮。不遑繁述。 
湖广礼部主事范求先讳克诚。寓金阊之石窝庵。患寒伤营证。恶寒三日不止。先曾用过发散 
药二剂。第七日躁扰不宁。六脉不至。手足厥逆。其同寓目科方耀珍。邀石顽诊之。独左寸厥厥 
动摇。知是欲作战汗之候。令勿服药。但与热姜汤助其作汗。若误服药。必热不止。后数日枉驾 
谢别。询之。果如所言。不药而愈。 
一童姓者。伏气发于盛暑。其子跪请求治。诊时大发躁扰。脉皆洪盛而躁。其妇云大渴索水 
二日。不敢与饮。故发狂乱。因令速与。连进二盏。稍宁。少顷复索。又与一大盏。放盏。通身 
大汗。安睡热除。不烦汤药而愈。同时有西客二人寓毛家。亦患此证。皆与水而安。 
文学范铉甫孙振麟。于大暑中患厥冷自利。六脉弦细芤迟。而按之欲绝。舌色淡白。中心黑润无 
苔。口鼻气息微冷。阳缩入腹。而精滑如冰。问其所起之由。因卧地昼寝受寒。是夜连走精二度。 
忽觉颅胀如山。坐起晕倒。便四肢厥逆。腹痛自利。胸中兀兀欲吐。口中喃喃妄言。与湿温之证 
不殊。医者误为停食感冒。而与发散消导药一剂。服后胸前头项汗出如漉。背上愈加畏寒。而下 
体如冰。一日昏愦数次。此阴寒挟暑。入中手足少阴之候。缘肾中真阳虚极。所以不能发热。遂 
拟四逆加人参汤。方用人参一两。熟附三钱。炮姜二钱。炙甘草二钱。昼夜兼进。三日中进六剂。 
厥定。第四日寅刻阳回。是日悉屏姜附。改用保元。方用人参五钱。黄 三钱。炙甘草二钱。加 
麦门冬二钱。五味子一钱。清肃膈上之虚阳。四剂食进。改用生料六味加麦冬、五味。每服用熟 
地八钱。以救下焦将竭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