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阴气上逆。干呕不食者。则兼丁香、吴茱萸以温之。呕吐涎水者。则兼橘、半、生姜以豁之。
脓血稠粘者。则兼茜根、乌梅以理之。水道不通者。则兼升、柴以举之。身热不除者。则兼桂枝、
芍药、姜、枣以和之。阴虚至夜发热痛剧者。则兼熟地、黄 、阿胶、归、芍以济之。若数日不
已而腹痛后重转甚者。必须参、术、升、柴兼补而升之。久痢噤口不食。此胃气告匮。最为危候。
较之初起口噤。尚有浊气可破。积沫可驱。迥乎不同。非大剂参、术。佐以茯苓、甘草、藿香、
木香、煨葛根之属。大补胃气。兼行津液。不能开之。但得胃气一转。饮食稍进。便宜独参汤略
加橘皮或制香附。缓缓调补。兼疏滞气。最为合剂。如茯苓之淡渗。木香之耗气。葛根之行津。
皆当屏除。即如久痢后重用三奇散。取黄 、防风以致开阖。枳壳以破滞气。以为卓识不群。然
后重稍减。盒饭改用补中益气。转关妙用。全在乎此。若浓朴、枳、橘、砂仁等耗气之药。皆戈
戟也。凡脉见弦细小弱。或六部沉小。皆当准此。间有脉来滑大数实者。方可用芩、连、芍药、
泽泻之属。挟热后重烦渴者。当与白头翁、秦皮、黄连、白芍之类。误用大黄。变成肿胀。若其
人元气未惫。大剂人参、桂、附散其浊阴。尚可救其一二。洞泄不止。服大剂参、术。不应。用
养脏汤。亦不应。惟附子理中汤调赤石脂末。间有得生者。即发呃吐蛔。尚有四逆、参附、吴茱
萸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乌梅丸等法。然非平日相信之真。纵有生机。亦勿许治。若至发斑
发躁。久痢不食。忽发除中。从无救治之法也。尝见痢久虚脱。六脉弦细。厥逆冷汗。烦渴躁扰。
呃逆不宁。峻用理中、四逆、白通、通脉之类。虽日进人参二三两。服之非不暂安。脉来微续。
手足渐温。稀糜稍进。去后亦稀。三四日后必然骤变。此根气已绝。灯尽复明之兆。切勿因其暂
安。轻许以治。徒为识者鄙笑耳。至于妇人临产下痢。最为危殆。郑氏有胎前下痢。产后不止。
七日必死之例。予尝用甘草干姜汤加浓朴、茯苓、木香。治妊娠白痢。千金三物胶艾汤。治妊娠
血痢。连理汤加胶、艾。治赤白相兼之利。驻车丸、千金黄连汤、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胎前产
后五色诸痢。皆可选用。若胎前下痢。产后不止。势莫挽回者。用伏龙肝汤丸。随证加减。未尝
不随手获效也。世医治痢。专守通因通用。痛无补法之例。不知因气病而肠中切痛。非温理其气
则痛不止。因气陷而浊气下坠。非升举其气则后重不除。因气伤而津液崩脱。非调补其气则积不
已。因阴虚而至夜微热腹痛。非峻补其阴则痢痛不息。世人见余用参、术、姜、桂温补气血之药。
以为可骇。更有用黄 、地黄滋阴腻滞之药。益怪甚矣。且有用石脂、干姜温涩固脱之药。以为
劫剂。而大诽之。不知内经中原有涩因涩用之法。盖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非涩而何。况
因涩而过用利气。乃致滑脱不收。安得不用涩以固之耶。更有不知调气。但见下痢日久。便行止
涩。轻以粟壳、诃子投之。闭其滞气。迫痛愈加。愈劫愈甚。此与杀之无异也。
痢不纳食俗。名噤口。如因邪留胃中。胃气伏而不宣。脾气因而涩滞者。香、连、枳、朴、
橘红、茯苓之属。热毒冲心。头疼心
烦。呕而不食。手足温暖者。甘草泻心汤去大枣易生姜。此证胃口有热。不可用温药。若阳气不
足。宿食未消。噫而不食。枳实理中加砂仁、陈皮、木香、豆寇。或山楂、曲、 之类。肝乘脾
者。戊己丸加木香、肉桂。有水饮停聚者。心下必悸动不宁。五苓散加姜汁。有火炎气冲者。黄
连解毒汤去黄柏加枳壳、木香。有胃虚挟热而呕逆者。连理汤。有积秽太多。恶气熏蒸者。大黄
黄连泻心汤加木香。丹溪用人参、川连、石莲子、粳米、姜汁。煎汤细细呷之神效。如吐。再作
服之。但得一呷下咽便开。石莲子真者绝无。余常以藕汁煮熟。稍加糖霜频服。兼进多年陈米稀
糜。调其胃气必效。此即石莲之意也。治噤口痢。多有用黄连者。此正治湿热之药。苦而且降。
不能开提。况非胃虚所宜。不可轻用。大抵初痢噤口。为湿瘀胃口。故宜苦燥治之。若久痢口噤。
则胃气虚败。即大剂独参、理中。恐难为力也。久痢不止。诸药不应。贫人无力服参者。乌梅、
大枣各数枚。煎服屡效。
休息痢 此证多因兜涩太早。积热未尽。加以调摄失宜。不能节食戒欲。所以时止时作。补
中益气加肉果、木香。吞驻车丸。亦有阴虚多火。不能胜任升、柴、木香、白术者。只用驻车丸
加人参、肉桂、乌梅之类。有积。可加枳实、炮黑楂肉。有服补中益气数服。不应。反下鲜紫血
块者。此久风成飧泄。风气通于肝。肝伤不能藏血也。三奇汤倍防风加羌、葛、升、柴。其一切
利水破气药。皆为切禁。
蛲虫痢 其证腹大。皮肤黄粗。循循戚戚然。得之于寒湿。寒湿之气。菀笃不发。化为虫。
此九虫之一。其形极细。胃弱肠虚。则蛲虫乘之。或痒。或从谷道中溢出。仓公以芫花一撮主之。
乌梅丸、黄连犀角散亦主之。然虫尽之后。即用六君子加犀角、黄连、乌梅肉丸服。以补脾胃。
兼清湿热。庶不再发。若一味攻虫。愈攻愈盛。漫无止期也。
痢后风 因痢后不善调摄。或多行。或房劳。或感风寒。或受湿气。致两脚痿软肿痛。用大
防风汤。痢后变成痛风。皆调摄失宜所致。补中益气加羌活、续断、虎骨。
痢后呃哕 此乃胃气虚寒之极。最为恶候。急宜橘皮干姜汤主之。下痢而渴。误食冷物水果
而哕者。理中汤加丁香十五粒。柿蒂五枚。水煎热服。兼寒热往来者。小柴胡加丁香。血痢呕哕
而渴。心烦不得眠。小便不通者。猪苓汤。白痢呕哕。用五苓散。以中有肉桂可通逆气也。
〔诊〕下痢白沫。初起脉小滑。能食者易治。洪大急疾。四肢厥冷者难治。久痢脉微弱小细者
即愈。数实或虚大无根者危。下痢脓血。初起脉小滑。或弦软。身不热者易治。数实滑大而身热
者。势虽甚。犹或可治。若先不热。五六日后。反发热脉大者必死。久则脉宜芤迟虚细。不宜数
盛滑实。或身热不止。口噤不食者皆死。久痢脉结代。反骤能食。为除中者必死。大抵下利之脉。
初起虽实大不妨。六七日后最忌强盛。凡下痢脉浮身热。作风治。脉沉身重。作湿治。下痢为肠
胃病。虽频迸而能食则吉。若噤口痢。初起脉数实可治。久痢而反不能食。脉见有余者死。惟小
弱流利者。当作胃虚治之。
海藏治杨师。屡大醉后渴饮冷水冰茶。后病大便鲜血甚多。先以吴茱萸温药。次与胃苓汤。
血止后白痢。又与温下药四服乃止。或曰。何不用黄连之类以解毒。反用温热之剂。曰。血为寒
所凝。渍入肠间而便下。得温乃行。若用寒凉。即变证难疗矣。
汪石山治一妇。病痢半载余。服四物、香连愈剧。腹痛后重。咳嗽烦热。脉皆细弱而数。以
补中益气去归。加茯苓、芍
药为散。日用米饮调下。三次而安。
吴茭山治一妇。长夏患痢。痛迫。下黄黑。曾服香薷、枳壳、黄连愈剧。其脉两尺紧涩。此
寒伤血也。问其由。乃行经时渴饮冷水一碗。遂得此证。与桃仁承气加延胡索一服。次早下黑血
升许痛止。次用调脾活血之剂而痊。此盖经凝作痢。不可不察也。
李士材治屯田孙侍御夫人。久痢不止。口干发热。饮食不进。犹服香、连等药。完谷不化。尚
谓邪热不杀谷。欲进芩、连。数日不食。热甚危迫。诊之。脉大而数。按之极微。询之小便仍利。
腹痛而喜手按。此火衰不能生土。内真寒而外假热也。小便利则无热可知。腹喜按则虚寒立辨。
急进附子理中汤。待冷与服。一剂而痛止。连进二十余剂。兼进八味丸而康。
石顽治春榜项鸣先尊堂。下痢血色如苋汁。服消克苦寒芩、连、大黄之类愈甚。不时发热痞
闷。六脉瞥瞥虚大。右关独显弦象。然按之则芤。此气虚不能统血之候。与补中益气加炮姜、肉
桂。四剂而安。
又治郭然明之室。患五色痢。昼夜数十次。兼带下如崩。误服大黄、黄连之属十余剂。遂隔
塞不通。口噤不食者半月余。至夜必大发热躁渴。六脉弦细而疾。此足三阴俱虚之候。与理中加
桂、苓、木香、乌梅以调其胃。次与加减八味作汤。导其阴火而痊。
刑部郎中申勖庵高年久痢。色如苋汁。服芩、连、芍药之类二十余剂。渐加呃逆。乃甥王勤
中。邀石顽往诊。六脉弦细如丝。惟急进辛温峻补。庶合病情。遂疏理中加丁香、肉桂方。诸医
咸谓血痢无用姜、桂、人参之理。迟疑不敢服。
仍啜芩、连、芍药。迁延五日。病愈甚而骤然索粥。举家及诸医。皆以能食为庆。复邀石顽相商。
而脉至如循刀刃。此中气告竭。求救于食。除中证也。世人但知下痢能食为向愈。曷知其有除中
之例乎。因表出以为后学之鉴。
褚某水尊堂。深秋久痢。口噤不食者半月余。但饮开水及爪瓤汁。啜后必呕胀肠鸣。绞痛不
已。烦渴闷乱。至夜转剧。所下皆脓血。昼夜百余次。小水涓滴不通。诸医束手告辞。始邀石顽。
切其六脉。皆弦细乏力。验其积沫。皆瘀淡色晦。询其所服。皆芩、连、槟、朴之类。因谓之曰。
所见诸证俱逆。幸久痢脉弱。尚宜温补。姑勒一方。用理中加桂、苓、紫菀调之。服后小便即通。
便得稍寐。三四日间糜粥渐进。痢亦渐减。更与理中倍参。伏龙肝汤泛丸。调理而痊。
又治同川春榜陈颖雍。触热锦旋抵家。即患河鱼腹疾。半月以来。攻克不效。遂噤口粒米不
入。且因都门久食煤火。肩背发痈。不赤不疼。陷伏不起。发呃神昏。势日濒危。内外医科。互
相推委。因命楫相邀石顽。就榻诊之。六脉弦细欲绝。面有戴阳之色。所下之物。瘀晦如烂鱼肠
脑。证虽危殆。幸脉无旺气。气无喘促。体无躁扰。可进温补。但得补而痈肿 发。便可无虞。
遂疏保元汤。每服人参三钱。生黄 二钱。甘草、肉桂各一钱。伏龙肝汤代水煎服。一啜而稀糜
稍进。再啜而后重稍轻。三啜而痈毒贲起。另延疡医敷治其外。确守前方。服十余服而安。前后
未尝更易一味也。
一大兵船上妇胎前下痢。产后三日不止。恶露不行。发热喘胀。法在不救。有同道误许可治。
与药一服。次早反加呃逆。计无所施。乃同兵丁。托言货船。拉石顽往诊。其脉三至一代。直以
难治辞之。彼则留住前医。不使上涯。方知其意原欲巧卸。恐余不往。故不明言其故。当此急迫
之际。不与解围。必致大伤体面。因谓之曰。此证虽危。尚有一
线生机。必从长计议。庶可图治。彼闻是言。始放其医抵家。而求药于余。遂与盏一枚。钱数文。
令习砂糖熬枯。白汤调服。既可治痢。又能下瘀。且不伤犯元气。急与服之。彼欣然而去。其医
得脱。闭户挈家而遁。直至数日。大兵去后宁家。即过我而谢曰。若非金蝉脱壳。不免为螳臂所执也。
飞畴治朱元臣子。患五色痢。二十余日。胸膈胀满。而粥饮不进。服药罔效。别延两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