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痰为务。遂成药蛊之病矣。夫人之胃气。全赖水谷滋养。胃气旺。则诸病不生。纵有贼邪侵犯。
气复自已。原无急于调治也。尝见世人不得尽其天年者。大都皆医药之误耳。今既病之胃。转为
药力所侵。不至四大分崩不已。末流之挽。虽日事参、苓、 、术。如以漏器承浆。漫无盈满之
期。况堪克任偏胜性味乎。凡虚羸之疾。治之不能即应。当暂为休息。以俟胃气之复。不特药蛊
为然也。其药蛊之患有三。一者胃气为药所汨。饮食不为肌屑。而骨不支床。一者药毒流于坎陷。
少火不能五内。而烦蒸髓极。一者脾伤不能收精。脏气固结不舒而羸瘦腹大。虽有脾胃之分。所
重全在胃气。胃为五脏之本也。此性膏粱豢养者有之。在藜藿劳 之人。未之见也。其治药蛊之
病。当屏绝一切苦寒降泄。辛热升发。气味浓烈之药。只宜小剂参、 。甘温养胃之品。庶为合
宜。如独参、保元之类。以图阳生阴长之功。若虚火僭逆。稍加秋石以引参、 之力入于阴分。
为止逆下气之首药。无寒凉伤胃。夺食作泻之虞。若晡热自汗不止。当归补血、六味地黄。少少
与之。一为血虚发热。一为阴虚发热之专剂。勿以迂缓而忽诸。若贪功而妄行杂治。则与抱薪救
焚不殊也。况有中气久为药惫。畏食泄泻。或下利脓血。无论寒热补泻。即独参、理中。下咽必
增烦剧。即宜屏除药石。但与稀糜养其胃气。次以肴核助其气血。五谷为养。五肉为助。未尝不
为轩岐要旨也。当知乐蛊伤胃。则胃之畏药。所不待言。惟使谷神敷布。日渐向安。经云。安谷
者昌。安谷者过期。未闻服药得以长生也。操司命之权者。何不思之甚耶。
卷九杂门
臭毒
属性:臭毒。俗名发痧。皆由中气素亏之故。盖脾胃之所喜者香燥。所恶者臭湿。今脾胃真气有亏。
或素多湿郁。所以不能主持。故臭恶之气。得以直犯无禁。发则腹痛。不能饮食。或上连头额俱
痛。或下连腿及委中俱痛。甚至有欲吐不吐。欲泻不泻。或四肢厥逆。面青脉伏。或遍体壮热。
面紫脉坚。此平昔火衰火盛之别也。有痛死不知人。少间复苏者。有腹痛不时上攻。水浆不入。
数日不已者。欲试真否。但与生黄豆嚼之。觉香甜者。即是臭毒。觉腥者非也。举世有用水搭肩
背及臂者。有以苎麻水湿刮之者。有以瓷碗油润刮之者。有以瓷锋针刺委中出血者。有以油纸点
照。视背上有红点处皆烙之者。总欲使腠理开通之意。又有以冷水咽椒数十粒者。有以白矾生研
冷水。调服二三钱者。然椒性辛散。误饵无妨。矾性酸涩。苟非臭毒。为祸不浅。多有误认食积。
屡攻不愈。绵延十日半月而死者。常见有大饮冷水。而变下痢者。亦有饮水停于肺中。而变水肿
者。有误服矾水。呃逆呕哕不止者。有刺委中去血过多。移时而死者。亦有伤寒阴证腹痛。误刺
委中。及饮冷水。而致不救者。又有内伤冷食腹痛。误刺委中。而致转剧者。诚可悯也。按此腹
痛。乃阴邪秽气。郁遏脾胃中伏火。两邪相击而致。每苦时常举发。药之不应。古法。有初得病
时。饮以艾汤试吐。即是此证。有以蚕蜕纸泡汤饮之。温覆取汗。盖蚕性豁痰祛风利窍。其纸已
经盐过而顺下最速也。余尝谓此证既属中土气衰。秽气内贼。盒饭用利气药以散秽浊之气。合用
一味香附。童便浸晒为末。停汤顿服四五钱立效。或越鞠丸、沉香降气散亦佳。又脾虚挟火。兼
犯秽气。则心腹扰痛。上下不通。俗谓之干霍乱。近世谓之绞肠痧。以秽气在外。固结不散。火
邪在内。攻击不开。故为证最急。急以盐置刀头烧红。淬水中。搅匀灌吐。以升提郁闭之气。然
后以藿香正气散。放温与之。曾见有热服汤药而毙者。有服玉枢丹、苏合香丸而愈者。然不若盐
汤和童便为最。点眼砂亦佳。
但凡臭恶腹痛。脉或伏。或细小紧涩。或坚劲搏指中而带促结。皆是阴逆阳伏之象。不可误认阴
寒而投热药。致动其火。为害不可胜言。非但热药当禁。即砂仁辛温香窜。生姜辛辣上升气。酒
辛烈助火。皆当忌之。热汤亦切勿与。热浴尤为大忌。热则上冲莫制也。若见面青唇黑。脉劲搏
指。厥逆喘促者。多不可救也。
卷九杂门
番痧
属性:尝考方书。从无痧证之名。惟触犯臭秽。而腹痛呕逆。世俗以瓷器蘸油刮其脊上。随发红斑
者。谓之曰痧。甚则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干呕绞痛者。曰绞肠痧。近时有感恶毒异气而骤发黑
痧。俗名番痧。卒然昏倒腹痛。面色黑胀。不呼不叫。如不急治。两三时即毙。有微发寒热。腹
痛麻瞀。呕恶神昏者。或 汗出。或隐隐发斑。此毒邪 发于表也。亦有发即泻利厥逆。腹胀
无脉者。此毒邪内伏。不能外发也。所患最暴。多有不及见斑而殂者。经谓大气入于脏腑。虽不
病而卒死是也。初觉先将纸捻点淬头额。即以荞麦焙燥。去壳。取末三钱。温汤调服。重者。少
顷再服即安。盖荞麦能炼肠胃滓秽。降气宽胸而治浊滞。为痧毒之专药。但服过荞麦者。后患别
病。药中有绿矾者。切勿犯之。其毒甚面黑者。急于两膝后委中穴。砭出黑血。以泄毒邪。盖骤
发之病。勿虑其虚。非此急夺。束手待毙。以此病起于漠北。流入中原。故以番痧目之。原夫此
病与瘴疠相似。瘴则触冒山岚瘴气。此则触冒恶毒异气。与时行疫疠不殊。但时行则沿门阖境传
染。此则一人骤感。死于一日半日之间。不似时行之可以迁延数日也。又此病与伤寒之伏气相似。
伏气发温。热毒自里达表。此则一身骤感异气。无分表里脏腑。亦不似中寒 暑。本虚不胜寒暑之暴也。又此病与挥
霍撩乱相似。霍乱是客邪与水谷之气相并。此则正气暴逆。不能与邪相亢也。又此病与关格相似。
关格是上下不通。病纯属里。此则兼有斑痧表证也。大略与臭毒相类。然臭毒所触秽气。此则触
冒恶毒。较之疠疫尤剧。初起昏愦不省。脉多沉匿不显。或浑浑不清。勿以腹痛足冷而与温药。
倘荞麦一时难得。或服之不应。即宜理气为先。如香苏散加薄荷、荆芥。辛凉透表。次则辟邪为
要。栀子破汤加牛蒡、生甘草。解毒安中。表热势甚。清热为急。黄芩汤加连翘、木通。分利阴
阳。如见烦扰腹胀。脉来数疾。急投凉膈散。如局方以竹叶易生姜。则毒从下夺。热剧神昏。虽
合三黄。多不可救。烦渴引饮遗尿。速清阳明。白虎汤加葱、豉。使毒从表化。以上诸法。在未
经误药。庶可挽回一二。若病家疑信未真。慎毋轻治。脱或变生反掌。取咎未便。曾见一商。初
到吴会。畅饮酣歌。席间霎时不安。索生姜汤一啜而逝。又有朔客到枫。觅混澡浴。忽然眩晕呕
逆。到舟即毙。继有医者。饭后寒热腹痛。手足逆冷。不终夕而告殂。更有文学。乡居到郡作吊。
归即腹痛。坐立不宁。语言不次。然见客犹能勉力作揖。诊之。六脉模糊。是夜即便捐馆。迩来
卒患腹痛死者。比比皆然。虽无斑现。靡不谓之番痧。近有年少新婚。陡然腹痛麻瞀。或令饮火
酒半瓯。而腹痛转剧。旋增颅胀。身发红点。与芦根汁得吐乃解。复有鼻衄口燥。胸腹略见红斑。
啜童子小便稍宁。医与葱白、香豉浓煎。仍入童便。续续与之。得大吐汗出而痊。若斑点深赤。
毒在血分者。浓煎茺蔚。少投生蜜。放温恣服。取效最捷。以其专下恶血也。或加生莱菔汁半杯。
总取散血之功。且有误认伤寒而与发散。周身 紫如云而死者。亦有误认麻疹而与柽柳、樱桃核
汤。咽痛失音而死者。况有停食感冒。误认番痧。而与寒凉解毒。反减去衣被。不慎风寒。烦热
躁扰而死者。以其卒犯恶毒异气。无以脉诊。故辨治尤难。是以近世多用火淬砭刺之法。须知因
感恶毒异气而致者。此属外因。火淬为当。
因触臭毒秽气而致者。属不内外因。非砭刺不足以夺其势。然刺之无血。不可救也。
卷九杂门
岭南瘴毒
属性:岭南炎方濒海。地卑土薄。故阳气常泄。阴气常亏。四时放花。冬无霜雪。一岁之间。暑热
过半。穷脑久晴。或至摇扇。人居其间。气多上壅。肤多汗出。腠理不密。盖阳不返本而然也。
阳燠既泄。则使人本气不坚。阳不下降。常浮而上。气浮而不坚。则汗府开疏。津液易泄。故内
寒外热。上热下寒之证。所由生也。治当固阳气。实腠理为主。若多用表散之药。则阳气愈虚。
风邪益盛。鲜有不误者矣。确系外邪为患。则当苍术芩连汤解散之。春秋时月。人感山岚瘴雾之
气发寒热。胸膈饱闷。不思饮食。此毒瓦斯从鼻口入内也。治当清上焦。解内毒。行气降痰。不宜
发汗。苍术芩连汤。头痛甚者。去木通、黄连。加 本、葱、豉。若寒温失节。汗身坦露。感冒
风寒之气。气闭发热头痛。此则伤寒类也。但岭南气温易汗。故多类疟。南方气升。得此病者。
卒皆胸满。痰涎壅塞。饮食不进。与北方伤寒只伤表。而里自和者不同。治当解表清热。降气行
痰。苍术羌活汤。若内停饮食。外感风寒者。藿香正气散。若脾气虚弱而寒热作呕。平胃散加半
夏、木香。名不换金正气散。瘴疟寒热往来者。苍术柴胡汤。疟久者。加人参、当归。汗多者。
去苍术易白术加白芍。大凡病久而气虚血弱者必发热。须用四君之类调补脾胃。脾胃一健。气血
自生。若认为血虚而用四物沉阴之剂。则脾土复伤。诸脏皆病。虚证蜂起。反为难治。甚至不救。
疟后变成痢。宜从虚治。补中益气汤。有热。加芩、连。有食。加木香、砂仁。若温暑之月。民
病天行瘟疫热病。治宜清热解毒之剂。苍术白虎汤加人中黄。若时气发热。变为黄病。所谓瘟
黄也。治宜清热利湿。茵陈五苓加人中黄、连、柏。若中气虚寒。四肢厥冷。或浮肿黑黄者。用
理中汤加茵陈、桂、苓。飞畴曰。粤西傍交趾一带。猪鸡之属。俱煮汤泼去。更煮食之。其米亦
然。且不能多食。稍过则胀闷。总由瘴毒渐毓所致。其日出时。有气如兰香。日中时有气如茉莉
香。日没时有气如炊新米香。如此每日三气。急掩口鼻勿语言以避之。其触之者。寒热如疟。三
四日死。元气稍旺者。数日死。当此急服藿香正气、苍术羌活汤。犹可救之。予戚官其地。不
三月而只存一口。乃元气充裕者。然亦病几于危。故仕任及客游其处者。切须知之。否则无不蒙其害者矣。
中雾气者。心内烦闷少气。头痛项急。起则头眩。或身微寒。战掉不安。时复憎寒。心中欲
吐。干呕无物。此清阳之位。受浊阴之邪气也。不可耗气伤津。栀子豉汤加葱白涌散之。头痛甚。
加本。烦闷。加木香、藿香之类。缪仲淳经疏。只用 本、木香水煎服。大抵蒸发之邪。必中
在上在表。故宜涌之。总无关于脏腑也。
卷九杂门
虫
属性:虫由少阳风木。湿热郁蒸而成。观日中有雨。则禾节生虫。人患虫积。多因饥饱失宜。中脘
气虚。湿热失运。故生诸虫。小儿最多。大人间有。其候心嘈腹痛。呕吐涎沫。面色痿黄。眼眶
鼻下有黑。嗜食米纸茶叶泥炭之类。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