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卿如晤(原名悲伤的体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卿卿如晤(原名悲伤的体验)-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朋友了?有的都是约伯的朋友?

    结语

    「凡等候你的,必不羞愧」(诗廿五:2)。基督徒「遭遇苦难,被压太重,力不能胜,甚至活命的指望都绝了」的时候(林后一:18),要求神给信心,好叫「这至暂至轻的苦楚,成就极重无双永远的荣耀」(林后四:17)。但他们等候的时候,也当互相安慰扶持:「你们要记念被捆绑的,好像与他们同受捆绑,也要纪念遭苦害的人,想到自己也在肉身之内(来十三:3)。很多时候,神不一定直接除去苦难,而是藉著一个孩子拿出五饼二鱼,解决于人饿肚之苦;藉著四个朋友拆屋热诚,医好瘫子之病(可二:3-12);藉著先知的呐喊,斥责制造苦难的人。今日教会制造的苦难恐怕还多过消除的苦难(特别是美国的右派基督徒)。我们应反省、认罪并侮改。

    (作者为神学博士现任中华福音神学院教务主任)

 第一章

    从未打人告诉我,丧偶的悲恸和惧怕的感觉原来这么相近。我并不怕,但感觉上却像在怕着什么似的。胃里同样有某种东西在那里翻搅,同样坐立难安,呵欠连连。我老在吞口水。

    另有些时候,感觉上又像微微喝醉了酒,或者脑部受利轻微的震荡。在世界和我之间隔有一层看不见的幔子。我发现自己很难听进任何人对我说的话,或许很难叫自己提起劲来听人说话。一切看来都那么索然无味。但是,我却又希望周围有人。整栋房子空荡荡的感觉,叫人想起就怕。最好身边有人,而他们又彼此交谈,不来找我说话。

    又有些时刻,多数是些意想不到的时刻,我里头似乎有样东西在那里试图向我证明:其实我并不那么在乎,至少并不那么要命地在乎。爱情不是男人生命的全部。没遇见伊之前,我不是挺快乐的吗?我拥有许多所谓的「资产」。这款事,日了一久,感觉便自然淡了。算了吧,何必这么失魂落魄。以上的说辞,我竟然听得进去,不觉有点惭愧,想想,似又不无道理。就在这当儿,一道火辣辣的回忆突然袭上心头,于是,所有这些「理当这样理当那样的推想」顿时一溜烟消失,像炉口的一只蚂蚁。

    这一反弹,我的眼泪马上夺眶而出,整个人陷入哀怜中。多么温吞无力的眼泪。我宁可号啕大哭,这样至少让人觉得痛快、真实。但是,像现在这般沉浸在自怜中,咀嚼着滥情那令人作呕的黏黏腻腻的快感,连自己都极端厌烦。然而,我还是沈溺在自艾白怜中,虽然明知这样实在愧对伊。因为只要任凭这种情绪嚣张下去,不出片刻,我所哀悼的,便不是一个真正的女人,乃在对着一具人偶嘤嘤哭泣。谢天谢地,她依然鲜明地活在我的记忆中,不容许我和稀泥含糊过去(她可会永远远般鲜活?)。

    伊全然不像这个样子的。伊的心思灵敏、矫健,像头豹,激情也罢,温柔也罢,或者痛苦,一概无法叫它稍稍懈怠。你的话中一有虚矫或和稀泥的味道,它马上嗅出,随即凌空一跃,在你还来不及分辨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时,它已把你扑倒在地。我的泡沫般的讲论被她一语戳破的,不知有多少?我早就学会不跟她胡扯了,除非纯粹为了好玩,为了享受被揭穿、被嘲笑的乐趣唉,又是另一桩火辣辣的回忆。自从当了伊的情人,我再也含糊不了了。

    也从未有人告诉我,守丧容易使人懒散。除了在工作的地方,我这部机器似乎颇能照常运作之外,任何需要费点神的事一律让我觉得厌烦。别说写信,连读封信都觉烦。刮胡子也烦,现在谁管你脸颊光滑或粗糙?有人说,不快乐的男人应该找些事来分神,也就是一些能让人忘我的事。其实,一个男人累坏了,在夜里觉得需要加条棉被,他会像狗一样,宁可躺在那里浑身发抖,也懒得爬起来找被子。为什么孤单的人比较容易邋遢?这不难了解。恐怕到头来还变得肮脏透了,处处惹人嫌。

    同时,神在哪里呢?这样的怀疑是丧偶最令人不安的并发症之一。当你很快乐,快乐到不觉得需要神,快乐到觉得神对你的要求有点近乎烦扰,这时,你若醒转过来感谢他,赞美他,他会张开手臂迎接你——或许你这样觉得。但是,当你迫切需要他时,当所有其他的救援全都落空时,你发现什么呢?一扇当著你的面砰然关闭的门,从里头还传出上门栓——双重门栓——的声音。你干脆离开算了,再多等,那种死寂只会叫人发慌。窗内不见任何灯光,可能是栋空房子哩,曾被住过吗?看来一度被住过。这看来曾有人住过的感觉与眼前的死寂是一样的确凿。什么意思呢?为何我们一帆风顺时,他俨然存在着,像个指挥若定的船长;可是,危难当头,作为救援者的他反而杳然无踪?

    今大下午,我试著把远些想法稍稍透露给神。他提醒我,同样的事似乎也曾发生在基督身上。“你为什么离弃我呢?〃——基督说过这句话,我知道。这能帮助找了解自己的处境嗯?

    我想,问题不在于我正陷入不再相信神的危险中;真正的危险在于我开始相信与神有关的一些可怕的事。我所害怕的结论并非「所以,神并不存在」,而是「原来,神是这样子的,不要再欺骗自己。」

    前人乖顺地说:「愿你的旨意成全。」多少时候,蚀心的悲愤被恐惧的本身镇伏住了。另一方面,又假借爱的行动虚掩内心真正的感受——是的,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这句话所透露的,其实只是一种表面的做作。

    我们最需要他的时候,神似乎连个影子都没有,因为他根本就不在,不存在。这样说,倒也容易。不过,为什么当我们,坦白说,不需要他时,他却又如影随形,甩也甩不掉?

    然而,有一件事是婚姻带给我的体会。我不再相信:信仰原是潜意识里欲望得不到满足所投射出来的产物,因此,是性的替代品。短短几年,伊和我尽情享受了爱的筵席——各种型态的爱情——庄严的、快活的、浪漫的、写实的,有时像暴风雨一样高潮迭起,有时又像套上合脚拖鞋那样轻松、自然。心灵或肉体的每一处空隙都得到了满足。若说神是爱情的替代品,我俩应不会再对他感兴趣。拥有了实物之后,谁还会继续求索替代品呢?然而,事实却非这样。我们两人都明白得很,除了彼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某样东西——某样完全不同类别的东西。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类别的需求。否则,不如说,当情侣拥有彼此时,就不再需要阅读、吃饭——或呼吸。

    几年前一位朋友去世之后,有好长一段时日,一种鲜明的感觉让我确信他仍存在著,甚至比活着时更亢奋地存在著。我一直祈求对伊能有百分之一同样的把握。——但是,我得不到任何的回应,只有闭锁的门、铁幕、空茫、绝对的零。「有所求的就得不到。」我偏偏傻傻地等。现在呢,即使那样的把握临到我,我也不会相信了。我会认为那不过是祈祷所引发的自我催眠罢了。

    无论如何,我绝不能去找那些通灵的人。我答应过伊绝不作这种事。他们那些人的勾当,她很清楚。

    向死者,或住何人,遵守诺言,原是件好事。不过,我开始察觉「尊重死者的意愿」可以是这陷阱。昨天,若非我及时煞住,我会说出这样无聊的话:「伊不喜欢这样。」这对别人实在不公平。不出几天我大概会利用「伊喜欢这样」在家里横行霸道用想像中她所喜欢的来推动我自己的意愿。不过,这种伪装会愈来愈薄弱、无效。

    我根本无法和孩子们谈起有关伊的事。只要我一闭口,出现在他们脸上的,并非悲伤、爱、惧怕,或同情,而是所有人际绝缘体中最让人无地自容的——尴尬。他们的表情似乎告诉我,我正在做一件极不体面的事。他们衷心希望我适可而止。记得母亲刚去世时,每当父亲提起她时,我也有同样的感受。不能怪他们,男孩子就是这样。

    有些时候,我认为,羞耻心——那老让人觉得不好意思的,没头没脑的羞耻心,在阻止人作出和善的举动,或享受坦荡荡的快乐上,与我们的劣根性是异曲同工的。而且,不只男孩有这局限。

    或许孩子们是对的。对这本被我写了又写,蛮可怕的薄薄的手记。伊本人会怎么想呃?这些涂鸦难道是病态的吗?我曾读过这样的句子:「由于牙痛,我整夜躺著,无法人睡,脑里一页绕著牙痛和失眠这两件事打转。」——相当写实,不是吗?可以这么说,悲哀的事件之所以悲哀,部分原因在于它有影子或投影——事实上,你不只受苦,还必须不断地咀嚼著你正在受苦这一回事。我不只天天活在悲恸中度日如年,更糟的是,成天就在反覆思想自己天天活在悲恸中度日如年。这些涂鸦是件只会使这一倾向更加恶化?只会使自己的心思不断地绕著向一主题打转,单调得像踩水车?但是,我又能作什么呢?我必须服药,而,此刻,阅读绝非一帖够强的药。藉着把全部心思写下来,我相信自已稍能置身事外。(全部?一一才不呢,不过千头万绪之一。)我向来都是这样对伊辩护写作的功能的。然而,十有九次,她总会从我的辩词中看出漏洞来。

    不只孩子们这样,丧妻给我带来一样奇怪的副产品,我察觉自己让每个遇见我的熟人感到尴尬。在工作的地方,在社交场合,在街上,我看见人们在向我走来的时候,都得拿捏是否要「说几句慰问的话」。我恨他们慰问我,不慰问我嘛,我也恨。有些人干脆躲起来。R已经避开我一个星期了。倒是那些有教养的年轻人应对的方式,我比较能接受,这些还没长大的的男生,瞧他们迎面走来的表情,活像我是个牙医。他们满睑通红,讪讪然应付一下,随即在礼貌许可下,赶紧溜到啤酒屋的另一角。也许,丧偶的人应该像麻疯患老一样,最好隔离在特定的防疫区。

    对有些人而言,我不只让他们感到尴尬,更糟的是,我简直就是死亡的化身。每当遇见一对如仙眷侣,我可以感觉他俩心里都在思量:「我们当中不知哪个人,有天也会落入他现在的光景?」

    起初,我很害怕重访那些伊和我曾经度过美好时光的地力:我俩喜欢的啤酒屋,经常散步的林子。不过,我还是决定立刻旧地重游,这就像等不及要把方才尝过触礁苦头,惊魂甫定的舵手速速遣派出海一样。然而,与我预料中的竟然完全不同。这些地方与其他地方没什么两样。伊已不在的事实在这些地方并不比其他地方显著。伊的亡去原与地方无关。我想,如果有个人被禁吃盐,他对盐味的感觉,在某种食物中绝不会比在其他食物中更为敏锐。整体说来,应是一天的三餐通通失了味。正是这么一回事,生活整个改观了。伊已不在了,这事实像天空一样笼罩一切。

    不,这样说并不完全正确。伊已不在的事实在某一个角落里带给我切身的感受,是我无法逃避的。我指的是自己的肉体。当它是伊的情人的肉体时,它有著截然不向的重要性。现在,它彷佛一栋空荡荡的房子。不过,别让我欺骗自己,一旦我认为这具皮囊有了什么毛病,它马上又重要起来。这日子不远了。

    癌,癌,癌!我的母亲,我的父亲,我的妻子。我怀疑下一个轮到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