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经十二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阿含经十二选- 第2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60 9           「无量空处想」(也就是「空无边处想」),这是在「第四禅」「舍
160 10      离」的基础上,更深一层的超越了物质的境界,而以无量的虚空为观想对
160 11      象的。「无量识处想」(也称为「识无边处想」),则又超越了虚空观想
160 12      的对象,而返回到以自己能观的「识」(或说「心」、「意」)为专注对
160 13      象的。往后,再深一层,则又得超越了对「意念」刻意的想,而进入「无
160 14      所有处想」。最后,更要平息了一般想的作用(相当于「非想」),而进
161 1       入「无想心定」(「无想心定」,即「非想非非想处定」)。「无想心定
161 2       」,虽说是无想,其实还是存在著细微的乐著想的,所以又称为「非非想
161 3       」。「非想非非想」可以理解为:不是一般粗重的想,但也不是完全没有
161 4       想的,就像水面上的油花,虽然无法捞起来当油用,但又的确是带有油的
161 5       性质,不能拿来当一般用水一样。心念虽然到了这样微细的程度,但是也
161 6       还未能达到解脱,只有觉悟到应该「不乐彼,不求彼,不住彼」,连最细
161 7       微的乐著想都能舍离,才能契入解脱的。(参考《清净道论》∧第四:说
161 8       地遍品∨、∧第五:说余遍品∨、∧第十:说无色品∨,印顺法师著《空
161 9       之探究》∧第一章∨第四、五、六、十节)
161 10          从「无事想」到「无想心定」,《小空经》所说的修行方法,是一连
161 11      串的禅定修习,这是重于禅定修行的法门的。在《罗縻经》(二O四)中
161 12      ,描述了佛陀自述其修学过程,从其间,我们可以了解到,佛陀也曾经经
161 13      历了「无所有处想」与「非想非非想」的深定,也许,这是当时修行的主
161 14      流吧!然而,佛陀在经历了这些深定后,「复作是念:此法不趣智,不趣
162 1       觉,不趣涅盘」而超越舍离了。所以,后来在佛陀的教学中,并不是以这
162 2       样的方法(定),为修行最后的目标的。而解脱的阿罗汉圣者中,也还有
162 3       不会入深定的「慧解脱」阿罗汉呢(《大因经》(九七))。
162 4           《小空经》中所提供的修行方法,应当以治标替代的渐次修行原则为
162 5       重点,而这样的修行原则,是可以扩展到无关于修定技巧方面的,可以在
162 6       修行上,广作运用。如《增上心经》(一O一)中,举出的五种消除恶念
162 7       方法:
162 8           ①念与善相应的事,让念头没有机会念恶。如果在念善相时,还是有
162 9       其它的恶念延伸出来,那么,就应该再以其它的善念,来止息这个又生起
162 10      来的恶念。就如同木匠,用墨绳、利斧等工具(善相应事),来治木令直
162 11      。
162 12          ②以观想恶念所会带来的灾患,来止息这个延伸出来的恶念。就如同
162 13      在一位端正可爱的少年人脖子上,挂上腐胀臭烂,流脓的死尸,那么,他
162 14      就显得恶秽,也就不会再去爱染他了。
163 1           ③如果采用上面的方法,还是会延伸出其它恶念时,那么就应当以停
163 2       止上面所说的所有念头(不念念),来止息恶念。就如同闭上眼睛不去看
163 3       ,或根本就避身而离去一样。
163 4           ④如果以停止观想(不念念),还会有恶念产生时,那么,就应当以
163 5       渐进的方式,以「思行(意志力)渐减其念」,直到连恶念都消除为止。
163 6       就如同走得很快的人,先想慢下来,待走慢下来,才能再想坐下来,待坐
163 7       下来后,才能再想躺下来一样。
163 8           ⑤当在以「思行渐减其念」当中,还会延伸出恶念时,那么,就应当
163 9       「齿齿相著,舌逼上□,以心修心(入禅定),受持降伏」。就像两个大
163 10      力士,捉一个瘦弱的人,很容易就能将他完全降伏一样。
163 11          在这五种方法中,除了第②以外,可以说都与《小空经》的修行原则
163 12      ──替代法有关,尤其以第④最为相近。替代的修行法,常是治标的。治
163 13      标的方式,虽然不是根本的,而且也可能会有其它的副作用产生,但是,
163 14      治标的法门,如果仍然不忘失解脱的目标,或者,最后还是能够引导趣向
164 1       解脱,那么,即使只是粗略的,只要立即有效,也都不失为好的修行方法
164 2       。
                                                                          墚


165 1       第十一选
165 2       佛法的修行方法(三):《大空经》(一九一)
165 3
165 4       (一)经文大意:
165 5           有一次,佛陀游化到释迦国迦维罗卫,住在尼拘类园。
165 6           有一天,尊者阿难与众多比丘,在加罗释精舍缝衣。佛陀入迦维罗卫
165 7       乞食,吃过食物后,也正好来到加罗释精舍。尊者阿难遥见佛来,便出来
165 8       迎接,为佛陀敷坐洗足,并向佛陀解释,众多比丘正聚集在这里缝衣。
165 9           佛陀告诉尊者阿难说:「比丘不可欲哗说、乐于哗说、合会哗说、欲
165 10      众、乐众、合会于众、不欲离众、不乐于独住远离之处。」
165 11          「若有比丘不欲哗说、不乐哗说、不合会哗说、不欲于众、不乐于众
165 12      、不合会众、欲离众、常乐独住远离处者,谓有乐、圣乐、无欲之乐、离
165 13      乐、息乐、正觉之乐、无食之乐、非生死乐。若得如是乐,易不难得者,
165 14      必有是处。」
166 1           「得时爱乐心解脱,及不时不移动心解脱者,必有是处。」
166 2           「所以者何?我不见有一色,令我欲乐。彼色败坏变易,异时生愁戚
166 3       啼哭、忧苦、懊恼。以是故,我此(异)住处,正觉尽觉,谓度一切色想
166 4       ,行于外空。
166 5           阿难!我行此住处已,生欢悦。我此欢悦,一切身觉正念正智,生喜
166 6       、生止、生乐、生定。如我此定,一切身觉正念正智。
166 7           阿难!或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夷)共来诣我,我便为
166 8       彼行如是如是心:远离,乐无欲。我亦复为彼说法,劝助于彼。
166 9           阿难!若比丘欲多行空者,彼比丘当持内心住止,令一定。彼持内心
166 10      住止,令一定已,当念内空。阿难!若比丘作如是说:『我不持内心住止
166 11      ,不令一定,念内空』者,当知比丘大自疲劳。
166 12          阿难!云何比丘持内心住止,令一定耶?比丘者,此身离生喜、乐,
166 13      渍、尽润渍,普遍充满,离生喜、乐,无处不遍。阿难!犹人沐浴,器盛
166 14      澡豆,以水浇和,和令作丸,渍、尽渍,普遍充满,内外周密,无处有漏
167 1       。」
167 2           「彼持内心住止,令一定已,当念内空。彼念内空已,其心移动,不
167 3       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内空也。」
167 4           「不住不解于内空者,彼比丘当念外空。彼念外空已,其心移动,不
167 5       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外空也。」
167 6           「不住不解于外空者,彼比丘当念内外空。彼念内外空已,其心移动
167 7       ,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内外空也。」
167 8           「不住不解于内外空者,彼比丘当念不移动。彼念不移动已,其心移
167 9       动,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不移动也。」
167 10          「不住不解于不移动者,彼比丘彼彼心于彼彼定,御复御,习复习,
167 11      软复软,善快柔和,摄乐远离。」
167 12          「摄乐远离已,当以内空成就游。彼内空成就游已,心不移动,趣向
167 13      近,得清澄住,解于内空。阿难!如是比丘观时,则知内空成就游,心不
167 14      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内空者,是谓正知。
168 1           阿难!比丘当以外空成就游,彼外空成就游已,心不移动,趣向近,
168 2       得清澄住,解于外空。阿难!如是比丘观时,则知外空成就游,心不移动
168 3       ,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外空者,是谓正知。
168 4           阿难!比丘当以内外空成就游,彼内外空成就游已,心不移动,趣向
168 5       近,得清澄住,解于内外空。阿难!如是比丘观时,则知内外空成就游,
168 6       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内外空者,是谓正知。
168 7           阿难!比丘当以不移动成就游,彼不移动成就游已,心不移动,趣向
168 8       近,得清澄住,解于不移动。阿难!如是比丘观时,则知不移动成就游,
168 9       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不移动者,是谓正知。
168 10          阿难!彼比丘行此住处心,若欲经行者,彼比丘从禅室出,在室影中
168 11      露地经行,诸根在内,心不向外,后作前想。如是经行已,心中不生贪伺
168 12      、忧戚、恶不善法,是谓正知。
168 13          阿难!彼比丘行此住处心,若欲坐定者,彼比丘从离经行,在经行道
168 14      头,敷尼师檀,结跏趺坐。如是坐定已,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
169 1       ,是谓正知。
169 2           阿难!彼比丘行此住处心,若欲有所念者,彼比丘若此三恶不善之念
169 3       :欲念、恚念、害念,莫念此三恶不善之念。若此三善念:无欲念、无恚
169 4       念、无害念,当念此三善念。如是念已,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
169 5       ,是谓正知。
169 6           阿难!彼比丘行此住处心,若欲有所说者,彼比丘若此论非圣论,无
169 7       义相应,谓论王论、贼论、斗诤论、饮食论、衣被论、妇女论、童女论、
169 8       淫女论、世间论、邪道论、海中论,不论如是种种畜生论。若论圣论与义
169 9       相应,令心柔和,无诸阴盖,谓论施论、戒论、定论、慧论、解脱论、解
169 10      脱知见论、渐损论、不会(贪)论、少欲论、知足论、无欲论、断论、灭
169 11      论、燕坐论、缘起论,如是沙门所论。如是论已,心中不生贪伺、忧戚、
169 12      恶不善法,是谓正知。
169 13          复次,阿难!有五欲功德──可乐、意所念、爱色欲相应:眼知色、
169 14      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
170 1           「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