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5-卫生宝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65-卫生宝鉴- 第2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定粉(半两) 粉霜(三钱) 延胡(三钱) 腻粉(一钱) 
石燕子(一个半) 
上先杵石燕、延胡为末。入乳钵内。共粉霜等一处。研如粉。鸡清丸如豌豆大。每服三丸至五 
丸。温米饮下。食前临卧。不论老弱妊妇产人。皆可服之。粥饮下五丸。或另丸一等麻子大。量小 
儿大小。夜卧温米饮下五七丸。渐服十丸。忌油腻粘滑冷硬等物 
x【桃花丸】x治肠胃虚弱。冷气乘之。脐腹搅痛。下痢赤白。 
赤石脂 干姜(炮。各等分) 
上为末。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米饮下。空心食前。日三服。一方治禁口痢。验。梨 
一枚去心。入好蜜一匙。煨过食。 
x【玄青丸】x治下痢势恶。频并窘痛。或久不愈。诸药不止。须吐下之。以开除湿热。痞闷 
积滞。而使气液宣行者。宜以逐之。兼宣利积热。酒食积。黄瘦中满。水气肿。腹胀。兼治小儿惊 
疳、积热、乳癖等证。 
牵牛(头末二两) 青黛(一两) 黄连 黄柏 
大黄 甘遂 芫花(醋拌炒) 大戟(各半两) 
轻粉(二钱) 
上九味为末。研匀。水丸小豆大。初服十丸。再服加十丸。空心日午临卧三服。以快利为度。 
后常服十五丸。数日后得食力。痢病未痊者。徐加。再取利。利后却常服。以意消息。病去为度。 
后随证止之。小儿丸如黍米大。退惊疳积热。不须下者。常服十丸。 
x【阿胶梅连丸】x治下痢。无问久新赤白青黑疼痛诸证。 
阿胶(净草灰炒透研。如研不细者。再炒研细尽)乌梅肉(炒) 黄连 
黄柏(炒) 赤芍药 当归(炒) 赤茯苓(去皮) 
干姜(炮。各等分) 
上八味为末。入阿胶末和匀。水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温米饮送下。食前。 

卷十六泄痢门
四时用药例
属性:溲而便脓血者。小肠泄也。脉若五至以上洪大者。宜以七宣丸。脉平和者。立秋至春分宜香连 
丸。春分至立秋宜芍药柏皮丸。四时皆宜加减平胃散。如有七宣丸证候者。亦宜服此药。去其余邪 
。兼平胃气。 
x【芍药柏皮丸】x 
芍药 黄柏(各等分) 
上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温米饮送下。食前。 
x【加减平胃散】x经云。四时皆以胃气为本。久下血则脾胃虚损。而血不流于四肢。却入于 
胃中而为血痢。宜服此滋养脾胃。 
木香 槟椰(各三钱) 白术 浓朴(制) 
陈皮(各一两) 甘草(七钱) 人参 黄连 
白茯苓 阿胶(炒) 桃仁(各半两) 
上十一味为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枣子一个。煎至一盏。去渣。温服无时。 
加减法 ○血多加桃仁。○气不下后重。加槟榔、木香。脓多加阿胶。○腹痛加官桂、芍药、 
甘草。○湿多加 
白术。○脉洪大加大黄。○热泄加黄连。○小便涩加茯苓、泽泻。 
x【黄连阿胶丸】x治痢。 
阿胶(碎炒。一两) 黄连(三两) 茯苓(二两) 
上各为末。以水调阿胶末。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下。食前服。 
x【诃黎勒丸】x治休息痢日夜无度。腥臭不可近。脐腹撮痛。诸药不效者。 
诃子(去核半两) 母丁香(三十个) 椿根白皮(一两) 
上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陈米饮送下。空心食前。 
x【鞠 丸】x治中风或中风湿。脏腑滑泻。 
附子 芎 白术 神曲(各等分) 
上四味为末。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米饮送下。此药亦治飧泄甚妙。素问云。春 
伤于风。夏必飧泄。米谷不化。盖春木旺。肝生风邪。淫于脾经。夏饮冷当风。故多飧泄也。 
x【陈曲丸】x磨积止泻痢。治腹中冷疼。 
陈曲(一两半) 官桂 人参 干姜 
白术 当归 甘草(炙) 浓朴(各半两) 
上八味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酒或淡醋汤任下。食前。日二服。 
x【曲术丸】x治时暑暴泻。壮脾温胃。及治饮食所伤。胸膈痞闷。 
神曲(炒) 苍术(泔浸一宿。炒。各等分) 
上为细末。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米饮下。不拘时。 
x【胃风汤】x治风冷虚气。入客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痛虚满。肠鸣疼痛。及肠胃 
湿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 
白术 川芎 白芍药 人参 
当归 官桂 茯苓(各等分) 
上七味锉。每服二钱。水一盏。粟米百粒。同煎至七分。热服。室心食前。量小儿加减服之。 
x【当归和血散】x治肠癖下血。及湿毒下血。 
升麻 当归身(各一钱) 槐花 青皮 
熟地黄 白术(各六分) 川芎 荆芥(各四钱) 
上八味为末。每服二钱。清米饮调下。空心食前。 

卷十六泄痢门
阴阳皆虚灸之所宜
属性:至元己亥。廉台王千户年四十有五。领兵镇涟水。此地卑湿。因劳役过度。饮食失节。至秋深 
。疟痢并作。月余不愈。饮食全减。形容羸瘦。乘马轿以归。时已仲冬。求予治之。具陈其由。诊 
得脉弦细而微如蛛丝。身体 
沉重。手足寒逆。时复麻痹。皮肤痂疥。如疠风之状。无力以动。心腹痞满。呕逆不止。此皆寒湿 
为病。久淹。真气衰弱。形气不足。病气亦不足。阴阳皆不足也。针经云。阴阳皆虚。针所不为。 
灸之所宜。内经曰。损者益之。劳者温之。十剂云。补可去弱。先以理中汤加附子。温养脾胃。散 
寒湿。涩可去脱。养脏汤加附子。固肠胃。止泻痢。仍灸诸穴以并除之。经云。府会太仓。即中脘 
也。先灸五七壮。以温脾胃之气。进美饮食。次灸气海百壮。生发元气。滋荣百脉。充实肌肉。复 
灸足三里。肾之合也。三七壮。引阳气下交阴分。亦助胃气。后灸阳辅二七壮。接续阳气。令足胫 
温暖。散清湿之邪。迨月余。病气去。渐平复。今累迁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精神不减壮年。 

卷十六泄痢门
结阴便血治验
属性:真定总管史侯男十哥。年四十有二。肢体本瘦。弱。于至元辛巳。因收秋租。佃人致酒。味酸 
不欲饮。勉饮三两杯。少时腹痛。次传泄泻无度。日十余行。越十日。便后见血。红紫之类。肠鸣腹 
痛。求医治之。曰诸见血皆以为热。用芍药柏皮丸治之。不愈。仍不欲食。食则呕酸。形体愈瘦。 
面色青黄不泽。心下痞。恶冷物。口干。时有烦躁。不得安卧。请予治之。具说其由。诊得脉弦细 
而微迟。手足稍冷。内经云。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经云。邪在五脏。则阴脉不 
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结阴之病。阴气内结。不得外行。无所禀。渗入肠间。故便血也。宜以 
平胃地榆汤治之。 
x【平胃地榆汤】x 
苍术(一钱) 升麻(一钱) 黑附子(炮。一钱) 地榆(七分) 
陈皮 浓朴 白术 干姜 
白茯苓 葛根(各半钱) 甘草(炙) 益智仁 
人参 当归 曲(炒) 白芍药(各三分) 
上十六味。作一服。水二盏。生姜三片。枣子二个。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前。此药温中 
散寒。除湿和胃。服之数服。病减大半。仍灸中脘三七壮。乃胃募穴。引胃上升。滋荣百脉。次灸 
气海百余壮。生发元气。灸则强食生肉。又以还少丹服之。则喜饮食。添肌肉。至春再灸三里二七壮 
。壮脾温胃。生发元气。此穴乃胃之合穴也。改服芳香之剂。戒以慎言语。节饮食。良愈。 

卷十六泄痢门
葱熨法治验
属性:(元在十三卷尾。今写在此) 
真定一秀士。年三十有一。肌体本弱。左胁下有积气。不敢食冷物。得寒则痛。或呕吐清水。眩运欲 
倒。目不敢开。恶人烦冗。静卧一二日。及服辛热之剂。则病退。延至甲戌初秋。因劳役及食冷物。 
其病大作。腹痛不止。冷汗自出。四肢厥冷。口鼻气亦冷。面色青黄不泽。全不得卧。扶几而坐。又 
兼咳嗽。咽膈不利。故内经云。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滞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 
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又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诸寒在内作痛。得炅则痛立 
止。予与药服之。药不得入。见药则吐。无如之何治之。遂以熟艾约半斤。白纸一张。铺于腹上。 
纸上摊艾令匀。又以憨葱数枝。批作两半。铺于熟艾上数 
重。再用白纸一张覆之。以慢火熨斗熨之。冷则易之。若觉腹中热。腹皮暖不禁。以绵三 
。多缝带系之。待冷时方解。初熨时得暖则痛减。大暖则痛止。至夜得睡。翌日再与对证药服之 
。良愈。故录此慰法以救将来之痛也。 

卷十六泄痢门
霍乱吐泻
属性:活人百问云。问呕吐而利者何也。此名霍乱也。呕吐而利、热多而渴者。五苓散。寒多不饮水者。 
理中丸。若夏月中暑霍乱。上吐下利。心腹撮痛。大渴烦躁。四肢逆冷。冷汗自出。两脚转筋。宜 
服香薷散。井中沉冷。顿服乃效。 
x【香薷散】x治阴阳不顺。清浊相干。气射中焦。名为霍乱。此皆因饮食或风冷伤于脾胃。 
食结不消。阴阳二气。壅而不反。阳气欲降。阴气欲升。阴阳交错。变成吐利。百脉混乱。荣卫俱 
虚。冷气搏筋令转。皆宜服此。 
浓朴(二两) 黄连(二两。二味入生姜四两。拌炒令黄色) 香薷(一两半) 
上三味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酒半盏。同煎至七分。去渣。新汲水频换。浸令极冷。顿服 
之。药冷则效速也。 
x【增损缩脾饮】x解热躁。除烦渴。消暑毒。止吐利。霍乱后服热药太多者。尤宜服之。 
草果 乌梅 缩砂 甘草(各四两) 
干葛(二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碗。生姜十片。煎至八分。水浸令极冷。旋旋服之。无时。洁古老人 
云。霍乱转筋。吐利不止者。其病在中焦也。阴阳交而不和。发为疼痛也。此病最急。不可食分毫 
粥饮。谷气入胃则死矣。治有两种。渴欲饮水者。阳气多也。五苓散主之。不欲饮水者。阴气多也 
。理中丸主之。只待吐尽多时。微以粥饮渐渐养之。以迟为妙也。 
x【半夏汤】x治霍乱转筋。吐利不止。 
茯苓 白术 半夏曲(各十两) 甘草(二钱半) 
淡味桂(一钱半) 
上为末。渴者凉水调下。不渴者大温水调下三钱。无时。 

卷十六泄痢门
中暑霍乱吐利治验
属性:提学侍其公。年七十九岁。至元丙寅六月初四日中暑毒。霍乱吐利。昏冒终日。不省人事。时 
夜方半。请予治之。诊其脉洪大而有力。一息七八至。头热如火。足寒如冰。半身不遂。牙关紧急 
。予思内经五乱篇中云。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冒气逆行。乱于胸中。是谓大 云云。 
乱于肠胃。则为霍乱。于是霍乱之名。自此而生。盖因年高气弱。不任暑气。阳不维阴则泻。阴不 
维阳则吐。阴阳不相维。则既吐且泻矣。前贤见寒多以理中丸。热多以五苓散为定法治之。今暑气 
极盛。阳明得时。况因动而得之。中暑明矣。非甘辛大寒之剂。则不能泻其暑热。坠浮焰之火而安 
神明也。遂以甘露散甘辛大寒。泻热补气。加白茯苓以分阴 
阳。约重一两。冰水调灌。渐渐省事而诸证悉去。后慎言语。节饮食。三日。以参术调中汤之剂增 
减服之。理正气。逾十日后。方平复。 

卷十六泄痢门
内伤霍乱治验
属性:戊午春。攻襄阳回。住夏曹州界。有蒙古百户昔良海。因食酒肉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