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俱舍论疏- 第11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喻四拢B。顯見道也。空中天神復告商侶。可依本路速行出去。今此本路。喻令修習八拢乐АU@修道。過去諸佛。悉依此修道本路而出生死。若欲求出生死海者。可依過去諸佛本路速行出之。求速出者。當勤修習八拢乐АR源斯手R嗤ㄐ薜馈
    論。隨增位說次第既然。已下一行頌。第五明漏·無漏。論曰至有漏·無漏。釋頌可知。正理論云。一切覺分皆助菩提。唯此獨標覺支名者。以最鄰近菩提果故。由此理趣證七覺支。應知但依治有頂說。此為上首類治下地。唯於無漏立覺支名。若不許然。寧不通二。或於一切菩提分中。依近菩提立覺支號。道中修道。位近菩提。性近菩提。唯是無漏。故無漏修方立覺支名見道位中八道支勝故。此一向無漏性攝。雖正見等亦通有漏。然彼不得拢乐B}道支名目無漏故。又諸論者許覺分法覺支後說定是無漏。若說在前便通二種。既覺支後方說道支。故八道支一向無漏。所依通二。義准已成。謂覺分中前位增者。彼於後位勢用亦增。後位增者非於前位。故毘婆沙師作如是說。從初業位至盡·無生念住常增。乃至廣說。
    論。此三十七何地有幾。已下有兩行頌。第六明依地也。論曰至猶疑懀Ч省C鞒醵U根本未至別也。論。第二靜懀е粮魅a尪ǘ馗魅摺V^未至除喜。二定除尋故。各三十六。論。第三第四至各三十五。釋二地同。餘文可解。然四念住必不並生。以一慧分四念住故。應諸地中若據同時即各除三。雖慧定等一法義分。據義不同亦不除數。故正理云。初根本定雖容有三十七。然實三十四。
    論。覺支轉時必得證淨。已下兩行頌。大文第四明四證淨。舊云四不壞信。論曰至拢渥C淨。列四名也。此四證淨以二法為體。一信。二戒。信分為三。謂信佛信法信僧。戒是道俱無漏戒也。所信佛者。謂佛無學法。法者謂無我理等。正理論云。於何等法如何而得法證淨耶。謂唯於苦者達唯有法無實有情。生決定信。如是次第見集諦時。亦唯如前得二證淨。達唯集法能為苦因。無內士夫。生決定信。從此無間見滅諦時。亦如前得二證淨。達唯滅法是真涅槃。湛勺袂蟆I鷽Q定信。從此次後見道諦時。兼於佛僧得二證淨。於佛相續諸無學法得佛證淨。於僧相續學·無學法得僧證淨。兼言為顯見道諦時亦得拢浼胺ㄗC淨。達唯道法是證滅目。湛勺袂蟆I鷽Q定信。准上信法。不緣教也。言僧者。謂以佛為師因教得道總名為僧。不簡道俗但取無漏。論。且見道位至亦得證淨。明見諦證淨多少不同。見三諦雖不同。即於爾時唯法證淨。即信俱戒名戒證淨。見道諦現行唯得唯緣法證淨。得修未來有別緣佛無學法。及菩薩二根。辟支三根。及四向果。各不同故。名佛法僧不壞證淨。即信俱戒名戒證淨。論。兼言為顯至及戒證淨。釋頌兼也。論。然所信法至皆得法證淨。明總·別法。三諦唯道通總別。由此緣四諦時皆有法證淨。論。拢鶒劢渲翢o不亦得。明戒證淨四諦皆有。
    論。由所信別至故唯有二。明信三不同。分信為三。實體唯信。戒復為一。故體唯二。論。如是四種至非證淨故。明唯無漏。論。為依何義立證淨名。問立名也。
    論。如實覺知至皆名淨。答也。如實覺知四拢B理。釋證也。信妙尸羅是淨。答淨。
    論。離不信垢破戒垢故。釋二得淨名所以。論。由證得淨立證淨名。合釋證淨名。由慧證諦得淨信淨戒名證淨。
    論。如出觀時至次第如是。明四次第。
    論。如何出時現起次第。問出時次第。
    論。謂出觀位至正信三寶。釋出觀位現知次第。論。猶如良醫至病方除故。舉喻顯也。論或四種至及所乘乘。第二喻也。
    論。經言學位成就八支。已下第五明正智解脫。於中有四。一明正智時。二明解脫時。三明道斷障時。四明斷離義。此兩行頌第一門也。論曰至可立解脫智。釋立解脫名及智名所以。如多繩雖解多俊Nㄓ幸豢‘不名解脫者。此明正解脫得名。非無解脫體可說有解脫智者。此明解脫智也。
    論。無學已脫至故唯成八。結無學有十支。有學唯八支。論。解脫體有至依有為故。明無學解脫有為無為。解脫中以勝解有為解脫支體。論。支攝解脫至此解脫蘊。復開解脫支為心·慧二解脫。正理亦開時不時解脫。即二解脫五分法身蘊中是解脫蘊。此上所明二種解脫。皆通中勝解為體。有部宗也。論。若爾不應至非唯勝解。經部引經難有部也。經中既言心從貪離。故知非唯勝解。論。若爾是何者。有部問也。論。有餘師說至名解脫蘊。經部餘師釋。即以心王名解脫體。正理救云。此不成證。謂經亦說。云何心清淨最勝。謂離諸欲惡不善法。乃至。安住第四靜懀Аl兜瘸痔N未滿為滿。已滿為攝修。即名等持。如由欲等眾行功能。令諸等持圓滿而起。等持圓滿名心。欲勤等非心離垢。清淨。等持令心離穢濁。非心離垢即名等持如是由欲等勢力。令解脫蘊圓滿而生。圓滿說心解脫。解脫令心離穢濁。故非離垢即名解脫。故乘所立不摺踅洝U摗H缡且颜f至盡無生智。第二正智也。正智即是前說盡無生智。如實正知我生已盡等故。
    論。心於何世正明解脫。下半行頌。第二明解脫時。論曰至此心生故。明無學心生時得解脫也。先由煩惱得障不至生時。今得正斷故得生也。此就顯說言煩惱得。理實亦通色·無色業。故正理云。說障解脫者非唯煩惱障。色·無色界滅生果業。亦是爾時所脫障故。此業亦障阿羅漢得。由此古昔諸大論師咸作是言。業於得忍·不還·應果。極為障礙。論。金剛喻定至名已解脫。明正斷障·已斷障。及正解脫已解脫時。
    論。未生無學至行身世故。明諸無學心當於爾時同得解脫。本論唯說生者。所以也。問有學無漏心至生時。豈不亦由障得解脫。因何本論不說此耶論。答正理云。雖諸學心亦於生位從障解脫。而論但說初無學心生時脫者。據無餘斷證解脫故。又此唯說純解脫故。此中有心是自性解脫。非相續解脫。四句可解。論。諸世俗心從何解脫者。問世俗心解脫時心。論。亦即從彼遮心生障者。答也。應果身中諸有漏法得解脫時。即從彼遮無學心生障解脫。又釋。即從此遮有漏心生障解脫。如熏禪等諸有漏心。從彼定障而得解脫。論。未解脫位此豈不生者。問也。此有漏心未解脫位豈不生也。因何說言從障解脫。論。雖有已生不似今者。答。未離障前。雖有漏心有已生者。而不似今已離障者。論。彼何所以者。何問也。論。與惑得俱此後若生無俱惑得。答也。前已生者與惑得俱。今若生者無其惑得。
    論。道於何位令生障斷。此下半行頌。第三道斷障時。論曰至離障同故。釋道雖障與斷或不同。離障。生未生皆離障。障同無故。正理云。如世現見開水路時。近水遠水皆離其障。如是既見能斷惑道身中已生。亦應可說近心遠心皆得解脫。
    論。經說三界。已下一行頌。第四明無為解脫斷·離·滅三界別也。論曰至無為解脫者。釋經中三界。即是前二解脫中無為解脫。體一無為。就三義別立三名也。正理七十二云。就三界體約假有異。若就實事無有差別。云何名為約假有異。謂離貪結名為離界。斷餘八結名為斷界。滅餘一切貪等諸結所繫事體名為滅界。何緣三界如是差別。謂有漏法總略有三。者能繫而非能染。二者能繫亦是能染。三者非二順繫染法故。斷此三所證無為。如次名為斷等三界(述曰。言結。遍一果等貪自性貪等無為名離界。餘八然法自性斷結等無為名為斷界。餘往上緣俊當鄷r名為餘滅界。即此九結及一果等望他即是滅。望自即離斷。色不染法一向是滅非總定別故云假也。今詳正理俱不盡理。此之三體各別不相纏染法一向約自即八結名斷。貪名離也。餘法諸結無一名滅。此釋三別。於理為勝。若不爾。即三雜亂。然言假者此三無為其性無別。皆得名為斷。名者是假非實也。離滅也就三有漏分三名)。
    論。若事能厭必能離耶。此下一行頌。大文第六明厭離也。論曰至餘即不然。釋厭也。論。四諦境中至皆得離名。釋離也。
    論。廣陜有殊故成四句者。厭通斷惑不斷惑是廣。唯緣苦·集是陜。離通四是廣。唯是斷惑故陜也。論。有厭非離至非離染故者。第一句也。即超越人緣苦·集智忍。及諸加行解脫勝進道所有智也。論。有離非厭至能離染故。第二句也。第三·四句如應可知。前說是厭非厭等者。謂是超越法忍。及諸見。修道中加行·解脫·勝進道攝智也。超越人不合或斷或已斷故。加行解脫勝進道非斷治故。

俱舍論疏卷第二十五
俱舍論疏卷第二十六

                沙門法寶撰
            
     
       

分別智品第七之一

    分別智品者。惠於曾見決斷名智。或求見境意樂止息。加行奢緩說名為智。智類不同不過十種。此品廣明故名分別。智即是道。道是滅因。前賢拢鞯浪扇恕4似访髦鞘鋈怂虻馈O裙嵋颉9蚀嗣髦恰
    論。前品初說至為有智非見耶。結前起後。頌答可知。自下准此皆不述也。就此品中大文分二。一明智差別。二明智成德。就前門中復分為七。一明忍智見別。二明十智相異三明建立十智。四明法·智斷別。五明十智行相。第六義門分別。第七廣明修智。此一頌第一明忍·智·見別。論曰至推度性故。此明拢谭侵菙z也。立以拢営新┤獭W运鶖嘁烧摺:啴惒恳梢病Ec疑得俱故不名智。正理論云。或求見境意樂止息。加行奢緩說名為智。諸忍正起推度意樂加行猛利故非智攝(已上論文)。論。盡與無生至不推度故。明盡無生非見性也。論。所餘皆通至推度性故。明所餘智皆通智見。已斷自疑故是智攝。推度性故故名為見。非初見故不名為忍。論。諸有漏惠至世正見為六。明有漏惠皆得名智。所見境中非初見故。婆沙四十四云。無一有情於一境。無始時來非有漏惠數數觀之。故有漏惠皆是智攝(已上論文)。即是通染不染一切有漏諸惠。皆名為智。雖五識緣念念不同。緣同類故亦名為智。又所取境無始時來。用有漏惠數數觀故。除五識身相應諸惠。所餘善惠皆名為見。即是世間正見攝也。諸染惠中唯五名見。一切無記皆非見也。論。如是所說至並惠性攝。此明有漏及無漏惠。於一切處皆得名惠。以此皆能簡擇法故。
    論。智有幾種相別云何。此下第二明十智相別。於此文中復分為四。一明十智名體別。二明三智成九智。三明九智成十智。四明盡·無生相別。此兩行頌明十智名體別。
    論曰至性差別故。此列智名。先束為二。論。如是二智至分法·類別。此開二智為三智也。論。三中世俗至四諦為境。此明三智境各別也。正理釋云。前有漏智總名世俗。瓶衣等物性可毀壞。顯在俗情故名世俗。此智多取世俗境故。多順世間俗事轉故。從多建立世俗智名。非無取勝義順勝義事轉。然是愛境無勝功能息內眾惑。故非無漏。又云。有漏無漏二智何別。無漏於境行相明利。彼有漏惠與此相摺H缃叩亓_餘木二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