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俱舍论疏- 第2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以論意根於命根後說。不依此次第也。論。不應語具。已下彈斥外道立十一根。有與釋同。有與釋別。與前同者不破。與異者即破之。言。不應語具至語方成故者。如能見色不待學成。若舌於語有增上用。應自能語不待學成。正理云。又語具等亦不名根。不定雜亂太過失故。不定失者。何等語具立為語根。能發言音名為語具。此即是舌。若爾則應尋伺等法及能引起語業諸風。亦立為根。能發語故。又尋伺等於發言音是勝因故。若謂了色亦由言故。不應獨立眼為根者。理必不然。諸生盲人雖聞說色。不了青等差別相故。論。手·足不應至建立為根。破手·足也。異處。謂邉印.愊唷V^申屈。餘文可了。已上不定雜亂失也。論。出大便處至起此樂故。前難有難亂失。後難無別增上。論。又諸喉齒至不應立根。此是太過失也。正理云。太過失者彼所立根應無限量等。問七十五法何故色唯五根。心王全。通中唯取受念定慧四。善中唯取信勤二法。不相應中唯取命根。不取餘法。答若依餘師。此十三法於流轉還滅有勝用故建立為根。餘用非勝不立根也。若依曇無德。即此十三法是心所依。此別。此住。此雜染。此資糧。此淨故立為根。餘法不爾不立為根。正理問云。諸法相望各各別有增上用故。應並名根。答云此極增上別說義成。如師子王及村邑主。如前已引此文。問此中將勝能作因對增上果當立為根。豈能親於因緣對果而反不立根耶。
    論。此中眼等至亦當廣辨。上來六頌建立二十二根。下兩頌第二釋根體相。於中有二。先指當餘根。後釋五受及三無漏。此即初也。論。樂等五受至依九立三根者。後釋五受及三無漏根。受有三種。一攝益。二損惱。三非損非益。又有二種。一身受。謂五識相應。二心受。謂意識相應。身受攝益。及第三禪心受攝益名樂受。身受損惱名苦受。心受第二禪已下攝益名喜受。損惱名憂受。通在身·心非損非益名捨受。論曰至名為苦根。釋苦受也。論。所言悅者至心悅名樂釋樂受也。論。即此心悅至名為喜根。釋喜受也。論。第三靜懀е廖哺4酸屓U名樂。下地名喜所以。
    論。意識相應至名曰憂根。釋憂受也。
    論。中謂非悅至應言通二釋捨受也。
    論。何因此二總立一根。問也。何因悅與不悅。在身在心。受名各別。非悅非不悅。在心在身。合為捨受。論。此受在身心至身心合一。釋妨難也。論。又苦樂受至故總立根。更重釋也。論。意樂喜捨至立具知根。此釋三無漏根。於中有二。先以九根。於其三道立為三根。後釋三根得名所由。此即初也。論。如是三名因何而立。自此已下釋三根名。先問後答。問云因何名未知當知根等。論。謂在見道至名未知當知。此釋初無漏根名也。智名為知。忍非知故。在見道中苦法智忍位。有八諦未知當知行轉。至苦法智位有七未知當知行。乃至道類忍位有色無色道諦未知當知行故。故十五心皆名未知當知根也。
    論。若在修道至名為已知。此釋第二無漏根名也。至道類智已知諦周盡。無未曾知拢B之境為求知故起於拢馈5珵閿喑薜阑蠊省l端闹B境復數數了。是故說彼名為已知。婆沙一百四十三云。第十六心頃應如七智。何故獨說為已知根。非已知而知故。答此亦從多分說。謂初剎那雖與七智相似。後諸剎那皆與彼異。從多分說悉名已知根。一類性故。准此論文前七智唯一剎那。道類智二乘必有多念。或聲聞眾出必有多念。准此。重知名已知也。有說此後更無未已知道所陵所覆。不以下著上令不得自在。必當爾故。於故言已知。如去時名已去。彼亦如是。准此論文。未已知道為下。已知道為上。忍為其下。智為其上。前為其下。後為其上。雖前七即於知說已知。亦得名為已知。後道類忍名為未知。故名以下著上。八智雖皆得名已知。七智上有下故不名已知。答八上無下故名為已知。雖道類智不能自知。至第二念方被智知。如須彌一塵。大海一渧。又就諦作法非就剎那。問修道中觀諦為斷煩惱。及為練根法樂等。因何但言為斷煩惱。答初果道後必起勝果道。其勝果道即是斷惑之加行也。又練根等恐煩惱退。為現法樂亦是斷惑之勝進道故。但言斷惑義即攝餘。由斯論師唯說斷惑。
    論。在無學道至及至廣說。此釋具知根名。知已已知者。唯說盡智。即是鈍根。謂得盡智知我已知苦·知集等。或得盡智知我已知苦斷集等。或習此知已成性者。謂得盡智無生智也。此即利根得其二智。我已知苦是盡不復更知是無生智。乃至廣說者。謂我已斷集不復更斷等。正理論云。第三具知根體知己已知故名為知。習知成性故。或能護知故。抄釋云。謂無學道云。苦我已知等。名知己已知。此名知習已成性。是初得謂盡智。或能護知。是後位即無生智。成而能護故名為具。俱舍亦云以初為有知。後為習成性。此能有能習者名為具知。具知家根名具知根。案此二論意有差別。若此論以三道慧名未知欲知等。即彼是根。就同依釋。是即彼是根義但唯是慧。若俱舍意彼之三名目能成行者。就依士釋。彼所有根名為彼根。即具攝九法。正理論云九根相應合成此事。故意等八亦得此名。婆沙歷七十五法廢立。恐煩不述。然不過此前建立門。無前義者不立為根。論。彼所有根至當知根等。總結前三根名。
    論。如是已釋至幾無漏。下第三有十四頌諸門分別。於中有二。初六頌有六門分別。後八頌別約諸義分別。初一頌漏無漏分別。於中有三。一唯無漏。二唯有漏。三通有漏無漏。論曰至名異體同。此明唯無漏。論。七有色根至色蘊攝故。此明有漏詳此釋義不盡。無漏無表亦色蘊攝是無漏故。論。意樂喜捨至有漏無漏。第三漏無漏也。論。有餘師說至外異生品。此敘化地部計。則是應婆沙毘婆闍婆提。此云分別論師。彼引經證信等五根唯是無漏。以契經唯說拢泄省V^說阿羅漢乃至預流向有此信等五根。故知無漏。
    又世尊說。若全無此信等五根我說彼住外異生品者。又下文全無五根住外異生品。故知無漏。雖引重文其義是一。拢蟹矡o。
    論。此非成證至外異生品。自下論主破有二。一通化地部引文證成無漏。二自引經文證通有漏。此即初也。此非成證。總非依無漏根說此言故。釋所以信等五根通其二種。謂有漏無漏。彼說拢蟹矡o。依無漏根說不依有漏信等五根。云何知然者。化地部徵。云何知依無漏根說。言。先依無漏至說此言故。釋。論主釋依無漏信等五根所以也。夫建立拢宋ㄓ袨闊o漏非無為有漏。彼經既以信等五根建立拢恕9手ㄒ罒o漏根說。前說拢幸罒o漏根。既言若全無此信等五根。故知唯說無漏。或諸異生至外異生品。論主第二釋。如文可解。論。又契經說至亦通有漏。論主引經證信等五根通有漏也。佛未轉法輪時未有拢恕4藭r已說有情根上·中·下。故知說有漏信等五根。論。又世尊說至品類觀察。論主引第二經證通有漏。信等五根若唯無漏。如何實知是集·洠Аの丁み^患。此之四行觀有漏故。集能招苦。洠驔'處。味愛味處。過患是苦。出離是在滅。餘文可解。論。故信等五根通有漏無漏。總結證也。
    論。如是已說至成非異熟。下一頌第二明是異熟·非異熟門。論曰唯一命根定是異熟。此定宗也。二十二根中。唯一命根定是異熟。唯遮更通餘根。定遮通非異熟。
    論。若如是者至誰之異熟。外難。難云。若定是異熟者留多壽行。既由第四定等延此命根。即此命根是誰異熟。論。如本論說至壽異熟果。此有二意。一引本論證有留壽行。二引本論答前問也。言。留壽行誰之異熟者。引本論證。即是先感富等業之異熟。云何苾芻留多壽行者。問留法。謂阿羅漢。簡有學。成就神通。簡慧解脫。得心自在。簡時解脫。若於僧眾若於別人。簡餘田。以諸命緣至隨分布施。簡餘物。施已發願。簡無願。即入第四定等。簡餘定。從定起已至則皆轉招壽異熟者。由施定力能轉招也。由施·定轉先不定富異熟業。令招今時壽異熟果。或由此施定願令延不定業也。問何以得知非是由今布施現招壽果。答有多文證。婆沙一百二十六云。問理無富異熟果可成壽異熟果。何故乃說富異熟業則轉能招壽異熟果。答無轉果體有轉業力。謂由布施·邊際定力轉富異熟業招壽異熟果。雖俱可轉。而彼今時不顧富果祈壽果故。准此文。施為能轉不言正感。有餘師說。有業先感壽異熟果。然有災障。由今布施邊際定力彼災障滅壽異熟起。雖俱可轉而彼今時不顧富果祈壽果故。准此論文。施為能感。有作是說。有業先招壽異熟果。然不決定。由今布施邊際定力。令招壽業決定與果。准此論文。施為能決定也。復有欲令由施定故引取宿世殘壽異熟。謂阿羅漢有餘有餘生中殘壽異熟。由今布施邊際定力引令現前。定力不思議令久斷還續。准此論文。亦由施定引也。准此四解。第一解云。由布施邊際定力轉富異熟業招壽異熟果。准此論文。於僧眾等施為轉業因。非自招命。然此初解即與本論相扶。言轉富業招壽果故。第二師云。有業先招壽異熟果。然有障故等。此亦容是不定業也。第三師云。有業先招壽異熟果。然不決定。第四師云。由施·定故引取宿世殘壽異熟。上三師釋皆與本論相摺1菊撛啤r彼能感富異熟業則皆轉招壽異熟果。此後三師皆不言轉富業。但言壽業有障。不定。殘果。故知非與本論相扶。
    論。復有欲令至引取受用。此是婆沙第四家也。論。云何苾芻至富異熟果。此釋捨壽行。准捨壽行欲捨壽行皆行施等。定知不是轉現施業招壽之力令招富也。本欲轉捨壽業令招富果。欲令壽短今更造壽業轉令招富。於捨壽行有何用耶。故知。留壽行中所有布施但為轉力。不招現果。問若爾何故布施。答婆沙云。問所留壽行正由誰引。為由布施。為定力耶。若由施力。不應入定。若由定力。不應行施。有說由施。有說由定。如是說者俱由二種。雖多行施。若不入定。彼終不能引壽果故。雖數入定。若不行施。彼終不能引壽果故。然施力能引。定令決定。由此故言俱由二種。准上論文。由施命緣能引過去招富之業感壽果也。婆沙釋捨壽行有六師釋。問理無壽異熟果可成富異熟果。何故乃說壽異熟業即轉能招富異熟果。答有三師如前留壽。唯改壽·富有異。皆言由施定力。第四師云。有業先招富異熟果粗而非妙。由今布施邊際定力。令滅粗業轉招妙果。謂彼先引長時粗果。今由布施定願力故。令彼轉招促時妙果。第五釋云。復有欲令引殘富異熟業。如留壽第四釋。婆沙論云。問若諸有情壽果富果不決定者可有留捨。若俱決定如何留捨。答但作分限無留捨事。譬如良醫所記分限無能過者。此亦應然。准此論文。留壽行者富·壽二業俱不定者可有留捨。若決定者但為分限不能增減。又准此文。增壽行者非是現施能感。文極分明。第六尊者妙音釋如此論。正理論云。且無分別。此諸根中唯一命根定是異熟。如何此命可無分別。定果命根非異熟故。如是命根亦是異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