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業是順現受故。不說餘也。二解。中有之中唯求此生有身不求餘身故。唯造順現法業不造生後。色界中有既有善心。故知亦造順現受業。然無諸位略而不論。問此論云。中生一同分者是何同分。若是四生同分。中有是化。生有是胎等。若五趣同分。中有非趣。若類同分。中生類別。今言一者為是何耶。答一業引故同分是一。非謂生趣類同分一。
論。諸定受業其相云何。自下一頌。第四明定受業相。論曰至功德田起。此釋善惡定受業也。謂造業有三種一重心。謂雖不恒作及於劣境。皆得定受。二恒作。雖是劣心及非勝境。亦得定受。三於增上功德田起。雖是劣心及非恒作。亦得定受。論。功德田者至所起諸業。釋功德田。勝果謂羅漢等。勝定謂慈定等。僧謂通凡拢
論。或於父母至餘非定受。釋唯不善定業相也。除上定業餘非定受。
論。現法受業其相云何。自下一頌。第五明現法果業相。論。曰至其類非一。釋由田也。論。由意勝者至事亦非一。釋由意殊勝也。論。或生此地至招現法果。釋不定招果也。有位不定定受之業定轉此業於現法受更不重生於此地受。
論。若有餘位至受異熱果。釋位定之業不可轉故障離染也。若於現受之餘。即是生後定業。由業力故必定無有永離染義。暫離染義。於理無摺a嵬巳葸生於此地。然非果位不能生故。論。若於異熟至不受異熟。釋位熟俱不定者。由離染故總不受也。
論。何田起業定即受耶。自下一頌。第六明即受果業。論曰至定即受果。總釋由田即受果也。於如是類功德田者。即是頌中六種功德田也。論。功德田者謂佛上首僧。釋第一也。此僧眾中佛為上首。正理論云。佛若非僧攝。契經何故作如是言。汝等若能以少施物。如次供養佛上首僧。於僧田獲得周遍清淨。福正理又云。僧有多種。謂有情人。聲聞。福田。及拢取7痨洞藘确锹暵勆?墒丘N僧。自然覺故(自然覺故。非聲聞也)。
論。約補特伽羅至還復出者。釋第一人也(以寂靜故。福速也)。論。二從無諍出至相續而轉。釋第二人也(以無量增上利益意樂隨逐故。福速也)。論。三從慈定出至相續而轉。釋第三人也(以無量安樂意樂隨逐故。福速)。論。四從見道出至淨身續起釋第四人也(以斷見惑故。得能速果也)。論。五從修道至淨身續起。釋第五人也(以斷修惑故。得福速也)。論。故說此五至能招即果。總結上也。若於上六田有損得非愛即果。有益得愛即果。正理論云。從如是五初出位中。乘前所修勝功德勢。心猶反顧專念不捨。諸根寂靜特異於常。世出世間定·不定福。無能勝伏映奪彼者。故說此五名功德田。論。若從餘定至非勝福田。釋非即果因也。
論。異熟果中至亦有云何。自下一頌。大文第五明身·心受業。論曰至尋伺俱故。釋唯感心受。無尋伺地無身受也。以五識定與尋伺相應故。已上諸地無尋伺故。無五識也。論。諸不善業至如前已辯。釋唯感身受業。不善唯招五識相應苦受果故。
論。有情心狂何識因處。自下一頌。第六明心狂識因處也。論曰至無分別故。此釋心狂唯意識也。分別錯亂名曰心狂。五識無分別故無心狂。論。由五因故至能令心狂。第一因也。由六種業果令心狂也。此由因時令他失念。得異熟果心亦失念。名曰心狂。如文可解。論。二由驚怖至遂致心狂。第二因也。論。三由傷害至遂致心狂。第三因也。論。四由乖摺凉手滦目瘛5谒囊蛞病U摗N逵沙顟n至如婆私等。第五因也。婆沙一百二十六。如契經說。婆私瑟搋。婆羅門女。喪六子故心發狂亂。露形馳走。見世尊已還得本心。論。若在意識至非異熟耶。問也。前言心受非不善果。今說心狂業異熟起。豈不相摺U摗2徽f心狂至故說為狂。答也。由前六種惡因。感不平等大令心狂亂。非心狂亂故即異熟果。故不相摺U摗H缡切目裰敛蝗疚坌摹a屝目裥膩y。寬狹不同為四句也。亂心謂染心。通狂不狂。狂心謂失念。通染不染。由此不同成其四句。如文可解。
論。除北俱盧洲至世傳有文。釋狂處也。
論。欲界拢兄磷C法性故。明欲界拢宋ǔT佛有心狂也。五因之中唯有四大乖適無餘四因。如文可解。
論。又經中說至其相云何。自下半頌第七明曲·穢·濁業。論曰至瞋貪所生。總釋三業各有曲等三業。論。謂依諂生至諂曲類故。別釋曲也。正理云。實曲是見。故契經言。實曲者何。謂諸惡見諂是彼類故得曲名。從此所生身·語·意業。曲為因故果受因名。是故世尊說彼為曲。論。若依瞋生至嗔穢類故。別釋穢也。又正理云。嗔名穢者。謂嗔現前。如熱鐵丸隨所投處便能燒害自他身心。諸煩惱中為過最重。故薄伽梵重立穢名。是諸穢中之極穢故。從瞋所生身·語意業穢為因故。果受因名。是故世尊說彼為穢。論。若依貪生至貪濁類故。別釋濁也。正理論云。貪名濁者。謂貪現前染著所緣。是染性故。從彼生等。准前應釋。更有兩翻出曲穢·濁業。與此論不同。恐繁不述。
俱舍論疏卷第十五
交了
保延三年八月十九日於枺显簴|廊點了
衰老法師覺樹
以黃園古本一交了 義證
俱舍論疏卷第十六
沙門法寶撰
分別業品第四之四
論。又經中說至其相云何。自此已下有四頌半。第八明經中黑黑等四業。文中有三。一明業體。二明斷異。三述異說。此一頌半。明四業體。先問。後答。此即問也。論曰至說黑黑等四。此釋建立四業意也。業果性不同者。謂黑黑等三業。所治能治殊者。有漏業為所治。無漏為能治。性是體性。類是種類。性·類不同分為四業。論。諸不善業至不可意故。釋黑黑業。因染污故名黑。果不可意名黑。論。色界善業至是可意故。因離惡故名白。果可意故名白。
論。何故不言至則說非餘。釋無色善雖因果俱白不說所以也。論。然契經中至非愛果雜故。釋黑白業也。因以惡所雜故。果以非愛雜故。論。此黑白名至互相摺省a岆s名也。言黑白者。就相續立。非一業亦黑。亦白。非異熟亦可意·亦不可意。善惡可意不可意互相摺省H挥上嗬m與黑雜故。即欲界業名為黑白。
論。豈不惡業果至名為白黑。難也。善為惡業雜善名為黑白。惡為善業雜惡應名白黑。論。不善業果至惡勝善故。答也。於地獄中不善業果。不為善業果之所雜也。欲界善果。定為不善業果所雜。六欲天中有不善果故。以欲界散地惡勝善故。惡必雜善。善不雜惡。正理論云。此難非理。以欲界中不善數行力能伏善。故彼苦果雜樂異熟。欲界善劣無有功能陵伏不善。故彼樂果亦無功能雜苦異熟。故惡業果得純黑名。論。諸無漏業至白異熟故。釋第四業。如文可了。論。此非白言至性相摺省a屢呻y也。非黑言是了義說。非白言是密意說。以不能招白異熟故。經密意說名非白業。准經及本論。是純白法也。
論。諸無漏業至不爾云何。自下爾頌第二明斷異也。論曰至唯盡純黑。釋斷黑黑業也。四法智忍斷欲四諦所斷不善業故。斷欲修斷前八品思唯斷不善業故。此上十二皆自性斷非所緣斷也。論。離欲界染至不善業故。此一品思斷二業也。斷黑一分斷雜業全斷黑是自性及所緣斷。斷白唯所緣斷。自性斷品品斷。所緣斷第九品斷。論。離四靜懀е良儼讟I盡。釋斷白白業也。此唯所緣斷故唯於自地第九品斷。斷雖通相應·俱有此中辨業故故說思也。論。何緣諸地至能斷非餘。問也。
論。以諸善法至未離繫故。答也。自性斷者。謂結法及結一果法并得。斷彼得時名之為斷。斷已不復能起現前。所緣斷者。斷能緣盡名之為斷。斷已容得起現在前。由斯黑黑業品品別斷。雜白二業第九品斷。唯所緣斷。
頌曰。已下有一行頌。第三述異說也。
論曰至名黑白業。此師意。以地獄唯不善感故。順彼受業名為純黑。欲界餘趣通二異熟故。順彼善·惡諸業名雜業也。此二業以因從果名黑雜也。論。有餘師說至故名俱業。此師意。以欲見道所斷無善雜故名純黑業。欲修所斷善不善雜總名雜業。婆沙一百一十四云。如是說者一切不善業皆名黑黑異熟類。由欲界中不善強盛。不為善法之所陵雜。以不善法能伏能斷自地善故。善業羸劣而為不善之所陵雜。以欲界善不能斷不善故。正理破前師云。如是所說前已遮遣。謂善無能雜不善故。破後師云。此亦非理。二所斷中俱有業不能感異熟果故(見道中身邊見相應思。修道中無記業。不能感異熟果)。
論。又經中說有三牟尼。已下一頌。第九明三牟尼三清淨也。論曰至二業比知。釋立三牟尼所以也。牟尼。此云寂默。無學身·語二業名身·語牟尼。意牟尼。是無學意非意業也。以真實牟尼唯是意故。身·語二業比知心故。能比所比總名牟尼。正理論云。由身·語業離眾惡故可以比知。意業於中無能比有。唯能所比合立牟尼。論。又身·語業至故名牟尼。第二釋也。身·語二業有無表故名為遠離。意業非遠離故不名牟尼。論。何故牟尼唯在無學。問也。
論。以阿羅漢至永寂靜故。答也。煩惱言。無學總無。非有學故。論。諸身·語意至名為清淨。此釋第二三清淨也。即三妙行。若無漏者。永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故。若有漏者。暫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故。名為清淨。婆沙一百一十七云。問妙行·清淨·寂默有何差別。復有說者。義亦差別。謂善巧作義是妙行義。體潔白義是清淨義。離癡亂義是寂默義。復有說者。能感愛果故名妙行。不雜煩惱故名清淨。究竟靜息故名寂默。正理第二釋云。或此力能引起無漏勝義清淨故立淨名。若謂此亦能引煩惱垢故。謂作煩惱等無間緣。是即不應名清淨者。此亦非理。善心起時非為染心起加行故。染心無間無漏不生。有漏善心能引無漏。故有漏善得清淨名。順無漏心能除穢故。論。說此二者至耶清淨故。述教意也。
論。又經中說有三惡行。已下一頌。第十明三惡行三妙行也。論曰至別有體故。釋三惡行體也。一切不善身·語意業者。即是通取飲酒等業。及前後近分故言一切身·語意業者。簡諸非業。復有三種非意業貪·瞋·邪見者。顯非業中唯取貪·瞋·邪見也。論。譬喻者言至為意業故。述異說也。彼師引故思經證貪·瞋·邪見是意業也。
論。若爾則應至合成一體。有部難也。貪·瞋·邪見兩宗。共許是煩惱故。此若是業業與煩惱合成一體。無明應即行。愛·取即有。業障應即是煩惱障。論。許有煩惱至斯有何失。譬喻反問有部師也。論。毘婆沙師說至成大過失。引婆沙師出過失也。正理論云。正理者何。謂若煩惱即是業者。十二緣起及三障等差別應無。由此證知貪等非業。論。然契經說至為門轉故。通故思經。文易可了。正理通云。是業資糧故亦名業。如漏資糧亦名漏等。論。由此能感至故名惡行。此釋名也。此持業釋。
論。三妙行者至無瞋正見。釋三妙行。翻三惡行為三妙行。即一切善業者。謂不飲酒等及禮讚等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