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由無惡作至無對治業。明第三因。論。由有伴故至定異異熟。明第四第五因。論。善釋此應知。翻上不善。即是善造作增長。論。異此諸業唯名造作者。若有五因名為增長。若無五因但名造作。
論。如前所明未離欲等。已下半頌。第八明施制多福也。論曰至有捨類福。釋施制多唯有捨類福。論。彼既不受福由何生者。問。論。復以何因至不受不生。反問。論。不受於他無攝益故者。外人答也。
論。此非定證至應不生福。反難外人也。論。是故應許至如修慈等。舉頌結成。論。謂如有一至福由自心生。重廣釋也。論。豈不唐捐此施敬業。外人難。若福既由自心生者。但起心供養其福即生。何用施財及申敬禮。有德已滅。豈不唐捐。論。不爾發業心方勝故者。答外人也。若不發業唯敬養心。心即劣也。論。謂如有一至非但起心。舉喻也。論。如是大師至非但起心。合法也。
論。若於善田殖施業種。下半頌。第九明果由內心。論曰至種果有倒。舉喻也。末度迦。是果名。其形如棗。樹似皂莢樹。賃婆。大小如苦練子。二果此土無故不譯。論。如是施主至或果全無。合法也。由可令果全無。非全顛倒。此舉大體。如江南為橘。江北為枳。亦由田也。此類少別。非全顛倒也。
論。施類福業事傍論已了。已下大文第二明戒·修也。就中。一明戒。二明修。三明戒修果。此一頌第一明戒。論曰至但立遮名。釋性罪·遮罪俱名犯戒體。頌於性罪立犯戒名。遮罪名遮。不名犯戒。先釋犯戒及遮。後釋離也。論。離性及遮俱說名戒。此後釋離。離此二罪名為戒也。論。此各有二至為自性故。明戒有表·無表為體。論。已略辨戒至亦不清淨。明淨不淨戒。論。言四德者至非勝生故。別釋四德。論。等言為顯至五迴向寂。釋頌等字顯有異說。論。有餘師說至永離業惑垢故。敘異說也。
論。已辨戒類修類當辨。已下半頌。第二明修類也。論曰至自性俱有。釋頌等引善也。論。修名何義至獨名修。釋修義也。
論。前辨施福。已下半頌。第三明戒修果也。
論曰至就勝說修。明二果別。若兼勝劣二果無別。若就勝說。戒感生天。修得解脫。
論。經說四人能生梵福。已下。大文第二明梵福量。馱都。此云性。如來體性。餘文可解。十勝行者。即四梵福中十善業道。真諦云。謂前四梵福更加六種。一為救父命捨自身命。二為救母命捨自身命。三為救如來命捨自身命。四於正法中出家。五教人出家。六未轉法輪請轉法輪。正理四十云。已離欲者修四無量。生上界天受劫壽樂。若未離欲建窣堵波。造寺。和僧。能勤修習慈等加行。彼亦如修無量根本。感劫天樂。豈不前說欲界無有善業。能招一劫異熟。無一善業猶如不善。唯一剎那能招劫壽。依如是理故作是說。然於一事發起多思次第能招劫量天樂。謂於彼死復於中生。故劫樂言無摺笆Вㄗ忌险撐摹S缟茦I亦不招一中劫壽)。
論。財施已說法施云何。自下一頌。第三明法施。論曰至自他大福。釋無倒無染成法施。正理論云。若能如實為諸有情。以無染心辨契經等。令生正解名為法施。說如實言。顯法施主於契經等解無顛倒。說無染言。顯法施主不希利養恭敬名譽。不爾便為自他俱損。契經等者。等餘十一。即顯契經乃至論議。婆沙二十九出法供養體云。評曰應作是說。若說法語。若能發語心·心所法。若受者聞已生未曾有善巧覺慧。皆此自性。如是法供養總用五蘊以為自性。又釋財供養體云。評曰應作是說。若所捨財若能捨財者。身語二業。若能發彼心·心所法。若受者受已諸根大種造色增長。皆此自性。此與法供養意同。今詳。意論法施財施法供養財供養。義有少別。應檢婆沙財法施文。正理論云。言契經者。謂能總攝容迹S順世俗·勝義堅實理言。如是契經是佛所說。或佛弟子佛許故說。言應頌者。謂以勝妙緝句言詞。隨述讚前契經所說。有說亦是不了義經言記別者。謂隨餘問酬答辨析。如波羅衍拏等中辨或諸所有辨曾當現真實義言皆名記別。有說是佛諸了義。經言諷頌者。謂以勝妙緝句言詞。非隨述前。而為讚詠。或二·三·四·五·六句等。言自說者。謂不因請。世尊欲令正法久住。睹希奇事。悅意自說。妙辨等流。如說此那伽由彼那伽等。言緣起者。謂說一切起說所由。多是眨鄳摰馈1擞删壠鹬@故。言譬喻者。為令曉悟所說義宗。廣引多門比例開示。如長喻等契經所說。有說此是除諸菩薩。說餘本行能有所證。示所化言。言本事者。謂說自昔展轉傳來。不顯說人談所說事。言本生者。謂說菩薩本所行行。或依過去事起諸言論。即由過去事言論究竟名本事。如曼馱多經。若依現在事起諸言論。要由過去事言論究竟。是名本生。如邏剎私經。言方廣者。謂以正理廣辨諸法。以一切法性相眾多。非廣言詞不能辨故。亦名廣破。由此廣言能破極堅無智暗故。或名無比。由此廣言理趣幽博。餘無比故。有說此廣辨大菩提資糧。言希法者。謂於此中唯說希奇出世間法。由此能正顯三乘希有故。有餘師說。辨三寶言世所罕聞故名希法。言論議者。謂於上說諸分義中。無倒顯示。釋難決擇。有說於經所說深義。已見真者。或餘智人。隨理辨釋。亦名論議。即此名曰摩怛理迦。釋餘經義時此為本母故。此又名為阿毘達磨。以能現對諸法相故。無倒顯示諸法相故。如是所說十二分教。略說應知。三藏所攝。言三藏者。一素怛溃亍6䴕衬我亍H尺_磨藏。如是三藏差別云何。未種善根。未欣勝義。令種·欣故為說契經。已種·已欣。令熟相續作所作故為說眨R咽煲炎髁钗蚪饷摗U奖愎蕿檎f對法。或以廣略清妙文詞。綴緝雜染及清淨法。令易解了名為契經。宣說修行尸羅軌則淨命方便。名為眨I颇茱@示諸契經中深義趣言名為對法。或依增上心戒·慧學所興論道。如其次第。名為契經·眨Ψā;蛩剽蚶|藏是力等流。以諸經中所說義理。畢竟無有能屈伏故。毘奈耶藏是大悲等流。辨說尸羅濟惡趣故。阿毘達磨藏是無畏等流。真法相中能善安立。問答決擇無所畏故。如是等類三藏不同。毘婆沙中已廣分別。
論。前已別釋三福業事。已下一頌。大文第八明三分善。論曰至可愛果善。釋順福分也。正理論云。謂感世間人·天等中愛果種子。由此力故能感世間高族·大家·大富·妙色·輪王·帝釋·魔王·梵王。如是等類諸可愛果。准上論文。福·不動業名順福分。論。順解脫分至有涅槃法。准世親菩薩意。種解脫分善名有涅槃法。未種者名無涅槃法。論。若有聞說至先有種子。明涅槃法人相。論。順決擇分至後當廣釋。指後賢拢氛f。
論。如世間所說書印算文數。已下一頌。大文第九明書等體。論曰至受想等法。總出五法體。論。此中書印至五蘊為體。明書印體同。婆沙一百二十六云。此中書者。非所造字。但是所有能成字。故說名書(此是書分色非不相應)。又云。此中印者。非所造印。但是所有能造印法。此能成印故說為印。又正理云。非諸字像即名為書。所雕印文即名為印。然由業造字像·印文。應知名為此中書印。論。次算及文至五蘊為體。明算·文體。算謂稱九九十八十一等。文謂善巧安布五聲等。婆沙云。此中算者。非謂所算一·十·百·千等。但是所有能算之法故說為算。又云。此中詩者。非所述詠。但是所有能成詠法。此能成詠故說為詩。論。後數應知至能數法故。明數也。勝論數德句義攝。大乘所數不相應攝。此宗所數不別立法。
論。今應略辨諸法異名。下一頌。大文第十明法異名。論曰至故頌不辨。准此妙劣。處中自成。正理云。即有漏善·無覆無記總名為中。論。諸有為善至義准已成。釋善眾名。論。何故無為不名為習。問。
論。不可數習至此無果故答。論。解脫涅槃至義准已成。明無為異名也。
俱舍論疏卷第十八
保延三年八月晦日午上於南家枺纥c了此卷文落失等
非言談所及
老法師記之
俱舍論疏卷第十九
沙門法寶撰
分別隨眠品第五之一
行相微細隨俊S增是隨眠義。此品廣明名分別隨眠品。雖亦明纏垢。隨眠本故品初先述。所以業後明隨眠者。業因惑故能招諸有。業別。惑通。故先明業。後釋隨眠。
論。前言世別至隨眠有幾。此品文中大分為二。一明惑體用。二明斷不同。就前門中又分為四。一明隨眠。二雜明諸惑。三義門分別四別明五蓋。明隨眠中。一明體數。二逐要例釋。三緣俊葎e。體數門中。一明六隨眠。二明經說七。三分六為十。四分九十八。此一行頌有二義。一明業賴隨眠方能感有。二明六隨眠。先牒前為問起。次舉頌答。後長行釋。此即問也。問中有二。一問業賴隨民。二問隨眠體數。頌中四句。上句答前問。下三句答後問。論。曰至無感有能。釋初句也。所以業離隨眠無感有能。以諸隨眠是有本故。論。何故隨眠能為有本。問所以也。論。諸煩惱現起能為十事故。總答也。論。一堅根本。自此已下釋十事也。正理論云。令得堅牢。對治遠故。述曰。由得不捨隨眠數起。若無其得煩惱不生。故得為本。煩惱數起對治遠故。令得牢固名堅根本。論。二立相續正理論云。能數令餘連續起故。
論。三治自田。正理論云。令所依止順彼住故。述曰。令所依身順能依故。論。四引等流。正理論云。能引如自隨煩惱故。述曰。能引相似隨煩惱故。論。五發業有。正理論云。發起能招後有業故。
論。六攝自具。正理論云。能數數攝起非理作意故。論。七述所緣。正理論云。能害自身正覺慧故。論。八導識流。正理論云。於後有所緣能引發識故。述曰。能引後有結生識也。及引染識數緣境也。論。九越善品。正理論云。令諸善法皆退失故。
論。十廣俊x至自界地故。正理論云。令不能越自界自地。以能長養染污界故。述曰。界是因義。煩惱現行能令染法。因增長故名長養染污界。或長養自界染污。故不能越自界也。論。由此隨眠至有感有能。總結答也。正理論云。雖離染者亦造善業。而無勢力能感後有。述曰。上言有者。並據引果。若據發業感有。即唯異生。若據資助舊業結當生有。即通有學。由此三乘無學不受後有。論。此略應知至無明見疑。此釋頌下三句也。此根本煩惱略即分六。行部界分即九十八。今且舉六。故言此略應知差別有六乃至見疑。論。頌說亦言至義如後辨。別釋頌中置亦意也。如衣有潤塵埃隨著。貪潤於境嗔亦隨增。非唯於嗔慢等亦爾。故言亦慢。論。及聲顯六體各不同。別釋頌中置及意也。及。是相摺尅S@六種隨眠體性相摺鲃e不同。故置及字。
論。若諸隨眠體唯有六。下一行頌。第二會經七也頌中有四句。初一句答增七所以。貪分二故。第二句指所增貪。第三句釋有貪。第四句釋立有因也。緣內起故說內為有。知上二界非是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