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俱舍论疏- 第9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計。若謂但緣十三處名為境者。十三處名是有。今言無者。此乃是撥彼名為無。非稱當也。
    論。若又緣聲至為何所緣。經部反徵有部也。論。若謂即緣至應更發聲。第一關責也。論。若謂聲無至如何謂無。第二關責也。論。若謂去·來至其體一故。第三責也。
    論。若有少分至有非有境。結成經部義。
    論。然菩薩說至無是處者。經部通經也。有部難云。若許緣無能生識者。何故菩薩說世間所無。我知我見無有是處。菩薩既言世間所無。即是無法。我知我見無是處者。即是知見無法無是處也。論。意說他人至方觀為有。此正通經也。意說。他人懷增上慢。亦於非有妄取現有之相謂為有也。此是世間所無。而言知見我於有方觀為有。唯於有知見。不觀無為有。故言世間所無我知·我見無是處也。論。若異此者至或有差別。經部出異經部計。不許有緣無識過。若一切覺皆有所緣。既稱境知。何緣得為有為無猶豫不定。或言是色非色。差別。論。理必應然至無上是無上。經部重引經印成也。經既言便知有是有。非有是非有。故知非有亦是識境。已上通二經竟。已下破二理也。論。由此彼說至亦不成因類。破第一理也。
    論。又彼所言至理亦不然。經部條第二理非也。如有部計。業現在取果。落謝過去世與果。若業過去是無。誰能與果。論。非經部師至當廣顯示。述經部計異有部也。經部不同有部計過去業能生當果。經部宗計。業現在時業為先故。引相續身中轉變差別種子令當果生。種現在有。業是曾有。果當有也。論。若執實有過去·未來。牒有部計出不成因果過也。論。則一切時至有何功能。第一業無用過也。論。若謂能生至其理自成。第二摺宰谶^也。
    論。若一切法至能生功能。第三無因用過也。論。又應顯成至有必不滅。第四同外道過也。論。若謂能令果成現在。牒救也。救云。雖一切法一切時有。然非一切法一切時現在。令法現在是因作用。論。如何令果成現在耶。經部重問有部也。
    論。若謂引令至餘方所。牒計也。論。則所引果其體應常。第一過也。論。又無色法當如何引。第二過也。論。又此所引應體本無。第三過也。論。若謂但令至其理自成。第四失宗過也。已前諸難。正理論中皆悉有救。恐煩不述。論。是故此說至非為善說。總結有部非也。論。若欲善說至所說而說。示善說相也。論。經如何說。有部問也。論。如契經言至而說有言。經部引經答也。論。若去·來無至及離繫耶。有部難也。經說去·來有能繫所繫。如何說無。論。彼所生因至得離繫名。經部答也。過去煩惱熏相續中有其種子。即此種子是過去果未來世因。有彼果故言有過去。有彼因故言有未來。能繫煩惱。能緣去·來。煩惱有故說有去·來。非實有體。所繫俊隆kS眠種子斷故得離繫名。雖無去·來。而有去·來煩惱。及所緣事。及離染名也。論。毘婆沙師至便撥為無。論主先破有部後說存也。論。有異門故至多剎那故。此明教意甚深隨其異門立名各別。論。有異門故至即色等滅。此時即一法上說生說滅。論。有異門故至現在世滅。此明法體雖同世別名異。未來世生現在世滅。論。有異門故至世所攝故。此明世是總名。生法有別。名生為世標總名也。論。有異門故至多剎那故。此明未來多念總名為世。生唯是一。故言世中有生。廣如婆沙七十六釋。
    論。傍論已了。已下大文第七明斷離繫。
    論。今應思擇至彼已斷耶。問也。論若事離繫至斷非離繫。略答也。論。其事云何。問也。頌答可知。論曰至如是應知。於中有其兩類。一謂見道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見苦所斷結。及一果并得。已自性斷訖證得無為。而為見集所斷遍行隨眠繫俊*q未離繫。二修道九品煩惱。隨下·中道生。九品結及一果得事中。前品已捨其得。自性斷證得無為。而為下品等煩惱繫俊省*q被繫也。言未永斷者。簡已斷也。若有先離欲惑入見道者。於此位中即不繫故。能緣此者。簡不緣也。謂他界緣等及者。正理解云。及聲兼明前前已斷後後未斷。皆能繫義。
    論。何事有幾隨眠隨增。此下大文第八明惑隨增。就中有三。一明隨增事。二明單緣識。三明重緣識。此下將明隨增先問也。若隨事別答便費多言。已下明略答法。夫分所緣境有十六。即三界五部為十五。更加無漏有十六別。能緣識十六。謂三界五部無漏。此下三行頌。明十六識對十六境多少不同也。論曰至皆容緣故。明欲界見苦。見集。修所斷三位也。此各五識緣。謂自界三即見苦。見集。修所斷法。見苦集遍行能緣他部故。修道有漏善心。能緣他部故。滅·道所斷唯緣自部。故不能緣也。若色界修所斷善心及無漏心。皆緣欲界有漏法故。無色界善不緣欲界故。一切染心不下緣故。由此欲界見苦集。修斷三法唯五識緣。
    論。若色界繫至皆容緣故。色界三種唯八識緣。為欲三種緣。謂苦集斷有九上緣故。修斷有漏善能上緣故。自界能如前可知。總有六種。無色界空處無間道修斷善心。總緣四禪故。無漏苦·集類忍智等皆能緣故。無色四斷不緣下故。滅·道所斷自部故。由此唯有八識緣也。論。若無色繫至皆容緣故。准前色界加無色苦集所斷由斯成十。言容緣者。此容有不緣。非決定緣。論。見滅見道至十一識緣。已下明三界見滅·道所斷也。若欲界者六識。乃至十者十一識緣。皆增自識。不增二者。滅·道所斷不互緣故。論。若無漏法至皆容緣故。三界中各後三。無漏第十者。見滅·道無漏緣隨眠。各緣自諦無漏法。修斷善心通緣滅·道二諦。及非諦無漏法。無漏心通緣滅·道諦無漏法。不緣非諦。故此十心皆緣無漏。於此十中亦有不緣故言容也。論。為攝前義至能為十識境。此兩行頌重述前義。如文可解。論。如是了知至略示方隅。自下正明繫事隨眠多少也。論。且有問言無漏第七。此就二十二根中樂根作法。迦延婆沙中。就二十二作法。先問眼根。次問單緣識。後問重緣識。此就樂根作法。先問樂根。次問單緣識。後問重緣識。此即先問樂根隨增多少。將釋樂隨增之義。應先知樂根十六中通其七種。謂欲界唯修斷。唯五識相應故。色界五部。第三禪樂根意識相應通五部故。無漏第七。依第三禪入無漏觀樂相應故。無色界唯捨受故無樂根。所以十六法中唯通七也。論。一切無漏至隨眠隨增。正明樂根隨眠隨增。先簡無漏。後明六種。欲界修斷樂根。欲界修斷四隨眠隨增。并苦集下。十一遍行隨眠隨增。色界第三禪地三十一隨眠隨增。九十八隨眠中欲界十五。色界三十一。總有四十六隨眠隨增。論。若有問言至隨眠隨增。問單緣識。論。應觀此識至皆能緣樂根。將釋隨增。先須知單緣識。十六法中通幾法。應知通十二。謂欲界四。除見滅斷。此由樂根通有漏·無漏。有漏樂根五識相應。此是欲苦集諦攝故。通苦集所斷識緣。樂修道斷故。通修斷意識緣。依第三禪法智品道。道諦攝故。欲界見道斷無漏緣隨眠緣。滅諦非樂根。及見滅所斷中惑。不與樂根相應。故見滅所斷。不能緣樂根。由斯欲界唯四部也。色界五部皆能緣樂根。樂根通五部故。五部皆能緣也。無色界二即見道諦及修所斷。見道諦者。謂無漏緣惑能緣。依第三禪類智品道。修所斷者。謂有漏善心能緣無漏樂根。即無我觀等。無漏第十二者。通緣三諦樂根故。論。此隨所應至隨眠隨增。正明隨增多少也。欲界四部除見滅斷。即二十九隨眠隨增。色界有為緣除見滅斷三。謂邪見疑·無明。總二十八隨眠也。無色界二部。謂見道所斷七。修道斷三。及苦集下遍行十一。二十一隨眠也。樂根緣識總有七十八隨眠隨增也。論。若復有問言至能緣緣樂根。此第三明重緣識也。將釋隨增。先須知緣緣樂根識。十六法通其幾種。總十四識能緣緣樂識。十二如前單緣識。更加無色見苦·集斷二種。加滿十四。所以單緣即除見苦·集所斷。重緣即取者。由苦·集所斷遍行隨眠。不能緣無漏樂根。及不緣下樂根故。所以重緣即能者。以遍行隨眠緣一切有漏法。修斷善心能緣無漏樂根。見道所斷邪見疑·無明。亦緣無漏樂根。此等皆為苦集下遍行隨眠緣故。所以重緣即兼苦集所斷也。論。此隨所應至隨眠隨增。正明隨增也。欲·色如上。無色四部加見苦·集所斷。此於前單緣識隨眠數上。更加不遍各二隨眠也。論。准此方隅餘應思擇。准此樂根欲知隨增。先觀此法。十六種中是何所攝。然後易知隨眠多少。
    論。若心由彼名有隨眠。已下一頌。第九明有隨眠心也。論曰至心差別故。分有隨眠心有二也。一有染心斷與不斷皆名有隨眠心。二無染心據隨增名有隨眠。斷已不名有隨眠也。論。於中有染至恒相應故。釋有染也。以與隨眠相應故名有隨眠。斷與不斷恒相應故。斷與不斷名有隨眠心也。論。若無染者至名有隨眠故。釋無染也。不染有漏心據隨眠隨增故名有隨眠。由斯未斷名有隨眠。斷已不名有隨眠也。
    論。如上所說十種隨眠。自下第十明起次也。
    論曰至乃至廣說。從無明生疑也。
    論。從此猶預至必憎嫌故。釋疑後生邪見等也。正理更有兩種次第。恐煩不述。
  論。有餘師說至見為境故。敘異說也。若生見斷瞋。應如餘師說。通生修道瞋。亦緣他相續。論。如是且依至前後無定。此明起不定也。正理論云。諸隨眠起無定次第。可一切後。一切生故。
    論。諸煩惱起由幾因緣。自下一頌。第十一明起因緣起。論曰至加行三力。明三因也。將起欲貪纏時。由未斷貪得為因力。即由得力令貪生故。如正理說。又云。三緣故說未斷未遍知。謂得未斷故。對治未生故。未遍知境故。順欲貪境現在前故。是境界力。緣彼非理作意起故。是加行也。論。餘煩惱起類此應知。類貪亦有三力。論。謂此且據至何羅漢等。明有具緣及唯一緣亦起煩惱。然無三緣總無起煩惱也。
    論。即上所說至其體云何。此下大文第二雜明諸惑。文中有三。一明漏等四門。二明結等六門。三明五蓋。就明漏等四門。一出體。二釋名。此下四頌出體門也。論曰至各二十六。此出欲漏。有漏。體也。欲界根本煩惱三十六。十纏合有四十六。除五無明。四十一物總名欲漏。色·無色界根本煩惱各有三十一。合有六十二。各除五無明。總有五十二物總名有漏。論。豈不彼有至何故不說。外人難也。欲界具十纏十纏俱欲漏。上界有二纏因何非有漏。又摺奉愖阏f。彼說。有漏并煩惱纏。今於此中何故不說。論。迦濕彌羅國至不自在故。此引婆沙答也。一以少故。二以不自在故。所以不說。論。何緣合說至為一有漏。問也。論。同無記性至至名有漏義。答也。三因故合說。一同無記性故。二同內門轉故。三同依定地生故。又指前隨眠品初釋有貪名。則是此中名有漏義。正理破云。彼界煩惱亦於外門。有緣色聲樱侈D故。謂此應言。何緣合說二界煩惱為一有漏。同無記故。同對治故。同定地故合一。俱舍師救云。雖彼上界亦外門轉。言內門。約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