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古今医彻
作者:怀远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序
属性:予始识怀子抱奇时。方治帖括。自后天下苦兵革。生齿半疮痍。予愧出而
为吏。未能苏疾苦。振穷厄。及退居乡曲。知怀子隐于医以自全。生活人无
算。嗟乎。不为相则为医。士君子利物济民。有志者当如是矣。然而周官之
于医也。岁有考。月有稽。以其治疗之多验与否。定上中下之目。非如后世
之人。自以为长桑而漫无准量者也。夫古今方伎匪一。惟医则属之。修短
之数。利害攸寄。有人曰。我善用兵。兵不必孙吴。而胜之数少。败之数多矣。
有人曰。我善用药。药不必卢扁。而生之徒三。死之徒七矣。轩皇涿鹿之战。
开兵法之祖。乃素问一书。实为千古万年续命之经。天道好生而恶杀。圣
人以药济兵之穷。愚者乃姑妄试之。而刀圭竟为不祥之器。学医人费。可
不为寒心哉。语云。习方三年。无可医之病。医病三年。无可用之方。此言良
医别有慧悟。非必局于纸上陈言也。怀子则曰长沙易水诸大家。着书立
言。发所未发以诏后人。皆大医王慈照软语。方不可执。法亦不可废。第其
中若者从。若者违。争在丝发之间。必能直追所见。自言其所当然。庶免史
公疾多道少之讥。而治者称至繁变莫伤寒若。故往往难之。怀子则出之
以易。管令人约而可循。迄于杂症女科。爰悉举其平昔已试之法。剀切详
尽。着为医彻。吾知其于生人之道。真可告无罪于天下。譬之为民牧者。确
有治谱可传。称为众母无愧耳。
x嘉庆戊辰季春青浦述庵王昶题x
序
属性:怀子抱奇氏。少治儒术。壮岁弃去。HT 家学济世几三十年。功大溥。顷之又
HT为施诸利济。不若垂之于言。功益大溥。爰着伤寒医彻一书。勒成一家
言。自余杂症 次举。遂贻顾子使讨论之。愿子乃言曰。嗟夫。古之君子。皆
有神明之学。上穷下际。外察五运五气之感。内洞三阴三阳五会之蕴。盖
有不待切脉望色听声HT 至写形。莫不晓见生死。故其治人也。合表里有
余不足顺逆之法。参其人动静与息相应。其道至于闻病之阳。论得其阴。
闻病之阴。论得其阳。此至人之事。儒生学士。非所可与。仆中年来有志斯
役。会人事闲之。忽忽不竟学。然窃见世人所害。莫亟于伤寒。而其变为甚。
当汉中世。有仲景氏HT 神功闻。而所治多冬月犯邪。病在巨阳。率用麻黄
取效。间立附子救里。不数数然也。厥后刘河间氏风行北地矣。切其大指。
亦泻伐之功百。温平之功一。是二公者略相若。窃独疑虚实嫌疑之辨。尚
而未启。何也。至东垣李氏出。始发明两感。分别内伤之因。繇是释表不
事。而建义补中。后之作者。方悟升阳导火。能救人于垂亡。而执例误投者。
往往不治。李氏之功。在内经岂小哉。今抱奇氏于诸家本末。详哉言之。其
为书也。于所患探其受者何阳何阴。或似是而非也。必有条也。于所治策
其施者何标何本。或患同而治异也。必有别也。昔贤未发者补之。今人沿
谬者正之。取所当疗治多疑难而已效者。据证案末。可不谓体理灿然。博
而有要哉。其勤至矣。仆因是有感焉。向尝游京师。意公卿大夫辐辏之地。
必有国工若仲氏李氏。翱翔其中。比同舍生犯疾。延某诊视。辄进大陷胸
汤。越再宿结胸而逝。夫某者京师谓之良医。所以致令誉繇此道也。乃一
施之南人同舍生则死。斯固误下之咎。或亦南北异禀。治北者不可移而
之南乎。然不然也。抑因是又有感焉。忆儿童时。我郡多名家。所主治者荡
涤而已。以人参立方什不得一。勉而少用。辄问曰。服参否也。而服者亦什
不得一。今天下则毋论老幼。苟有疾必参。参不已必附。非是则言草木之
汁不奏效也。计相去六十余年耳。生民脆薄日HT 甚。视六十年前庞眉皓
发之侣。终身不进参附者。若太古然。岂天地元气薄而不收。人生其时。虽
大补而尚忧不足耶。然不然也。夫抱奇氏居中央斯量地气之刚柔。和物
化斯相古今之浓薄。既升仲氏之堂。旋入东垣之室。兼而济之。各存其是。
其书具在。傥所谓参其人动静而与息相应。将在乎此。神而明之。岂伊芳异
人与。仆私喜鄙言之有征矣。时
x嘉庆十三年在戊辰八月朔日同邑年家眷弟顾开雍拜手撰并书x
凡例
属性:一伤寒头绪最繁。予尽削去。独举大纲。晓畅厥义。而条贯自达。
一伤寒向重表里。而虚实为尤要。先哲已代明之。兹编特委曲详尽。欲临症者慎焉。
一是书专论伤寒。每引他症以相较。盖他症既明。则不混于伤寒。而无妄治之失矣。
一凡先哲要旨。间取一二。以备参阅。盖不敢私秘。欲公好于吾党也。
一医案仅举一二。就正有道。匪敢矜其所得。效步邯郸。务期有裨于大义而已。
一是集坦易简直。然历二十余载。揣摩经验。凡几易稿始就。俟有识者采择焉。
一杂症另附。取其明备。约于至当。不出先贤围范。而亦不囿于围范。有取
之左右逢源之乐。故并载之。
一妇人科。凡调经胎前产后。最费调摄。得其指归。仍易拾芥。兹编独约而
该。简而明。参阅之自悉。
一原方备载。以便参考。有可遵守者。有宜变通者。在临时裁酌。断不应胶
执以违病机。反致遗害也。
一医学与他艺不同。毋论贵贱。为性命所倚托。非小可事也。必立心贵谨。
处行欲方见闻期博。体验惟精。庶足无愧。故并致篇末以告同志云。
卷之一伤寒
伤寒论
属性:经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余始读而疑之。谓既伤于寒。何以反病热
乎。盖寒者天之阴气也。热者人之阳气也。天以阴气侵人。则拘急而畏寒。
人以阳气被郁。则蒸冒而发热。然邪气既盛。正气不能拒之而出。须以辛
温之药助之。使邪从汗解而愈。此发表之所由设也。重则麻黄。次则羌活。
又次则紫苏。皆当因其轻重而施之。中病即止。毋使过剂。过则邪气既去。
正气反虚。种种变迁。不易枚举。盖汗者身之液也。始由寒闭腠理。无从发
越。故藉汗以疏通。令气和平斯已。今发之太过。则人身之津液既耗于外。
必竭于内。无论汗多亡阳。而胃腑燥竭。肾阴消亡。烦渴秘结等症。总由一
汗所致。诸谓其可泛视乎。故余尝谓治伤寒法。不可不汗。不可轻汗。不可
大汗。不可再汗。不可误汗。明乎此者。庶入仲景之室而免文伯之恐也。
一太阳受冬月严寒。头疼壮热。畏寒拘急。脉紧盛而无汗者。仲景用麻黄
二钱。桂枝一钱。甘草五分。杏仁八粒。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名麻黄汤。
治冬月正伤寒。此不可不汗也。
一前症虽具。或感非时暴寒。不可与麻黄汤用羌活紫苏防风荆芥葛根
广皮川芎甘草等。量症加减。此不可大汗也。
一前症虽具。或元气素弱。或向有杂病。及产后。痘后。失血后。兼劳倦内伤。
并犯房欲者。果又冒寒。方与荆防苏葛甘草陈皮。随症加减。微解其表。
若不因寒而发热者。只治其本。此不可轻汗也。
一前症虽具。曾经发表出汗。不可复用发散。盖邪既却矣。而又汗之。能不
伤正气乎。此不可再汗也。
一凡恶寒发热。杂症皆有。即一疮一疖亦复如是。岂可不审何证所致概
用发散。如余治一妇恶寒发热。脉得洪数。询之乃左乳肿痛。余竟治其
乳。肿痛顿消。寒热亦止。举一可例其余。此不可误汗也。
余观近时风尚。凡病家。医士。及旁观者一发寒热。动以伤寒首戒。每必
曰曾汗否。曾下否。使汗之下之而毙。纵无憾也。如不汗不下而痊。犹未
惬志焉。此生民之厄运。未俗之波靡也。失哲代起而痛发之。相沿不觉。
可胜悼哉。余习见劳倦阴虚杂症。胎前产后暑病等。妄发汗而死者。不
可胜计。不得不深致焉。
卷之一伤寒
两感论
属性:伤寒一经有一经之症。则有一经之治。或伤于阳。或伤于阴。固不同也。经
何以言两感哉。伤寒有并病矣。如云太阳未已。复过阳明或少阳。并之已
尽。则入里。未尽。犹在表。是阳与阳并也。乌知阴不与阴并耶。有合病矣。如
云太阳阳明齐病。阳明少阳齐病。或三阳合病。则自下利是阳与阳合也。
乌知阴不与阴合耶。有传经矣。如云一日太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
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然有始终只在
一经者。有传一二经而止者。有越经而传者。有过经不解者。是由阳传入
阴也。若阴出之阳则愈矣。有直中矣。三阴受邪。始终不发热。乃不从阳经
传入。是阴自受病也。则与阳不相侔矣。若此者。俱不可谓之两感。而所谓
两感者。则一阴一阳同受病也。如云太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
满。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
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虽然。三阳之头疼身热耳聋。感于寒者。则诚
有之。三阴之烦满谵语囊缩。则是传经热证。若初感于寒。则固未之或见
也。且传经热证。与两感之证。既已相同。何以于传经者。曰热虽甚不死。于
两感者。曰必不免于死。余不能无辨焉。盖传经者。由三阳入三阴。始终发
热。乃脉与证相合者也。两感者。则一阴一阳。外受寒为表实。内受寒为里
虚。必脉证不相合者也。如嗣真云太阳症得少阴脉。少阴症反发热之例。
差足以当之。故予尝谓传经之邪。感之者多实。故不即犯三阴而无虑其
为甚。两感之邪。受之者必虚。故即兼及三阴而触之即不免。经虽不言虚
实。而虽甚必不免之辞。不可充而见之哉。若嗣真注两感篇。则根据文配释。
求之病情。终不相符。故予以嗣真太阳少阴之例。推之于阳明太阴。少阳
厥阴。当无不然。又何疑之有。
附嗣真少阴症似太阳太阳脉似少阴不同论
盖太阳病。脉似少阴。少阴病。证似太阳。所以谓之反。而治当异也。今深
究其旨。均自脉沉发热。以其有头疼。故为太阳病。脉当浮。今反脉不浮
而沉者。以里虚久寒正气衰微所致。今身体疼痛。故宜救里。使正气内
强。逼邪外出。而干姜生附。亦能出汗而解。假若里不虚寒。则见脉浮。而
正属太阳麻黄证也。均自脉沉发热。以其无头疼。故名少阴病。当无热。
今反寒邪在表。但皮肤郁闭而为热。如在里。则外必无热。故用麻黄细
辛以发表间之热。附子以温少阴之经。假使寒邪惟在里。当见吐利厥
逆等症。而正属少阴四逆汤证也。以此观之。表邪浮浅。发热之反尤轻。
正气衰微。脉沉之反为重。此四逆为剂。不为不重于麻黄附子细辛汤
也。可见熟附配麻黄。发中有补。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所谓太阳少阴
脉沉发热虽同。而受病有无头疼与用药自别。故并言之耳。若误治之。其死必矣。
按嗣真云。太阳症头疼身热。是太阳感寒也。脉当浮而反沉。是少阴脉。
又非少阴感寒乎。用四逆汤。治少阴。救里为急。不虑太阳之邪不出也。
又云少阴症脉沉。是少阴感寒也。不应热而反发热